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單位沒有為新聘職工辦理入職體檢,即讓其從事與其身體條件不相適應的工作。那么,員工突發疾病,單位該不該擔責呢?
試用期突發疾病
2022年初,42歲的李某從福建省福鼎市原單位離職。同年6月下旬,李某應聘到當地一家食品公司。7月9日,食品公司通知李某入職,當天,雙方簽訂《新員工試用期合同》,約定工資待遇每日120元,試用期限為3個月。食品公司沒有為李某辦理入職前的體檢。
李某的工作崗位是食品處理工,負責將螺肉從冷凍庫搬運至推車,再推到生產車間進行加工,體力消耗比較大。
2022年8月13日下午4時許,李某將每盤15公斤、共裝有18盤的推車拉到生產車間,然后把螺肉從推車搬至機臺切片,循環往復工作1個多小時后,其胸腹突然劇烈疼痛,全身陣發性大汗。身旁的工友緊急將李某送往某甲醫院門診治療。當天晚上,某甲醫院協助李某轉院至寧德市某乙醫院急診并住院,某乙醫院診斷李某患主動脈夾層疾病,李某接受手術并住院治療49天。
李某于2022年10月2日出院,扣除醫保報銷部分,個人醫療支出120520.7元。2023年5月12日,李某自行申請對傷殘、工作與損傷之間參與度及三期鑒定。2023年5月15日,司法鑒定機構出具意見,李某的傷殘等級評定為八級傷殘,李某所從事的體力工作為損傷的誘發因素,建議參與度為20%-30%之間。李某的“三期”綜合評定為誤工期240日、護理期120日、營養期150日。
2023年8月8日,李某向福鼎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勞動仲裁申請,他請求依法確認其與食品公司在2022年7月9日至2022年8月13日之間存在勞動關系。
同年9月19日,該委作出確認雙方勞動關系的裁決。9月21日,李某向福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該局于2023年11月10日作出《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
二八比例區分過錯
2024年6月,李某向福鼎市人民法院遞交民事訴訟狀,請求法院判令食品公司按照60%責任比例賠償其醫療費、殘疾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各項損失共計324255元。
李某訴稱,其在向食品公司提供勞動過程中突發主動脈夾層疾病,并非意外事件。食品公司作為雇主,有義務為答辯人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包括但不限于合理安排工作任務、進行必要的入職體檢、提供符合健康標準的工作條件等。食品公司未能履行以上義務,直接導致李某在高強度勞動中突發疾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訴訟期間,食品公司認可李某自行申請的司法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意見,當庭答辯稱,李某所應聘的崗位,在公司招聘簡章中有明確記載,李某應知曉該崗位的勞動強度。李某在勞動過程中突發主動脈夾層疾病,系其特殊體質所導致,且該疾病不具有可預見性和可規避性。李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且年長并具有多年工作經驗,應該明知其所應聘崗位的勞動強度,其自行應聘,公司不存在過錯。
同時,公司雖然沒有安排新聘員工進行入職體檢,但要求錄用人員提供健康證方可上崗。另外,李某所提供的《司法鑒定意見書》及其《回復函》在內的全部證據僅能說明勞力性工作與李某突發主動脈夾層的損傷之間一定關聯性,無法充分證明公司對李某發生損傷存在過錯。
庭審查明,2022年8月3日,食品公司作為投保人,為包括李某在內的30名新聘員工投保人保壽險團體意外傷害保險及附加醫療保險。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公民的身體權、健康權依法受法律保護。李某作為勞動者在不予認定或視同工傷后,雖不能通過工傷保險獲得賠償,但享有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向用人單位食品公司主張權利。食品公司雖為李某投保人保壽險團體意外傷害保險及附加意外傷害團體醫療保險,但在李某入職時未為其體檢,安排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崗位與李某的年齡、身體狀況不相適應,用工不合理、不規范,造成李某誘發疾病,存在一定過錯,應承擔次要賠償責任。李某作為年長成年人,明知高強度勞動的工作崗位存在危險性而未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導致自身潛在血管疾病未被發現,是造成在生產勞動中自身疾病突發的主要原因,應承擔主要賠償責任。
雙方的責任承擔酌定分別按20%、80%比例確定,即食品公司對李某的損失承擔20%的賠償責任,李某自行承擔80%的賠償責任。李某的各項損失合理部分,予以支持。李某在勞動中誘發疾病,構成傷殘等級,造成的損害后果較嚴重,主張的精神損害撫慰金亦應予以支持。
2024年12月11日,福鼎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食品公司向李某支付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鑒定費等共計51427.57元,賠償李某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合計56427.57元。
李某、食品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均提出上訴。2025年2月27日,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