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鵝嶺上暮云悠,山色蒼茫入眼眸,惠州市惠城區以生態之筆勾勒的美麗鄉村新圖景漸成規模。
仲夏時節,走進惠城區汝湖鎮茶徑村,村民老張指著房后的淺溝感慨道:“以前洗菜刷碗的水到處流,現在好了,順著這溝流到菜園,一點味都沒有,還省了澆地的水!”他的腳下,一套幾乎不見“設備”、花費僅幾萬元的簡易系統,正悄然將生活污水轉化為滋養土地的“肥料”。
老張的切身感受,是惠城區全域推進農村生活污水(以下簡稱農污)治理的生動縮影。
日前,惠州市生態環境局惠城分局榮獲“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表現突出集體”稱號,當地1233個自然村已基本實現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在這片中心城區與鄉村交織的獨特版圖上,惠城區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惠城特色”的治理之路。
運行機制:
“四個堅持”“四個統一”
作為惠州市的中心城區,惠城區面臨著一道特殊的考題:一邊是高樓林立、人口密集的城區,另一邊則是布局零散、數量龐大的鄉村地帶。1233個自然村差異顯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度倍增,而巨大的投入需求也讓區級財政承壓明顯。
“我們解題的核心,在于‘四個堅持’。”惠州市生態環境局惠城分局局長黎文威總結道,“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污工作,堅持高位推動、全域統籌;堅持因地制宜、集約節約;堅持系統治理、激發效能;堅持優化提升、科技賦能。”
在此背景下,惠城分局首創的“四個統一”(統一規劃、建設、運維、管理)治理體系成為關鍵引擎。創新性地劃分了責任鏈條——分局負責政策規劃與監督評估的前后端,區屬國企則承擔起項目落地與工程建設的中間環節。
在前端政策與規劃上,惠城分局作為專業牽頭部門,負責制定全區農污治理總體規劃、技術路線、建設標準、驗收規范等頂層設計,確保治理方向正確、標準統一。
在中端建設與實施上,惠城分局充分發揮區屬國有平臺公司在融資、項目管理、工程建設方面的專業優勢,由其作為實施主體,負責項目的融資、設計、施工建設等具體落地工作,保障工程質量和進度。
在后端運維與監管上,惠城分局回歸監管本位,負責制定運維標準、監督考核辦法,并通過第三方評估、水質監測、群眾滿意度調查等方式,對項目建成后的運行效果進行嚴格監管和科學評估。
“這好比給農污治理裝上了‘流水線’。”惠城區生態環境事務中心主任張海東解釋道,“我們懂政策、熟村情;國企擅長融資、抓工程,保障了項目高效落地和質量過硬。”經過實踐,這套機制有效解決了以往可能存在的規劃與實施脫節、建設標準不一、監管乏力等老大難問題。
推廣應用:
資源化利用破解“多小散”困局
隨著治理的深入,惠城分局發現了一個更棘手的現實:外圍鄉鎮大量村莊呈現“多、小、散”的特點——人口規模小、居住分散。沿用傳統的“集中收集+統一處理”城鎮模式,不僅管網建設成本高昂,后期運維更是難以為繼。
“資源化利用”模式成為破局之選。2022年起,惠城分局大力推廣該模式,如今超半數新增治理村莊采用此路徑,已節約投入近5000萬元。
什么是“資源化利用”?它貫徹了“因地制宜、就地就近、生態循環”的原則。
在核心技術方面,以簡單、低成本的厭氧生物膜工藝進行預處理,全程無動力、不耗電、不加藥。在路徑選擇上,根據村莊規模靈活處理。極小片區主要以生態消納形式為主(如林地、草地);較小片區以農業灌溉形式為主;較大片區則強化預處理后用于農業生產。
“這大幅減少了管網鋪設數量和深度,終端設施簡單,建設和運維成本極低。”張海東說道。在茶徑村,這一模式的經濟性令人驚嘆。若采用傳統建站模式,需要投入超300萬元,而資源化利用僅花費25萬元便達成了治理目標。該案例因成效顯著,被生態環境部作為2024年全國典型案例進行推廣。
“任何新模式的推廣都不會一帆風順。”張海東坦言,“資源化利用對許多村民來說是個‘新概念’。我們要向村民反復解釋原理。部分村民心存顧慮,擔憂破壞風水、影響習俗,甚至出現阻撓施工的情況。”
面對這些阻力,惠城分局沒有退縮,而是采取了更耐心的工作方法:組織村民代表到成功示范點實地參觀,讓村民親眼見證效果,消除疑慮;此外,充分尊重民俗民情,在外觀設計上盡可能考慮村民感受,采用綠化遮擋、融入鄉村風貌等方式減少視覺影響。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大量扎實的群眾工作,村民的疑慮逐漸消除,從最初的抵觸、觀望轉變為理解、支持,甚至主動參與維護,最終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運維管護:
“建好”更要“管好”
環境治理的終點,不僅是清澈的水流,更是激活鄉村的脈動。橫瀝鎮墨園村的實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下了生動注腳。
在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一座地埋式污水處理站悄然變身為充滿文藝氣息的鄉村咖啡角。游客們坐在景觀平臺上品嘗咖啡,腳下是默默工作的處理設施。“村集體經營的公司負責咖啡角的日常運營,第三方專業單位則保障設施的正常運行。”張海東說道。
設施建成只是起點,如何確保近200個設施長久穩定運行,考驗著治理智慧。惠城分局將重心轉向“成效管理”。
首先是明確需求、制定標準,惠城分局編制運維費用測算指引,明確各類設施維護內容和成本基準;然后明確分工,嚴格績效評估,運維費支付與考核結果直接掛鉤,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經過幾年攻堅克難,惠城區農污治理已從追求‘全覆蓋’的階段,穩步邁入‘提質增效’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張海東展望,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在于對現有治理體系進行深度優化,著力挖潛降耗,提升整體效能。
因地制宜,提升接入城鎮污水廠的比例。對于地理位置靠近城鎮市政污水管網的村莊,積極推進納管處理,充分利用城鎮污水廠成高效穩定的處理能力和規模效益,降低分散處理成本。而對已建設的獨立處理設施進行工藝優化與簡化,評估運行效果,淘汰冗余或低效、高耗能的工藝環節,采用更穩定節能的技術。
“通過這些精細化的管理措施,我們預計全區最終需要保留和運維的獨立設施總量有望減少30%左右,整體運行能耗可降低30%以上,每年節約的運維費用將達約300萬元。”張海東說道。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發展的鮮明底色,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從茶徑村的生態利用,到墨園村的咖啡飄香,惠城區1233個自然村的嬗變,印證了一條中心城區破解農污治理困局的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