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依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眼部生理特征,科學選擇干預手段?”
隨著AI篩查、護眼設備等科技更新,當下的眼健康產品和干預手段層出不窮,但也伴生著宣傳誤導、效果夸大等現象,致使公眾認知普遍存在盲區,甚至陷入“護眼誤區”。如何依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眼部生理特征,科學選擇干預手段?杭州醫眸眼科主任、浙江大學眼科學碩士楊羿坐客直播間,以通俗易懂的話語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全民眼健康指南分享;小紅書育兒博主尚尚作為消費者代表,就兒童近視防控以及高度近視眼底病變防范等現實問題,與楊羿主任展開了互動交流。這場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科普盛宴,為全齡段人群撥開護眼迷霧,提供了科學、實用的視力守護方案。
面對離焦鏡、阿托品、拉遠設備等琳瑯滿目的近視防控產品,家長常陷入選擇困難。對此,楊羿主任形象地將近視防控比喻為“天平”,遺傳因素、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光照不足、戶外活動缺乏是“負端砝碼”,而低濃度阿托品、離焦鏡、角膜塑形鏡等是“正端砝碼”,拉遠設備和大路燈如同“減輕負端重量的氣球”。
如何選擇近視防控產品,楊羿主任表示,未近視但用眼時間長的孩子,可優先通過拉遠設備、增加戶外活動等手段緩解近距離用眼壓力;已近視且眼軸增長快的孩子,需借助框架眼鏡、離焦鏡、角膜塑形鏡等方式控制近視進展;家長在為孩子選購產品時,應首要關注產品是否經過多機構、大樣本的臨床試驗,在產品有效性的基礎上兼顧安全性,避免被過度的營銷話術誤導。
小紅書育兒博主尚尚道出了心中的困惑:“給孩子驗配眼鏡時,矯正視力應該達到多少、足矯好還是欠矯好?”楊羿主任表示,驗配必須以客觀檢查為基礎,不能僅憑視力表測視力來判斷,避免因欠矯或過矯加速近視進展。足矯,并非以孩子戴上眼鏡看清視力表的1.5作為唯一標準,而應通過客觀數據(如眼軸增長速度、角膜曲率等)結合主觀插片驗光,得出相對準確的結果。在驗光中,常見的誤差之一包括用眼疲勞可能導致的“假性近視”,使驗光度數高于實際,因此,需要通過散瞳或多次驗光排除干擾。
尚尚表示自已和愛人都是高度近視,孩子出生時最擔心的就是視力發育。因此,從孩子6個月起,她就堅持帶孩子保持每天6~8小時戶外活動、嚴格控制每日20分鐘繪本閱讀時長,甚至通過讓孩子去觸碰懸掛乒乓球,訓練孩子的遠近調節能力。據她反饋,目前孩子3歲半,遠視儲備有200度,楊羿主任對此評價:“在未散瞳情況下能保持200度遠視儲備,已超越多數同齡兒童。家長通過平衡戶外活動與近距離用眼,成功移除了近視防控中最關鍵的風險砝碼。”
面對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的用眼環境變化,尚尚也提出了擔憂:不可避免的電子設備接觸與戶外時間的縮短,是否可能加速遠視儲備消耗?對此,楊羿主任給出分級應對方案——
1.動態監測優先:眼軸增長是金標準。“無需過度焦慮,先建立眼軸監測檔案。” 建議每三個月測量眼軸長度,若增長速度<0.2mm /年,可維持現有防護措施;若增速加快,則啟動干預方案。
2.光學干預:平光離焦鏡優于阿托品。臨床數據顯示,未近視兒童戴平光離焦鏡后的眼軸增速可降低40%,優于低濃度阿托品(預防階段效果微弱且易耐藥)。
3.習慣調整:如果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導致原始儲備消耗快,可針對近距離用眼(如繪本閱讀),嘗試使用拉遠設備,減少調節負荷。
對于長時間看屏幕的現代成年人,普遍面臨眼睛干澀、視物模糊的視疲勞癥狀,如何緩解視疲勞,預防視力下降?楊羿主任針對不同的病理機制提出了科學應對之法:
1.干眼型疲勞:隨著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人眼的眨眼頻率也會降低,正常狀態下5秒/次,視屏時變為10~20秒/次,淚液蒸發加快。建議有意識地訓練眨眼習慣,保持正常的眨眼頻率;配戴隱形眼鏡的用戶可選擇高透氧硅水凝膠隱形眼鏡、配合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2.肌肉痙攣型疲勞: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狀態下,睫狀肌經過長期收縮引發痙攣,導致眼睛酸脹甚至頭痛。近視人群建議配備兩副眼鏡(中近距離戴欠矯25~50度的眼鏡、視遠或開車戴足矯眼鏡);IT行業或白領一族,比較適合數碼型鏡片(上看遠、下看近),一副眼鏡即可解決視遠、視近問題。
3.眼底損傷型疲勞:電子產品里的藍光和太陽紫外線均會加速視網膜的過度氧化,建議出門戴防紫外線太陽鏡,室內使用平光防藍光眼鏡,平時在飲食中還可以多攝入葉黃素及抗氧化蔬果。
高度近視患者時常面臨飛蚊癥、干眼癥等困擾,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愛眼護眼,楊羿主任從生活習慣到科學干預給出了系統建議:
1.盡量戴光學框架眼鏡,如果因為工作需要或外出旅行等原因,必須戴隱形眼鏡,透氧率是選擇的關鍵,可選擇硅水凝膠隱形眼鏡(透氧率>100 Dk/t);每日配戴不超過8小時,與光學框架眼鏡交替使用,減少角膜缺氧風險。
2.眼底防護:高度近視人群要更加注意紫外線防護與運動禁忌,選擇全波段阻隔太陽鏡,在高海拔地區(如雪山)需戴偏光鏡;避免過山車、蹦極等急停運動(視網膜牽拉風險),潛水深度不超過10米且時間需控制在30分鐘內。
3.定期篩查:高度近視視網膜變性發生率較高,有必要每半年做一次散瞳眼底檢查,通過超廣角眼底照相排查周邊部裂孔,同時建議配合葉黃素+花青素抗氧化;當干眼癥狀發作時可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如玻璃酸鈉滴眼液),配合熱敷眼罩緩解瞼板腺功能障礙。
隨著年齡的增長,晶體逐漸變硬,眼睛的自動對焦功能減少,導致在看近時視線模糊。許多老視人群在驗配上存在誤區,一方面心理排斥不想戴鏡,另一方面隨意購買成品老視鏡。對此,楊羿主任建議一旦發現老花眼,應抱以積極的心態進行干預,有條件的話,盡早驗配漸進多焦點鏡片,“早戴早適應”,50歲配鏡比60歲更容易適應下加光度數增長,驗配時需精準測量近眼距、前傾角等數據,避免網上配鏡。
白內障是困擾老年群體的常見眼病之一,在防治過程中,不少老年群體存在認知誤區、甚至對于白內障手術表示抗拒,認為“能看清就不用做”。事實上,白內障越“老”(晶體越硬),手術難度越高,并發癥風險也越大。楊羿主任表示,當老年人的視力受到白內障影響時盡量不要拖延,及時就醫,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科學的方法守護晚年的清晰視界。
這場持續40分鐘的互動交流不僅解答了眾多家長對于兒童近視防控的困惑,更勾勒出從生命早期到成熟、衰老階段的眼健康管理路線圖,為全民愛眼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眼健康貫穿一生,核心在于建立“循證思維”:拒絕偽科學營銷,優先選擇經臨床驗證的方法,結合個體情況定制方案;定期專業檢查是守護視力的“第一道防線”,唯有將護眼融入日常生活,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管理,才能讓清晰視界伴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