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承載著夯實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和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多重職責。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一方面要立足課內教學的實際需要,循序漸進夯實學生詞匯、句式和語言應用基礎,為學生深入探索語文學科知識做好鋪墊。另一方面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內嵌于教學活動的教學評價,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由此可見,“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教育理念和要求與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目標指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為此,教師在預設語文教學活動時可以基于“教一學一評”一致性,進一步促進教學設計、學生學習以及教學評價的深度融合。
一、“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基本內涵
隨著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持續推進,各種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就是將教學、學習以及評價進行統一,使其成為一個互相聯動的教育體系,在教學評價的診斷與導向下持續優化教學設計并改進學生學習過程,以此促進教學改革有序推進。
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教一學一評”一致性進一步強化了教學設計、學生學習以及教學評價之間的橫向聯系。教學評價被作為一種診斷工具內嵌于教學全過程,學生可以根據教學評價的引領作用逐步優化學習方法,而教師則可以根據教學評價的診斷和反饋,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流程,以此實現教與學的高度統一,助力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二、基于“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改革策略
(一)立足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
“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理念的提出和應用解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什么”“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問題,對教師進一步優化語文課堂的教學策略和模式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在此背景下,教師要積極革新傳統的教學觀念,并緊扣學生實際學情做好教學組織和優化設計,為學生有效學習和互動搭建平臺。
1.立足教材,深研教材
教材是所有教學活動的依據和基礎。在教學實踐中,為保障“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教學的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教師需要加強對教材內容的整合與開發力度,這樣才能保障后續的教學設計、學生學習以及教學評價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展開。鑒于此,在教學整合和教學實踐層面,教師要緊扣這種新式教學理念的應用優勢,深挖教學的可用資源,并基于學生日常學習反饋和評價結果做好課內外教學資源的整合工作,為教學活動的有序推進和優化教學設計提供助力。
例如,在教學《匆匆》這篇課文時,通過深入教材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可知,體會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要點之一。而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這種較為深刻的學習認知很難通過正常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感知。此外,在文學表達目標方面,則需要學生在有效閱讀的學習體驗中主動學習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達情感的方法,以此帶動學生語文寫作和創意表達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鑒于此,在深研教材內容、準確定位教學目標之后,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引領學生有目的地反復朗讀文中描寫時光匆匆的句子和段落,強化學生的直觀閱讀感受。同時,在讀寫學習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隨文批注學習方式,就課文中的精彩句段進行隨文小練筆,實現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效融合。在學生分享、交流的課堂互動中,教師應給予學生肯定的鼓勵和針對性的評價,循序漸進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此實現教、學、評的有機統一和融合。
2.適配學情,優化方法
“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應用目的在于進一步推動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創新和改革。在這種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中,教學設計的合理性應符合學生學習的實際興趣和需求,這樣才能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在教學評價的貫穿下實現教學相長。因此,除了深挖教材內容、整合教學資源之外,教師還應遵循學生身心發育的規律以及語文學習的規律,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和規劃工作,確保教學活動能夠適配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在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例如,在教學《獵人海力布》這篇課文時,教師需引導學生通過有效閱讀,準確提煉故事內容的核心要素,然后再通過轉換人稱或者適當加入合理想象等方法,復述課文的內容。在課堂練習環節,由于缺乏相應的鍛煉和科學的指導,學生在創造性復述故事內容時往往會照搬課文內容,或者有些學生在復述過程中忽略一些關鍵的信息,影響文章結構框架和文章主題、大意。鑒于此,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梳理文中故事的主要情節,并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取關鍵信息進行保留,對后續故事及情節發展沒有重要影響的內容則要求學生去舍。在此基礎上,借助思維工具有機串聯,提取關鍵要素,從而在提高學生思維邏輯嚴謹性的同時,有效避免學生在復述和提煉文本主題時出現信息的遺漏。在這一教學設計與實踐活動中,通過適配學情、優化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學情的匹配程度,借助優化教學設計為“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二)巧設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也是踐行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直接參與者。在基于“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語文課堂中,為提升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的促進和導向作用,為教師內嵌教學評價優化教學設計提供依據,教師在預設教學活動中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基于“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實際要求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扎實基礎。
1.趣味導入,激發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自身年齡以及性格特點的影響,在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時更容易被富有趣味性的環節所吸引。基于這一學習特點,在“教一學—評”一致性導向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活動中,為切實發揮以評促學的教學優勢,教師在預設課堂教學活動時應著重突出教學設計的趣味性特征,并以此為媒介做好課堂教學活動的導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為實施“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故事情節緊湊,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讓人置身當時的那種緊迫環境中。教學主體和育人目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敘述,一方面讓學生對狼牙山五壯士身上那種英勇戰斗、不懼犧牲的精神品質進行直觀認識。另一方面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和振興中華民族的責任感,凸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在教學活動中,為充分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從如下角度預設導學活動,為嵌入教學評價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搭建平臺。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學環節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狼牙山五壯士》影視片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大概了解;接著,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五壯士和敵人等不同角色,通過演繹課本劇的方式來直觀地感受戰斗的激烈和緊張感,為后續深入理解五壯士身上那種英勇戰斗、無懼犧牲的革命氣概做好鋪墊。其次,立足課堂教學目標提出探究問題供學生討論:(1狼牙山五壯士的精神在當今社會有什么意義?(2)通過閱讀課文,你能用自己的話總結狼牙山五壯士身上都有哪些優良品質嗎?進一步借助指向課堂教學自標的探究問題激活學生學習思維,從而逐步將學生從被動的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而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表現情況、探究問題的解決情況給學生動態的評價指導,在“教評”導向下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教一學一評”一致性課堂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2.任務驅動,高效學習
“教一學一評”一致性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重在推動教學設計、學生學習以及教學評價的協調統一,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對教學活動的導向和促進作用,為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優化學生學習方法提供有益助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既要從教學評價反饋結果出發優化教學設計,又要引導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為保障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可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人手,預設指向課堂教學目標的學習任務,引領學生高效參與課堂學習和互動,為提升學生學習有效性搭建支架。
例如,在教學《冀中的地道戰》這篇課文時,為了優化學生閱讀學習的方法和過程,在明確課堂教學目標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設置貼合學生學習能力的閱讀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帶著學習任務進行課文閱讀和課內學習。具體教學任務如下:任務一,帶著問題,初讀課文。由于學生生活的年代與文章中故事發生年代距離較遠,許多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冀中地道戰并不熟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時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疑惑。如“什么是地道戰?”“文中說的冀中指的是哪里?\"“地道戰與一般戰斗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要開展地道戰?\"等,這些問題將會貫穿學生自主閱讀過程。鑒于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自主閱讀學習活動之前,需要提醒學生,學會通過文本閱讀進行主動的思辨和分析問題。任務二,根據問題,交流探究。在學生進行有效閱讀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閱讀收獲和感受,在組內分享并討論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學生進行分享交流和討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適時進行指導,確保學生討論交流的關注點始終集中在有效學習的范圍內,以此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逐步深入。任務三,小組合作,分享成果。針對課文中出現的一些與地道戰相關的名稱介紹,為幫助學生進行有效解讀,教師可以提前分組指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探究合作。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需要,將學生分為“地道戰防御組”“地道戰戰斗組”等多個小組,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小組名稱,多角度搜集課內及課外資料,探究本小組所負責任務在地道戰中的主要作用,用這種趣味性的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完成探究學習任務之后,各學習小組派代表分享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在分組討論、交流和分享中促進學生對課文的了解。
(三)實施多元評價,促進教學相長
在基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設計的實踐活動中,教學評價并不局限于教學活動結束后的末尾階段。相反,此時的教學評價以一種教學反饋和導向工具的方式內嵌于教學全過程。在具體實施環節,教師可以從多元評價方式和細化評價標準兩個角度入手,助力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發展,最大化發揮“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促進和導向作用,在內嵌于教學過程的多元評價中助力教學相長。
1.多元評價,助力發展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強調,教師在實施教學評價時應注重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與互動性,從而保證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發展,為提升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助力。基于這一教學要求,在“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導向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學習自評、小組互評等,以此彌補教師單一評價的缺陷和不足,切實凸顯多元評價對學生綜合發展的促進和導向作用。
例如,在教學“習作:縮寫故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的教學活動重在引導學生通過縮寫故事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加工和概括能力。課堂教學活動包含回顧故事情節、提煉關鍵信息以及用簡潔的語言進行縮寫表達等多種學習活動。五年級學生在日常語文學習和寫作實踐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語文閱讀和寫作表達的過程中也能清晰提煉基本要素,如人物、故事發展過程以及結果等。為最大化發揮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助力作用,在縮寫教學活動與實踐活動結束后的評價環節,教師可以積極引入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教學設計,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學習過程進行有效評價,以此提升教學評價的針對性和客觀性。首先,教師邀請學生結合縮寫故事的學習過程,總結自己的學習,并在此基礎上客觀評價自己的學習表現以及是否熟練掌握了縮寫故事的技巧。其次,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小組互評的方式,對教學過程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互評,以此豐富學生自評的結果和內容,學生在自評和互評中反思和總結。同時,這種以學生為評價主體的自評和互評方式,便于教師準確定位學生在縮寫故事學習中的痛點和難點。在指出和糾正學生學習問題之后,教師還可以遴選學生縮寫學習的共性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以便更好地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2.細化標準,提升能力
在基于“教一學—評”一致性的語文教學評價環節,為了讓教學評價充分發揮作用,為教師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在實施多元評價、促進教學相長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還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目標的實際要求,進一步細化教學評價的標準和內容,為提升教學評價的有效性搭建支架。
仍以“習作:縮寫故事\"這一教學為例,考慮到小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局限性,為了確保學生在自評和互評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從指向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學習表現的視角出發,細化評價標準,引領學生評價活動。從本課時教學目標來看,其重在培養學生提煉關鍵信息的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同時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基于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細化如下“縮寫故事\"設計評價量表(見表1),輔助學生更好地參與教學評價和交流。根據指向課堂教學目標的評價標準,學生在進行自評和小組互評時都能夠根據自己的不同學習表現進行打分,而教師在這一評價活動中也能依據學生的評價結果改進后續的教學設計和活動方式,以此確保教學評價能夠真正地內嵌于學生學習過程,且對學生學習以及教師優化教學設計提供有效的診斷和導向幫助。
表1
三、總結
“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融入與應用不僅可以為教師帶來更多創新性的設計思路,還能啟發教師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與互動。為此,教師在基于“教一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實踐環節,不僅需要積極更新自身的教學觀點和教學理念,還要從其教學內涵和實際應用價值人手,進一步發揮教學評價的診斷和導向作用,探索適應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可行性策略,為語文教學改革工作的落實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推動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在貼近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實踐中循序漸進地優化教學流程,賦能學生學習質量與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福州市臺江第二實驗小學)
編輯:孫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