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重慶是巴渝文化的發源地,非遺底蘊深厚,要緊扣“打造文化旅游強市”目標定位,在系統性保護、人才隊伍培養、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利用邁上新臺階。
強化系統性保護。統籌用好中央、市級非遺專項資金,探索建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遞增機制。創新推出激勵措施,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企業、社會團體等參與非遺保護傳承事業。建立完善非遺資源調查和代表性項目動態調整機制,做好項目儲備工作。用好用活數字技術,優先完成對瀕危非遺項目有關資料的搶救性保護,加快完善全市非遺數據庫系統。加快修訂《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迭代升級非遺保護工作相關實施細則。謀劃推進非遺保護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嚴格的非遺商業開發審批流程,防止非遺“變形”“變味”。
強化保護傳承隊伍建設。謀劃實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深化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對人才急缺類非遺項目,如傳統戲劇、曲藝等予以重點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區縣設立非遺保護中心,統籌調配資源,配齊非遺保護專業人才隊伍。創新構建“大成集智”工作機制,鼓勵各區縣結合實際成立非遺保護協會,吸收專業人才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推動有條件的中小學和承擔研培任務的院校建設非遺傳承教育基地,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傳統工藝工作站和非遺工坊等。依托職業技能競賽平臺,適度增設非遺技能類競賽項目,開展相關技能展示交流。
強化“非遺+”融合創新。推動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藝術相結合,提升非遺工藝產品競爭力。聚焦時代潮流、社會熱點和群眾期盼,支持戲劇、曲藝、舞蹈、音樂類非遺項目創新,推出一批非遺精品項目。加快推進國家級、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渝東南武陵山區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精品景區和文旅品牌。支持有條件的文化場館、景區景點采用虛擬現實技術營造非遺現場,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建強用好重慶市動漫產業園、重慶兩江影視動漫文創園等平臺,引進培育一批優質動漫游戲企業。系統梳理和挖掘包括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在內的文化資源,鼓勵作家、編劇、動漫游戲相關企業進行合理開發利用,講好重慶文化故事。
強化宣傳推廣質效。用好新媒體平臺開展常態化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非遺。支持各區縣策劃實施非遺進社區、進學校等,推動非遺走近群眾。深化區域合作,鼓勵相鄰區縣聯合舉辦非遺民俗宣傳展示活動,建好用好川渝非遺保護聯盟、武陵山文旅發展聯盟等平臺,擴大區域性非遺民俗項目影響力。借助在渝舉辦的國際性活動,深化與國際社交媒體合作,提升重慶非遺的國際知名度。鼓勵非遺項目、傳承人和保護單位參加展示展演活動,引導相關企業和個人用好跨境電商平臺,助力重慶非遺“出海”,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作者:重慶社會科學院農業農村研究所、重慶城鄉融合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