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在內外政策合力作用下,市場信心回升,中國金融市場整體回暖,道口金融晴雨指數實現環比和同比雙增長。本文梳理六大子市場運行特點,聚焦政策引導與結構調整邏輯,并結合中美貿易動向,探討后續趨勢與應對思路。
2025年4月,中國金融市場總體指數由112.6升至120.8,呈現明顯回暖態勢。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股票市場短期承壓,但在政策逆周期調節下長期潛力凸顯;宏觀杠桿市場繼續推進結構性去杠桿;銀行、信貸、貨幣、債券及非銀市場在政策支持下信貸擴張、流動性改善,活躍度顯著提升。同期,美國財政部部長貝森特與總統特朗普釋放緩和對華關稅的信號,緩解“脫鉤”預期,提振全球市場信心。受此帶動,風險偏好回升,人民幣貶值壓力緩解,中國股市企穩反彈,信貸與非銀市場回暖,外資回流推動債市保持穩健。然而,中美經貿關系的結構性矛盾尚未根本性化解,建議持續關注實體清單動態等政策變量,對關稅博弈的長期性保持戰略定力。總體來看,在中美雙方交替施壓與反制的過程中,此次貿易沖突并非一時之舉,而將演變為一場持久戰。
4月股票市場金融指標環比下降 3% ,至20.5,但同比增長22% ,顯示短期承壓與長期回暖并存。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影響,股市大幅波動,引發量化基金止損和私募贖回,流動性短期緊張;基金公司也因市場震蕩和費率改革承壓,業績普遍下滑。
為穩定情緒,中央匯金和國新投資相繼增持ETF,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
長期來看,融資規模增長、監管制度優化和險資人市等因素增強了市場信心,推動資金流向新興產業。盡管仍須關注貿易不確定性、匯率波動和PPP項目風險,但在政策支持和產業升級驅動下,股票市場有望延續回暖態勢。
宏觀杠桿市場金融指標環比小幅下降 2% ,由10.6降至10.4;同比降幅達 25% ,由14.0降至10.4,反映結構性去杠桿持續推進。債券發行節奏調整、外資配置減緩,導致托管增速放緩;但政府融資持續發力,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企業信貸收縮,形成邊際改善。與此同時,國有企業債務置換加快、房企債務風險化解進入攻堅期,推動企業部門負債繼續下行。須關注的是,《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過渡期即將結束,部分銀行為應對監管調整,提前規范資產分類,導致不良貸款率環比上升,反映出金融系統風險識別標準趨嚴。
從長期看,宏觀調控強調“有保有壓”,即在控制整體信貸擴張的同時,優先保障小微企業和制造業中長期融資需求。這類貸款增速持續高于整體水平,體現政策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尋求結構優化,有助于改善杠桿結構并增強金融體系韌性。
圖1
銀行與信貸市場金融指標環比增長 4% ,由19.6升至20.5,且同比增長 7% ,從19.2升至20.5,反映出市場活力與信貸擴張動能增強。央行多次釋放降準降息預期并適度注人中長期流動性,有效提振了市場融資需求,推動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長。同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為房地產市場未來發展釋放三大關鍵信號,政策層面對房地產領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助力個人購房貸款與房地產貸款余額提升,疊加多地推出針對民營企業的信用融資創新產品,共同拉動信貸投放規模擴大。
貨幣與同業市場金融指標環比增長 3% ,由21.6增長至22.2,顯示市場流動性改善、機構交易活躍度提升,但同比下降 3% ,由22.9降至22.2,表明市場仍面臨一定的外部壓力。當月央行通過MLF凈投放5000億元,并連續第二個月加量續作,同時疊加1.2萬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有效對沖了政府債券發行的流動性需求,推動市場資金利率中樞下行。此外,財政支出提速與政府債發行節奏階段性放緩,進一步緩解了資金面壓力,促使機構間交易活躍度回升。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暫停國債買賣操作四個月后,流動性管理更側重結構性工具,通過定向投放穩定市場預期。央行副行長鄒瀾在4月底釋放“適時降準降息”信號,政策預期進一步穩定市場信心,為后續流動性改善奠定基礎。
債券市場金融指標環比增長 8% ,達23.7,同比持平,主要受益于流動性改善和政策驅動共振。資金面寬松,央行通過超額公開市場操作釋放流動性,DR007利率回落,降低了資金成本,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債券配置。北金所集中發行帶動交易活躍度提升。財政部啟動超長期特別國債計劃,聚焦基建領域,央行做市操作穩定市場預期,抑制長端利率上行。
盡管全球貿易風險仍在上升,國內貨幣與財政政策形成合力。外資凈增持境內債券109億美元,反映出對中國債市的信心。同時,城投債轉型與綠色債券擴容帶來資金分流,推高風險溢價。整體來看,市場交易活躍度提升,但債券期限與品種分化明顯,后續仍須警惕結構性調整風險。
非傳統銀行金融市場呈現顯著增長態勢,金融指標環比增長34% ,由17.5升至23.4,同比亦增長 31% ,從17.9升至23.4,反映出政策引導下的資金結構重構與市場功能轉型。央行通過專項再貸款向非銀機構注人超3000億元流動性,配合《金融穩定法》推出流動性救助機制,緩解市場風險擔憂。財政資金也通過信托和資管計劃加速投向基建和科技創新,帶動信托投向效率提高。監管方面,“普惠金融白名單”引導小貸機構精準服務縣域經濟,集中釋放短期融資需求。
市場層面,證券行業利潤暴增和資管新規落地促使資金向標準化資產遷移,釋放出超萬億元配置需求。利率機制調整也推動銀行資金向非銀市場流動,居民理財資金轉化加快,助推非銀存款大幅增長。
但市場也存在一定的隱憂:企業長期融資偏弱、短期需求激增,反映出對復蘇信心不足;部分資金存在“監管套利”行為,如政策收緊或引發波動;地方專項債通過信托投放雖放大規模,但潛藏信用風險。整體來看,當前反彈更多依賴政策推動,未來市場增長亟須綠色金融、數字資產等新業態提供內生動力,實現從“量增”向“質變”的轉化。
政策建議
2025年4月,金融市場在震蕩中展現出一定的韌性。為更好統籌穩增長與防風險,建議從以下五方面著力推進:
一是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根據經濟運行節奏,適時運用降準降息等手段,釋放中長期流動性,重點支持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關鍵領域。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協同運用總量和結構性工具,優化信貸資源配置,降低實體融資成本,增強逆周期調節效能。
二是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議設立并制度化資本市場平準基金(規模參考市場總市值的 12%~6% ),強化逆周期穩定機制。同步推進注冊制改革、退市制度完善與信息披露透明化,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夯實資本市場發展基礎。
三是破解消費金融結構性難題。完善差異化準入機制,推動縣域普惠金融深度覆蓋,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風控能力與產品多樣性。拓展資產證券化、消費信貸ABS等融資渠道,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緩解區域金融不均與盈利壓力,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四是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促進法》標志著對民營經濟支持邁人法治化階段。建議加快配套制度落地,嚴格執行“非禁即人”負面清單,保障民營企業公平獲取數據、算力與技術資源。強化政策穩定性與透明度,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發揮其在關鍵技術突破與新興產業中的創新優勢,增強民營經濟對就業、創新與轉型升級的支撐力。
五是增強中小企業抗外部沖擊能力。對受關稅影響顯著的民營中小企業,可通過稅收減免、貸款展期、財政補貼等手段提供“短期輸血”,緩解經營壓力。同時注重“長期造血”,支持企業加快技術升級、市場多元化和“出海”布局。鼓勵提升內部治理、優化供應鏈結構,以增強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韌性與長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