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只要有場景,就自帶流量。
場景帶來傳播流量
品牌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所有認知的總和。
現在品牌之難,就在于它即使有錢也沒處花。即使花錢,傳播量級也不夠。
但是,也有柳暗花明之處。小試場景營銷,發現即使是不那么知名的企業,并沒有怎么花錢,通過場景營銷也能在很短時間內取得不錯的業績。
因為場景自帶強大的傳播基因,或者說場景自帶流量。場景營銷的認知效率之高,接近美國營銷大師唐·舒爾茨提出的近乎理想化的整合營銷傳播(IMC)。
商業的極簡結構是企業戰略咨詢師施煒提出的認知、交易和關系三位一體。所有的商業活動,都可以納入上述三位一體的結構中。
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認知一交易一關系一認知這是一個無限循環和擴展的過程。從三大環節的任何一個節點出發,都能夠形成循環。
營銷始于認知,認知始于傳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始于什么?
口碑是認知,品牌是認知,IP(知識產權)是認知,UGC(用戶生成內容)是認知,一切傳播商業價值的活動都是認知。這是本文講的重點。
線下渠道是交易,電商是交易,即時零售是交易。一切讓用戶便利獲得產品或服務的方式都是交易。
關系在商業中的價值,就是信任背書。歷史形成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商業活動獲得信任背書,降低交易成本。同時,關系背書有助于降低認知成本。
如果說上述商業結構有一個起點的話,那就是認知。因為有認知,所以有交易;因為有交易,所以建立了關系,包括線上關系、線下關系、社群關系。認知、交易和關系都可以建立在三度空間。
在場景營銷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場景是萬能的傳播素材。甚至可以說,場景有天然的傳播基因,場景自帶流量。
場景帶來的傳播流量是多元的。如果說其他品牌理論是專科傳播冠軍的話,那么以場景為基礎的傳播則是整合營銷傳播冠軍。在工業時代因過于理想化而難以落地的IMC理論,在移動通信時代好像為場景營銷量身定做的理論一樣。
5種經典認知傳播模式
鑒于場景傳播是多元傳播的整合,因此我們先梳理一下現有的5種經典認知傳播模式(見圖1)。
商業認知,一定通過信息傳播得以擴散。所以,作為信息載體,媒介的變化是營銷認知模式變化的第一性原理。影響營銷的單一最大變量,就是媒介的變化。從營銷歷史看,基于媒介變化的認知模式有5種:
第一,口碑和私域模式一高強度認知模式。農業時代的口碑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私域流量,都是口碑模式的變種。這種認知模式的表現形式,圍繞人際關系展開。基本特點是傳播速度慢,但認知強度高,原因在于關系的信任背書。
第二,投流傳播模式—高密度認知模式。100多年前,由于無線電的出現,一則廣告可以通過無線電(收音機)瞬間傳遍全國。于是,圍繞大眾媒體形成了眾多品牌理論。施煒形容它的基本特點是“大喇叭使勁喊”。這是一種低認知強度,但通過大投入可以形成高密度的認知模式。
大眾媒體認知模式與目前互聯網投流模式,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花錢給流量。差別在于,傳統大眾媒體是中心化媒體,而互聯網媒體是分布式媒體,壟斷媒體流量更難。
圖15種經典認知傳播模式
第三,交互認知模式。華與華提出的超級符號是其典型。在銷售終端,高強度和高密度的傳播體系把銷售場景和產品作為傳播媒介,實現認知即交易。
近年來,華與華成為中國最大的營銷咨詢公司,就在于其他品牌認知模式失效,而互聯網化的認知模式不可靠,華與華的終端交互認知模式在已經完成終端覆蓋的條件下,非常高效。它的有效之處就是在交易的臨門一腳時的交互過程。所以,我稱之為交互模式。
超級符號是圍繞銷售場景的交互,場景營銷則是圍繞消費場景的交互。
第四,公域流量傳播模式一高密度認知模式。當下火出圈的UGC傳播模式,就是以公域流量媒體一抖音一為傳播載體,以UGC的模仿形成高密度認知。
第五,IMC認知模式。這是唐·舒爾茨提出的營銷理論,曾被認為是一種理想化的品牌理論,就是把所有認知模式整合成一套認知模式。
IMC有4個核心觀點:1.所有接觸點都是傳播點;2.信息流是營銷最核心的工作;3.用同一個聲音說話;4.互動。
策劃大師葉茂中根據IMC的觀點,總結出了“營銷 Σ=Σ 傳播”的觀點。營銷即傳播,傳播即認知,認知大于事實。
場景營銷,天然的IMC
當下的營銷環境,除IMC外,其他品牌認知模式都遇到障礙。
口碑和私域傳播模式,雖然認知強度高,但認知效率太低,在現代社會很難成為主流。
大眾傳播模式,由于大眾媒體失勢,不再成為傳播主媒介。只有分眾仍然相對活躍。
華與華的超級符號,只能錦上添花,適合終端覆蓋率高的品牌。
公域傳播模式,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花錢的可能沒流量,爆款可能沒花錢。
快消品一線品牌普遍面臨有錢花不出去的問題,就是因為這個時代再也找不到確定性的主媒介。
我們在此時提出場景營銷,并非個人偏好,而是順應時代而生。因為場景營銷的基因,幾乎能夠與上面5種認知傳播模式匹配,相互兼容,可以用“同一種聲音說話”。
第一,場景交互認知模式
我把華與華的超級符號稱為銷售場景交互模式,那么場景營銷就是消費場景交互模式,比銷售場景交互更為有效。
一套邏輯只要自洽,就可以稱得上理論。但要得到廣泛普及,一定是切入了當時的環境。
我與營銷專家金煥民在《中國式營銷》一書中,把中國營銷的第一特征總結為“交互營銷”,比如菜市場的討價還價。場景營銷就是典型的交互營銷。
場景營銷首先要找到原點場景。所謂原點場景,就是能夠深入消費場景,實現與用戶在場景的觸達、交互。比如,李渡的沉浸式體驗就是典型的交互營銷。
交互營銷中,買家與賣家在同一場景相互交流,達成共識。交互過程中形成的共識是高強度認知。一次認知,終身受用。
在場景營銷中,我們把原點場景作為發起營銷的首選場景,就是因為雖然原點場景的認知人群不一定多,但認知強度高。對于創始企業,原點場景的交互營銷,至今有一塊高強度的認知基地。因此,我把交互營銷作為場景的首先認知模式。
第二,口碑和私域認知模式
在場景交互中形成的認知,很容易轉化為口碑傳播。認知強度越高,口碑傳播效果越好。
農業時代的口碑傳播速度很慢,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私域傳播,可以視為互聯網化的口碑。
口碑的基本特點就是基于關系的信任背書,有了微信私域的互聯網工具加持,傳播效率更高。
私域口碑,可以是朋友圈和社群,可以是大C直播,也可以是終端的店播。口碑私域化,既保留了關系背書的認知強度,也借助互聯網工具提高了傳播效率。
場景營銷中的勢能場景(引線場景),既有認知強度,也有更多用戶的場景參與。在人人都是媒體的環境下,比較容易引發高密度的私域傳播。
第三,公域傳播模式
公域傳播模式的特點是:一款爆款UGC引發大眾模仿。當模仿達到一定量級時,平臺賦能,形成流行,品牌或IP爆發。根據場景營銷研究院秘書長方剛的研究,一款爆款UGC一定滿足3個條件:有情緒的場景、適配的BGM(背景音樂)、有傳播力的梗。也就是說,UGC是基于場景情緒的傳播。
那么,UGC怎么產生呢?場景交互、口碑和私域傳播,是公域產生UGC素材的土壤。
小紅書的種草模式,也是場景化的公域傳播模式。小紅書的內容,基本上是基于場景的生活方式解決方案。
第四,投流傳播模式
投流,可以向傳統媒體投流,比如央視、分眾傳播等;也可以向互聯網平臺投流,比如抖音、小紅書等,甚至電商平臺投流。
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上述4種傳播模式的邏輯(見圖2):
因為觸達了原點場景,并且在場景中有交互,所以形成了場景中人的高強度認知。這是場景認知的起點。
因為場景交互中形成了高強度認知,在人人都是媒體的環境下,很容易形成口碑傳播,或通過互聯網工具的私域流量傳播(微信、直播等)。
因為場景是UGC創作的基本素材,有了用戶的場景參與,就有了UGC創作的沖動,形成公域流量的傳播。
當上述傳播達到一定的傳播密度(閾值)時,通過投流模式(中心化媒體和公域投流),突破傳播閾值,形成現象級傳播案例。
圖2圍繞消費場景展開的傳播模式
上述過程,就是一個天然的IMC過程,既真正做到了所有接觸點都是傳播點,也做到了所有傳播的疊加,突破傳播閾值臨界點。
這么看,IMC真的是為場景營銷量身定做的傳播理論。
場景,自帶傳播基因
從中心化傳播到分布式傳播,最大的變化就是沒有任何一個媒體能夠確保達到傳播所需要的量級,除非UGC的偶然爆發。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場景營銷確實在利用當下所有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模式。
有高強度的傳播認知模式,如口碑、場景交互等;有高密度的傳播認知模式,比如投流和公域UGC傳播;還有兩者兼顧的認知模式,比如私域傳播。
有純線下的認知模式,如沉浸式體驗;有純線上的認知模式,如公域UGC模式;還有線上線下結合的“步空一體”模式,如店播、大V場景直播等。
有“燒小鍋”的小圈層認知模式,比如場景體驗,場景交互;有“燒中鍋”的本地化“同城傳播”模式;還有“燒大鍋”的UGC模式。
既有小投入的小圈層模式、UGC模式,也有大投入的投流模式。小鍋、中鍋、大鍋都能燒。
上述眾多模式結合在一起,沒有違和感。
那么,場景營銷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呢?因為場景是傳播的基因。
傳統的品牌理論,都有自己的傳播素材(內容)的理論體系。但因為傳播媒體的局限,傳播內容總有平面感。傳播內容是一維的或二維的。場景營銷的傳播素材,深入原點場景,要么在場景中,要么通過視頻傳播,于是場景是立體的、多元的,認知過程是交互的。
基于消費場景的傳播,進入視頻時代后一定是立體的。特別是視頻傳播,情緒共鳴很重要,而場景是情緒的天然來源。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只要有場景,就自帶流量。
場景是天然的傳播基因。
我們的結論是:場景自帶傳播基因。(作者:劉春雄,中國式營銷推動者,新營銷體系倡導者,場景營銷研究院副院長,《銷售與市場》高級研究員)
編輯:范俊強/微信:ymyg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