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屬性指的是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客觀上承擔了部分德育職能,并促進了德育效果的內化。近年,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別提出了互補觀、并列觀、交叉觀和隸屬觀等,但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這一本質屬性的研究仍顯不足。在本研究中,課題組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屬性及其實現機制進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內在關系,從而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開展,助力新時代青年學子健康成長。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屬性的學科依據
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背景比較豐富,除主要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外,還有哲學、醫學、倫理學、腦科學等。魯杰提出“心理教育是我們在教育領域、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方面的一種整體性超越,是在更清醒的理智水平和更深沉的情感層次上對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關照”。姚本先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著眼于個體的全面發展,積極關注個體在學習、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進而開展的相應教育實踐”。
馬克思、恩格斯則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人類基于需要的心理學思想及關于自由全面發展的教育觀。這些思想和觀點既是德育的核心體現,也是科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基于需要的心理學思想
馬克思主義基于需要的心理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三點。其一,需要是人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初動力。正是圍繞著需要,社會物質財富和人類精神財富才源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人及人類社會才得以不斷發展進步。正如馬克思所言,“需要是人類心理結構中最根本的東西,是人類個體和整個人類發展的原動力”。其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正是由于人將自身需要的意識性與勞動的能動性相結合,才創造了人類自身及人類社會。其三,人的精神需要比物質需要更能體現人的本質。馬克思所說的精神需要主要指人自由地施展自己才能的需要和人對文化成果享用的需要,如求知、社交、審美、藝術的需要等。人只有在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滿足的時候,才能獲得最充分的發展,即“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馬克思主義關于需要的心理學思想,啟示我們一切實踐活動都應該把滿足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教育實踐尤其如此。學生要獲得什么內容以及達到什么程度的發展,是由他們的現實需要決定的。教育必須為學生提供能滿足他們生存及精神需要的知識、技能,以促進學生完成自身的發展,同時促進社會的發展完善。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種以人的精神成長為主要目的的實踐活動,必然要以學生為中心,關切學生的現實需要,將學生的發展和完善作為己任。這種以人為本的心理學思想,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所秉持的共同教育理念,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開展指明了方向。
(二)馬克思主義基于自由全面發展的教育觀
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其一,教育的立足點是“現實的人”。現實的人,是有多方面需要且能通過實踐活動而創造新需要的人,是不斷豐富生命的人。其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旨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應具備如下特質,能夠根據個人和社會需要轉換不同的勞動領域,能夠在自已喜歡或擅長的領域中充分發揮才能和力量,能夠開展立體豐富的社會交往并在其中自在發揮和發展,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發展各種合理需求。其三,教育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歷史性。教育只能發生在現實的人的生命中,發生在具體的社會歷史背景下。
馬克思主義教育觀是對教育規律及本質的深刻把握。教育應該著眼于現實中的人,必須提升人的實踐能力,激發人自由自覺的本性,并建構人與世界的關系。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健康、個性完善,知識、能力的培養及思想道德品質的塑造。教育不僅是個體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必須承擔起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價值理念的傳承與發展的使命。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目標一致,共同擔負著促進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重任,學生的發展和完善是二者無可爭議的共同任務。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涵及其德育屬性分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主要基于教育學、心理學和健康學的研究成果,對學生的知情意行及個性的發展和完善給予深度關切,以學生的健康成長、與他人及社會和諧關系的建構為己任。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
目前,學界對心理健康的概念尚無統一界定。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指的是個體具有良好的內、外部心理狀態,即認知正常、情緒穩定、意志健全、個性完善;日常學習、工作、人際和社會適應良好;能處理和解決自身問題,能積極投身更高水平的發展。概言之,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適應和發展狀態,是個體與自我、環境、社會保持平衡協調的狀態。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心理健康教育內涵一般表述為“運用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原則、方法和手段,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與時代特征,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心理調節技能,提供心理咨詢,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煩惱、情緒困擾,培養其理性認知,提升其抗挫折能力,使他們養成自信自強、開放包容、積極向上的心態及健全的人格”。
無論是對心理健康的界定還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其本質都表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一樣,都是會對個體和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教育力量,都致力于構建學生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致力于培養學生對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感。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及其德育屬性分析
當代德育聚焦于政治人、法律人、道德人的培養,也強調健康人的培養。健康人就是實現了人的本質的人,即“人的需要、生產勞動的自由自覺性、社會關系和獨特個性的完整統一”。健康人以情緒穩定、人際和諧、人格健全為主要特征,這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和任務。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是讓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減少心理困惑,增強挫折承受力,能夠珍愛生命、悅納自己、善待他人,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開發心理潛能,培養創新精神。換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保持樂觀的心態,錘煉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優良品格,最終獲得健康且全面的發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
為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總體目標的實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圍繞三個具體目標開展工作:基礎目標,即緩解心理壓力,預防心理疾病,降低學生心理危機發生率;基本目標,即提高學生的自我疏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優化學生心理品質,增進社會適應力;終極目標,即完善個性,充分開發潛能,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為起點,以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為橋梁,以個性完善、潛能開發、全面發展為歸宿。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能對社會作出更大貢獻。可以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實現其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其德育功能是客觀存在的。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實現的機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主要通過其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機制三個方面產生作用和影響。
(一)教育方法對學生德育心理的促進作用
從教育方法來說,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平等、尊重、善行、人本等為原則,采取商討式、啟發式教育,通過共情、體驗、正念、行為強化、認知領悟等方法開展教育實踐。教育者通過創設安全、溫暖的教育情境,以理解、鼓勵、非權威的態度對待學生,滿足學生對德育工作的情感性需求;通過運用心理咨詢的談話技術,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明確他們真正的心理需要;秉承“貼近學生”的理念,理解學生的多樣性、現實性,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個體價值及個性特點,滿足學生對德育工作生活化、柔性化的需求。
可以說,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原則和方法共同營造了學生所需要的安全、接納、愛和尊重的教育氛圍,在德育教育和學生接受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有利于德育價值、德育規范和要求內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促進知行合一。
(二)教育內容對學生德育心理的基礎作用
從教育內容來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從人際關系、親密關系、自我意識、情緒管理、挫折適應、人格健康、生命意義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簡稱“心育\")。
當代大學生出現的心理性危機表現出兩個最主要的特點:一是“空心病”,即失去生命的價值感和方向感;二是“碎片化”,即與自然、社會的關系處于割裂的斗爭狀態。這類學生很難直接受到德育教育的影響。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更好地處理“我與我”“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世界”的關系。“心育”可以重點通過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幫助他們建立自我認同、自我悅納、自我忠誠,使其愿意并能夠堅定不移地追求個人理想和目標。“心育”可以通過人際關系、親密關系、生命意義等教育,讓學生獲得完整感、價值感和幸福感,從而激發其對生命和人生的熱情。這會為德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教育機制對學生德育心理的優化作用
從教育機制來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過對學生心理結構的主要方面一“知情意”給予優化和提升來達成教育目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運行機制主要體現在其通過對學生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及人格培養的同時,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法治思維、政治觀念等德育心理產生優化和促進作用。
其一,通過認知能力的強化,促進學生思維科學化。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認知領悟、正向強化等工作方法,修正學生的不合理認知,幫助其建立較為現實和成熟的思維方式,降低因不合理認知產生的情緒困惑或行為偏差;幫助學生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社會、他人和自己,進而構建合理的認知和辯證的思維。這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及法治教育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所需的認知土壤。
其二,通過情緒的穩定化,促進學生情感發展的健康化。情感在某種意義上是人類行為的催化劑、潤滑劑和穩定劑。個體在對德育教育的內容進行選擇、整合、內化的過程中,情感可以發揮出重要而獨特的作用。青春年少的學生容易因各種生活事件的刺激而產生情緒波動,導致情感發展受挫或扭曲,甚至在某些誘因下做出違背道德規范、危害個人或公共安全的行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理性情緒、正念冥想、放松訓練等方法,幫助學生進行情緒管理,增強其情緒的穩定性和心態的平和性,這可以為道德、法律、政治觀念的順利內化提供所需的健康情緒基礎。
其三,通過內在動力的激發,促進學生意志的理性化。理性意志,是個體在活動中發動或控制自身熱情、驅動自身向明確目標前進的力量,是克服一切困難和阻力奔向目標的心理機能。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韌性人格的研究成果,通過調動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分析與重構學生的挫折情境等方式,激發其應對困難和迎接挑戰的勇氣與信心;通過不斷引導學生覺察并調動內心深處的快樂、和平、愛、希望、責任、忠誠等積極心理資源,為理性意志的達成提供心理能量;通過發揮積極情緒的拓展作用、培養樂觀解釋風格,使學生表現出創造力和利他行為,從而促進學生道德人格、法律人格和政治人格的健全與發展。
五、結語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學科依據、內涵、目標上都體現出了德育功能的內在屬性。“心育”可以搭建德育教育與學生接受之間的橋梁,為德育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最終促進德育價值、規范的內化。探索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屬性和實現機制,可以更好地促進二者的有機融合,提升二者的實效性,促進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左蔚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J].科教導刊,2020(2).
[2]魏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功能耦合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8.
[3]崔景貴.心理教育范式論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張衛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韓慶祥,亢安毅.馬克思開辟的道路:人的全面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