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a)-0027-04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English Accent on Identity: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ANG Junlingl, YANG Tiandi2, GU Fangqiu3
(1.DeparmntofritcalCredicin,anrovinialoplespital,Zengzuna,450o,ina;2.ollgefi
Languages,JoudicalUversityJzouLonng,,ina;3.olgeofursig,JoMedicalUvesityo Liaoning,, China)
Abstract:Englishasalingua franca (ELF)playsavitalrolei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intheupsurgeof globalization.With theincreasingumberofnon-nativeEnglishspeakersaccenthasbecoeneoftekeyfactorsafectingcrossculuralcomunicationandidividuallanguageidentityecentlysholarshavegaduallpadatentontoteoleofdiferentaccntsinELou nicationandteirinfluenceontheidentityfnon-nativeEnglishspeakers.Basedontheanalysisofiveempiricalstudies,itisre vealedthataccntnotonlyfectstheommuncationefctofindividualsinaultligualenvionent,utaosapstirder standingandidenticationofself-identity.ItsuggeststatChinesecollegestudentsgaduallyacceptthediversityofEnghacets i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hepuposeoftispapristoprovideanewperspectiveandthoreticalsupportforcoss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LF research,and also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 English; Lingua franca; Communication; Accent; Identit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
為一種通用語(Englishasalingua franca,ELF)。眾所周知,ELF是指英語為非母語的人士將英語作為跨文化交際的語言。由于英語不再局限于母語者之間的交流,ELF的使用場景變得愈加復雜,涵蓋了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群。作為通用語,英語不僅是一種實用工具,也是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標志。與傳統英語學習不同,ELF關注的是如何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溝通,而非追求標準英語的發音或語言結構。因此,ELF的包容性很強,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影響了很多非英語母語國家的語言政策和教育方向。
認同廣義上表示個體如何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如何跨越時間和空間構建的,以及個體如何理解未來的可能性。跨文化交流中語言認同是個體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因為語言是文化表達的工具,也是個體與群體互動的重要方式。ELF語境中非母語者通過英語交流,不僅在語言上構建與他人的聯系,還在心理上建構一種與全球社會的聯系。因此,認同是ELF語境中極為關鍵的要素。
口音不僅是語言的音韻特征,更是社會認同的重要體現[3]。隨著以英語為第二語言(secondlan-guage,L2)交際的人群日益增多,許多因素對ELF環境下以英語為L2學習者的認同建構有重要影響,其中,應用語言認同和口音在現代社會備受關注4。因此,本文旨在通過五項研究梳理ELF環境下英語口音對認同建構的潛在影響。
1五項研究的主要內容
1.1第一項研究
第一項研究以18名在香港大學主修英語的中國本科生(16名女性和2名男性,年齡18—24歲,大部分參與者有留學經歷)為研究對象,通過半結構化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了ELF交際時口音對認同的影響。結果發現,參與者認為口音和認同關系復雜:參與者對地方口音持負面態度,可能與認同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參與者希望用母語口音交際,可能與其希望自己成為合格的L2認同有關;而部分傾向于保持地方口音的參與者,更強調地方口音需投射他們的語言文化認同。此外,實用性也是上述志愿者ELF交際時口音偏好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總之,該項研究表明口音在ELF交際的認同中至關重要,并對語音教學產生影響。
1.2 第二項研究
第二項研究同樣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研究了中國東南地區大學的8名中國本科生(6名女性和2名男性,均有留學經歷,年齡未知),發現上述參與者在出國留學前、留學期間和留學后的多語言認同建構存在顯著差異。留學前,他們認為口音和認同均不重要,可能與國內僅在英語授課時使用英語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英語有關。留學期間,總體而言,參與者在表達經歷、評價和情緒的方式上存在差異。根據他們的留學經歷,所有參與者都認為有效的溝通和清晰易懂的對話更為重要。他們特別強調,留學經歷是他們學習語言過程中有意義的經歷,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英語技能,也使他們更快更成功地進行交際。參與者與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互動時開始更包容甚至更愿意接受英語的多樣性。部分參與者與他人交際時對ELF的概念持積極態度:不執著標準英語,且能在語言交際中接受不同的口音。出國留學后,參與者不再堅持標準英語的意識形態,對英語的信念和態度有所改善:接受英語語言的多樣性,認為英語是靈活而非固定的,強調學習英語的目的是跨文化交際。此外,該項研究還揭示了ELF交際為發展和建構多語言認同提供了機會。總之,ELF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應用方法和多語言認同(再)建構的認識。
1.3 第三項研究
第三項研究采用問卷的方式調查了香港國際大學172名中國大學生(129名女性,43名男性,年齡20—22歲,留學經歷未知)。結果顯示,外在動機如跨文化交際和求職是影響ELF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以英語為母語者的意識形態及對英語多樣性的接受程度。英語專業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內在動機和以英語為母語者的意識形態,而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對非本土英語持積極態度。鑒于此,基于ELF的英語教學應考慮學生在國際交際中的L2動機和英語多樣性意識,以使其適應多語言校園的ELF交際。
1.4第四項研究
第四項研究面訪了30名香港的大學生(年齡18—24歲,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經歷,性別未知)。結果發現,其對ELF態度復雜:對ELF持積極態度,以母語者為中心;對ELF持矛盾態度。然而,該項研究似乎顯示出香港對ELF交際中語言多樣性的包容態度。
1.5 第五項研究
第五項研究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化隨訪了303名澳門的大學生(188名女性,115名女性,123名學生有海外留學的經歷,年齡未知),探討了他們對ELF的態度。結果顯示,參與者對ELF持積極態度,特別是他們認為母語口音并非溝通所必需,但也有部分參與者持保守態度。澳門本地學生和有海外經歷的學生對ELF的態度分別比英語專業學生、內地學生和沒有海外經歷的學生更積極
2 五項研究的分析
事實上,五項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均探討了口音對參與者的ELF交際認同的影響,但是側重點不同:第一項研究關注的是ELF交際中口音和認同之間的關系;第二項研究的重點是出國留學前、留學期間和留學后口音對多語言認同建構的影響;第三項研究主要探討了影響ELF交際的因素,而口音僅作為一個次要因素;第四和第五項研究主要關注參與者對ELF的態度。
從地域上看,五項研究的參與者均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關注的也是個體如何在特定環境中構建自己的語言認同感。總體而言,五項研究結果都表明參與者不需要根據某些外部規范如本土口音來調整個體口音,而是可以保持個體口音并有效地溝通,建立人際關系。
從內容上看,這五項研究的主要內容稍有差異:第一項研究僅強調了口音對認同的重要性,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項研究更注重有效溝通。此外,就研究主題和重點而言,第一項研究側重于口音對ELF交際認同的影響,而剩余四項研究關注的是參與者的多語言認同建構。
從發表時間來看,第一項研究發表于2016年,項目歷時一年半以上,考慮數據解讀、稿件撰寫和提交,該研究可能與2014年之前的ELF背景相關;而剩余四項研究均為相近時期發表。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留學生的激增和對國際英語學習教育的重視可能也會影響研究結果[10]
從樣本量和性別來看,參與者的匹配度不是很高。首先,樣本量差異大。第一、第二和第四項研究分別募集了18名、8名和30名志愿者,第三和第五項研究分別募集了172名和303名志愿者,這可能會導致結果偏差,因為大樣本量得到的結果更客觀。其次,性別比例。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項研究的女男性別比例分別為16:2、6:2、129:43和188:115,鑒于女性和男性對同一事情的認知差異很大[2],性別比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
從年齡差異[3來看,第一、第三和第四項研究參與者的年齡匹配度高,但是第二和第五項研究參與者的年齡未知。鑒于此,第五項研究似乎是一個更嚴格的隨機對照試驗,其結果應謹慎對待。因為近1/3的參與者有海外留學的經歷,且所有參與者的年齡未知。因此,尚需性別和年齡匹配的大樣本量的實驗設計方可得出科學的結論。
從留學和跨文化交際經歷來看,眾所周知,留學和跨文化交際經歷是影響研究結果的重要混雜因素[4]第一和第二項研究中多數和全部參與者有出國留學經歷,第五項研究中的部分參與者有留學經歷,第四項研究中的參與者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經歷,而第三項研究參與者的留學經歷和跨文化交際經歷未知。
從研究方法來看,五項研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一、第二和第五項研究采用了半結構化訪談,而第三和第四項研究分別采用了問卷和面訪,三種不同方法也可能會導致數據解讀和結論的差異[15]。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項研究采用了多理論的方法,更好地解釋了學生留學前、留學期間和留學后的多語言認同建構,這種多理論觀點可提供更全面的研究結果[]
3 研究結果啟示
3.1 口音在ELF初期的影響與重要性
英語學習初期,口音對英語學習者的自我認同和交流信心有重要作用。針對初學者的英語教學,口音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幫助學習者克服口音帶來的不安全感,可以有效提升其語言自信心和認同感。
3.2ELF環境中英語的靈活性與多樣性
越來越多的人接受ELF多樣性揭示了學習者對英語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即語言并非靜態的規則體系,而是用于實現溝通的工具。這種對語言多樣性的認同增強了學習者的ELF意識,使他們更包容地看待不同的發音和語音特點。這一認知轉變也反映出學習者對全球化環境下語言文化多樣性的積極態度。
3.3 □音對認同長期影響的變化
隨著學習者逐漸習慣在ELF環境中使用英語,口音對其認同構建的影響逐漸減弱。因為通過長期的語言實踐,他們對英語的認同不再依賴于口音的
標準化,而是基于自我能否有效傳達信息和表達。
3.4 教學實踐的啟示
教師應關注如何幫助學習者適應ELF環境下的英語多樣性,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同時鼓勵他們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表達。通過教育者的引導,學習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和身份的體現,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盡管口音在ELF交際的初期階段對認同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語言使用的深入和ELF環境中交流頻次的增加,學習者逐漸接受并認可英語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這一認知轉變使他們能夠超越口音差異,更關注語言的實際交際功能,并在多語言語境中找到自我認同與文化歸屬感
參考文獻
[1] JENKINS J.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world Englishes andEnglish asa lingua franca[J].TESOL quarterly,2O06,40 (1):157-181.
[2]NORTON B. 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Extending the conversation [M]. 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amp; Channel ViewPublications,2013.
[3] COUPLAND N.Rosina Lippi-Green, English with an accent: language,ideology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United States [M].London:Routledge,1997:317-335.
[4] SZYSZKA M.Learners^attitudes to first, second and third languages pronunciation in structuring multilingual identity [J].AppliedLinguisticsReview,2022,13(6):1127-1147.
[5]SUNG C C M. Does accent matter?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nt and identity in Englishasa lingua franca communication[J].System,2016(60):55-65.
[6]FANGF,SOLEIMANZADEHS,ZHANGW,etal.Chinese students‘multilingual identity constructions after studying abroad: A multi-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L].System,2023 (115)[2025-05-06].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 article/pii/S0346251X23000751?via%3Dihub.
[7] MU Y,LEE S,CHOE H. Factors influenc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communication: A case of 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n China[J/OL].System,2023(116)[2025-05-2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S034625 1X23000970?via%3Dihub.
[8] SUNG C C M. Investigating perceptions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Hong Kong: The ca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ity of ELF perception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J].English Today,2018,34(1): 38-44.
[9] ZENG Y,WALLACE MP,FAN C-W,et al. University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s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 Multilingual Sustainable Society [J].Sustainability,2022,14 (8): 4435.
[10]LU C,SO W W M. Translanguaging in scientific practices: astudy of highschool teachers in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inquiry-based science classroo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23,45(10):85-87.
[11]COCKS K,TORGERSON D J. Sample size calculations for pilot randomized trials: a confidence interval approach [J].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2013,66(2):197-201.
[12]ASPESI D,BASS N,KAWALIERS M,et al. The role of androgens and estrogens in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social cognition[J]. Neuroscience. 2023(568):476-502.
[13]ROBERTO F,BRIGHT P. A cross-sectional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bilingualism: Exploring neurocognitive effects across the lifespan[J/OL].Ampersand,2023(10)[2025-05- 06].https://doi.org/10.1016/j.amper.2022.100097.
[14]MANSOYRNIA MA,JEWELL NP,et al. Case-control matching: effects,misconceptions,and recommenda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8(33) :5-14.
[15]KEELE L,LENARD M,et al. Matching methods for clustered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 [J].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2021,14(3):696- 725.
[16]FISHER L,EVANS M,FORBES K,et al.Participative multilingualidentityconstructioninthelanguages classroom:Amulti -theoretical conceptualis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20,17(4): 448-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