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血管,將心臟泵出的血液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主動脈夾層是指主動脈壁在各種原因的作用下,中層突然發生撕裂,使得主動脈內膜與外膜分離,血流進入中層間隙,從而形成真腔和假腔。主動脈夾層一旦形成,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破裂的風險,危及患者生命。統計數據顯示,主動脈夾層多見于40~70歲的中老年人,男性略高于女性。主動脈夾層的形成絕非偶然,它背后有諸多“推手”。長期高血壓導致的主動脈壁張力增加是主要病因。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壁變得脆弱,也可能導致主動脈夾層。此外,一些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如馬方綜合征,會引起膠原纖維合成障礙,使主動脈壁易于撕裂;主動脈瓣畸形、主動脈炎等疾病也可損傷主動脈壁,為夾層“鋪路”。
主動脈夾層的臨床表現
主動脈夾層是一種危重的心血管疾病,其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早期識別至關重要。
(1)發病初期,超過90%的患者會感到撕裂樣、刀割樣的劇烈胸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區,并向背部、腹部放射,常伴有向下蔓延的趨勢。這種疼痛來勢兇猛,常在數秒內達到頂峰,讓人難以忍受。患者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甚至出現休克、暈厥等表現,常有瀕死感。這種急性發作的劇烈疼痛是主動脈夾層最具特征性的表現,應引起高度重視。
(2)隨著病情進展,主動脈夾層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和器官,引起復雜的臨床表現。例如,主動脈根部夾層形成可影響主動脈瓣關閉,導致急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引起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等癥狀,聽診可聞及舒張期雜音。若夾層阻塞冠狀動脈開口,可誘發心肌梗死,表現為典型的急性胸痛、心電圖改變等。
(3)主動脈夾層還可侵犯頸部及顱內動脈,影響腦灌注,導致一過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等并發癥。患者可表現為言語不清、偏癱、意識障礙,甚至昏迷。這類患者的預后往往較差。
(4)如果夾層向下蔓延至腹主動脈,可壓迫腎動脈,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會出現血壓升高、少尿、氮質血癥等表現。腹腔動脈、腸系膜動脈受累時,可導致急性腸缺血性壞死,引起劇烈腹痛。下肢動脈受阻時,可引起下肢發涼、疼痛,甚至
壞疽。
(5)主動脈夾層還可侵犯氣管和支氣管,引起咳嗽、呼吸困難、發紺等癥狀;聲音嘶啞提示喉返神經受壓;上腔靜脈受壓可導致面部水腫。這些表現往往提示夾層范圍廣泛,預后不佳。
主動脈夾層的診斷方法
(1)CT、MRI、超聲等影像學檢查是診斷的主要手段。CT平掃可清晰顯示主動脈內“真假兩腔”的結構,測量夾層范圍;MRI能更準確評估夾層內徑,但檢查時間長,不適合危重患者;超聲可發現主動脈內徑增寬、內膜撕裂等表現,但視野和深度有限;主動脈造影能直觀顯示夾層情況,但有一定創傷,不宜常規應用。
(2)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生化、D-二聚體等對主動脈夾層的診斷價值有限,但對排除其他疾病很有幫助。D-二聚體升高提示凝血功能亢進,支持主動脈夾層的診斷,但敏感性和特異性不高;心肌酶譜、肌鈣蛋白檢查有助于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3)主動脈夾層病情兇險,診斷困難,需要心臟外科、心內科、影像科、ICU等多學科通力合作,從病史、體征、輔助檢查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以及時明確診斷,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主動脈夾層治療
控制疼痛,穩定血壓
主動脈夾層猶如一座隨時爆發的“火山”,首要任務是“滅火”。阿片類藥物可有效緩解劇痛,使患者鎮靜;β受體阻滯劑、硝普鈉等降壓藥可迅速降低血壓,減輕主動脈壁張力,防止夾層進一步擴大,為后續治療贏得寶貴時間。血壓應控制在收縮壓110~120 mmHg,舒張壓70~80 mmHg,心率60次/min左右。這是治療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外科手術,標本兼治
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累及升主動脈,風險極高,需要立即手術治療。常規手術是將撕裂的主動脈壁切除,以人工血管置換,同時修復主動脈瓣,防止瓣膜關閉不全。對于年老體弱、手術風險大的患者,可采用腔內修復術,將覆膜支架經導管送至夾層內,封堵破口,防止血流進入假腔。Stanford B
型主動脈夾層多采取藥物保守治療,必要時行腔內修復術。外科治療直擊夾層病灶,標本兼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
精準用藥,多管齊下
外科手術并非主動脈夾層治療的全部,術后管理同樣重要。β受體阻滯劑可降低心肌收縮力,防止殘余夾層擴張;血管擴張劑(如硝酸酯類)能擴張血管,改善器官灌注;抗凝藥物可防止血栓形成,降低栓塞風險;降脂藥能減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
主動脈夾層預后及管理
主動脈夾層預后
年齡大、高血壓病史長、主動脈瓣膜病變、馬凡綜合征等因素都會增加手術難度,升高并發癥風險,影響遠期生存率。而病情穩定、夾層范圍小、及時手術的患者預后相對較好。
主動脈夾層管理
主動脈夾層術后并非一勞永逸,還需要長期隨訪和二級預防。建議術后1、3、6、12個月復查,此后每年隨訪,必要時行CT、MRI等影像學檢查,及時發現吻合口瘤、殘余夾層等異常情況。同時,要注意監測血壓變化,遵醫囑調整用藥,將血壓控制在理想范圍內。此外,患者還需要調整生活方式,包括適度運動、戒煙限酒、避免勞累、保持心態
平和。
主動脈夾層預防措施
早期篩查,精準防范
對于主動脈夾層的高危人群,如馬凡綜合征、家族史陽性者等,應進行遺傳基因檢測,做好產前診斷和遺傳咨詢。定期進行心臟彩超、CT等影像學檢查,關注主動脈內徑、血管壁結構等變化,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對于中老年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要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定期篩查心血管病變。
強化教育,提高認知
加強公眾對主動脈夾層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疾病的早期診斷率。要廣泛宣傳主動脈夾層的危險性、臨床表現、救治流程等知識,提高群眾對該疾病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識。鼓勵高危人群定期篩查,出現可疑癥狀時及時就醫。
結束語
主動脈夾層以其突發性和致命性,隨時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通過本文的介紹,希望幫讀者認識主動脈夾層,掌握科學應對方法,從而維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