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千萬級罰單。
8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向上海銀行開出罰單。因涉及8項業務違規行為,上海銀行被給予警告,并被沒收違法所得46.9萬元、罰款2874.8萬元,罰沒合計超2900萬元。
6月2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開出的另一張千萬級罰單顯示,中國進出口銀行被罰款1810萬元,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被罰款1290萬元。
自提出金融監管要“長牙帶刺”、有棱有角以來,金融監管處罰力度進一步加大,大額罰單頻現。
今年1月1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召開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其中明確2025年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有序有效防風險,持之以恒強監管,全力以赴促發展,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上海銀行此次收到的2874.8萬元罰單,是繼中銀理財、交銀理財收到巨額罰單后,今年金融機構因合規問題收到的千萬級罰單之一。
本刊記者梳理發現,這些大額罰單強化了機構和人員 “雙罰”原則,出現問題不僅要處罰機構,還要處罰相關責任人。除了給予責任人警告以及罰款等處罰外,責任人還有可能被采取禁業措施。這讓金融機構的違規成本不斷增加。
“處罰并不是最終目的,監管意在引導金融機構聚焦主責主業,規范經營行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發展。”一上市股份制銀行消保負責人彭章告訴本刊記者,“金融風險從產生到暴露、再到處置,往往只有經過系統全面排查或者專項檢查才能逐步顯現。當下監管頻頻開出千萬大額罰單,很多是在處理此前的風險問題。”
以上海銀行為例,該行此次受到的處罰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對其開展的綜合執法檢查,處罰問題發生在2020年至2021年期間。對此,上海銀行回應稱:“目前,所涉及的問題均已按照監管要求全部整改完畢。”
今年6月,面對監管機構開出的千萬級罰單,中國進出口銀行對外回應稱,此次處罰是監管機構基于原銀保監會2022年開展堅守職能定位稽核調查時所發現問題而作出的。針對此次處罰涉及的問題,該行已按照監管要求認真制定整改方案,并按進度推進、落實各項整改措施。
彭章說:“上述千萬級罰單釋放出金融監管‘長牙帶刺’繼續深入的強烈信號,即使金融機構暴露的風險是歷史遺留問題引發的,也可能面臨重罰。這種強監管、嚴監管態勢還將延續。”
強監管仍是金融監管中心工作之一。6月20日,金融監管總局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明確提出,要緊扣金融監管中心工作,深刻把握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立足各地實際,統籌推進防風險、強監管、促發展,全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記者梳理發現,對金融機構的罰單中信貸領域仍是“重災區”,商業銀行的罰單還集中在風險控制、審慎經營等領域。
具體來看,僅今年2月,上海金融監督管理局單日開出49張罰單,罰沒金額達1700多萬元,重點整治區域性金融風險。這些罰單不僅覆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民營銀行、村鎮銀行,還涉及保險機構,監管延續嚴的基調。
多位銀行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強監管、嚴監管將是常態,可推動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提升,促進金融行業朝著更加規范、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強監管也給金融行業帶來多方面的顯著變化。當前,銀行保險機構各項業務有序開展,主要監管指標均處于健康區間。大型金融機構基本盤穩固,“壓艙石”作用明顯。

數據顯示,從前4個月看,銀行資本充足率、保險償付能力充足率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不良貸款率同比下降約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同比上升約10個百分點。
今年1—4月,保險業賠付約1萬億元,新能源車險承保車輛超過1000萬輛。與此同時,保險公司為人民群眾積累的養老、健康保險保障長期準備金已經超過10萬億元。
湖南大學金融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彭建剛告訴本刊記者,這兩年,監管部門強調強化監管,持續推動銀行提升內控能力,監管政策成效顯著。尤其是金融數據實現實時上報后,在AI和大數據工具的助力下,金融系統的許多問題都能被提前發現。銀行內部可能因對金融數據掌握不夠及時或全面,未必能及時察覺問題,但金融監管部門能夠通過數據分析及時發現問題。這些數字化監管手段,讓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與政策效能都得到了提升。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彭章為化名)
編輯:孫曉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