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當前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在聲樂人才培養方面也經歷著較大的變革與創新。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聲樂人才培養質量和課程建設效果,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其中,推動人工智能與高校聲樂教學的交叉融合和實踐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具體介紹了人工智能與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融合的可行性、必要性,指出人工智能的應用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有著重要價值。具體從人工智能與高校聲樂人才培養課程實踐中的智能化教學工具、多元化教學場景、動態化教學方法、常態化學習檔案及多樣化教學評價五大方面分析并闡述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聲樂人才培養課程設計和實施策略。希望為高校聲樂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高校聲樂人才培養的提質增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工智能;高校聲樂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J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8-0-03
高校聲樂教育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聲樂人才的有效途徑。現階段,從國內高校聲樂專業的教育實踐來看,其中涉及的主要課程內容包括通俗唱法、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等。近年來,高校音樂專業不斷擴招,這雖能夠為高校聲樂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但也存在著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等現實問題。而將人工智能技術與高等院校聲樂人才培養課程結合起來,能夠更好地發揮和利用現代科技的力量,推動傳統高校聲樂教學模式的變革[1]。這對于提升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建設質量、提高聲樂專業學生的綜合演唱能力都大有裨益。
一、人工智能與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
(一)人工智能的含義與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既是現階段計算機領域的前沿技術,也是重要的綜合性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除了基本的計算機內容,還涉及許多交叉學科,如神經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人工智能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最初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只是對人類思維的分析,再配合計算機技術進行模擬[2]。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速度極為迅猛,如今已經相對成熟并產生了諸多分支。例如,人工智能技術中的圖像識別技術、語言識別技術、大腦模擬技術等所產生的強大發展推動力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人工智能應用于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的可行性
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進高校聲樂人才培養課程實踐中,能夠更好地向學生傳達信息、傳授知識。同時,配合智能化技術的輔助功能,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高校聲樂教育實踐中,依托人工智能技術中的智能算法、神經網絡等基本技術,能夠幫助教師廣泛搜集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聲音信息和學習數據,并將其進行深入分析和精準比對,這能夠為教師的聲樂教學和學生的聲樂學習提供方向。人工智能技術的實時練聲反饋系統,還能為學生的聲樂練習提供精準反饋[3],這對于提升學生聲樂學習效率有著重要意義。數字化處理技術可以將教師在聲樂課程中的聲音信息進行數字化識別分析,也能輔助教師更好地開展聲樂研究,制訂更具有個性化、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三)人工智能應用于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的意義
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高校聲樂人才培養課程,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信息的高效輸出和精準輸入。這對于調動學生參與聲樂課程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有著重要意義。依托人工智能技術中的多樣化學習工具和智能軟件,還能夠全面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將教學信息展示給學生。這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聲樂知識的理解,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實踐參與水平都有重要促進作用。
2.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在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還能夠帶動聲樂教育的創新化、科技化發展。例如,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教師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監督學生的聲樂練習過程。并且,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個案支持掌握學生在聲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將結果反饋給教師[4]。教師能夠綜合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修改下一步的教學計劃,使聲樂教育更具針對性、實效性,有利于高校聲樂教育的提質增效。
3.有利于豐富課程教學內容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進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實踐中,能為師生的互動溝通提供更便捷的渠道,也能使教師綜合應用線上線下平臺,從而拓展學生的學習路徑。此外,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分析工具,還能為教師的授課備課提供強大的資源支撐。例如,在聲樂教育中,教師可以結合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知識載體,為學生講解知識。依托數字化、智能化的教學方式,還能有效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能夠更好地打造高質量的聲樂課堂。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設置與實施路徑
(一)結合人工智能技術,使用智能化教學工具
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高校聲樂教育中,可以打造出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依托的智能化教學工具。具體來說,智能化的教學工具分為硬件工具和軟件工具。
第一,在硬件設施上,高校聲樂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樂器提升聲樂教學的便利性,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通過簡單的指令輸出,展現出多元化的聲音效果[5]。例如,教師結合智能樂器的數字接口連接不同的其他樂器,組織學生在聲樂課程上開展合作演繹。這對于打造立體化的和聲效果、輔助學生理解歌曲、提升聲樂練習效果都有重要意義。教師在課前可以進行有效的知識拆解,提前對聲樂教學中的歌曲低音部分、和聲部分等進行設置,并根據聲樂作品的不同調性,選取相應的音樂伴奏。智能樂器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自動生成功能,不僅能為教師的備課授課提供支持,還能為學生開展更高質量的聲樂學習提供便捷的條件。
第二,結合軟件設施開展教學實踐。利用智能化的音樂軟件,教師可以在計算機內通過信息的傳輸、編碼,生成復雜多樣的聲音表現形式。智能化音樂軟件還能夠幫助教師在聲樂課堂上建立起一支自動化的樂隊,這不僅能有效避免教師的重復性演奏,還能節省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此外,智能化音樂軟件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憑借其實用簡單、維護便捷、生動趣味的應用優勢,能夠為學生后續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練習提供支持。例如,結合科大訊飛公司所生產的智能音樂鍵盤,配合OCR技術,使用者在拍攝書面譜面后,應用智能技術進行自動掃描和智能化轉換,能夠使其快速轉換生成其他聲音信息,這也能為學生的聲樂學習提供支持。
(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多元化教學場景
在以往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中,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的集體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之下,一名教師需要負責多名學生的教學,針對性往往有限,而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高校聲樂教育實踐中,則能夠更好地克服集體授課的弊端,為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設計提供多元化的應用場景[6]。例如,教師結合授課內容將相關的學習資料上傳到學習平臺上,學生基于自己的聲樂學習情況和發展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內容,開展學習實踐。此外,學習平臺上的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推薦和精準分析。這對于加強學生的自我學習規劃,提高學生參與聲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著重要作用。現階段,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音樂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智能化的音樂機器人越來越成熟、先進,智能化音樂機器人所具有的音樂陪練功能還能對用戶的演唱表現進行分析,并給予用戶實時的學習建議和實踐反饋。這種模式極大地克服了以往集體授課時教師難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的弊端,也有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得教學場景更加多元。
(三)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選用動態化教學方法
高校想要培養出優秀的聲樂人才,需要教師做好課程內容設計,由淺入深、潛移默化地指導學生,使其更深入地理解聲樂學習內容,逐漸建立起對聲樂演唱的正確認識,掌握正確的聲樂知識和扎實的聲樂技能。以往由于課時有限,加上教師時間精力有限,教師很難面面俱到地為每個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而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能夠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效率優勢。教師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識別工具,能夠實時掌握學生的真實學習進度,也能夠了解學生在聲樂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這對于提高聲樂教學的針對性、打造智能化的教學平臺和教育空間有重要作用[7]。
例如,教師在開展鋼琴伴奏教學時,可以結合學唱歌曲的內容,將其劃分為若干個小節和若干個聲部,再配合不同的節奏音型進行伴唱教學。這種常規的伴唱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節奏感知力、增強學生的節奏調整能力具有促進作用,但是教學效率往往有限。而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下,教師能夠快速進入伴奏狀態。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夠自動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基礎,并且從簡到難、由慢到快,循序漸進地設置伴奏任務。這種類似于音樂游戲闖關的教學設置,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知能力也有重要意義。
(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建設常態化學習檔案
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高校聲樂人才培養培訓,還能夠針對學生的歌唱實踐構建過程性檔案信息。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對學生的聲樂練習聲音進行搜集識別,并根據學生練習的音樂聲音幅值進行智能化分析。通過智能搜集識別其中的高頻人聲、低頻人聲,對內容進行均衡處理,對于部分損耗較多的頻段展開智能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具體地了解自己在聲樂演唱中存在的問題[8]。配合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夠有效執行分幀加窗指令,將學生的聲樂演唱音頻分為若干個小片段并進行具體的聲音感知,從中抽取出幀分音頻,識別分析出音頻中的各種聲音參數,生成立體化的聲樂學習檔案。這不僅能夠方便教師和學生直觀地了解其在聲樂練習過程中的表現,還能夠為后續的改進優化奠定數據基礎。此外,人工智能技術中的神經網絡識別技術還具有較強的抽象學習能力,能夠基于反饋模型打造智能深度的學習系統。教師可以通過神經網絡系統識別歌曲聲譜。神經網絡系統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提取功能,還能夠有效避免教師在錄制演唱音頻時存在的伴奏聲音干擾或環境雜音等問題。
(五)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多樣化教學評價
在評價環節,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為教師的多元化評價保駕護航。以往教師在評價考核時大多結合了期中、期末等時間節點進行集中的考核評價。在教學方法上,也多以教師的示范講解為主,學生通過不斷地模仿練習來逐漸掌握聲樂演唱技巧。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學生的聲樂水平,但是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人工智能技術的人聲陪練功能、智能考評分析功能,能夠幫助教師打造多元化的教學評價系統,能夠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練習情況、階段性考試成績及實踐應用能力等,綜合評估學生在聲樂學習方面的實際效果和聲樂能力。
例如,在學生的聲樂演唱中,一般歌曲的音準、節奏和和聲走向都有相對統一的評價標準,但學生在演唱過程中的情感表達也是重要的評價內容。情感表達需要唱腔、音色、氣息等的深度聯動,常規的評價方法難以精準判斷。而依托人工智能技術中的神經網絡,能夠更精準地捕捉學生在演唱聲樂作品時的情感表現,并且能夠為學生的演唱配上不同風格的伴奏。這種智能化的聲樂陪練和多樣化的評價考核,能夠為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設計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結 語
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中的應用,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增強教學實效有著重要意義。未來,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更多更好地應用于高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實踐中是廣大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尤其要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學工具、教學場景、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智能化、多元化、動態化、人性化、應用化等優勢,使其服務于高校聲樂教育,更好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瑾熙.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聲樂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J].劇影月報,2024(4):116-118.
[2] 張羅簫,李祥鵬.“互聯網+”模式下高校聲樂課程體系研究[J].當代音樂,2023(12):19-21.
[3] 鄭蘊.新媒體視域下聲樂演唱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3,44(11):140-144.
[4] 劉陽.基于人工智能下的高等院校聲樂人才培訓課程設置與實施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3(11):1-4.
[5] 劉然然.地方戲曲融入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及路徑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23(19):155-157.
[6] 羅尚妍.人工智能應用于外國聲樂作品語言學習的思考[J].藝術評鑒,2023(8):172-175.
[7] 高鯤,吳振陸.人工智能視野下高校聲樂教學展望[J].藝術教育,2021(6):58-61.
[8] 李云鵬.高職院校聲樂特色教學模式探究[J].大眾文藝,2020(20):175-176.
(責任編輯: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