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黃河學知識體系構建初探

2025-08-20 00:00:00吳朋飛
人文雜志 2025年7期
關鍵詞:黃河文明學科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①指明了當前哲學社會科學應在各自學科領域內探尋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方針、方法和方案,這是每一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首要思考的問題。② 河流自古以來便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并深刻影響著文明的發展進程。③ 世界著名大河如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尼羅河、恒河、密西西比河等,都孕育了各自流域的輝煌文明。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流域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是重大國家戰略,新時代如何建構具有深厚學術積淀并符合時代需求的黃河學知識體系,已成為學界的重要研究議題。構建黃河學知識體系不僅要傳承本土文化,還應在全球大河文明的比較視野下進一步深化相關研究。世界著名大河流域提供了對河流治理和利用的寶貴經驗,這對于黃河學的發展,特別是在水資源管理、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新時代背景下,形成具有國際視野的黃河學知識體系,也是全球大河文明研究的重要議題。

區域研究是人文社科等領域的重要研究傳統,地方學是其中一個重要分支和具體體現。地方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國外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各地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相繼提出并創建了如敦煌學、藏學、北京學、開封學等數十個“地方學”學科。① 這些學說聚焦特定的行政區劃或者文化地域空間,主要研究自然、社會、文化、歷史和經濟等方面的綜合特征,尤其注重對區域社會文化現象的深入分析。隨著大江大河在人類文明演化中地位的凸顯,以及國家“江河戰略”的深入實施,地方學研究不局限于特定的行政或者文化地域單元,也適時涌現出以大江大河等流域空間單元為對象的“黃河學”② “長江學”③ “運河學”④等研究。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流域研究是超越傳統社區、村落研究的一個更高、更宏觀層面的研究”,⑤更加注重流域環境與人類文明演化之關聯、區域間文化互動等,更加注重區域整體性,強調流域層面區域研究對實踐需求的響應,是地方學發展的新方向。然而,黃河學不是簡單意義上作為河流的科學,其核心旨在研究黃河文明的發展道路,進而探索中華文明以及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路徑。這可能與黃河的特殊地理和歷史地位有關,導致闡釋和把握的難度較大。這恰恰凸顯出當前探討黃河學理論與方法的必要性。

在學科構建的歷程中,任何領域從知識積累到學科的形成往往需要歷經若干發展階段,從知識體系到學科的升華還需要總結若干知識體系中的共性特征,形成理論體系。⑥ 截至目前,黃河學經歷40余年的發展,尚未形成一門獨立的位列國家學科專業目錄的學科,有關學科發展史的研究也比較欠缺。因此,本文試圖以知識生成史為線索,梳理黃河學的知識積累、發展脈絡和生成邏輯,闡釋黃河學學科體系和學科建設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同時思考和分析黃河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黃河學的知識體系構成

黃河學無論是學術傳承與創新,還是學科體系的構建與突破,其核心動力皆源于知識的不斷豐富與演變。作為一個開放、創新的知識體系,黃河學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20世紀80年代,時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的王化云首倡“黃學”,標志著黃河學知識結構的形成,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前期的知識基礎和后期的形成發展。

1.黃河學形成之前的知識基礎

在黃河學成為獨立學科之前,黃河知識體系可從四個層次來梳理:黃河本體、黃河治理、黃河利用和黃河文明演化。

黃河本體知識指的是對黃河自身演化和發展規律的理解,其不僅是認識、治理和利用黃河,也是對黃河作為河流及流域單元的基本知識儲備。這一知識體系包括地質黃河、歷史黃河、現代黃河和未來黃河,涉及黃河上、中、下游不同區段。地質黃河關注其演化史,歷史黃河探討其發展變遷,現代黃河聚焦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未來黃河則強調永續發展與國家命運。了解黃河應從局部到整體,涵蓋水文、水系特征、流域面積、沿途景觀及社會經濟文化等內容,進而拓展到其他不同階段和區段的黃河知識。①

黃河治理知識主要針對黃河河患治理,考慮其“水少沙多” ,來水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易決溢、頻斷流和多凌汛等特點,掌握黃河變遷規律以及斷流、凌汛等知識,包括治河的史實、技術、思想、文化等,治理主要體現在水情監測預報、培筑堤工、加固修守堤防、搶險堵口等。歷史上治河思想有疏導、分流、合流、全流域治理等,②部分付諸實施,部分仍停留在理論層面。③

黃河利用知識主要關乎黃河安瀾與開發利用。古代的黃河利用主要包括淤灌、航運以及渡口橋梁溝通兩岸等,近現代則有干流引黃灌溉、水庫樞紐建設以及黃土高原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新的形式。④

黃河文化演化知識是立足黃河本體、治理、利用的升華。黃河的特性、環境、災害與利用推動了中華文明的形成與演化。黃河在歷史上獨享“河”之美名,為百川之首、四瀆之宗,被尊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并經歷了多災多難與治理挑戰,成為國家與民族命運的象征。治理黃河不僅關系百姓安危,也關乎國運興衰。黃河的文明演化知識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闡釋:

(1)黃河與早期國家的形成。我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與黃河是分不開的。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堯舜時期的大洪水是導致新石器晚期各區域文化“滿天星斗”格局向黃河中游文明中心轉變的原因,從而直接促成了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⑤ 之后,大禹治水的成功不僅使得黃河由北線經河北平原入渤海, 奠定了之后較長時期黃河安瀾的局面,還標志著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文明史的新階段。

(2)河防即國防。黃河在戰爭等特殊時期發揮著國防作用。北宋時期,黃河成為防御北方政權入侵的防線。慶歷八年(1048)黃河在商胡埽決口后形成北流。皇元年(1049)黃河又決館陶郭固口,次年堵塞后形成東流。此后,便引發長達40余年的“北流”和回復故道“東流”之爭。⑦ 按照“水性就下”,北流是最佳路線,但強行挽河“東流”,是基于軍事角度的考量。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后,東京留守杜充在滑縣李固渡(今滑縣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許)⑧以西將黃河大堤破開,以水代兵,阻止金兵南下,延緩了敵軍的進攻。

(3)黃河治理關系到國家政局穩定。漢武帝時期“瓠子堵口”、東漢王景王吳治河、元末賈魯治河、明代潘季馴“束水攻沙”、清康熙帝時期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以及清咸豐朝黃河銅瓦廂決口后的近 30年挽河歸故爭論等,都是歷史上黃河治理中關系到政局穩定的大事。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后,清廷忙于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叛亂,采取“暫時緩堵”的措施。至同治年間,山東河患日甚一日,挽河歸故的爭論愈發激烈。直到光緒十三年(1887)鄭工合龍后才停息。此爭論涉及多位朝廷重臣,雙方都從各自利益出發,而統治者的反對則是與政治考量有關,企圖利用黃河天險阻止捻軍北進。①

(4)黃河治理關系到流域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1949年,西方水利專家在印度集會上曾斷言:“中國黃河無法治理,黃河流域(下游及周邊地區)若干年后就會變為荒漠。”②但事實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的黃河治理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水沙治理有了顯著成效、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流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盡管如此,洪水風險依然是流域面臨的主要威脅,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面臨嚴峻挑戰,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為此,新時代國家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③這是關乎流域安全、社會經濟發展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

黃河學知識涵蓋本體、治理、利用與文明演化四個層面,構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首先,對黃河本體的描述和認知是基礎。其次,黃河的河性特征導致其易多發災害,凸顯了治理的必要性。再次,黃河的開發利用在治理基礎上成為可能。最后,黃河的特性、環境、災害以及利用共同推動了文明的形成與演化。這些內容構成了黃河學知識的核心要義。掌握黃河知識不僅要關注其自然屬性,還應認識到黃河在國家和民族層面上的重要性,如此才能準確理解其整體結構。

2.黃河學知識體系的形成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黃河治理開發取得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巨大成就,標志著黃河全面治理與綜合開發進入新時期。隨著治黃實踐的深入,科技工作者深感黃河問題復雜性,迫切需要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于是,在 20世紀 80年代初,時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同志提出了創建和研究“黃學”的建議。④ 至此,作為一門學術研究和學科泛化的黃學正式誕生。

黃河學首倡于1983年,王化云認為,在許多專家的贊同和支持下,“黃學”這株幼苗一定會開出絢麗的鮮花,結出豐碩的果實。1989年《望》刊發的《唱給母親河的頌歌》一文認為,王化云在30多年擔任新中國“河務官”治河實踐中提出的“黃學”是治理黃河的多學科綜合學科,得到了廣泛認可。此處,進一步確認黃學提出的時間為1983年,還提出其是“治理黃河的多學科綜合學科”和“這是新中國興起的一門專門學科”。⑥ 更為重要的是,《人民黃河》在1985年第6期刊發了王化云的《大家來研究“黃學”》和錢寧的《“黃學”研究前景廣闊》這兩篇重量級的論文,從理論上高屋建瓴地探討了建立“黃學”的必要性和前景。

黃河學的提出得到權威媒體和有關部門的贊同和支持。1986年《人民日報》刊發新聞報道《水利專家王化云好建議一呼百應 研究“黃學”根治黃河》,介紹我國在自然科學領域圍繞黃河的治理與開發,興起“黃學”研究。1991年10月8—12日,時任黃河研究會主任委員亢崇仁在黃河研究會首屆年會上再次肯定“黃學”研究的重要性。1994年,《現代漢語新詞詞典》將“黃學”收錄為新詞。⑧ 2002年,《人民黃河》雜志刊發《〈人民黃河〉第 1~200期刊登的重要內容回顧》一文,總結性回顧了“黃學”研究,認為黃學是“把黃河的問題作為專門性又是綜合性學科提出,倡導各類相關學科、各種學派共同探討。”①至此,黃河學作為學術研究,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并逐漸被接受。梳理黃河學發展歷程,可將其分為三個主要階段:②

初創階段(1983—2000年)。20世紀80年代中期,王化云、錢寧等倡議建立“黃學”,關注黃河治理與開發,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持。1989年,宋正海、高建國等從區域系統論的視角提出了黃河學綜合研究的理念。

探索階段(2001—2007年)。2004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對治河思路進行反思,提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③推動黃河學發展到新的哲學高度。2005年,管華從地理綜合視角闡釋黃河學為一門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和具象性特征的綜合學科。④ 黃河文化始終是該階段黃河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之一。

蓬勃發展階段(2008年至今)。黃河學的學術研究和學科構建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成為亟需深入研究的主要問題。郭來喜提出新黃河學的設想,朱晉和那玉林對黃河學體系內容的劃分提出新見解,張新斌主張必須依托黃河關聯研究構建黃河學以有效推動黃河文化研究,王洪偉認為黃河學學科化建設呈現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論等,都是對黃河學研究的新思考。

3.黃河學知識體系的特點

自1983年提出“黃學”研究以來,黃河學相關問題始終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之一。隨著黃河學的不斷發展,許多學者結合自身研究從不同角度給出了各自心目中的黃河學,形成了黃河學發展的知識譜系(見圖1):

(1)綜合性和多學科交叉特色明顯。“黃學”自首倡以來,日益受到學界的重視。其特點是綜合性強和多學科交叉性強,涉及自然、經濟、歷史、社會、文化文明等多個領域。同時,黃河學的相關知識在迅速積累的過程中呈現出分散的態勢,體系內容各有側重,出現多學科多領域的泛化黃河學現象。其中,關愛和、苗長虹等學者提出黃河學是研究黃河文明發展道路的學科,逐漸從泛化到清晰,且有嚴密的理論體系和完備的知識體系。①

(2)知識和技術的多樣性與專門性。黃河的基礎知識體系完備,內容多樣,涵蓋了黃河本體、治理、利用、文明演化等方面。黃河治理與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自古至今一直在探索和實踐,涉及規劃、堤防與埽工、護岸材料、水利管理與法規、河工制度的堵口技術等,②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專門的知識系統。以黃河埽工為例,歷史文獻中關于埽工的記載,術語深奧,圖式繁富,顯示出極強的專業性,普通人士所能掌握。

(3)概念理論具有動態性和統一性。黃河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黃河學的相關知識也需與時俱進、持續更新,以適應新的時代發展需要。隨著治河政策的出臺和對文獻資料的發掘與整理,包括治河文獻、碑刻、輿圖、檔案等,③定會加深對黃河學概念和理論的理解,便于深刻把握黃河文明長期演化的特征規律,推動黃河學的縱深發展。隨著“黃學”到“黃河學”名稱的規范,黃河學研究內容和相關主題的不斷豐富,涉及學科、專業、人員、機構日益增多,處于不斷動態變化之中。在當前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黃河學知識體系的更新和提升尤為重要,必須與時代需求、國家命運緊密結合,構建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科體系。

二、黃河學的學科體系與學科化建設

黃河學經過前期的知識醞釀和40余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這為黃河學的學科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黃河學的發展過程中,學者們不斷探索和創新黃河學的知識構成,逐步構建出富有時代特色的學科體系。

1.黃河學的學科體系

黃河學的學科發展有其內在的演化邏輯,是建立在黃河學知識研究基礎上的學科理論構建,涵蓋了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內容。

(1)研究對象。黃河學是一門以時空演進中的黃河及其流域和影響區為研究對象,以黃河文明的發展道路為核心研究內容的綜合性和交叉性新興學科。它區別于以地域劃分的齊魯學、中原學、晉學、徽學等地方學,以及以古都名城為對象的北京學、上海學、開封學、洛陽學、長安學等城市學。黃河學既關注黃河上中下游地理景觀、歷史發展進程、文化習慣等差異,更強調從流域人地系統整體性和因果性出發,闡釋流域人地系統時空演進特征與規律,揭示黃河文明起源、傳承、轉型與復興的發展道路。

(2)研究內容。黃河學建立在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高度,將中華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明———黃河文明,劃分為早期中國、帝制中國與轉型中國三個歷史階段。① 按照文明演進的進程,具體內容體系包括:黃河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論;黃河文明的地理基礎:黃河的生成與流域演化;黃河文明探源:夏商周王權國家文明的形成;黃河文明發展:秦漢以降帝制國家文明演進;黃河文明近現代轉型:東西方文明互動與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發展;黃河文明復興:全球化與黃河文明的可持續性;黃河文明的時代價值:黃河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黃河學課程大綱的教學內容共分為6章21單元(見表1),②是黃河學研究內容的具體呈現,展示了黃河學各分支的主攻方向。

(3)研究方法。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按照文明演進的分析方法和框架,聚焦解決黃河文明發展道路的核心問題,采用歷史文獻研究法、比較史學研究法、數理統計與對比分析法、實地調研等跨領域、跨學科的綜合集成研究方法。

2.國內高校黃河學的學科化建設

學科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學科方向、學科基地、學術成果、學科隊伍、人才培養體系和學術環境等方面。國內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關注黃河全面治理與綜合開發,特別是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出臺和實施后,紛紛成立聚焦“黃河”的研究機構,并且都在學科體系和學科化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見表2)。

此外,還有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成立了黃河研究機構,如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黃河生態研究院、長安大學陜西省黃河科學研究院、西北大學陜西省黃河研究院、陜西師范大學黃河研究中心、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黃河研究院、聊城大學黃河學研究院等。然而,這些機構目前尚未形成獨立的實體單位,也未設專門的門戶網站或組建科研隊伍。表 2中列出的機構是國內高校在黃河學研究中走在前列的單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從中可以看出,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簡稱“黃河文明中心”)成立較早,于2004年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是國家級的實體平臺機構。相比之下,其他多數機構成立較晚(2019年以后),且多為校級平臺,主要是以問題導向開展黃河科學研究。在學科體系和學科化建設方面,除黃河文明中心外,由于其他機構的成立時間較短,缺乏真正的教學實體單位,因此人才培養方面的工作尚未充分展開,目前僅有蘭州大學門戶網站顯示有“人才培養”的相關內容。盡管如此,這些機構仍在圍繞各自的建設目標持續努力,產出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黃河學的知識體系。作為最具代表性的黃河學研究機構,黃河文明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來,在 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深耕黃河學學科、學術、話語體系領域,不斷探索和創新黃河學的理論與實踐,提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黃河學”的宏偉目標。① 該中心通過學科方向聚焦、學科基地平臺建設、人才隊伍引進和科學研究探索,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豐富了黃河學的知識體系,使黃河學在高校學科建設中走在前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學科建設方向方面,該中心的黃河學知識體系和學術體系專注于黃河文明研究,并于 2020年首次納入河南大學黨代會工作報告,成為學校“雙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支柱。2023年底,黃河學作為新興交叉學科成功入選“新一輪河南省重點學科(2023—2027年)立項建設”名單。

在學術成果方面,黃河文明中心創辦了《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學術輯刊,每年舉辦黃河文明大講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層論壇和黃河學高層論壇②等學術活動,廣泛深入探討了黃河學建設的深遠意義、學科屬性、學科內涵、研究思路與方法,努力打造獨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黃河學學科品牌。

在課程建設方面,作為學校教育內容的“課程體系”,黃河學課程體系已經較為成熟。河南大學的黃河學課程于2018年獲得省級立項,成為在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2019年該課程成功納入中國大學MOOC(慕課)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2021年起作為線下課程,黃河學成為河南大學的通識課,面向全校學生開放,且作為黃河文明中心碩士和博士生的“專業選修課”。課程設置以黃河文明的起源、傳承、轉型與復興為脈絡,分為6章21個單元(見表1),內容包括:黃河學的基本概念、走進黃河與黃河流域、走進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復興之路、黃河文明的時代價值等。課程自開設以來,內容博采眾長,課程體系日趨完善,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與好評。③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國學位授予和研究生培養的學科專業目錄是按照“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專業)”三個層次進行設置。黃河學屬于新興交叉學科,不在此行列,但河南大學將黃河學作為自主設置交叉學科申報博士學位點,并獲教育部批準備案。目前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為:黃河學(流域地理學)、黃河學(黃河文明探源)、黃河學(黃河文明演進)、黃河學(黃河文學書寫)。④ 另外,在地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中,設有流域地理學研究方向。開設的課程有:黃河學(本、碩、博)、黃河學專題研究、黃河流域田野調查等。至此,已探索形成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從事黃河事業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此外,聊城大學也注重加強黃河學研究院的建設,力求強化使命、整合資源、系統布局,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構建學科支撐體系、新型智庫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和文化傳承創新體系。① 在構建學科支撐體系上,通過整合校內資源,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推動學科交叉和文理融合,開展黃河綜合研究,確立黃河流域產業質量、黃河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等 6個特色研究方向。在人才培養方面,整合學科專業,優化傳統優勢學科與新興交叉學科布局,增強服務區域行業和企業發展的學科支撐能力。在構建知識體系上,推進黃河文化和黃河精神進入課程教材,形成黃河經濟、民俗、音樂、美術、歷史及環境保護等內容為一體的多維融合課程與教材體系,重點打造面向全國高校的“黃河流域地理與生態保護”“黃河文化(山東篇)”“新時代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導論”三門線上黃河學通識課程。

綜上,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黃河學的研究和學科化建設方面已取得了豐碩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黃河學的學科體系建設。盡管仍面臨學科體系不完善、學科化建設進程緩慢等問題,但許多研究機構對黃河學已繪制出明確的藍圖規劃,未來將持續推動黃河學學科高質量發展。

三、新時代黃河學的使命擔當

新時代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出臺和實施,黃河學再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充分把握這一機遇,需要深入理解開展黃河學自主知識體系和學科建設的重要意義,以賦予黃河學新的時代使命,明確未來努力方向。

1.深入理解黃河學建設的時代意義

開展黃河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研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黃河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流域學,而是以流域問題為導向,探尋黃河文明發展道路的學科,即黃河文明學。黃河學通過梳理黃河文明的發展歷程和黃河文明綿延不斷的原因,探尋黃河文明的內在價值與邏輯,探索創新學科交叉與綜合集成的新模式。同時,它有助于科學認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基礎和發展路徑,系統理解中國從早期中國、帝制中國向轉型中國動態演進的歷史進程,在全球化時代回答好“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一事關民族認同和國家發展道路的重大命題。加強黃河學建設,對于增強“四個自信”、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大歷史與現實意義。

(1)擔負古典學研究的使命。古典學是現代世界對文明傳統的研究與傳承,承載著其所屬文明的特質與價值,維系著受其滋養的民族身份認同,并構成了人類文明相互理解的深厚基礎。② 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斷滋養和啟迪后世”,并強調要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③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黃河學研究的核心要義。“研究利用古典學與中華文明特性研究具有一致性,中華文明研究應該是世界文明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④中國古典學在五千多年文明史背景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發展體系。黃河流域是中國古典學誕生與發展的重要區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墨家、雜家、名家等諸子百家主要人物,主要活動區域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詩經》《老子》《史記》三部經典著作均產生于黃河流域,是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在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上,《黃河大系》系列叢書重磅亮相,精選了近300幅黃河文化古代繪畫,系統梳理圖像譜系和黃河文明歷史進程,從多維視角展示了華夏人文道統的傳承脈絡。黃河學能夠擔負起中國古典學研究的使命,將會為文明傳承發展、交流互鑒作出更大貢獻。

(2)科學揭示中華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基礎和發展路徑。黃河學以黃河文明的發展道路為研究的核心內容,通過黃河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利用多學科綜合集成的理論與方法,探尋黃河文明發祥、發展、興盛、轉折與轉型的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① “沒有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樣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②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黃河文明演化史。黃河文明歷經起源形成、發展轉折、轉型與現代化等演化過程,形成了延續至今的黃河文明形態,具有復雜性、韌性和可持續性等基本屬性,并與中華文明起源與連續發展的道路一脈相承。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走過了與世界其他文明體截然不同的發展歷程。中國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正源于五千多年文明傳承所奠定的文化自信。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性。③ 進入新時代,特別是 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以來,圍繞黃河、黃河流域、黃河文化、黃河文明、黃河流域現代化等重大命題的深入探索,已成為回答和解決好中華文明探源傳承與現代化、中國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等事關國家前途命運和發展道路問題的關鍵所在。④ 因此,全面推動并深化黃河學研究,構建黃河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已成為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迫切需求。

(3)探索創新學科交叉與綜合集成的新模式。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強調,要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加快新文科建設,推動文科領域的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升級,是建設教育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黃河學作為文科教育創新發展和學科交叉與綜合集成的重要嘗試,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既不同于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等專門性學科,也區別于研究文本的亞述學、敦煌學等,更不同于近年來興起的流域學或各地方學。黃河學是一門綜合性、集成性的學科。從研究內容看,它包含自然和人文要素,如河流、流域、資源、生態、經濟、政治、文化等;從學科結構來看,它涉及地理學、考古學、歷史學、哲學、文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門類;從歷史演化而言,它包括早期中國、帝制中國、轉型中國三大歷史階段;從研究目標看,它旨在通過研究黃河文明的發展道路,探索中華文明以及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路徑。

2.未來的努力方向

任何一個國家,在努力躋身世界經濟、社會、科技發展前沿的同時,都應該擔負起傳承與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責任。在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國,我們更應該具有這樣的文化自覺。2016年 5月 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時,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① 臨黃河而知中國,黃河研究本身就有深厚的學術積淀,順應時代要求,我們需要建立和創新具有國際視野的黃河學自主知識體系,打造黃河學學科體系,努力推進黃河學學科化進程,實現古典學研究利用、傳承中華文明的時代使命。展望中國特色黃河學知識體系的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加強黃河學理論體系研究,共同推進黃河學的學科建設。黃河學理論體系應該站在歷史、世界和未來的高度來進行思考,不斷豐富和創新自主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是全國尤其是黃河流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同責任,應依托相關專業優勢,著力探索“黃河學+專業”或“專業+黃河學”的學科推進模式,加強黃河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2)構建高層次黃河學研究聯盟,提升黃河學科學研究水平。立足黃河文明發展道路的文明演進進程,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科學謀劃,深入研究,組建黃河學研究聯盟。依托聯盟,定期輪流舉辦高規格的黃河學論壇,協同開展黃河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國家治理、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重大問題研究,提升黃河學的科學研究水平。

(3)探索黃河學協同共建體制機制,培養黃河學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探索黃河學研究校際、校地等多種合作模式,開展“問題導向型”有組織的大團隊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協同攻關,解決制約黃河文明時空演進、發展動力、演進模式、現代價值和黃河國家戰略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通過協同共建,培養黃河學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推出一系列研究黃河學的標志性成果,形成黃河學協同共建的創新機制,加快推進黃河學的建設進程。

“要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首先就必須了解黃河流域的歷史,而要了解黃河流域的歷史,自然也就離不開黃河的歷史”。② 關于黃河研究的學問,源遠流長,內容宏富,必須具備專門的知識和技術,這是黃河學能夠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重要基礎。1983年之前,屬于黃河學研究的知識積累階段。1983年至今,屬于黃河學知識體系的形成發展階段。黃河學是探尋黃河文明發展道路的學科,其學科建設不僅能為國家培養相關領域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更有助于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一門新興學科的構建和被認可,是需要時間檢驗的。黃河學能否被列入“學科目錄”中作為獨立學科,需要高校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歡
黃河文明學科
黃河上的“鎮河神獸”
抗戰時期黃河的符號建構與民族認同
今古文創(2025年20期)2025-08-08 00:00:00
黃河文化孕育下的魯西南運河演變及其文化內涵探究
東方收藏(2025年5期)2025-07-26 00:00:00
【學科新書導覽】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漫說文明
“超學科”來啦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国产AV毛片|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91|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国产91小视频|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欧美激情首页|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成人夜夜嗨|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亚洲伊人电影|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亚洲人在线| 国产精品护士|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天天射|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日韩在线影院| AV色爱天堂网|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 综合五月天网| 亚洲香蕉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www.99在线观看| 免费不卡视频| 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久久动漫精品|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91久久大香线蕉| 色综合网址|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综合色在线|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国产精品美乳|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