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末,圖書《我在故宮畫小畫兒》出版,書中收錄的數百幅小畫作,迅速將讀者帶入充滿故事的故宮世界。這本書的作者,是故宮博物院的一名網站設計人員
為了畫出故宮太和殿脊獸的精髓,她研究相關文獻,深入理解每一種脊獸的名稱和象征意義
陳樂小時候活潑好動,但只要拿起畫筆,便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樣,瞬間安靜下來。父母見她喜歡畫畫,便為她買來各種彩筆,讓她盡情涂鴉。
陳樂第一次參觀故宮是在她10歲那年。當穿過那扇厚重的朱紅大門,看到陽光照耀在宏偉的宮殿群上,宮殿的琉璃瓦金光閃閃時,她被深深震撼,當時就想:世界上竟然有這么壯麗的地方,長大后要是能在這里工作就好了!
2010年,陳樂終于實現了兒時的夢想,幸運地成為故宮的一名網站設計工作人員。每天穿梭于故宮的各個角落,她漸漸熟悉了故宮的每一條小徑、每一處屋檐,對故宮也越發熱愛。與此同時,她還與一位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她們一起工作,一起在故宮散步,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
一次閑聊,陳樂聽同事說再有幾年就要退休了,她心中很是不舍,突然萌生一個念頭:把她們一起走過的故宮風景畫下來,作為退休禮物送給同事。起初,她對自己的繪畫水平并不自信,擔心畫不出故宮的美,但對朋友的深情促使她堅定地拿起了畫筆。
2016年4月,陳樂開始了密集的繪畫創作。午休的一小時,成了她最寶貴的繪畫時間。匆匆吃完午飯,她便迫不及待地騎上單車,帶著簡單的畫具,穿梭于故宮的各個角落,尋找那些承載她們記憶的地方。有時,為了多畫一會兒,她會提前到單位,或推遲下班。周末,她也常來故宮,沉浸在繪畫世界里。對她而言,繪畫不用太多考慮技巧,想畫就畫,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如果時間充足,比如周末,她就畫得細致些,尺寸大一些;如果時間不充足,比如上班午休時間,她就畫些小幅的,簡單一些。但不管是哪一種,她都盡量讓自己的畫作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
陳樂的繪畫之旅始于斷虹橋上形態各異的小石獅子。這些小獅子有的張牙舞爪,仿佛在守護著這座古老的宮殿;有的憨態可掬,似乎在訴說著往昔的趣事。陳樂第一次畫小獅子時,一邊細致地觀察每一只獅子的神態和動作,一邊想:“這些小石獅子是故宮的守護者,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我一定要把它們畫好……”
對陳樂來說,畫畫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比如在勾勒太和殿脊獸的細節時,她就面臨諸多挑戰。這些脊獸數量龐大,包括龍、鳳、獅子、海馬、天馬、狎(xiá)魚、獬豸(xièzhì)、狻猊(suānní)、斗牛以及行什等,個個都擁有獨特的造型和深奧的象征意義,不深入了解很難畫出它們的精髓。為了精準描繪它們的形象,陳樂投入大量時間研究相關文獻,對每一種脊獸的名稱和象征意義都有了透徹理解后,她才靜坐在太和殿前,專注地描繪這些脊獸的輪廓。創作過程中,陳樂發現天馬與海馬雖同屬“馬”類,但在細節上卻有著顯著的差異,稍有疏忽便容易出錯。為了完美地呈現這些神獸,陳樂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這些畫是她覺得最具挑戰性且修改最多的創作。
每幅畫都有不同的意境和趣味,都獨一無二
在故宮畫畫的日子,陳樂遇到了許多有趣的事,也讓每幅畫都有了不同的意境和趣味,變得獨一無二。
有一天,為了捕捉御花園里的古木在晨光中的獨特韻味,陳樂特意提前一小時到達故宮。清晨的御花園靜謐而美好,她迅速選定一棵有著數百年歷史的銀杏樹,支好畫架準備作畫。誰知,就在她剛調好顏料時,一只圓滾滾的白貓邁著悠閑的步伐晃了過來,先是圍著畫架繞了幾圈,然后大大咧咧地趴在畫架前,擋住了陳樂的視線。陳樂又好氣又好笑,蹲下身,對著貓咪輕聲哄道:“小家伙,你別搗亂,我還得畫畫呢,今天這棵樹可得好好畫,畫好了放到咱們故宮網站上,讓更多人看到御花園的美。”可貓咪像是故意似的,翻個身,打個哈欠,瞇著眼就是不動。路過的游客看到這一幕,都被逗得哈哈大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還打趣:“這貓也知道你畫得好,來當模特啦!”
還有一天,陳樂想畫養心殿外的銅獅。她擺好畫具,正準備動筆,突然發現銅獅旁邊多了一只白鴿。白鴿安靜地站在銅獅腳下,歪著頭,似乎在好奇地看著陳樂。陳樂覺得這畫面十分有趣,決定把白鴿也畫進畫里。可白鴿就像個調皮的小模特,一會兒拍拍翅膀,一會兒又換個姿勢,陳樂剛畫好它的一個姿態,它就又動了。陳樂一邊笑著搖頭,一邊快速捕捉白鴿的每一個瞬間。就在她差不多畫完時,白鴿突然飛了起來,在空中盤旋幾圈后,又落回銅獅腳下,仿佛在檢查陳樂的畫作。這奇妙的互動,不僅讓陳樂的繪畫過程充滿樂趣,也讓這幅畫多了幾分靈動的氣息。
還有一次,陳樂計劃捕捉角樓在夕陽余暉映照下的宏偉景象,提前數日開始留意天氣變化和日落時間,精心挑選了最佳視角。當天,她在日落前半小時做好準備,靜候那最令人陶醉的時刻。結果,她正準備畫時,一陣悠揚的笛聲突然飄來。她循聲望去,發現不遠處有一位身著古裝的青年正在吹奏笛子。笛聲與角樓古樸的景致相得益彰,陳樂在聆聽笛聲的同時,也觀察著角樓光影的變幻,一下子覺得手中的畫筆變得更加靈動和有力,很快便完成了這幅畫。
夏日的一天,陳樂在御花園里畫盛開的荷花時,周圍漸漸圍過來一群游客。其中有個小女孩,眼睛亮晶晶地盯著陳樂的畫筆看了許久,最終還是忍不住開口:“姐姐,你畫得好漂亮呀,我可以學嗎?”陳樂笑著點點頭,便簡單地教小女孩如何握筆、調色。小女孩學得有模有樣,還大膽地在陳樂的畫紙上添了幾筆荷葉。周圍的游客都被逗樂了,紛紛夸贊小女孩有天賦。陳樂看著畫紙上略顯稚嫩但充滿童趣的荷葉,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這幅畫更加特別了。小女孩臨走時,戀戀不舍地對陳樂說:“姐姐,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樣,畫好多好多漂亮的畫。”這次經歷讓陳樂意識到,她畫畫不僅能記錄故宮的美,還能給別人帶來快樂。
“故宮就像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每一次走進它,我都有新的發現和感動。我會一直畫下去,把這些美好的瞬間都留下來,讓更多人了解故宮、愛上故宮。”
每一次拿起畫筆,陳樂都覺得是在和故宮進行一場深入對話。她渴望用獨特的方式,將故宮的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傳遞給更多的人,因此在作畫的同時,她也會在上面加入三言兩語的文字描述。比如,她在一次雨中畫好的畫上寫道:“一下雨,高樓大廈就通通消失在雨中,站在城樓上放眼望去,就只看得見故宮。”在一個午休時的畫作上寫著:“8月過半,看到小帥(一只貓)抓住一只小麻雀。”在器物部畫畫時,不堪蚊子叮咬的她,在最后畫好的小畫兒上寫道:“器物部—這里的蚊子應該是對防蚊液有了免疫,所以我噴再多都不管用。”……這些文字記錄,讓這些小畫兒更有了故事性,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小插曲。
陳樂畫的內容豐富多彩,不僅有大眾熟知的角樓、慈寧宮、御花園等建筑和風景,還有傳心殿、建福宮花園等未開放區域。這些畫作以故宮人的獨特視角,為大眾展示了一個接地氣、生活化的故宮。她還特別關注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抓耳撓腮的小石獅子、天一門“人”字柏形如獼猴的枝杈、堆秀山下的怪物噴泉……這些小細節在她的畫中生動呈現,讓故宮變得更加鮮活有趣。
故宮里那些可愛的動物也是陳樂小畫兒里的常客。或慵懶曬太陽或調皮追逐的貓,在狗房威風凜凜站崗的“犬衛士”,在慈寧宮優雅散步的梅花鹿等,在她筆下動靜皆美,給故宮增添了不少神秘而靈動的氣息。
隨著一幅幅小畫兒的誕生,陳樂與故宮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她的畫作部分被收錄進故宮“小確幸”主題的文創筆記本中;她在《紫禁城》雜志上連載的專欄《阿樂畫故宮》,更是受到了眾多讀者的喜愛。2024年,陳樂的心血之作《我在故宮畫小畫兒》出版。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人們了解故宮的新大門。許多游客拿著她的書,按圖索驥,在故宮里尋找畫中的場景;一些小朋友因為她的畫對故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志成為像她一樣的畫家。
陳樂說,這些都是對她的激勵:“故宮就像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每一次走進它,我都有新的發現和感動。我會一直畫下去,把這些美好的瞬間都留下來,讓更多人了解故宮、愛上故宮。”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