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工作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重點之一。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專門設有關于宣傳的部分,并對包括雜志、報紙、書籍和小冊子在內的新聞媒介的主管單位、辦報原則、辦報方針、工作人員條件、辦報規模及其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作出明確規定。此后,不管條件多么艱苦、局勢多么危險,出版報刊都是中國共產黨的重點工作。1]《群眾》周刊創辦于抗日戰爭時期,用于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宣傳馬克思主義,深受廣大群眾愛戴。《群眾》周刊在抗日戰爭時期報道了大量關于青年學生的內容,通過凝練的理論闡釋系統傳播了革命思想,引導其樹立正確的革命觀,既推動了國統區學生運動的蓬勃發展,也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揮了重要的思想支撐作用。
一、《群眾》周刊創辦背景及過程
(一)《群眾》周刊創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刊物的創辦提供了可能性
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國共合作的關鍵。中國共產黨派出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與國民黨展開談判。談判中,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在國民黨統治區創辦公開發行日報的訴求,這既是擴大政治影響力的戰略需要,也是推動全民抗戰的重要舉措。31936年12月,毛澤東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并指出:“加強對國民黨的工作,特別要做好左派、中派和軍隊的工作,重視宣傳工作,黨報應辦起來。”[4]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后來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發行黨刊提供了機會。《群眾》周刊的誕生深刻映射了國共兩黨間復雜多變的政治關系,也成為觀察國共關系變化的晴雨表。
2.全面抗日戰爭爆發要求共產黨亟須對民眾進行抗戰動員宣傳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創辦報刊創造了條件。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主張全民族的總動員,實行全面抗戰的戰爭路線,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共產黨為了廣泛調動人民群眾參加抗日戰爭的積極性,決定以辦刊的方式宣傳抗戰理論,并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行徑,喚醒群眾的愛國覺悟,激發其抗日戰爭的熱情。
在武漢期間,因戰事膠著,《群眾》周刊出版受阻,1938年7月至8月僅出刊三期。1938年10月,新華日報館與八路軍辦事處部分工作人員乘“新升隆”輪船撤往重慶時,遭日機轟炸,致《新華日報》及《群眾》周刊共16名工作人員遇難。5受遷址影響,武漢終刊號與重慶創刊號間隔逾三月才得以接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日軍對重慶實施戰略轟炸。1939年“五三\"\"五四\"大轟炸后,重慶市區生產癱瘓,各報刊出版遭遇嚴重困難。為應對困境,重慶報業決定采取聯合出版模式。經周恩來批準,《新華日報》加入聯合辦報行列,同時聲明待條件許可即恢復獨立發行。此次報業合作不僅彰顯了文化戰線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堅韌意志,也為抗日戰爭的宣傳工作開辟了一條特殊的傳播路徑。
(二)《群眾》周刊艱辛的創辦過程
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辦刊本是正義之舉,國民黨方面卻想方設法地阻攔中國共產黨黨刊的創辦,《群眾》周刊在日軍侵略的惡劣環境和國民黨的層層阻礙下,轉移多個地區才得以創立。
1.南京籌備失敗
中國共產黨最初計劃在國民黨統治區南京發行《新華日報》為中國共產黨的黨報,同時出版《群眾》周刊作為黨刊。但是,國民黨反動派對其不斷進行打擊和阻撓。南京淪陷后,局勢危急,國民黨政府采取妥協逃跑政策,放棄了南京統治區,因此中國共產黨不得不放棄將南京作為黨報黨刊的發行地,而選擇遷往武漢重新發行。
2.武漢正式出版
遷往武漢以后,中國共產黨重新開展黨刊發行的籌備工作。但在此之前,武漢地區的共產黨人就已做足了準備工作。為沖破國民黨的限制,中國共產黨決定《群眾》周刊先于《新華日報》在國民黨統治區發行,在1937年12月11日于漢口成功發行了《群眾》周刊。從此,中國共產黨以《群眾》周刊為主要媒介,通過批判當時一切不利于抗戰以至于破壞抗戰的各種反動言論,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及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來擴大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號召群眾參與抗戰,增強人民群眾對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心和信心,在國民黨統治區營造了良好的抗日輿論環境。8]
3.物質的匱乏制約了《群眾》周刊的發展
作為一份面向大眾的刊物,《群眾》周報的運營體系高度依賴穩定的經費支撐。盡管中國共產黨給予了一定財政支持,但受戰爭環境下經濟封鎖和交通阻隔的影響,有時無法保證辦刊的必要開支。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后,經費來源更加困難。熊瑾打多方籌措,通過拓展私人關系網絡、創新經營模式、壓縮非必要開支等手段多管齊下,艱難維系了報刊的生存。為了打開銷路,《群眾》周刊編輯部創造性地實施\"以刊養刊\"策略,時常刊登廣告,在顯著版面連續推出《本刊優待定戶辦法》《本刊優待新華日報定戶辦法》和《優待簡章》,并就優待規則予以詳細說明。
二、《群眾》周刊對青年學生抗日動員宣傳的主要內容
(一)激發青年學生的抗戰熱情
1.揭露日軍暴行
為使廣大青年認清日軍的真實面目,全面抗戰初期,《群眾》周刊開辟專題報道,以新聞特稿與紀實文學相結合的方式,揭露了日軍罪行。其中,《殺人比賽》一文以翔實的數據披露了侵華日軍在金陵古城舉辦的“百人斬”比賽,通過幸存者口述與戰地照片互證,揭示其\"以暴制華”的制度性罪惡[9;《在敵人踐踏下女同胞》全文轉載梅蘭女士的絕筆遺書,她以帶血的筆觸,記錄日寇在淪陷區燒殺、掠奪、奸淫的殘暴行為[1],這些深度報道突破簡單事實羅列,著重構建歷史認知框架;《西線見聞瑣記》采用了戰地記者手記的形式,通過群眾視角記錄戰爭的慘狀。1]一系列報道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共鳴。許多青年讀者致函編輯部,表示原來以為打仗只是軍人的事,現在才明白“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含義。這種認知轉變有效激發了群眾的抗戰熱情,《群眾》周刊也成為凝聚青年救國力量的重要輿論陣地。
2.利用重要紀念日進行抗日宣傳
紀念日是進行抗日宣傳的最佳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周年日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尤其是利用《群眾》周刊這一重要黨刊發表了大量紀念文章動員青年學生參與抗日戰爭。《群眾》周刊刊登了《國際青年節與中國青年》《世界青年與中國青年的團結》等文章,熱情歌頌世界被壓迫國家的青年學生為反抗敵對勢力作出的偉大斗爭,鼓勵中國青年向他們學習,肯定了青年學生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12;發表《“五四\"告大后方青年》《五四的當年與今日》《發揚“一二九\"救國運動的精神》等文章追憶青年學生在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面做出的偉大貢獻,贊揚青年學生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為國捐軀的革命精神。13]
(二)動員青年學生走上戰場
1.積極動員廣大青年學生參軍
《群眾》周刊向學生群體發出振聾發聘的吶喊,要求他們徹底摒棄陳腐偏見,積極參軍,“拿起槍桿,組成堅強的隊伍,上火線殺敵”14。為充分發揮青年的戰斗力,《群眾》周刊還動員廣大青年學生到各類軍事學校或訓練班學習先進的軍事理論與技術。針對戰時教育創新需求,《群眾》周刊呼呼政府在各戰區設立軍事政治學校,主張在戰區腹地設立隨軍學校,使學生在前沿陣地同步接受戰略理論灌輸與實戰技能錘煉。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鍛造了大批適應戰爭需求的軍事人才,還通過政治思想教育鑄就了青年群體堅不可摧的革命意志,為持久抗戰鍛造了兼具戰略視野與戰術素養的中堅力量。
2.引導青年學生積極投入學習
在抗日戰爭期間,青年學生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權利被剝奪,大量活動受限,環境的惡劣使青年群體喪失了抗戰熱情,為打破青年學生消極苦悶的狀態,《群眾》周刊專設信箱欄目,鼓勵青年學生請求地方開明人士的幫助,通過他們發動地方輿論爭取權利。受抗戰時期環境限制,許多青年學生被迫輟學,回到家鄉,在農村地區的知識分子難以接觸報刊。《群眾》周報鼓勵青年學生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因地制宜地成立校內校外閱讀小組,努力為自己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三)號召青年積極投身抗戰宣傳工作
1.連續刊發系列抗戰宣傳文章,構建完整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南
《文化到民間去》一文深刻闡明知識分子只有扎根群眾才能發揮思想啟迪作用;《關于青年訓練問題》一文強調將理論學習與革命實踐緊密結合,鍛造“文武雙全\"的革命骨干;《怎樣動員群眾積極參戰》一文提出通過建立戰地宣傳隊、編寫通俗讀物、創新民間藝術形式等多元方式,使抗戰理念深入人心;《怎樣進行敵軍工作》《爭取偽軍反正》等文系統解析了通過政治攻勢、心理戰術分化敵人的具體策略。這種宣傳動員模式的創新,既有效抵消了日偽的輿論攻勢,又在民眾中筑牢了“抗戰到底\"的精神長城。
2.運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宣傳動員
中國共產黨采用文藝演出的方式開展動員工作。演劇隊需編排具有地域特色的劇目,臺詞要融入當地俚語,歌唱表演應采用民眾熟悉的民間曲調填新詞,演出場地應選擇村口古槐下、祠堂曬谷場等群眾聚集地;壁報應設置在人流密集處,漫畫創作要突出對比效果,如繪制“日軍燒殺搶掠”與“新四軍幫耕助收\"的對比畫面;油印小報需采用“三字經\"體編寫新聞,如“日寇狠,占沈陽,殺百姓,毀村莊”。此外,中國共產黨組織“抗日救國運動會”,將政治口號融入比賽項目;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宣傳活動,如將元宵燈謎改為抗日知識競猜,使愛國教育充分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三、《群眾》周刊對青年學生抗日動員宣傳的意義
(一)贏得青年學生的政治認同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殊背景下,《群眾》周刊充分發揮其輿論引導與思想動員作用,采取了一系列靈活多樣的傳播策略。《群眾》周刊編輯部深刻了解青年群體的思維特點與接受習慣,精心設計內容框架,將黨的政治主張轉化為青年易于接受的文字語言,有效拉近了與青年學生的距離,進而贏得了青年學生的政治認同。在批判“亡國論\"“速勝論\"等錯誤思潮時,《群眾》周刊通過中日戰爭性質對比、國際法理論闡釋等方式,營造了反對投降主義的輿論環境。這種策略既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又劃清了思想原則的界限,為青年學生奠定了辨別是非的認知基礎。《群眾》周刊通過理論宣傳糾正了國內盛行的妥協投降風氣,打擊一切在抗日戰爭時期企圖開歷史倒車的錯誤行為[15],為抗日戰爭營造了積極、正向的輿論環境。在維護國共合作基礎上,《群眾》周刊既批判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行徑,又強調團結抗戰的歷史必然性,通過開設“統戰論壇\"等專欄,組織各黨派人士就抗戰路線展開對話,在思想交鋒中鞏固統一戰線的政治共識。這種策略既保持了中國共產黨的獨立性,又避免了輿論對抗,為抗日戰爭營造了相對穩定的意識形態環境。一方面,這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堅定抗日的決心,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一方面,這為處于苦悶環境中的青年學生點亮了勝利的燈塔,增強了他們抗戰勝利的信心。
(二)建立思想啟蒙的教育平臺
《群眾》周刊針對青年群體,采取了多種動員方式,通過設立讀者信箱專欄,為全國的青年學生建立了跨越地域的互動平臺,鼓勵青年學生就思想困惑和現實難題展開對話。《群眾》周刊編輯部以平等的口吻回應青年關切,既解答了理論的認知誤區,又對青年學業擇業、抗日實踐等具體問題提供指導。《群眾》周刊創造性地將理論傳播與歷史敘事結合起來,通過報道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等標志性事件,將革命理論轉化為普遍的歷史記憶。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傳播策略,成功塑造了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框架,培養了一批兼具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的青年骨干。以報刊的形式與青年對話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青年群體之間的傳播。《群眾》周刊成功將分散的青年個體轉化為有組織的革命力量,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注入了新鮮血液。《群眾》周刊作為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思想輿論陣地,其抗戰動員報道為青年學生構筑了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堂,通過呈現全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場景幫助青年學生深化對革命的認知。
(三)創新文化動員的傳播形式
《群眾》周刊開創了“大眾化”的理論傳播方式,這一方式不僅突破了傳統政治宣傳的模式,更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成功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青年群體的精神武器,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注入動力。面對國民黨統治區思想禁錮的文化環境,《群眾》周刊創造性地將政治宣傳融人文學藝術詩歌從創刊初期便有所刊載,如《戰爭是慘苦的》一詩,作者將抗戰時的情景和人們的煎熬濃縮在短短幾句詩歌當中,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抗戰時期戰爭的慘烈狀況和百姓流離失所的悲慘境遇。《群眾》周刊中的詩歌大多短小精煉,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戰爭的慘烈和百姓流離失所的悲慘境遇,以直白的話語呼呼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抗戰,表達了對抗日戰爭勝利的渴望。7漫畫是《群眾》周刊中文藝作品的重要創作形式,占有較大比例,如胡考的《青年們在作游擊戰》《保衛大武漢》都圍繞“抗日戰爭\"這一主題,積極宣傳抗日戰爭的實況,在鼓舞士氣和呼吁人民群眾積極斗爭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四、結語
《群眾》周刊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理論刊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中國共產黨公開出版的存活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刊物。《群眾》周刊存在的12年間,通過刊登大量文章號召群眾參與抗戰,推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戰爭的良性發展。作為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唯一黨刊,《群眾》周刊為抗日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史研究的重要一手資料。
參考文獻
[1]陳志強.中國共產黨報人群體的出現與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自序1.
[2]《胡喬木傳》編寫組.胡喬木書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04.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傳[M.2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408-409.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8—1949)[M].修訂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632-633.
[5]《群眾周刊大事記》編寫組.群眾周刊大事記[M.北京:紅旗出版社,1987:46.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一九八九—一九四九)[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440.
[7]石西民,范劍涯.新華日報的回憶·續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33.
[8]張紅春.論《群眾》周刊與中共抗戰政治動員[J].江西社會科學,2014(8):145-148.
[9]殺人比賽[J].群眾,1938(8):144.
[10]梅蘭.在敵人踐踏下女同胞[J].群眾,1938(12):214-217.
[11]柳林.西線見聞瑣記[J].群眾,1938(15):271-273.
[12]王星蕊.《群眾》周刊關于抗日活動的宣傳報道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
[13吳蕊蕊.抗戰相持階段《群眾》周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甘肅理論學刊,2019(3):37-43.
[14]何云.動員青年到軍隊去[J].群眾,1938(6):104.
[15]胡大牛.中共中央南方局統戰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8.
[16戰爭是慘苦的[J].群眾,1928(22):379.
[17]鄭宇辰.《群眾》與抗戰文藝運動[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