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閱讀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本文以《讀者》(校園版)為例,探究青少年期刊如何通過找準自身定位、加大原創力度、打造品牌特色、多樣化營銷策略等方式,尋求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承擔起源源不斷為廣大青少年提供優質閱讀產品的重任。
閱讀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權利,也是最為普遍、最為持久的文化需求。2025年,“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連續第12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從“倡導全民閱讀”“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到“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深化全民閱讀活動”的表述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黨和國家對全民閱讀的高度重視,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決心。
對正處于求學階段,人生觀、價值觀都尚未成型的青少年來說,閱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閱讀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幫助他們深刻地了解客觀世界,并最終融合成為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另一方面,閱讀可以幫助他們提升社會情感能力,推動他們積極建立與世界、與他人的聯系,協助他們理解并調節情緒,解決與他人的沖突,從而增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整體福祉,使他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擁有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這一切的目的、作用、價值和力量,便是青少年刊物的責任和擔當。
淺析期刊定位與設計的前瞻性
出版人郝銘鑒曾提出一個觀點:一本期刊要生存,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生存價值,要和社會保持一種內在的精神聯系,向大眾證明自己是文化養料的來源之一。對此,編刊人要常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誰讀這個?賣點在哪兒?
首先是“我是誰”的問題——刊物要有自己的立足點。以《讀者》(校園版)雜志為例,自2012年創刊以來,始終以“傳播知識、激揚青春、關注校園、助力成長”為辦刊理念,緊緊圍繞“校園”二字做文章。《讀者》(校園版)設置了“成長”“天下”“世相”“讀寫”“互動”等版塊,所刊文章以貼近青少年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視角,為當代青少年讀者展示了他者可親、可近、可感的成長經歷和成長經驗,并介紹了我們所身處的豐富靈動的自然科學世界和積淀深厚的社會文化環境。可以說,這種與學生群體及其看待世界眼光的深切關聯,就是這份校園期刊的特色和立足點。
其次是“誰讀這個”的問題。《讀者》(校園版)作為校園刊物,從刊名即可明確其目標讀者群體為校園師生。核心讀者群是期刊的根據地,所以,在編刊過程中,《讀者》(校園版)始終緊緊圍繞學生這一群體,尤其是處于青春期階段,有課外閱讀訴求和更高精神需求的中學生群體,設身處地地考量,什么樣的內容是他們感興趣并愿意了解的?什么樣的情感體驗能夠更廣泛、更深刻地打動他們?什么樣的文章能夠提升他們的審美趣味,作用于他們的閱讀寫作技能,使他們擁有可見的收獲?什么樣的價值觀傳遞能夠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并幫助他們塑造完善的人格?這種代入視角,是一份刊物的起點,也是內容的核心所在。
最后是“賣點在哪兒”的問題。“賣點”源于與同類競品的比較分析。例如,同樣聚焦校園類刊物,需思考自身相較于其他競品的優勢與特色究竟體現在何處?同樣面向青少年群體,需思考孩子們為何選擇本刊而非其他競品?這涉及“品牌特色”。在辦刊過程中,需逐步塑造獨特的內容風格,并在刊物的連續出版中持續延續與優化,從而讓讀者形成深刻的品牌認知。但是,“延續”并非“固守”,一旦客觀情況發生變化,就應該審時度勢、順應潮流,需始終與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心理感受的讀者保持內在“同頻共振”,以此贏得發展主動權。
青少年期刊主題與欄目的多樣化
雜志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雜”,準確地說是“博雜”。一方面,博古通今,展“地大物博”;另一方面,雜而不亂,雜而不越。作為一份面向青少年的綜合類刊物,內容需覆蓋青少年生活的各個維度。
近年來,為了兼顧不同主題和內容,《讀者》(校園版)進行了多次欄目調整和整改,現在基本形成了以“青春筑星海 夢想揚風帆”“成長”“天下”“讀寫”“互動”“世相”為核心的六大版塊。
“青春筑星海 夢想揚風帆”聚焦主題宣傳。該版塊先后使用了“理想融入時代 奮斗成就夢想”“漫天星光閃耀 青春揚帆起航”“青春筑星海 夢想揚風帆”等名稱,細分“仰望星空 綻放青春”“追逐夢想 不負韶華”“循夢而行 向陽而生”“聊文化 看中華”“聊經典 看中華”等欄目。從內容設計的角度考慮,該版塊的設置主要基于兩個目的。一方面,致力于為青少年打造一批真正值得追隨的“星”——他們或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或面對人生中的困難時永不言棄,以微小之軀,迸發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或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棄微末,久久為功……另一方面,致力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古代典籍、非遺及考古新成果。
“成長”是《讀者》(校園版)獨具特色且最有青春氣息的版塊,主要圍繞青少年的學業生活和情感生活,以同齡人或成年人回望的視角,講述他們在成長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以期為青少年讀者提供幫助和借鑒,為他們的成長保駕護航。《讀者》(校園版)的宣傳語“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即脫胎于這個版塊。就細分欄目來說,該版塊有講述個人成長經歷的“成長故事”,有感懷青春時期心靈悸動的“青春紀事”,有探究某一階段心理感受的“心靈地圖”,有分析青少年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的“成長論壇”,有講述校園生活的“我的中學時代”“我的大學生活”等。值得一提的是,“成長論壇”這一版塊聚焦當下青少年群體困境,探討前沿且具現實參考價值的問題。以近幾期為例,該欄目先后推出了探討容貌焦慮問題的《漂亮不是你的職責》,探討神經性厭食癥的《這口飯像冰山一樣沉重》,探討校園欺凌問題的《關于欺凌,你應該知道的10個真相》。這樣的議題設置,既源于作為校園期刊對青少年真實處境的關切,助力解決實際問題,改善校園生活;也源于對出版物精神引領作用的認知,在繁雜的網絡信息環境中,堅守社會基準層面的正確價值觀念。
“天下”版塊是一個老欄目,延續了《讀者》雜志“博采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宗旨,旨在培養青少年胸懷天下的情志。該版塊也是《讀者》(校園版)圍繞“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推動科普實踐的主陣地。該版塊內容主要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方面,以地理為軸,探究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另一方面,以歷史為軸,通過“回望”“燴歷史”等細分欄目,助力青少年認知人類社會發展變遷與文化傳承。
“讀寫”版塊立足中學教學實踐,是專門為中學生設置的提升寫作和閱讀技能的欄目,其中有“悅讀”“慧寫”“好書”“影視”“詩行”“摘抄本”等細分欄目。旨在引導青少年從經典與名家作品中汲取養分,借助豐富的閱讀實踐與寫作范例,提升讀寫技能。
“世相”版塊的核心命題是“人文關懷”。作家閆紅曾說,“我們要從語文里學的絕不是‘茴’字的四種寫法,而是對人世的理解”。同樣,閱讀的目的也不只是為了閱讀。在該版塊,安放的是人間百態。我們期待青少年的視野越過校園圍墻,投向更遼闊的天地,愿他們關注生活中具體的個體、身邊的真實世界,在人際互動中感知世間溫情。
“互動”版塊則更像一座橋梁,架在學生和老師之間,也架在讀者與雜志、讀者與編輯之間。在這里,學生可以在“校園文藝咖”“樹洞”里吐露心事,講述生活的煩惱;老師可以在“老師在舉手”里講述從教以來遇到的好玩的人和事,分享從業心得;編輯可以在“小編絮語”中寫下自己編刊的心路歷程。
以上版塊和細分欄目的設置與調整,可視為青少年刊物在主題與欄目多元化探索中的實踐范例。從工作實際來講,一份綜合類期刊的欄目和版塊應該是不斷調整和變化的,要緊密結合核心讀者群體的實際需求,深入挖掘其閱讀偏好,始終以更加符合當下讀者的閱讀審美趣味、信息獲取習慣和閱讀關注點為目標。同時,這涉及一個工作前提,相關期刊編輯需秉持持續學習的態度,不斷拓展多領域專業知識儲備,在不同形式、主題與欄目中,始終以超前視角篩選有價值的信息與觀點,引導讀者深入理解與思考。
加大原創力度,打造品牌特色
現今校園類期刊市場競爭激烈,一本期刊若想突出重圍、站穩腳跟,內容上必須有亮點與新意,而這就繞不開“原創”這一關鍵要素。
許多讀者或許已經發現,盡管校園類期刊市場琳瑯滿目、封面風格各異,但內容同質化問題始終突出,這在轉載類期刊中尤甚。部分文章因探討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常被不同期刊反復選用刊登。若讀者訂閱多本期刊并逐期閱讀,甚至會產生困惑:為何翻來覆去都是熟悉的作者與相似的觀點?
從期刊編輯視角審視,這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讀者》雜志為例,自創刊伊始,就提倡“開門辦刊”,鼓勵讀者參與薦稿,攜手編輯共同為雜志注入多元內容,實現“豐容”目標。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薦稿人關注點往往集中,同一時段常收到大量聚焦同一熱點事件,甚至出處雷同的來稿。原創稿件領域也存在類似問題,合作作者易形成固定群體,同一作者文風也易陷入模式化。
在現代媒體傳播中,如何抵御同一時段對同類內容的轟炸式重復投送,在同質化競爭中構建獨特的內容體系與價值體系,是每位期刊從業者需深度思考的課題。
當然,首先需要解決的,便是稿件來源問題。近兩年,《讀者》(校園版)一直致力于提升優質原創內容的占比。以2025年1—4期的《讀者》(校園版)為例,原創篇數分別為11篇、13篇、14篇、18篇,占比基本在三分之一左右。在擴充稿件來源方面,雜志的嘗試與改進成效顯著。編輯團隊通過一系列舉措達成目標:擴大作者群,鼓勵自投稿件和自薦稿件;對優質內容創作者予以獎勵;優化組稿流程,提前策劃并邀約稿件;加強與同行編輯的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借助新媒體平臺廣泛宣傳征稿信息。
此外,在大力提升原創比重的同時,雜志在原創內容主題上也有所側重。除了以“成長故事”為核心的特色欄目,《讀者》(校園版)中以探索世界、探索生活為主旨的科普內容也在逐期增加。針對如何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增強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這三個核心問題,雜志著力打造了“天下”版塊中的原創重點欄目——“探尋”,專注于推出貼近青少年生活的科普內容。一方面,旨在培養廣大青少年讀者尊重科學事實的態度,以及遵循科學規律的行為規范與價值準則;另一方面,培養他們以科學觀念認知客觀世界、科學事業和社會生活的能力。
在近幾期《讀者》(校園版)的“探尋”欄目中,先后推出了《為什么有的藥片上有刻痕》《古人怎么了解天下事》《雨滴的奧秘:微觀世界的奇妙旅程》《如果動物會說人話》《為什么電車比油車更易引發暈車》《AI真的越學越聰明嗎》等原創文章,所倡導的科學精神從標題中便可見一斑。
加大原創力度既契合當前期刊出版物市場的期待,更是刊物實現長遠發展的必要路徑。通過刊登大量原創文章,期刊更易形成并強化內容特色,在專業領域擴大影響力,占據更高垂直度的讀者市場,塑造出版機構在激烈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
多樣化營銷策略
新興媒體傳播平臺的蓬勃發展,信息獲取渠道的豐富多樣,以及人工智能輔助創作技術的強勢來襲,使得紙媒下滑的態勢難以逆轉。在做好內容的同時,積極探尋契合新時代、新媒體平臺及新傳播規律的切入點,對紙媒的發展至關重要。“讀者系列”刊物始終秉持以優質內容為根基,做好傳統紙刊的思路。同時,依托品牌效應,加速擁抱互聯網時代,通過紙媒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的模式,持續拓展影響力邊界。近些年,“讀者系列” 刊物(含《讀者》校園版)基于微博、微信公眾號、喜馬拉雅、今日頭條、學習強國、抖音、騰訊等平臺特性,先后注冊官方賬號,同步推送紙刊精品內容,并針對各平臺受眾特點,提供差異化內容服務。這些創新嘗試,既增加了品牌曝光頻次,又通過擴大受眾規模彌補了傳統紙刊讀者流失的缺口,實現了實實在在的盈利增長。
直播帶貨的興起,對期刊的傳統發行渠道造成較大沖擊。許多刊物紛紛開設直播賬號,以推廣思維取代傳統銷售思維,直面市場,通過新媒體建立與讀者的直接聯系,增加自己“被看見”“被記住”的機會,進而引導讀者消費。在直播轉型方面,“讀者系列”刊物屬于較早布局的先行者,通過與直播平臺深度合作、培育自有直播團隊,實現了粉絲量的快速躍升。
但在新技術、新渠道層出不窮的今天,怎樣延續已有的熱度,持續吸引讀者的目光,把一個個新讀者留住,甚至在下一個“風口”來臨的時候,不至于掉隊,則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
100年前,梁啟超先生揮筆寫下了“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極力贊嘆青少年的蓬勃朝氣,鼓勵他們為國家、為民族的未來而奮斗。到了今天,時移世易,但青少年依然是最鮮活、最飽含希望的群體,今日的青少年如何成長,決定了未來社會的模樣。作為文化產業的從業者和文化產品的提供者,我們應當且有責任審慎地為他們擷取優質的閱讀內容,為他們展示一個豐富、廣闊,以及有審美意趣、道德堅守、理想信念的世界,助力他們積攢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