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育并輸送高質量技術技能應用型專業人才的重大職責。高職英語課程在職業教育體系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及作用同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有著緊密的關聯。在“立德樹人”視角下的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同樣肩負著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重要任務。依據高職英語教學自身的性質特點及高職生群體所具有的價值判斷實用化、文化身份復合化、發展訴求二元化的特征,本文指出要試著去構建起“一個核心,三個基點”的課程思政架構,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以職業道德、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為實踐基點,進一步對其內涵展開了闡釋與論述,為有效提高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及效能提出了思路。
關鍵詞:職業教育;高職英語;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H319;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8 — 0156 — 05
外語課程思政是指“以外語教師為主導,通過外語教學內容、課堂管理、評價制度、教師言行等方面,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機融入外語課堂教學各個環節,致力于為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揮積極作用。”[1]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是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通過英語教學內容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教學設計,實現立德樹人核心教育目標的教學行為。在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踐中,“要融合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怎樣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更好提升立德樹人教育效果”“應抓住哪些基本點開展課程思政教育”,這些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將立足上述問題,結合《職場英語》教學案例,聚焦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對象特征、核心內容與實踐基點進行分析,探求構建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內容-對象-教學”聯動的實踐模式。
一、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對象特征分析
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特點,是開展有效教育的起點。與同中等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具有較為明顯的價值判斷特征、文化身份特征和發展訴求特征。
(一)價值判斷的實用化取向
與普通高校學生側重于理論思辨及學術探究有所不同,高職學生有著極為鮮明的實踐導向特點,并且表現出明顯的問題解決傾向。他們的學習動機更為直接地指向技術的習得,同時也指向職業能力的提升,在評價知識價值時,其標準常常在于該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所具備的效能。同時,雖說這種實用傾向要比中職生專注于單一操作技能的程度稍弱一些,但高職生還是得兼顧到一定層次的理論認知及文化方面的理解。以英語學習來舉例,和對英語語言本身展開的學術性研究相比,高職學生更加關注的是怎樣運用英語去解決諸如外貿訂單處理、設備操作說明解讀等這些具體出現在職業場景中的問題。
(二)文化身份的復合性張力
高職教育的定位提供了該群體一種獨特的二元文化身份——既處于職教序列,又處于高等教育序列。就其作為高等教育序列里的大學生群體而言,應當具備與之相應的文化素養及公民意識。而當他們作為職業教育所培養的技術應用人才時,又有著十分鮮明的職業群體文化特點。這種雙重身份使其文化認同潛藏著一定的張力,在部分社會認知將職教標簽與學術能力作對立解讀的語境下,情況表現得格外顯著。拿英語文化學習來舉例,學生既要掌握語言工具以開展國際交流,同時還得保持對中國制造文化價值予以內化并傳播出去。比如在探討“China's Manufactured Goods”的產業意義時,學生得同步構建起對本土工業文化及技術文明的價值認同。
(三)發展訴求的二元化結構
高職學生的成長需求呈現出獨特的雙重軌跡特征。其核心發展目標著重于專業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這里面涵蓋了具體崗位操作技能的有效掌握,例如要能夠執行機械加工規程的英文指令;同時也涉及技術理性的逐步形成,比如要理解制造業質量控制體系中蘊含的技術倫理。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身為新時代高素質的技術人才,高職學生還得具備完備的社會認知力、準確的文化判斷力等一系列非技能方面的素養。這種二元訴求在實際的培養環節中,常常會引發資源分配及認知聚焦方面的矛盾情況。例如,當學生想要提升職場英文溝通能力時,一方面得掌握在技術場景下的規范表達形式,另一方面還期待著能夠理解像“一帶一路倡議”這種宏觀政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內在邏輯。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學生所具有的價值判斷實用化、文化身份復合化、發展訴求二元化的特征,導致在對其開展英語課程思政過程中,需充分尊重其看待課程思政的實用化價值取向,提升其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學生身份的認同感,考慮其對文化素養與技能發展兼顧的訴求,才能提高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生命力和涵育力。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作為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要保持實效性、生命力、涵育力,所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元素的選擇至關重要。思政內容的選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指導性和廣泛的適應性,為學校和教師雙向助力高職學生樹立思政學習意識和增強內生學習動力奠定了基礎。[2]因此內容選擇應秉持關鍵、重要、簡潔、宜融的原則和標準,將同立德樹人核心目標更貼近的思政內容元素融入到其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之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形成的,關于社會主義價值本質相對穩定的價值理念。[3]培育并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道路、理論、制度及文化這幾個方面的自信得以增強,而這恰恰是保持民族精神獨立性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所在。[4]尤其是公民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貫穿到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它延展出來的相關內容確定為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從本質上而言,符合教育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政治邏輯要求,符合職業教育本質屬性延伸的教育邏輯要求,符合語言文化教學規律衍生的學科邏輯要求。
(一)符合教育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政治邏輯要求
當前教育體系所具備的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的內在特質,就使得價值觀傳導必然成為國家教育功能方面的根本導向。在高等教育范疇中去推行課程思政改革,是把國家意志轉化成教育實踐的極為關鍵的路徑,在職業類高等教育里有著特殊且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主體,其肩負著塑造契合國家建設所需的新型勞動者的戰略性使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課程體系里面,這不單單是政策文本所規定的要求,更是職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國家發展需求達成內在銜接的一種實踐層面的體現。這種銜接就需要課程內容務必充分展現國家所倡導的核心價值導向。
(二)符合職業教育本質屬性延伸的教育邏輯要求
職業教育跟其他教育類型相比,其關鍵特質就在于有著極為鮮明的就業導向及很強的崗位針對性。不過,這可絕不是說職業教育的育人目標能夠被縮小變窄,最后淪為單純的技能訓練。現代職業教育所秉持的理念是要達成技術技能培養和綜合素質塑造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狀態,而在綜合素質中,職業倫理與價值觀恰恰是處于核心位置的關鍵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所提到的“敬業”“誠信”等方面的要求,和職業人才所必備的職業操守是高度匹配、十分契合的,所以其培育的整個過程理所應當地要融入到專業教學活動中去。高職英語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里面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有必要主動承擔起價值觀塑造這種重要職能。在開展語言教學活動時進行相應的價值引導,對于克服職業教育實踐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價值目標發生偏移的問題具有一定幫助,能夠實現技術技能與職業精神的雙向賦予能量,最終培育出具備社會責任感的技術應用方面的人才。
(三)符合語言文化教學規律衍生的學科邏輯要求
語言學習從本質上講與文化傳導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在英語教學的實際開展過程中,是沒辦法回避文化價值觀傳播滲透問題的。高職院校學生在開展英語學習時,接觸到西方社會理念是必然會發生的情況。那么,該如何去引導他們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情形下,始終保持自身價值的主體性,已然成為教學設計中應當去考量的重要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所提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要求,恰巧為在國際視野下進行本土價值觀的建構給出了準則方面的參照。這些價值準則需要被轉化成為具體的課程目標的,要在開展語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助力學生去建立起文化辨別方面的能力,讓他們能夠理解不同的制度環境對于行為規范所產生的影響,進而形成從本土立場出發的跨文化對話能力,最終達成語言工具性和文化價值性的有機融合統一。而融合的過程,是要依照語言習得的相關規律來實現隱性的滲透的。
綜合各方面來看,三個邏輯維度都無一例外地指向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延展內容確立為課程核心內容的必要性。從實踐層面而言,高職英語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狹隘的語言能力訓練,而要充分且透徹地理解語言工具所承載著的意識形態方面的功能及文化層面所具有的張力,要把價值理念的傳遞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聽、說、讀、寫等各項教學活動設計的整個脈絡中去。這種融入,要求教師應該具備在語言知識點和文化解讀之間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結的能力,并且在過程中要著重依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所具有的特殊性來對相關內容加以轉化,從而讓價值觀的培育和學生未來對于職業角色的認知能夠形成一種在實踐層面緊密相關的聯系。這一方面是對課程思政內涵極為深入的踐行,另一方面也是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方向最為根本的一種遵循。
三、以“職業道德、文化自信、家國情懷”作為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基點
依據上述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對象分析能夠凝練出三個基本特征,其一是崇尚技術理性,也就是傾向于運用可驗證的辦法來處理問題;其二是渴求社會認可,意思是期望突破職業教育的標簽,進而獲得更為廣泛的社會尊重;其三是認知具象務實,具體表現為依賴具體的案例去理解抽象的理念,這些特征一道構成了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基點。本部分將以《職場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為例,教學內容、思政元素及實施路徑如下表。
(一)以職業道德培育的技術倫理轉化為基點
就學生呈現出崇尚技術理性的思維特點而言,職業道德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規范條文做簡單的灌輸式教學,而要著重去構建起職業行為和技術倫理之間的邏輯聯系。在職業道德培養方面,應當選取具體的工匠精神案例來開展價值的傳導工作。例如在對木工技藝案例加以分析時,重點并非在于通過抽象品質去進行說教,而是要展現出木工日常工作(Woodwork Every Day)中對技術的專注是怎樣轉化成為工藝方面的成就的,進而助力學生把諸如將國家利益和人民放在首位(Put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等價值原則以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其成為職業行為的標準。在開展職場英語教學時,要把技術倫理當作是進行價值傳導的關鍵介質,從而將較為抽象的職業規范轉變成能夠得以驗證的技術實踐準則。以阿木祖父的木工技藝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點去剖析其每天堅持做木工活(Woodwork Every Day)的這種技術堅持是怎樣形成了對產品精度進行控制的標準的,以此來引導學生去明白,工匠精神里所包含的對精度的追求及對質量所肩負的責任,實際上就是技術理性在倫理層面的一種外在體現。
在實施時需要注意兩點:其一,在選擇職業倫理素材時,應當把目光聚焦在具體技術場景里面涉及到的道德決策案例上,例如把設備操作英文規程中的安全警示內容轉化成安全倫理方面的認知;其二,關于價值內化的設計,得符合技術驗證的邏輯,可以設置車間情景模擬這種環節,從而讓遵守技術規程和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之間建立起操作層面的關聯。這種轉化的方式避開了道德說教所具有的抽象性,能讓學生在開展技術實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去體會、認知職業規范所具備的技術價值依據。
例如在《職場英語》單元8(上冊)有關Career主題的教學活動里,把工匠精神具體呈現為針對技術倫理的認知訓練內容。借助對“woodwork every day”這類技術行為展開分析,促使那原本抽象的職業精神轉變成能夠得以驗證的質量控制方面的標準。當學生對設備操作規范的英文文本加以分析時,便能夠自然而然地領會到技術規程中所蘊含的倫理責任,進而形成一種認知路徑,也就是把“put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原則轉化成職業行為所遵循的準則。
(二)以文化自信建構的技術文明視角為基點
回應學生內心對社會認可的渴求及所存在的文化身份方面的張力,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不能局限于簡單的文明比較范式,而要朝著建構技術文明認同的路徑去轉變。
文化自信的塑造不能局限于簡單的中西對比,而要著重去建構在技術文明層面上的文化認知。在講授絲綢之路所具有的貿易及文化方面的意義時,應當把歷史上的路線和現代先進交通運輸網絡二者的技術演進邏輯相互結合起來,讓傳統商貿智慧能夠在當代工程技術的語境中得到全新的闡釋。要防止出現脫離學生認知基礎去講述宏大敘事的情況。在講授絲綢之路所具有的貿易及文化方面的歷史功能時,應當把它放在東西方技術傳播鏈的情境中來加以剖析:從古代絲織技術的傳播情況,一直到現代“一帶一路”倡議下先進交通網絡技術合作方面的狀況,以此來呈現出技術文明的延續性是怎樣對文化認同起到支撐作用的。
在具體操作時,要著重關注兩個方面的結合情況。一方面是把技術文本和文化符號相結合,例如在開展制造業術語教學的過程中,將青銅器紋飾融入到標準化生產的分析中;另一方面是讓技術話語權與文化自信相結合,通過對高鐵、5G等技術標準的英文表述范式加以分析,進而去理解在技術話語體系里所呈現出的文化主體性。這種策略不但能夠避免簡單地去對比中西文化孰優孰劣,而且還可以助力學生依據自身所處的專業語境,從中獲得群體文化所帶來的尊嚴感。在組織開展“Tell China's Stories”活動期間,應當優先去挑選技術領域相關人物的事跡,從而使得錢學森等類似案例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成為文化自信在技術層面的有力注腳。
例如,單元5(上冊)里的Trade主題著重于圍繞文化自信展開技術文明方面的建構工作。在過程中,通過對“historical routes”及“advanc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二者技術演進邏輯加以比較,學生們便能夠在學習制造業相關術語時,去深入理解青銅紋飾標準化生產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技術美學,從而進一步去把握在整個技術話語體系中所蘊含的文化主體性。這種方法有效避開了對中西文化進行簡單對比所可能帶來的認知方面的風險,而且也恰好與高職生內心中渴求獲得社會認可的心理訴求相契合。
(三)以家國情懷涵養的職業發展敘事為基點
考慮到學生認知具有較為具象務實的特點,那么家國情懷教育就不能局限于宏大敘事框架,而是要去建立起個人職業軌跡和國家發展之間微觀層面的聯結。在對廈門大學創建歷程加以講解時,要著重去分析1921年教育投資對于區域技術人才培養所具備的戰略層面的意義,要把陳嘉庚的辦學行為拆解剖析,將其視為技術人才救國的一種實踐活動的敘事方式,能夠把愛國情懷具體地呈現為專業技術人才所做出的歷史貢獻。
教學實施可采用職業發展時間軸設計的方式。從縱向的角度而言,要對不同時期技術人才在國家建設方面所具有的歷史定位加以梳理;從橫向的角度而言,則要把學生當前所接受的技能訓練和其未來職業角色之間存在的責任承繼情況進行比照。這種設計必須依靠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來開展。在金融英語模塊中,可以對央行政策英文公報及區域經濟發展二者之間的關聯予以分析;在機電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對技術標準升級和制造業強國之間的邏輯關系展開探討。從而讓學生在開展專業英語學習時,能夠自然而然地形成以自身技術來報效國家的職業角色方面的預期。
例如,單元8(下冊)Business Start-up借助職業發展時間軸的設計方式,把家國情懷具體呈現為技術人才的使命傳承內容。在對廈門大學的創建歷史加以分析時,著重凸顯出1921年教育投資在區域技術人才培養方面所具備的戰略層面的重要意義,從而讓專業技術的發展和愛國情懷構建起歷史層面的關聯。而在組織講述中國故事活動期間,側重于技術領域的相關人物,這其實是依據學生認知具有具象且務實的特點而實行的一種教學適配方面的策略。
(四)實施基點的支撐框架
要想讓上述實踐基點切實落地施行,那就得構建起三重支撐體系。其一,要著手去建設技術倫理教學資源庫,全面且細致地收集制造業、服務業等很多領域中的技術規范英文文本,同時把相關的倫理決策案例也一并收集起來,以此來給技術理性同價值引導的相互融合打下一個較為堅實的基礎。其二,得建立起跨學科的教研機制,讓英語教師和專業技術教師攜手合作,一同去開發模塊化的教學方案。其三,要對教師發展路徑加以完善,借助對典型技術情境下的思政案例展開研討這種方式,來提升教師在跨領域進行教學時的能力。
該實施框架的核心邏輯是,將職業道德、文化自信及家國情懷這三個重要基點,轉變為在技術學習進程里的價值認知途徑,借助職業英語所獨有的技術話語體系來達成價值觀的具體傳遞。它一方面顧及高職生的認知特點與成長需求,另一方面實現了思政教育同專業培養的實質性融合,進而培育出擁有健全技術倫理觀及職業價值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這些教學實踐最根本的指向在于:在高職生所特有的認知模式及成長需求這種框架中,達成技術理性培養和價值引導的辯證統一狀態,最終構建起既契合專業人才規格方面要求,又擁有健全社會價值觀的全面發展體系。
四、結論
高職教育中,“立德”和“強技”這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開來。開展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極為重要的路徑。課程思政從一定程度而言,算得上是一項系統工程,那必然要做好相應的頂層設計方面的工作,要對課程教學內容加以整合,把相應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依據高職英語教學自身的性質特點,再結合高職生群體所具有的特點,去探索并構建起“一個核心、三個基點”的課程思政架構,便能夠有效地提升高職英語教學的質量,尤其是在課程思政教育效能方面,會有明顯的提升。
〔參 考 文 獻〕
[1]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 [J].中國外語,2021,18(2):47-52.
[2]王堃.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現實困境與對策探析 [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30):48-51.
[3]馮留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探析 [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3-18.
[4]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 [Z].黨建,2014(1):9-12.
〔責任編輯:周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