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雙一流”建設高校全球發展戰略:現實背景、價值立場與實施路徑

2025-08-23 00:00:00周作宇李傳宗杜瑞軍
高校教育管理 2025年5期
關鍵詞:全球化大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8381(2025)05—0071—12

面向全球發展是“雙一流\"建設的內在要求,促進大學國際化是“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戰略。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相繼推出“211工程\"和“985工程”,2017年正式啟動“雙一流\"建設,均旨在通過“大力推進高水平實質性國際合作交流,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引領者\"1]。2025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更是作了全面部署,強調通過“提升全球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等舉措,“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這對大學全球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全球性問題層出不窮和中國越來越廣泛地參與國際事務的時代背景下,“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國之重器,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與時代使命,深度參與全球性問題治理,積極實施全球發展戰略。然而,當前國際局勢的急劇變化已成為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變量。大學全球發展戰略涉及三個基本問題:大學要不要實施全球發展戰略;大學應該秉持何種價值理念實施全球發展戰略;大學如何具體推進全球發展戰略。文章將分析當前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全球發展戰略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寶貴機遇,在堅定實施全球發展戰略信念的同時,明確戰略實施應當秉持的價值立場,探索全球發展戰略的實施路徑,以期為促進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全球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一、“雙一流”建設高校

全球發展戰略的現實背景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和中國都走到了新的發展關鍵點。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大國間力量對比變化導致世界格局加速演變,全球性問題不斷增多。同時,國際多邊體系失調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治理失靈風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在穩步提升的同時,也承受著來自外部的壓力。高等教育發展問題必須放在世界百年變局的視角中進行考察。一方面,教育大變局與世界大變局相伴而生,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教育格局和全球教育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高等教育成為重塑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結構不可忽視的變量。另一方面,教育領域的競爭和合作與國家間的政治博弈、科技競爭以及全球秩序變化密切相連,地緣政治、國際關系和世界格局演變成為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此背景下,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全球發展戰略既面臨嚴峻的現實挑戰,也蘊含著寶貴的發展機遇。

(一)“雙一流”建設高校全球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1.逆全球化浪潮沖擊高等教育國際化。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推動者。阿特巴赫(PhilipG.Altbach)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社會組織、院校機構為適應全球化趨勢而開展的項目或戰略[2]。逆全球化則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邏輯和價值主張相抵悟。2016年由發達國家掀起的新一輪逆全球化浪潮來勢涵涵。在政治層面,歐美地區右翼民粹勢力的崛起,導致英國脫離歐盟、美國先后退出多個國際協議與組織等“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在經濟層面,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部分發達國家以泛化的國家安全為由采取貿易、投資、金融等限制措施,極大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逆全球化浪潮中民族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仇外心理以及種族歧視等言論和行為破壞了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理解,不利于國家間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甚至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潛在風險[3]。受國際局勢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影響,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風險相應增加,全球學術流動意愿降低,大學全球發展戰略受到逆全球化浪潮的較嚴重沖擊。

2.地緣政治博弈增加國際交流合作變數。近年來,大國間的矛盾增多和對抗升級使大國博弈成為當前國際關系的主題。以米爾斯海默(JohnJ.Mearsheimer)為代表的極端的進攻性現實主義觀點認為,未來世界的國際秩序將會再次退回到以強權政治和意識形態斗爭為主題的冷戰狀態[4],冷戰思維逐漸成為部分國家學者乃至政客的主流理念。自2018年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逐漸成為美國兩黨和社會各界的政治共識。中國實現民族復興歷史使命是不可阻擋的人民意志,美國卻將中國的和平崛起視為對其世界霸權地位與核心國家利益的重大威脅,從貿易、科技、金融、教育等多個領域實施遏制打壓策略,通過限制中國學生和學者人境、封鎖技術和文化交流通道、破壞學術流動與合作等方式壓制中國科技和教育發展,使我國高校與西方大學的交流合作面臨重重困難,“雙一流\"建設高校全球發展戰略的實施也舉步維艱。從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視角來看,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具有必然性,大國博弈加劇對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影響也必將是長期和深遠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后,“美國優先\"的外交戰略使我國大學全球發展面臨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3.民粹主義向高等教育領域延伸。西方民粹主義興起的社會心理根源在于全球化時代的集體焦慮與不安全感,由其催生的本土主義、排外主義和極端種族主義等情緒被部分政客利用,不僅導致西方國內政治極化,而且爆發出影響世界政治的巨大能量[5]。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和國際流動的嚴重破壞,更是加速了民粹主義思潮的傳播,對高等教育國際化造成了深遠影響。全球化智庫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國際學生數量的增長率從2019年的 6.7% 下降為2021年的 0.2% ,中國2021年出國留學人員數量相較2019年下降了 3.6%[6] 。從留學中國的國際學生數量變化情況來看,根據教育部官網的歷年教育統計數據,新冠疫情以來中國招收的高等教育國際學生數量大幅下跌,盡管2022年回升至11.41萬人,但仍然低于2015年(12.49萬人)。國際學生流動受到沖擊,不僅是因為新冠疫情在物理空間上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是部分國家或利益團體有意識地將新冠疫情當作鼓吹民粹主義思潮和煽動民族對立情緒的政治工具的結果。有些國家利用新冠疫情展開對華輿論攻勢,破壞中國國際形象,影響了中外學生流動與交流。泛濫的民粹主義思潮不僅侵蝕了開放與包容的高等教育發展理念,還通過歧視性乃至攻擊性的話語體系和價值觀念損害了國際互信,加深了不同民族或國家間的誤解與隔閡,給大學全球發展戰略帶來長期不利影響。

(二)“雙一流”建設高校全球發展面臨寶貴機遇

1.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發展趨勢。逆全球化浪潮來勢涵洶,但并不預示著全球化的終結。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等方面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不斷加深的全球化進程并非一個線性過程。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兩股力量雖一直相互博弈,但全球化始終是大勢所趨。根據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LorenFriedman)的觀察,世界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開始便朝向縮小化方向發展,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力量已經從國家、組織逐漸滲透到個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成為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共同問題7]。吉登斯(AnthonyGiddens)也剖析了全球化對當代世界的深刻影響,并將全球化視為現代性的“根本后果之一\"和無人能夠逃脫的必然的社會轉型過程;面對世界范圍內時空的不斷延伸和“社會關系的強化”,全球化影響著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的微小決定也都可能引發全球性的后果[8]。科技創新是當前全球化加速的引擎,驅動著世界變得更平、更快、更智能。作為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大學,尤其是演變為交互大學形態的世界一流大學,在促進人員、知識、信息的全球流動和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方面大有可為。

2.全球治理要求大學承擔更大國際責任。現代社會是一個具有高度內生復雜性、不確定性和脆弱性特征的復雜系統,氣候變化、環境污染、金融危機、資源短缺、經濟不平等、國際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相互耦合、彼此關聯,全球化和現代化推動世界進入了“全球風險社會”時代[9]。國際社會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方面卻收效甚微,人類面臨全球治理失靈和治理赤字不斷積累的挑戰。大學作為世界上存在時間最久的組織之一,凝聚了人類文明的精華,始終致力于滿足“人們的永恒需要\"[10],在推進全球集體行動以有效治理全球性問題、維護和實現人類共同利益方面被寄予厚望。正如克拉克·科爾(ClarkKerr)對大學的盛贊:“大學在維護、傳播和研究永恒真理方面的作用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在探索新知識方面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縱觀整個高等院校史,它在服務于文明社會眾多領域方面所作的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11]自聯合國2015年發布《變革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來,“確保包容和公平的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成為第四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教育也被視為實現其他許多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因此,大學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學,在服務全球治理和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需要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與使命擔當。

3.中國和平發展提供新的交流平臺。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交匯的關鍵時期,中國大學實施全球發展戰略面臨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當今世界,西方發達國家逆全球化思潮和民粹主義思潮涌動,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則堅定站在歷史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方向上,成為倡導和推動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力量。中國始終堅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倡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治理轉型發展和國際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平等的方向變革。在此背景下,中國對高等教育全球化提出了殷切希望。《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全面構建“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開放互鑒的國際合作體系”,通過“加強‘留學中國品牌和能力建設\"“提升高等教育海外辦學能力\"“積極參與開放科學國際合作”“深化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合作”“實施中國教育品牌培育計劃\"等舉措,“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中國高校也積極響應教育強國建設的使命感召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充分發揮知識外交功能,加強中國與世界的和睦關系與良性互動,為促進國際理解與國際合作作出積極貢獻。但中國大學在全球發展方面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如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仍顯不足、全球治理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等。以聯合國職員數量為例,中國2023年在聯合國系統工作的人員數量為1647人,占比僅為 1.2% ,排在第22位,屬于人員構成代表名額不足的國家[12]從部分維度上看,中國在全球治理中仍然處于邊緣位置。因此,中國大學,特別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應當積極把握民族復興帶來的戰略發展機遇,以天下為己任,為服務世界人才中心和科技高地建設、有效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和深度參與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貢獻。

二、“雙一流”建設高校

全球發展戰略的價值立場

逆全球化等諸多挑戰不能阻擋中國大學全球發展的腳步,堅定實施全球發展戰略,抓住各種發展機遇,積極開拓發展空間,是“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必然戰略選擇。“雙一流\"建設高校實施全球發展戰略意味著要進一步拓寬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廣度和深度,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如何妥善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既包括立足中國如何看待世界問題,也包括世界自光如何看待中國問題。在中國全面崛起和世界局勢變動不安的當下,“雙一流\"建設高校需以前所未有的深度直面和思考“古今中西\"這個時代中心問題。當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關于自主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熱烈討論,正反映了其中的學術面向問題,而大學全球發展戰略則從高等教育發展的實踐層面切中該問題的核心。這就需要解決大學在全球發展戰略中應當秉持何種價值立場問題。具體而言,一是明確“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全球發展戰略是由責任驅動,積極承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學使命;二是明確“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全球化時代的發展理念是面向全球社會福祉,實現人類共同利益;三是明確“雙一流”建設高校在跨國交往中的文化立場,以平等、開放、彼此欣賞的文化態度與其他行動者共同推動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

(一)責任驅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回望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百年征程,“雙一流\"建設高校肩負著民族賦予的重大責任與歷史使命,其發展目標是在建成若干世界一流學科的基礎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一流大學。對世界一流大學內涵的理解影響著大學將會確立怎樣的使命愿景與戰略目標。人們普遍將世界一流大學視為致力于創造和傳播一系列學科和領域知識、提供各級精英教育、滿足國家需求和促進國際公共利益的學術機構[13]。對此,人們通常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基于大學市場競爭的視角,將世界一流大學創建視作國家和大學參與全球高等教育地位競爭的游戲,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作為商品生產者的地位,在排他性的競爭中取得更大成功[14]。另一種是基于大學社會責任的視角,將世界一流大學視為給人類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機構。大學之所以追求卓越,是為了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服務公共利益,大學社會聲譽的基礎不僅在于卓越的學術實力,更在于通過知識活動為社會作出卓越貢獻[15]。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16]杰出的社會貢獻是世界一流大學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應有之義,在強調公共利益和大學責任的今天,社會服務與貢獻在世界一流大學的判斷標準和“雙一流\"建設的評價體系中占有更加突出的重要地位[17]。因此,中國大學尤其是“雙一流\"建設高校絕不能滿足于在國家或全球高等教育體系中搶占資源、聲譽、地位,而要站在更高的戰略格局上,勇于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將自身發展需求與時代發展進程、社會發展需要結合起來,面向更廣泛的利益相關群體,確立大學發展的高遠目標和宏偉愿景。

從“社會發展的杰出貢獻者”而非“排他性競爭的勝利者\"的角色理解世界一流大學,意味著“雙一流\"建設應該是責任驅動而不是簡單的利

心。界一流大學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大學存在于民族國家之中,世界上每一所大學都帶有深刻的民族國家烙印。大學的社會責任首先體現在服務本民族、本地區上,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必須心懷\"國之大者”,積極承擔服務民族國家的社會責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但如果將心懷“國之大者\"狹隘地理解為僅僅服務于本國需求,就會忽視世界一流大學的世界性,也沒有認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大學的社會責任不僅要面向民族國家,還要服務人類社會。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其聲譽和地位正是在增進人類共同福祉的過程中贏得的。面向全球利益相關者作出服務全球社會的戰略承諾,是大學組織文化建設和形象宣傳的重要內容。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負責任的大國走向世界舞臺,必然要求中國大學在服務本民族文化繁榮與國家昌盛的同時,承擔起與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責任。“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僅是中國的大學,也是全人類的大學,中國大學要從關懷人類命運和世界未來的高度出發,以胸懷天下的格局和氣魄確立自己的使命愿景與發展目標。事實上,在“人類世”時代①,全人類客觀上無疑已經結成了命運與共的“共同體”。人類必須以全球思維反思與世界的關系,考察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全球集體行動應對全人類的共同挑戰。以育人和科研為核心職能的高等教育顯然承擔著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因此,心懷“國之大者\"意味著“雙一流\"建設高校要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為最高使命,通過構建跨國學術共同體、世界青年共同體和社會責任共同體,為解決全人類的“卡脖子\"問題、創建可持續的全球社會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18]。

(二)發展理念:世界主義與全球公共利益

大學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發展使命,意味著在全球發展理念上應當遵循世界主義取向。世界主義取向認為大學應當以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最高價值,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世界公民,大學一切活動都應圍繞增進人類福祉而展開。世界主義并不排斥國家利益,而是要求大學超越狹隘的民族國家理念,站在關懷人類命運的高度設定更遠大的理想抱負與公共職能。但在國際局勢變動的背景下,大學容易從世界主義取向退縮為國家主義取向。國家主義有其合理性,強調國家主權,主張高等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應當遵循國家利益原則。但我們也要警惕極端國家主義,即通過全球霸權不擇手段地獲取本國利益而不顧人類共同福祉。

從大學發展的內部邏輯來看,高深知識是高等教育的內核和邏輯起點,精研高深知識、促進學術繁榮是大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正如默頓(RobertKingMerton)所言,普遍主義、公有主義、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主義構成了現代科學的精神氣質[19]。大學因知識的普遍性和共享性而天然具備世界主義取向,前者意味著知識沒有國界,后者意味著知識的全球傳播。大學從誕生開始就是國際性的機構,師生們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并往來于各國講課和求學,使用拉丁語作為統一語言,傳授和學習的知識也反映了西方世界的普遍認識。隨著民族國家的形成,現代國家主義學說逐漸興起。17世紀后高等教育的“國家性\"逐漸加強,大學專注于本國的優先事項,民族國家語言取代了統一的拉丁語,師生國際流動也受到國家限制,國家主義在高等教育發展中漸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大學在社會實踐中也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實際“功用”,成為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的“服務站”和“動力站”。正如克拉克·克爾(ClarkKerr)所說:“大學按它們對促進普遍知識的承諾的性質而論,本質上是國際性的機構,但是它們越來越多地生活在一個對它們抱有企圖的民族國家的世界。\"[20]來自民族國家的干預和控制以及大學與民族國家利益的深度綁定,可能給大學乃至整個世界帶來災難,極端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和日本的大學被異化為軍國主義的工具。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范圍內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科學技術的革新,高等教育被卷人新興的全球化進程,但國家主義仍然是大學身份定位的重要坐標。在“贏者通吃\"的全球高等教育市場邏輯背后,追求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優勢的政府是推動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另一只手,強調績效、問責、競爭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和由政府主導的世界一流大學創建計劃,都反映了各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高度重視。

然而,高等教育的國家性并不意味著以犧牲世界性為代價。大學因知識和學術的普遍主義傾向而始終發揮著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功能。大學作為溝通世界、凝聚共識的橋梁與紐帶,吸取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跨越國家邊界開展知識活動是其基本信念和本質特征。20世紀70年代,國際社會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引發了又一波世界主義思潮。在傳播世界主義理想以維護全球公共利益方面,大學被寄予厚望。全球公民教育理念的廣泛傳播是世界主義取向的典型代表,其核心主張便是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并愿意為全球和人類的發展而積極行動的負責任的公民。

就當前世界而言,國家仍然是最基本的政治單元,是國際關系的主角和最基本的行為體。國家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如此之深,以至于有學者將國家主義視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邏輯[21]。但縱觀高等教育全球化面臨的重重挑戰,民族國家利益至上的極端國家主義是影響全球發展戰略實施的主要因素,國家之間的政治博弈、信任缺乏和利益沖突限制了大學的跨國合作與全球發展。有學者指出,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深層次沖突就體現為學術動因影響下高等教育學術國際化與政治動因影響下國際化目的國家化之間的矛盾[22]。高等教育作為公共事務的一部分,固然難以擺脫地緣政治和國際關系的影響,但也不應拒絕承擔服務全球社會的公共責任。全球治理失靈和國際集體行動陷入困境的根源正在于大學在主張國家利益的同時,未能深切觀照全球共同利益。洪堡(WilhelmvonHumboldt)在論述國家與大學的關系時指出:“國家在整體上不應就其利益直接相關者,要求于大學,而應抱定這樣的信念,大學倘若實現其目標,同時也就實現了、而且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了國家的目標,由此帶來的收效之大和影響之廣,遠非國家之力所及。\"[23]囿于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與立場,將大學簡單地視為民族國家競爭的工具,不僅違背了高等教育普遍主義的本質屬性,有損知識創新和學術發展,也可能導致大學與國家走向封閉道路,最終損害國家、人民以及全人類的發展利益。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呈現不同于傳統發展模式的特點,必須在更大范圍的背景下考慮高等教育的作用、地位及其國際化問題。在逆全球化浪潮涌動和世界不確定風險增加的背景下,我們有必要重申大學的世界主義取向。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緊迫現實需求使得世界主義不再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遵從學術邏輯和關切人類命運的世界主義取向必將獲得全球越來越多大學的認同與踐行。

(三)文化立場:“美美與共”與國際交流合作

大學全球發展戰略的文化立場貫穿戰略行動的始終。正確看待“自我”文化與“他者”文化的關系,對各民族文化持尊重、平等、包容的態度,既能欣賞“他者”文化的獨特價值,又能堅持“自我\"文化的主體性,是順利開展跨國交往與國際合作的關鍵。費孝通始終關懷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主體性何以可能\"問題,在晚年探索出了“文化自覺\"的答案并將其總結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這正是大學在實施全球發展戰略過程中應當持有的文化立場。費孝通提醒我們,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地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與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條件\"[24]。然而,對實現文化主體性和文化自覺的兩種錯誤理解,將妨害大學全球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第一種誤解是認為秉持文化中心主義立場即可實現文化主體性。薩姆納(WilliamGrahamSumner)曾指出,人類普遍存在一種以自己的群體為中心,根據自己群體的情況來對所有其他群體進行判斷或評價的傾向[25]。這種信念在強化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流露出對其他民族的輕視與排斥心理,容易產生將本民族的文化視為優于其他民族的高等文化,以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為準繩來評判甚至改造其他文化的立場。文化中心主義在某種意義上的確能夠激發強烈的文化自信,但卻是跨文化交往過程中的主要障礙之一[26],會對大學的國際交流合作與全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真正的文化主體性與文化自覺要求從文化“共在\"與和而不同的境界上理解自我與他者的復雜關系,強調各文化之間的平等、尊重和相互欣賞。

但若因此轉向文化相對主義立場,則是對文化自覺的另外一種誤解。博厄斯(FranzBoas)最早系統論述了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他從歷史特殊論的視角出發,強調每種文化的獨特性和文化間的差異性,要求“從建立于自身文化之上的種種價值標準中解脫出來”[27],反對在不同文化之間作價值比較。文化相對主義能在“各美其美\"之外做到“美人之美”,但仍不算是真正實現了文化主體性,反而可能引導大學走向價值虛無的全球化。文化相對主義在突出各民族文化個性的同時,也容易忽視人類價值體系中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共性。這種文化立場可能導致欠發達地區的民族陷入孤芳自賞、故步自封的處境,共同價值的缺失也將使人類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集體行動陷入困境。文化相對主義還可能與民粹主義合流,以提振民族文化或保持文化純潔性為由盲目排外,走向作為其對立面的文化中心主義。

真正的文化主體性和文化自覺必須建立在關懷人類整體命運和對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基礎上。費孝通文化立場十六字箴言的著力點就在于“美美與共”,強調以人類共同價值為基點,通過各文化之間的平等合作與交流互鑒,實現全人類的文化發展。這意味著我們要在主體間性的層面上探討文化主體性問題。文化自覺是在建構“我們\"共同的文化生活與意義世界的過程中樹立“自我”文化的主體性,在“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境界中,成就他者和自我,推動人類社會走向“天下大同”的美好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自覺并不只是中國的時代命題,以各民族的文化自覺推動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全世界共同的時代命題,也是大學在全球化時代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大學在實施全球發展戰略過程中,既要破除文化中心主義的桎梏,也必須避免走入文化相對主義的價值虛無誤區,在承認文化差異的前提下,只有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價值,才能在原有的雙邊或多邊關系基礎上開展積極、建設性的國際對話,促成多方達成共識,攜手推動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大學引領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應該秉持“美美與共\"的文化立場,遵循交往理性和關系理性的雙重原則。前者意味著“使人走到一起但又不失去他們之間的差異,使他們聯合起來但又不將他們一體化,在彼此陌生的人中尋找共同性但又不使他者失去自己的他性”[28]。后者則要求將避免沖突的原則置于己方利益之上[29],在相互尊重和彼此體諒的基礎上踐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學使命。

當前中國大學全球化從跟跑階段發展到并跑階段,在進入世界的過程中呈現為一種新的姿態,既不是通過模仿或迎合西方標準將中國大學改造成其他國家的樣子,也不是通過迎合世界“想象”中的中國的樣子,作為展品或“例外\"進入世界,更不是凌駕于其他國家大學之上,強制推行全球大學發展的普遍規則。中國大學實施全球發展戰略,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以擔當責任為發展動力,以謀求共同利益為愿景目標,以平等、尊重為交往基礎,通過克服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的負面性和避免民族國家至上的意識形態表達,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從唯我論的主體性范式向交互性的主體間性范式轉型[30]。作為最保守又最能促進變革的機構,越是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大學越應該肩負起為人類尋求確定性的重大使命。大學應當率先垂范,打破零和博弈理念與冷戰思維的桎梏,以包容開放的學術對話和平等理性的思想交流彌合國際社會的現實鴻溝,通過跨文化交流和嚴肅的哲學思考來求同存異,為天地立心,在“正于至善\"的不懈追求中探求人類作為文明共同體的可能,在開創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新局面的同時,引領全人類邁向“共同的善”。

三、“雙一流”建設高校

全球發展戰略的實施路徑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的全球發展戰略價值立場,要求大學在世界觀和價值觀上勇于自我革新,作為全球共同利益的服務者、維護者和提供者,以合作、信任、責任取代競爭、等級、區隔,遵循交往理性和關系理性,與全球學術機構、企業和國際組織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致力于增進人類福祉。大學全球發展戰略的關鍵在于如何實施。從世界頂尖大學全球發展戰略實施的具體路徑看,大學主要是通過推進人、制度和技術的全球化轉型,實現大學全球發展。

(一)人的全球化:提升師生全球勝任力

全球發展戰略要求大學超出國家和區域的地理范圍,在全球尺度上確立、謀劃和評估自身的角色、地位與影響。馬金森(SimonMarginson)認為,高等教育的地理認知尺度由物質結構、行為主體的想象和解釋以及行為主體的社會實踐三個要素構成,其中行為主體對高等教育的想象和解釋可以影響其社會實踐,進而改變網絡、權力和等級關系等物質結構,推動全球高等教育系統的演變與發展[31]。大學全球發展戰略的目標愿景與價值立場,既是大學對自己角色意象的解釋與想象,也是在試圖通過話語和行動塑造全球社會對自己角色意象的理解與認同。學校師生是大學全球發展戰略實施的具體行動者,也是大學使命與價值立場的闡釋者、踐行者和傳播者。大學全球發展戰略中全球性的發展理念和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使命愿景需要取得全校師生的理解與認同,并在促成師生身份認同、意義建構和集體行動的過程中形成與大學發展理念相適應的組織文化,為大學全球發展戰略實施奠定人與文化的基礎。

在致力于全球發展與國際合作的機構中,大學師生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不僅包括語言能力、科研能力,還需要具備全球意識、開放包容的態度與跨文化能力。一言以蔽之,大學師生需要具備全球勝任力。美國亞洲協會從行動程序邏輯出發,將全球勝任力界定為“理解全球性的問題并為之做出行動的能力與傾向\"32]。這意味著大學師生的全球勝任力水平與其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息息相關。全球勝任力培養應當被視為一項提升大學全球治理能力和關乎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的系統工程。“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展全球勝任力教育,一是要向全校師生傳遞以世界主義取向和“美美與共”理念為核心的開放型價值立場,營造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通過加強人文教育和全球公民教育培養大學師生兼濟天下的情懷、抱負與責任,鼓勵全校師生通過交往、對話等多種方式喚起更多人對全球性問題的理解與關切。二是在推進國際化校園環境建設之外,通過提供國際組織實習機會、開展國際調查與實踐活動等多種途徑,鼓勵師生走出國門,以所學知識和實際行動為改善他者生活處境、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作出努力,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異文化環境下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與貢獻能力。三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調和民族文化身份認同與全球勝任力的關系,引導大學師生在跨文化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中提升批判思維能力,既要做到在異文化的參照下更好認識中國和自己,也要遵循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價值目標和求同存異的交往原則,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立場[33]。

(二)制度全球化:推進大學制度型開放

大學實施全球發展戰略,需要解決三重集體行動問題:一是推動大學教師、學生以及相關行政人員的集體行動,有效落實全球發展戰略要求;二是實現高等教育領域內的集體行動,深度參與高等教育全球治理;三是促成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集體行動,服務構建全球治理新秩序。破解集體行動困境的關鍵在于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

能否有效實施全球發展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的制度供給能力,完善的大學治理制度又是提升大學制度供給能力、推進全球發展戰略的基礎。

提升大學內部治理能力是推進“雙一流\"建設高校制度型開放的基礎與保障。一是理性分析大學內外部的戰略環境,確立全球發展的目標體系與考核標準,制定科學的戰略規劃。二是進行分權式的制度設計,通過賦予院系更大自主權,調動基層參與國際化的積極性,注重挖掘和維系教師的學術關系網絡,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資源汲取能力和制度創新精神,探索“自下而上”的全球發展戰略實施模式。三是推進國際化行政部門的專業隊伍建設,提升外事專業水平和加強支持師生國際化發展的服務能力建設。四是加強學校質量文化建設,凝聚追求卓越的質量信念,以高質量教育資源供給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

提升高等教育全球治理參與水平是推進“雙一流\"建設高校制度型開放的路徑與目標。一是加強高等教育活動標準化建設,如建立和完善課程標準和專業認證標準,通過推動本國學生教育、留學生教育和境外辦學教育的質量標準一體化,打造大學的國際品牌。二是實現高等教育標準的國際化。我國要推進國內專業建設與國際專業認證標準對接,推動國內外高校建立課程資源共享機制、學歷學位互認機制以及跨境教育保障與管理機制,積極參與國際人才培養標準制定和完善工作,攜手建設國際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共同體。三是深度參與高等教育國際規則制定。我國要加強高等教育國際規則研究,為深入開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提供策略方案與決策建議,充分發揮學術社團、國際學術刊物、民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平臺的對話、傳播與協商作用,積極推動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達成價值共識、完善規則機制。

提升服務全球治理能力是推進“雙一流”建設高校制度型開放的責任與使命。“雙一流”建設高校應當根據自身的學科專業布局、全球發展目標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選擇能夠參與的全球治理領域,有針對性地做好戰略布局。一是深化與該領域國際組織、行業企業和大學聯盟的交往與合作,尤其是加強校企合作,深度對接產業實踐前沿,在有效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大學的國際影響力。二是加強對相關國際規則和行業標準的研究,并將其融入大學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培養熟悉國際規則、勝任國際工作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來提升服務全球治理能力。三是充分發揮大學的專家智庫功能,在推進國內相關行業領域標準建設的基礎上,加強與國際標準對接,參與國際規則和經貿規則制定,推動全球治理秩序向更加公平、開放、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四是將促進可持續發展納人大學戰略規劃議程,積極參與和發起應對人類全球性挑戰的國際合作研究倡議,為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發出理性聲音,提供學術支持。

(三)技術全球化:數字化賦能全球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發布的《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指出,“要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續的未來,教育本身必須變革”,而“數字技術蘊含巨大的變革潛能\"[34]。現代信息技術將大學及其成員與全球知識網絡聯系在一起,為所有成員共享全球化的校園體驗提供了新機遇。與傳統國際化相比,數字化支持的國際化在成本效益、包容性和可持續性方面均表現出巨大優勢[35]。尤其是當前部分高校和學科的教師、學生在物理性跨國流動不暢的背景下,數字技術為推動大學全球發展提供了新空間與新動能。

首先,數字化賦能全球化人才培養。中國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既要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將中國巨大的人口資源轉變為海量的人才資源,也要面向全球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培養更多知華友華、造福世界的國際優秀人才。一是建立數字化學習平臺,積極參與慕課等在線高等教育合作項目,面向全球學生開展個性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通過頒發微證書等形式提供相應的學習成果證明,打造數字化教育品牌。二是賦能課程國際化,應用數字技術進行課程開發和教學創新,將全球化和跨文化維度更好整合進大學的課程內容與教學過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學生學習進行動態跟蹤和過程性評價,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能。三是建立虛擬校園社區,通過設計文化活動或學術活動,為所有學生提供跨文化交流機會,實現數字文化空間內的文化創生。

其次,數字化賦能學術交流合作。一是舉辦線上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是開展學術交流、招聘大學教師、拓展合作伙伴等學術活動的重要方式。在線會議工具在保障跨國學術交流合作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當下以及未來仍然可以彌補學術人員因工作安排或地緣政治等因素而難以實現面對面交流的遺憾。此外,線上學術研討會還可以面向更多受眾,在推動知識開放的同時,能有效提升學者與大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二是搭建數字化國際聯合研究開放平臺。當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以及學術界遭遇的知識交流危機都在推動科學探索進人開放科學時代。“雙一流\"建設高校要鼓勵更多學者基于國際聯合研究開放平臺開展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在聯合攻克科學難題過程中積極參與全球開放科學治理,推動構建全球學術共同體。

最后,數字化賦能高等教育治理。一是制定大學數字化轉型戰略。“雙一流\"建設高校要樹立數字化治理理念,建立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化標準規范體系,以數字化帶動標準化進而推進國際化。二是構建高等教育監測評估機制。如“雙一流\"建設高校可利用數字技術采集學生的多模態數據,為深人探索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規律提供數據基礎,為改進教學質量和提升學習效果提供診斷方案,助力高等教育質量提升。三是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數字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推進大學數字化轉型的必要基礎,培養學生的數字化能力是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目標。因此,“雙一流\"建設高校要建立面向數字化和全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與評價標準,培養數字化時代的全球公民。四是防范數字化賦能中的技術風險。“雙一流”建設高校要警惕高等教育數字化可能帶來的技術崇拜、隱私安全、算法偏見、信息繭房等數字倫理與技術風險問題,通過加強制度供給,建立各級數字監管體系與風險防范機制,與國際社會一道合作解決全球技術倫理治理問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EB/OL].(2018 -08-23)[2025-04-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

[2]菲利普·阿特巴赫,姜川,陳廷柱.全球化與國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12-18.ALTBACH P G, JIANG C, CHEN T Z.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J]. Journalof higher education,2010(2):12 - 18.(inChinese)

[3]顧明遠,滕珺.后疫情時代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挑戰與新機遇[J].比較教育研究,2020(9):3-7.GU M Y, TENG J. New challenges and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in the post-pandemic era[J].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2020(9):3-7.(in Chinese)

[4]MEARSHEIMER J J. Back to the future: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J].International politics,199o(1) :5-56.

[5]林紅.西方民粹主義思潮與世界政治重構的動力[J].國外理論動態,2024(2):126-137.LIN H. Western populism and the motive forceof world political reconstruction[J]. Foreigntheoretical trends,2024(2):126- 137.(inChinese)

[6]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藍皮書(2023—2024)[EB/OL].(2024 -02-29)[2025 -04-25].http://www.ccg.org.cn/archives/84288.

[7]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第2版)[M].何帆,肖瑩瑩,郝正非,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8.

[8]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52.

[9]范如國.“全球風險社會\"治理;復雜性范式與中國FAN R G. Governance of \"global risk society\":the paradigm of complexity and Chinese partici-pation[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O17(2):65 -83.(in Chinese)

[10]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0.

[11]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徐小洲,陳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

[12]Personnel by nationality[EB/OL].(2024 - 12 -05)[2025 - 04- 25].https://unsceb.org/hr-nationality.

[13]WANG Q,CHENG Y,LIU N C.Build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different approaches toashared goal[M].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2013:2.

[14]MARGINSON S. Dynamics of national and globalcompet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education,2006(1) :1-39.

[15]王戰軍,婁枝.世界一流大學的社會貢獻、經驗及啟示——以哈佛大學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1):26-34.WANG Z J, LOU Z. Social contributions,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of world-classuniversities: taking Harvard University as anexample[J].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2020(1):26-34.(in Chinese)

[16]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 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EB/OL].(2021-04-19)[2025 -04-25].https://www.gov.cn/ xinwen/2021 - 04/19/content_5600661.htm.

[17]鐘秉林,王新鳳.我國“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的若干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20(4):1-6.ZHONG B L,WANG X F. Reflection on the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 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highereducation management, 2020(4):1 - 6.(inChinese)

[18]周作宇,馬佳妮.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價值坐標[J].教育研究,2017(12):42-50.ZHOU Z Y,MA J N. A community of sharedfuture for mankind: guiding valu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Educational research,2017(12):42- 50.(inChinese)

[19]羅伯特·K·默頓.社會研究與社會政策[M].林聚任,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6.

[20]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歷史:21 世紀的問題[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21]蘇明,蔡映輝.國家主義與地方大學高質量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8):50 -60.SU M,CAI Y H. Nationalism and high-quality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2022(8):50-60.(in Chinese)

[22]張應強,姜遠謀.后疫情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向何處去[J].高等教育研究,2020(12):1-9.ZHANG Y Q,JIANG Y M. The direction of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he post-epidemic era [J]. Journal of highereducation,2020(12):1-9.(in Chinese)

[23]陳洪捷.什么是洪堡的大學思想?[J].中國大學教學,2003(6):24-26.CHEN H J. What constitutes Humboldt's ideason university education? [J]. China universityteaching,2003(6):24-26.(in Chinese)

[24]費孝通.對文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的思考[J].思想戰線,2004(2):1-6.FEI X T.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J]. Thinking,2004(2):1-6.(in Chinese)

[25]BIZUMIC B. Who coined the concept ofethnocentrism? A brief report[J]. Journal ofsoci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2014(1) :3 -10.

[26]CARGILE A C,BOLKAN S. Mitigating inter-and intra-group ethnocentrism: comparing theeffects of culture knowledge, exposure,anduncertainty intoler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3(3):345 -353.

[27]弗朗茲·博厄斯.人類學與現代生活[M].劉莎,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31.

[28]尤爾根·哈貝馬斯,米夏埃爾·哈勒.作為未來的過去——與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對話[M].章國鋒,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9.

[29] 趙汀陽.以天下重新定義政治概念:問題、條件和方法[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6):4-22.ZHAO T Y. Redefining the concept ofthepolitical with Tianxia:its questions,conditionsand methodology [J]. World economics andpolitics,2015(6):4-22.(in Chinese)

[30] 周作宇.大學的新形態與卓越追求[N].中國教育報,2018-09-06(06).

[31] MARGINSON S. What is global higher educa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22(4):492-517.

[32] 滕珺,張婷婷,胡佳怡.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 美國國際教育的政策變遷與理念轉化[J].教育研究,2018(1):142-147.TENG J, ZHANG T T,HU J Y. Preparingstudents with \"global competence\":the new ideaofAmeric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critical reflection in China [J]. Educationalresearch,2018(1):142-147.(in Chinese)

[33] 滕珺,杜曉燕.經合組織《PISA全球勝任力框架》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18(12):100-111.TENGJ,DU X Y. Review on OECD's PISA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J].Studiesinforeign education,2018(12):100 -111.(inChinese)

[3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2.

[35] FERREIRASANTOS L. Internationalisation in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a scoping review[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24(3) :807-824.

(責任編輯 劉倫)

Glob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 realistic context, value pos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ZHOU Zuoyu,LI Chuanzong,DU Ruijun (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lOo875,China)

Abstract: The pursuit of global development and world-class excellence constitutes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for China's \"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These institutions' glob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urrently face serious challenges from deglobalization trends, geopolitical competition among major powers, and populist ideologies. Conversely,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rise from the persistent evolution of globalization, growing demands for transnational governance,and China's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should adopt responsibility-driven glob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these universities should implement a cosmopolitan development idea and maintain a \"beauty shared by all\" attitud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global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public good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glob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in three dimensions: human capital, institutions,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lob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educational governance

猜你喜歡
全球化大學發展
“留白”是個大學問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欧美精品成人|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婷婷色中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日韩区欧美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免费毛片| 无码专区第一页|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噜噜噜综合亚洲|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老司机精品久久|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久久91精品牛牛| 欧美日韩午夜|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五月天久久综合| 欲色天天综合网| 日韩精品资源|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欧美色视频在线| 日韩免费成人|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天天色综网| 国产精品主播|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韩日免费小视频|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国产|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91视频青青草|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