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 1~2 題。
次韻予瞻和子由觀韓斡①馬,因論伯時畫天馬(節(jié)選)
黃庭堅
于闐③花聰龍八尺,看云不受絡頭絲。
西河憩作蒲萄錦,雙瞳夾鏡耳卓錐。
長楸④落日試天步,知有四極無由馳。
電行山立氣深穩(wěn),可耐珠白玉羈?李侯一顧嘆絕足,領略古法生新奇。
一日真龍入圖畫,在坰③群雄望風雌。
曹霸弟子沙苑丞,喜作肥馬人笑之。
李侯論幹獨不爾,妙畫骨相遺毛皮。
【注】 ① 韓斡:唐代著名畫家。 ② 伯時:宋代著名畫家,詩中的“李侯”即指李伯時。 ③ 于闐:古代西域王國,盛產良馬。 ④ 長楸:指高大的楸樹,借指大路。 ⑤ 坰:郊野。 ⑥ 沙苑丞:指韓斡,他是曹霸的弟子,當過沙苑丞。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軾、蘇轍觀看韓翰的畫馬作品創(chuàng)作了
題畫詩,作者依照其韻寫下了這首詩。B.韓斡畫作上的馬,高達八尺,花斑如同
蒲萄紋錦,雙眼如明鏡,兩耳像立錐。C.“電行”二句與前之“看云\"句呼應,體現(xiàn)
了馬向往自由、不受拘束的特點。D.詩人想象大膽,認為如果能把真龍畫入
圖畫中,那么其他良馬就會相形見細。
2.詩歌體現(xiàn)了季伯時的哪些藝術創(chuàng)作主
張?請簡要分析。答:——————
【簡要賞析】
此詩一、二句,寫于闐的花駟龍馬,展現(xiàn)其自由不羈與高潔氣質。三、四句,描繪西河騁馬,先描繪它身上的花斑,再寫它雙目如鏡、雙耳挺拔,凸顯其矯健與英武。五、六句,寫天馬試步,它雖有馳騁四方的志向,卻受限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七、八句,寫天馬奔馳如電、端立如山,氣勢深厚穩(wěn)健,卻難以忍受華麗的鞍鞾與韁繩的束縛。九、十句,說季伯時一見此馬就驚嘆,認出是良馬,他遵循傳統(tǒng)又推陳出新,畫出了天馬的神韻。十一、十二句,說一旦把真龍馬寫入圖畫,對比之下,郊野的雄馬群都望風而變作柔弱的雌馬,表現(xiàn)李伯時畫馬技藝的高超。十三、十四句,說曹霸的弟子韓翰喜歡畫肥馬,有人因此嘲笑他。末兩句,寫季伯時認為能畫出骨骼神韻才是最好的畫,不應只注重外在形體的肥瘦。
【答題思路】
第1題,D項\"如果能把真龍畫入圖畫中\(zhòng)"錯誤。詩歌中的“真龍\"是比喻畫作中的馬。
第2題,作答時應注意從詩中篩選出體現(xiàn)李伯時藝術創(chuàng)作主張的內容。如“領略”句,說李伯時遵循傳統(tǒng)又推陳出新;末兩句,說李伯時在評論畫馬時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畫出馬的骨骼和神韻才是最重要的,不應只注重外在的毛皮和肥瘦。
【參考答案】
1. D
2. ① 傳承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李伯時從韓斡的畫作中領略到了畫馬技法,同時又“生新奇”,有所創(chuàng)新。 ② 注重神韻,要畫出馬的骨相。季伯時不贊同人們對韓翰畫肥馬的批評,認為畫出了骨相神韻就是最好的畫。
(題目來源:江西省上進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統(tǒng)一調研測試卷)
(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 3~4 題。
秋懷
邵雍
寒露綴衰草,凄風搖晚林。
鳥聲上復下,天氣晴還陰。
節(jié)改一時事,人懷千古心。
誰云子期死,舉世無知音。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的結構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寫秋天景色,后四句展開議論。B.詩歌從寒露、凄風、鳥聲、晴陰等多個角
度落筆,使秋日景色立體可感。C.詩人了解人性中軟弱的一面,指出人或
許會在一念之間改變自已的氣節(jié)。D.詩的尾聯(lián)使用了“伯牙絕弦\"的典故,以
此展現(xiàn)出詩人寬廣自信的胸襟。4.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請結合這句
話,談一談你對本詩主旨的理解。
答:————————————————————
【簡要賞析】
標題中的“秋\"字點明寫詩的季節(jié),“懷\"字指瑟瑟秋景給詩人帶來的懷想。詩的前四句描寫秋天景色,后四句展開議論。首聯(lián)入筆即秋景。“寒露”“衰草”“凄風”“晚林”四個意象疊加,秋露寒重,衰草連天,凄風蕭蕭,晚林沉沉,勾勒出秋日清寒、寥落之景。頷聯(lián)承接首聯(lián)繼續(xù)寫秋景。林中飛鳥上下翻飛,鳥叫聲時高時低、時遠時近,這鳥叫聲給人以驚慌、凄惶的感覺。頸聯(lián)轉向對名節(jié)的議論。對于古代有節(jié)操的人來說,名節(jié)比生死還大。一年四季的節(jié)氣會發(fā)生變化,但人的名節(jié)卻應該堅守,應該懷有千古之心。這一句直抒胸臆,表達對待名節(jié)的態(tài)度。尾聯(lián)反用“伯牙絕弦”的典故,間接表明自己重視名節(jié),必定會有知音,以此展現(xiàn)詩人寬廣自信的胸襟。
【答題思路】
第3題,C項“指出人或許會在一念之間改變自己的氣節(jié)\"錯誤。節(jié)改一時事\"是說節(jié)令、節(jié)氣的變換會帶來物候的變化,并不是說人會在一念之間改變自己的氣節(jié)。
第4題,首先要理解孔子的話。“德不孤,必有鄰\"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與他相伴。其次,要結合詩作內容分析鑒賞。本詩的主旨與孔子的話相契合。尾聯(lián),詩人反用典故,認為即使是在這變化無常的世界,他也能找到知音,不會孤單。
【參考答案】
3.C
4. ① “德不孤,必有鄰”指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做伴;② 秉持“千古心”的人,也如孔子所說有德之人一樣,終究會遇到知音。
(題目來源:2025年八省適應性考試卷)
(三)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 5~6 題。
初見杏花
梅堯臣不待春風遍,煙林獨早開。淺紅欺醉粉,肯信有江梅?
和梅圣俞杏花
歐陽修
誰道梅花早,殘年豈是春?何如艷風日,獨自占芳辰。
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梅詩前兩句點題,詩人于早春時節(jié)霧氣縈繞的樹林見到剛剛開放的杏花。B.梅詩以“醉粉\"指代梅花,并以“肯信有江梅\"暗示其花事已接近尾聲。C.歐詩以“豈是\"來表示反問,明確反對世人殘冬里也有春天的觀點。D.兩詩一唱一和,都將香花與梅花進行比較,也都有意突出早春杏花之美。6.這兩首詩借花來表達不同的哲理。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
答:————————————————————
【簡要賞析】
梅堯臣詩,一、二句直接點出杏花開放的時間和環(huán)境。它不等春風吹遍大地,就在煙霧繚繞的樹林中獨自早早地綻放了。第三句著重描寫香花的顏色。“淺紅\"描繪出香花淡雅的色調,“欺醉粉\"運用了擬人手法,將杏花比作一個嬌艷的女子,似乎在故意炫耀自己的美麗。第四句以反問語氣將杏花與江梅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杏花之艷麗與獨特。
歐詩,通過梅、杏對比,歌頌杏花在春風艷陽中競相開放。第一、二兩句寫梅花,第三、四兩句寫香花。寫梅花,用問句形式,單單圍繞“早”字來寫,并提出“殘年豈是春?”的看法。第三句由“春\"寫到“艷風日”。第四句以“獨自占芳辰\"作結,一“獨”一“占”,把對杏花的贊美一筆寫盡。兩句一聯(lián),各寫一物,一聯(lián)貶“梅”,一聯(lián)贊“杏”,實是別具一格。
【答題思路】
第5題,C項“明確反對世人殘冬里也有春天的觀點\"錯誤,世人的觀點并不是“殘冬里也有春天”,而是“梅花開花很早”。作者認為“梅花開花不能算早”,“殘冬豈是春”是他用來支持自己觀點的依據(jù)。“誰道梅花早,殘年豈是春?\"這兩句詩是說,誰說梅花開花很早呢?梅花在一年接近尾聲時開放,但是殘冬不是春天。結合全詩,作者的言外之意是,殘冬開放的梅花,根本比不上早春開放、獨占芳辰的杏花,可見殘冬的“早\"沒有意義,春天的“早”才是真正的早。
第6題,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觀點態(tài)度。梅詩末二句,先描寫香花的淺紅色如同醉酒后的紅暈,艷而不俗,生動地表現(xiàn)了香花的嬌美;后以反問的語氣,暗示杏花的早開和艷麗,甚至讓人懷疑江邊是否還有梅花開放,暗寓新生事物勝陳舊事物的哲理。歐詩末二句說,杏花在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節(jié)綻放,獨自占據(jù)了最美好的時光,隱喻要在群芳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時機。
【參考答案】
5.C
6. ① 梅詩:早春剛開的杏花要比殘冬留下的梅花更加艷麗,可見新生的事物要勝過陳舊的事物。 ② 歐詩:梅花不能像杏花一樣獨占芳辰,是因為它開放在殘冬而非春天;可見想要出類拔萃,必須抓住適當?shù)臅r機。
(題目來源:深圳市2025屆高三一模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