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灘低空經濟新賽道”“政策紅利下的黃金職業”“畢業生入職起薪碾壓同齡人”“25天無人機培訓包就業”……近一年來,社交平臺上涌現出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無人機“飛手”執照考證廣告。
隨著低空經濟的發展,無人機“飛手”正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職業,進入這一行業的關鍵“入場券”—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操控員執照(以下簡稱“執照”)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2024年1月1日實施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明確規定,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的人員應當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申請取得相應執照。這一政策也使得“飛手”執照的價值陡增,成為行業“香餑餑”。
相應地,無人機執照考證培訓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大量涌現。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綜合管理平臺數據,截至2025年7月,登記在冊的此類培訓機構已超過2600家。
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從2024年起,低空經濟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當前我國無人機操控員崗位的就業人才缺口高達100萬人。
巨大的人才缺口與廣闊的就業前景,正吸引著大量年輕人躍躍欲試,進而催生出培訓考證熱潮。
由于小型及以上無人機操控員須持證上崗,從事常規農用無人機作業的人員也需取得操作證書,這為眾多培訓考證機構帶來商機。
據媒體報道,當前報名無人機培訓班的學員中,既有希望提升職業技能的相關行業從業者,也有不少期待“多本證書多一條路”的在校生。“零基礎一月拿證”“高薪自由”等宣傳標簽,正吸引著更多年輕人涌入這一領域。
然而,現實卻給了這些熱情滿滿的學員們一盆冷水。大批行業新人在投入高額學費后,卻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
某機構負責人表示,現在的無人機培訓市場,宣傳的百萬人才缺口存在夸大成分。一方面,這個缺口是一個長期的預測值,并非當下立刻就能填補的崗位空缺;另一方面,這百萬缺口中包含了從基礎飛手到高端技術研發、行業應用專家等各類崗位,而目前眾多培訓機構培養的僅僅是基礎飛手,與市場真正急需的復合型人才嚴重錯配。
招聘平臺數據顯示,盡管無人機相關崗位招聘數增長迅速,但求職人數的增速更為驚人。以2025年上半年為例,無人機相關崗位招聘數量同比增長了30%,但求職人數同比增長卻高達120%。
一邊是企業渴求具備綜合能力的復合型技術人才,一邊是培訓機構批量生產出的僅掌握基礎操作的初級飛手,這種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也讓所謂的“百萬人才缺口”顯得有些虛幻。
為吸引學員報考,一些機構在招生時打出“包就業”的幌子。但即便將“包就業”寫入協議,其實際承諾也往往名不副實。
據《中國青年報》此前報道,有律師分析某無人機培訓就業協議后發現,條款內容與“包就業”宣傳實質相悖。
合同規定,就業推薦的前提是學員在不超過兩年內成功考取“雙機長執照”。若學員兩年內未能通過考試,機構不僅無須推薦工作,已繳的培訓費也概不退還。其次,合同將“就業”定義寬泛化了,甚至將“畢業前的實習”也納入了“就業”范疇,即使學員實習結束后,用人單位不為其轉正,同樣被認定為“推薦成功”。
這意味著,哪怕是提供的免費實習,也被視為培訓機構已經履行了就業推薦義務,無須退款。更甚者,實習期間學員若發生人身傷害,責任也完全由學員自負。這份合同限縮了學員的權利,也將培訓機構的義務限定在了很低的范圍內。
重慶一名大學生郭金(化名)曾被一家機構的“包就業”承諾吸引,他在咨詢了數十家培訓機構后發現,培訓機構魚龍混雜,既有5000元至7000元的低價班,也有兩萬元左右的“高價包就業”班,“包就業”的形式實際上是機構低價承接吊運項目后讓學員去做,“‘包就業’多久?一個月甚至一周都有可能”。
90后王思奇(化名)報名的培訓機構雖承諾推薦工作,但提供的機會多是去偏遠地區進行無人機吊運或“撒農藥”。“就是問一句‘去不去’,我們這樣的學徒工又能有多少收入呢?”
記者隨機咨詢了多家在全國設有分校的培訓機構。一家機構的工作人員說:“我們會不定期在學員群分享就業資源,提供推薦但不承諾包就業。”另一家機構的工作人員則稱,若考取“雙機長執照”(即同時擁有多旋翼和垂直起降固定翼的超視距操控資質),以及教員執照,便可簽訂合同享受一對一就業指導。“如果舍得投入,還有費用約3萬元的‘包就業大師班’。”
有的機構在兜售更為昂貴的“包就業”方案:“都是先簽合同再培訓,9萬元考雙機長執照,19萬元則是雙機長+教員執照‘打包’拿下。”一位機構負責人稱,學員考取雙機長執照后,即可在其機構全國分校擔任教員,“沒教員證前當助教,拿到證就能獨立帶課”。
如果無法承擔學費,上述負責人還提出:“可先付一半,余款從工資中扣除。扣除的工資部分,還能通過招募新學員或銷售合作無人機賺取提成,收入很可觀。”
當記者詢問機構資質時,她稱首家分校“剛剛獲批”,“其他地區分校急缺師資,基本上這期或下期的合格學員都能直接上崗當教員”。她還透露說,“今年我們還計劃開拓更多城市分校”。
更有一些不良機構,以“包就業”為誘餌,收取高額費用后,無法兌現承諾,甚至直接失聯。
河南的汪先生在短視頻平臺刷到一則“無人機免費培訓”的內容,來到該公司在河南周口的基地實地考察。對方承諾培訓CAAC無人機執照(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操控員執照),不光能免費學,還會送一架無人機,但要簽一份勞務協議,交1萬元押金。
這份勞務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要求學員在“24個月內完成五萬畝無人機飛防植保任務”。協議規定,這五萬畝飛防植保任務的收入,80%用于支付學員的勞務報酬,剩余20%歸公司所有。
汪先生覺得這相當于學成后還同步解決了就業問題,便簽了合同并繳納了押金。
然而,培訓內容非常基礎,20余名學員只分配了一臺教學無人機。他還沒來得及上手實操,基地負責人又拿來一份協議,把他升級成教員,輔助培訓學員,承諾每招收一個學員可得3000元,每培訓一個學員可得1000元,還享有基地的分紅。
實際上,這份所謂的“教員協議”,就是想讓老學員幫忙介紹新學員,而承諾的報酬也根本沒兌現。一個多月后,汪先生發現不對勁,在他的連續追問下,公司負責人將他拉黑,培訓還沒結束,基地就因與公司總部產生糾紛而被關閉,他也沒能拿到CAAC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操控員執照。
面對無人機培訓市場的種種亂象,監管部門、行業以及學員都需要行動起來,共同尋找破局之路。
從監管層面來看,民航局在2024年已經查處違規機構217家,并且擬出臺《無人機培訓實習規范》,明確帶教比例、保險保障標準等內容。
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嚴查“包就業”等虛假宣傳,對侵犯學員合法權益的機構堅決予以制裁,建立嚴格的行業退出機制。同時,建立培訓質量評估與認證體系,細化場地、師資等硬性標準,引導市場從追求數量轉向提升質量。
可以借鑒廣州黃埔飛校的創新實踐,推出分段收費模式,將總費用拆分為多個階段支付,學員無需一次性支付全款,即使機構倒閉,僅損失當前階段費用,同時費用與學習進度綁定,倒逼機構提升教學質量。
還可以利用第三方資金托管,將學員預付款存入監管賬戶,按學習階段劃撥,防止挪用,并對培訓機構進行定期財務審計,確保資金合規使用。
行業自身也需要加強自律。一方面,培訓機構要摒棄“割韭菜”的思維,回歸技術賦能的本質,切實提升師資和課程教學水平。一些優質機構已經開始開發細分領域課程,像農業植保、電力巡檢等場景化教學,引入前沿技術如VR模擬、AI糾錯提升培訓效率,拓展增值服務如設備租賃、保險代理、飛手接單平臺等。
另一方面,行業協會應發揮積極作用,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對違規機構實施聯合懲戒,建立行業黑名單制度。
對于學員而言,在選擇培訓機構時要保持理性和謹慎。首先,要確認機構是否具備中國民航局(CAAC)或行業協會(如AOPA)認證的培訓資質,通過官網直接查詢資質有效性,并要求機構出示最新的資質證明,優先選擇同時具備“培訓+考點”雙資質的機構。
其次,要關注培訓機構的口碑與售后,警惕“低價陷阱”。培訓費用應公開透明,過低價格的機構可能會壓縮課時或隱藏收費,最終影響學習效果。
此外,學員要明白,無人機飛行執照如同汽車駕照,只是對基礎理論、操控技能及系統運用能力的入門認證,“持證上路”僅是起點,還需要不斷積累實操經驗,提升自己在空域規則、氣象判斷、飛行器及通訊系統狀態評估等方面的能力。
無人機培訓行業在經歷亂象之后,正站在轉型的關鍵節點。
只有通過監管部門、行業和學員的共同努力,才能讓這個行業擺脫虛假繁榮,走向規范、健康的發展道路,真正為低空經濟的發展輸送合格的人才,讓懷揣“飛手夢”的年輕人能夠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