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掌舵榮耀十年的趙明突然辭去CEO職務,李健接棒成為新任CEO。這場看似尋常的崗位交接,實則暗流涌動。
多位接近榮耀董事會的消息人士透露,趙明的離場是多方力量角力的結果。核心矛盾在于:華為強勢回歸引發市場格局劇變,疊加資本市場對IPO進程的迫切期待,榮耀內部對其生存策略產生了根本分歧。
以趙明為代表的“技術深耕派”主張堅守研發長周期投入,以硬核創新構建護城河;而部分新晉資本股東及務實派則力主加速變革、降本增效,認為榮耀需要一位能“開疆拓土、快刀斬亂麻”的領導者。
李健在華為海外市場的彪炳戰績—從尼日利亞代表處起步,三個月簽下3000萬美元合同,第三年將區域業績飆升至4億美元—其“快決策”的風格,恰好契合了后者的訴求。當趙明的“慢火”哲學在逆風局中遭遇信任危機,這場換帥本質上成為榮耀在生死關頭對發展路徑的重新選擇。
2025年夏天,榮耀經歷了一場深刻變革。
6月26日,榮耀向證監會提交IPO輔導備案的消息,讓這家曾登頂國內手機出貨量榜首的企業再次成為焦點。但鮮為人知的是,在資本市場沖刺的背后,是過去一年市場份額的持續下滑(2024年Q1以17.1%的市占率登頂,2025年Q1已跌出前五)、高層頻繁更迭,以及一場以“全體起立”為標志的組織大換血。
榮耀的變局早有伏筆。
從華為獨立后,它始終面臨“去華為化”與“用華為遺產”的矛盾:趙明時代保留的華為式長期主義管理風格,導致決策流程偏慢;而2024年華為各類新產品的強勢回歸,直接擠壓了榮耀的生存空間。
內外部壓力的疊加,讓“換帥”成為必然。
李健與趙明的管理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趙明信奉長期主義與技術驅動的“笨鳥精神”,決策穩健,主張“以戰略投入的確定性應對未來不確定性”。例如,折疊屏研發耗時數年、投入近10億元,對標蘋果、華為的技術標準;
李健則推行效率優先與資本導向的“快刀式改革”,戰略重心聚焦組織重構與AI生態轉型,以“2小時航程決策”著稱(如中國區38個崗位集體競聘的決定在航班上快速形成),強調“用最快速度把最合適的人調至關鍵位”。
一位前榮耀員工坦言:“趙明對手下更寬容些,而李健殺伐決斷,誰干得不好就換掉誰。”這種風格很快體現在改革中:
國內推行“雄鷹計劃”,32個省級銷售負責人及6P崗位(零售、銷售、營銷、財經、GTM、人力)負責人重新競聘,45%的崗位負責人被替換,90后占比達24%。競聘現場甚至出現“不到30歲的年輕人直播PK老將”的激烈場景,有人落選后當場流淚,但李健的態度明確—“誰干不好,就讓誰下臺”。
海外推出“頭狼計劃”,對8個大區中的6位負責人調整,拉美總裁調任歐洲,中東非洲總裁袁林調回中國區,意圖通過“換血”打破組織慣性。
改革雖提升了效率,卻也引發爭議:有員工抱怨“壓力倍增”,但也有高管認可“不清理‘懶政’,難在競爭中翻身”。
李健上任后,同步推進組織調整與戰略升級,提出“阿爾法戰略”—將榮耀從傳統智能手機制造商轉型為全球領先的AI終端生態公司。
這一戰略的核心分三步走:短期目標打造差異化AI智能體手機,通過開放技術邊界與開發者共創智慧終端新形態;中期目標則是構建跨產業生態聯盟,搶占“物理AI時代”先機;長期目標意圖明確,布局AGI(通用人工智能),探索人機協同的未來形態。
戰略背后的野心顯而易見。2025年3月,李健“阿爾法戰略”面世,提出以AI為支點,重構智能終端行業的競爭維度。從硬件參數到生態構建,榮耀試圖通過AI技術打破行業增長瓶頸。
然而,轉型之路布滿荊棘。
組織代際斷層隱憂:競聘引入的新人雖有沖勁,但資深員工質疑“誰來負責長期技術預研?”有匿名員工在論壇寫道:“李健的快刀砍掉了緩沖期,現在榮耀就像一輛高速行駛的賽車—方向盤握在新手手里。”
其次是AI能力與戰略野心不匹配:榮耀的技術積累多集中在硬件層面,AI領域布局尚處早期。分析師指出:“榮耀的AI能力尚不足以支撐其生態構想,短期內更可能依賴合作與收購。”
產品策略的矛盾:2025年上半年,榮耀僅發布兩款新品,導致市場份額下滑;5月雖一口氣推出榮耀Power系列(8000mAh電池,主打“輕戶外”)、榮耀GTPro(極致性能,面向電競玩家)、MagicBookPro162025Hunter版(首發RTX5070顯卡,開辟輕薄游戲本賽道),但產品主打“技術普惠”(降低高端體驗門檻),卻被3C數碼博主評價為“不好不壞,缺乏亮點”。例如,2025年4月發布的暢玩60系列搭載驍龍4芯片,而同價位機型普遍采用驍龍6,導致性價比劣勢。
李健試圖用“阿爾法戰略”為榮耀開辟脫離硬件紅海的未來,但轉型陣痛可能讓榮耀陷入“短期丟基本盤、長期抓不住未來”的困境。
能否彌合硬件與AI的路線沖突、解決普惠策略與高端定位的矛盾、證明AI生態并非空中樓閣,成為榮耀“磨刀”后能否邁向巔峰的關鍵。
2025年6月26日,榮耀正式向證監會提交IPO輔導備案。這場長達五年的資本長跑,終于進入沖刺階段。然而,資本市場對榮耀的態度并不樂觀。
對此,李健的回應是“背水一戰”。他在一次內部會議上直言:“榮耀的IPO不僅是融資,更是對品牌價值的認可。我們希望通過上市,證明自己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
資本市場顯然不會輕易買賬,投資者的擔憂集中在三點:
1.戰略可行性。
投行分析師指出:“榮耀需要證明阿爾法戰略的落地能力,并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否則,2000億元的估值可能只是‘美麗的泡沫’。”
2.現金流壓力。
2025年榮耀Q1財報顯示,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同比下滑48%,而研發投入同比增加35%。“燒錢換轉型”的模式能否支撐到IPO成功,備受質疑。
3.獨立價值爭議。
榮耀長期背負“華為平替”標簽,消費者對其高端產品認可度不足。例如,MagicV5定價與華為Mate系列接近,但在華為回歸后競爭力下滑。投資者需要看到“獨立于華為”的盈利能力與增長邏輯。
IPO進程的加速,放大了所有矛盾。
2000億元估值本質上是對榮耀未來增長故事的定價。李健不僅需要用“快刀”釋放效率紅利,更需展現平衡長短期目標、交付可持續業績的“慢功夫”—這包括沖擊全球高端市場、建立全球品牌認知、以AI為核心構建終端閉環生態。
道阻且長。
三星、蘋果在高端市場的統治力,小米、OPPO的全球化布局,以及榮耀自身AI技術儲備的短板(仍落后于華為、蘋果),都是必須跨越的障礙。
2025年成為榮耀的分水嶺。李健的“快刀”在切割組織臃腫的同時,也可能在技術根基上制造裂痕。若能穩住銷量、夯實技術、贏得資本市場認可,榮耀或許能擺脫“華為平替”標簽,成為獨立的全球科技品牌;反之,這場“重生”可能只是短暫的回光返照。
榮耀的終極挑戰,不在于“快刀”還是“慢火”,而在于能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既以效率應對當下的生存壓力,又以耐心培育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這場平衡術的成敗,將決定它能否真正從“磨刀”走向巔峰。否則,這場重生可能只是一場短暫的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