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魏啟超,2016年來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現擔任自然保護科科長。每天揣著望遠鏡出門時,總能想起我剛工作時青海湖的樣子——一片壯闊卻略顯寂靜的藍。現在,這片藍越來越熱鬧了。
剛入職那年,我們監測到的水鳥只有92種。每月繞著青海湖24個固定樣點、13個普氏原羚巡查區域巡查時,記錄冊上的名字翻來覆去就那么些。但這幾年,冊子里的“新面孔”越來越多。
去年春天,我們在海晏縣進行春季遷徙水鳥監測時,發現了被譽為“鳥中國寶”的東方白鸛。這鳥兒多棲息在東北濕地,在青海湖還是頭回見。專家說,東方白鸛很挑剔,非得是水草豐美、魚蝦成群的好濕地才肯落腳。能從千里之外的東北飛來青海湖“做客”,不就是對青海湖生態環境最好的認可嗎?
今年更熱鬧。前不久的鳥類科普宣教活動上,栗腹磯鶇、紅嘴巨燕鷗、荒漠林鶯等被首次觀測到,這些從前監測冊上見不著的鳥兒,如今接二連三地亮相,就像一群遠道而來的訪客,用翅膀投票,給青海湖的生態答卷打了高分。
現在算下來,水鳥種類有291種,全年棲息水鳥累計數量超60萬只,湖面上越來越熱鬧。
除了水鳥,普氏原羚的變化更讓我欣慰。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4年還不到300只,以前想瞅一眼都難。
現在可不一樣了。上個月開車巡護,剛過哈爾蓋鎮,公路兩側的草原上就蹦出幾只普氏原羚,它們在路邊溜達成了常態。當前,普氏原羚總數已達3400多只。
青海湖的熱鬧,離不開水里的“功臣”——裸鯉,俗名湟魚。它是青海湖“水—草—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的核心。為了保護它,青海省委、省政府從1982年就開始封湖育魚,目前湟魚資源蘊藏量已經從2004年的2592噸增長到2024年的12.75萬噸,從“瀕危”降為“易危”物種。
眼下正是湟魚洄游季,日常巡查巡護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當地牧民群眾自發拯救擱淺在河道的湟魚,將魚類放回至主河道。這場景比任何監測數據都讓人踏實。
青海湖的水體面積自2005年以來已經連續20年擴大,水位平均每年上漲近20厘米,現在水體面積已經有4650.08平方千米。看著青海湖的水一點點清透起來,沙島的地冒出綠芽,監測冊上的名字越來越多,我就覺得所有的奔波和等待都值了。
(本文作者系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保護科科長,由本刊記者張燕采訪整理)
編輯:鄭雪zhengxue@ceweekly.cn" "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