“龍來嘍!”伴隨著孩子們稚嫩的童音,一條百米巨龍在陽光下騰躍而起,龍鱗閃爍、鑼鼓喧天,這便是被譽為“江南第一大龍”的駱山大龍,它不僅承載著400年的歷史記憶,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傳承。以駱山大龍為載體,深入探究非遺研究與保護、傳承與創新、利用與傳播的新路徑,以非遺之力激活鄉土文脈、涵養文明鄉風,書寫了新時代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華彩篇章。
龍舞古韻
文化地標的根脈源
和鳳鎮的駱山大龍是重要的民俗文化,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乃至長三角地區都頗具影響,是江南文化脈絡中活態傳承的地標符號。
駱山大龍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相傳明代進士楊培庵避雨廟中,偶遇受罰斷尾的小白龍,他心生憐憫將其帶回家鄉駱山并放生石白湖中,自此小白龍護佑一方,風調雨順。村民為感念白龍護佑之恩,扎制巨龍起舞慶賀,由此形成“龍佑一方”的習俗,并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駱山大龍文化。
駱山大龍制作工藝堪稱民間藝術瑰寶。龍頭高2.3米、長3.2米,飾有龍角、龍額、龍睛、龍嘴、龍須。龍頭處特別扎制108尊“小菩薩”紙人,龍身由24節竹篾骨架串聯,總長近百米。400年來,舞龍習俗在代代相傳,每年臘月起草、正月落草,已經成為了的文化圖騰。舞龍分為“跳珠”“跳龍”“跳云”三部分,掌珠人手舉龍珠進行“跳珠”,以不同手法引導百米巨龍盤旋擺尾。300余名青壯村民肩扛龍身,舉龍騰躍,協力“跳龍”,跟隨龍珠指揮擺出經典陣勢。大龍盤起時,孩童們身著彩衣彩帽,腳踏虎頭鞋,手持云板擺出“天下太平”“六畜興旺”等字陣,呈現出一派“龍騰人歡”的盛景。這一民俗不僅保留了傳統舞龍技藝,更烙印著駱山人的精神信仰。
正如駱山大龍第四代傳承人楊白海所言:“舞龍是駱山人的根,龍舞起來,人心就聚起來了,要把大龍世世代代舞下去!”
龍馬精神
成風化人的文明實踐
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悄然改變著鄉村文明風貌。當地以駱山大龍為切入□,將“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精神融入村規民約中,形成村民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
村規民約提出,舞龍活動原則上要“家家出人、戶戶參與”,于是傳統民俗演變為村民集體事務,強化了集體凝聚力。在籌備期間,村民自發組織清理街道、維護公共設施,形成了“門前三包”的自治模式,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此外,“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反對鋪張浪費、攀比炫富”“孝老愛親、鄰里守望”等文明新規蔚然成風,非遺文化成為鄉村治理軟實力,是當地推動移風易俗的生動縮影。
鄉風文明向上,代際傳承尤為關鍵。孩童“跳云”習俗就是創新德育方式的新辦法。舞龍時,家家戶戶會為孩子縫制虎頭鞋,一針一線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與祝福。孩童們身著彩衣,腳踩虎頭鞋,圍繞大龍歡騰跳躍,實現在“玩”中學文化、在“做”中悟品德。
這種沉浸式教育讓孝老愛親、兄友弟恭等傳統美德可感可觸,在寓教于樂中,孩子們將龍馬精神、非遺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傳統文化的賡續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龍騰虎躍
文化傳承的非遺賦能
南京溧水歷來高度重視非遺文化傳承事業,駱山大龍分別于2006年、2008年先后入選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加強保護與傳承,當地在區級層面,積極構建“政府主導 + 社會參與+ 村民主體”的保護體系,出臺《農文旅產業扶持辦法》,設立專項資金建設駱山大龍文化展示館,運用VR技術復原舞龍場景,讓游客“云游”非遺;在鎮村兩級,創新“非遺 + 教育”模式,建設非遺傳承隊伍,舉辦非遺培訓班,分別針對舞龍、跳云傳承人進行專項培訓,參訓人員近500人,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更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涵養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培養了一批生力軍。
在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強保護傳承的同時,民間也形成自覺。村民自發成立“舞龍協會”,主動承擔大龍修繕、維護以及人員培訓等工作。每年舞龍時節,舞龍協會廣發“龍帖”,凡是接到龍帖的村民,不管身在何處,都會迅速從全國各地提前返鄉,接受任務安排。“龍帖到,召必回”,這不僅是約定俗成的無聲契約,更是文化血脈的自覺召喚。文化的凝聚力將分散的村民重編為命運共同體,“老者傳技、壯年撐魂、稚子續脈”的活態傳承鏈,最終凝練成“戶戶有傳人、家家聞鼓樂”龍騰虎躍的鄉村文化圖景,讓團結互助、萬眾一心的文明鄉風浸潤大龍舞過的每一寸土地。
龍行天下
文旅融合的創新探索
當前,駱山大龍的文化IP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漂水區連續5年在和鳳鎮舉辦駱山大龍民俗展演等系列非遺文化活動。今年二月二“龍抬頭”,2025第五屆駱山大龍文化活動成功舉辦,巨龍巡游震撼亮相,于秦淮梅園春日花海中穿梭騰飛,又在駱山花火露營公園上演“巨龍擺尾”“盤旋陣”等傳統陣法,吸引近5萬名游客現場觀禮,贏得滿堂喝彩。與此同時,舞動的駱山大龍還吸引媒體廣泛聚焦,相繼登上中央媒體,極大提升了知名度與影響力。
借大龍之勢,漂水區還通過“活動引流 + 線路賦能”模式,以民俗活動為龍頭帶動,深度整合石白湖沿線文旅資源,推出了“賞百花、赴春約”等4條特色主題旅游線路,將非遺展演與自然景觀、鄉村體驗有機結合,既讓游客在沉浸式游覽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又通過游客自發傳播推動駱山大龍蜚聲中外。此外,當地還推出駱山大龍主題冰箱貼、方言貼紙等一系列文創產品。游客線上打卡、線下獲取文創產品的“線上 + 線下”推廣方式不斷提升大龍曝光度,相關自媒體平臺話題點擊量實現4倍增長。駱山大龍的文化魅力和輻射影響正持續彰顯。
古韻新聲共譜,鄉風文明同筑。南京漂水以龍為媒,將400年滄桑巨變凝練成舞動的鄉愁,讓非遺從玻璃柜中走出,化作田間地頭的歡歌笑語、孩童腳下的虎頭鞋印、游子行囊中的文創記憶。當駱山大龍沐浴在春日陽光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條巨龍的騰躍,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文明基因在鄉土大地的賡續與新生。展望前路,漂水區將以“薪火相傳守根脈,移風易俗煥新顏”為志,讓駱山大龍舞動歷史文脈,讓鄉村振興的文明火種更加絢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