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迪化街。這條承載著臺灣商業脈動近兩個世紀的老街,以其斑駁的紅磚洋樓和鼎沸的人聲,默默訴說著無數家族的興衰與傳奇。在這些傳奇中,有一個源自山東的家族,以一方看似平凡的白色毛巾為起點,歷經三代人的智慧與汗水,編織出一個橫跨紡織、地產、金融乃至科技與文娛的商業版圖。這,便是聲名顯赫卻又在多數時候低調內斂的廣豐賀家。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一段企業成長史,更是臺灣本土家族企業在時代浪潮中,關於堅守、創新、傳承與挑戰的生動縮影。

奠基 「來福」毛巾 山東幫的迪化街序曲
故事的序幕,拉開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的臺北。彼時的迪化街,已是臺灣最繁華的商業心臟之一,南北貨、中藥材、布匹綢緞在此匯聚,商賈雲集,一派興旺。就在這股創業的熱潮中,一位名叫賀膺才的山東人,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創業的夢想,攜家人踏上了這片寶地。他沒有選擇當時熱門的貿易或南北貨,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民生用品——毛巾。這個看似樸素無華的選擇,卻如同一顆深埋的種子,為日後廣豐集團的參天大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賀膺才並非孤軍奮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批批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商人和精英湧入臺灣。其中,來自山東的商人們憑借著同鄉情誼與共通的商業理念,在臺北逐漸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被譽為「山東幫」。這個圈子中,日後聲名鵲起的元大證券馬志玲家族、泰豐輪胎的馬紹進家族,皆是賀膺才的同鄉故交。這種深厚的地緣與人脈網絡,為賀家初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支持,也讓賀膺才在商海中多了幾分底氣。
浸淫商界多年,賀膺才深諳品質是立業之本。1968年,他以2000萬臺幣的初始資本,在桃園縣八德鄉創立「廣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由此,一個在臺灣紡織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品牌——「來福牌」(LIFE)毛巾,橫空出世。「來福」,寄託了賀膺才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預示著這個品牌將為萬千家庭帶來舒適與品質。
在毛巾的生產上,賀膺才展現出近乎偏執的專注。他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即便是最普通不過的白毛巾,從棉紗的選擇、織造的工藝到成品的檢驗,他都要求做到盡善盡美一一紋路必須均勻細緻,手感必須柔軟厚實,吸水性更要超越市面上的同類產品。正是這種對品質不懈的追求,使得「來福牌」毛巾一經推出,便迅速在消費者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但人們對生活品質開始有所追求的年代,「來福牌」幾乎成了優質毛巾的代名詞。據說,早期臺灣的許多家庭,浴室里都掛著幾條耐用又舒適的「來福牌」毛巾,它不僅僅是一件日用品,更承載了一代人的生活記憶。
市場的回報是迅速而豐厚的。僅僅一年之後,廣豐實業的資本額便翻了一番,達到4000萬元臺幣。「來福牌」毛巾憑借其卓越的品質和精準的市場定位,在競爭激烈的臺灣紡織業中脫穎而出,迅速成長為引領行業風騷的知名品牌,成為廣豐實業的第一塊金字招牌。
然而,賀膺才並非一位安於現狀的企業家。在毛巾製造業穩固之後,他開始將商業觸角伸向更廣闊的領域。公司逐步涉足綢布莊、百貨公司等多元化產業,展現出其雄厚的商業野心和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值得一提的是,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上,賀膺才也展現出非凡天賦。1976年,賀膺才成功推動廣豐實業股票上市,還憑借其精準獨到的投資眼光,在股海中乘風破浪,為家族積累了可觀的財富。這份對金融市場的敏銳嗅覺,也為日後賀家在金融領域的拓展埋下了伏筆。後來,他還曾擔任臺北富邦銀行的監察人,足見其在臺灣商界的地位與影響力。
早期生產「來福」牌毛巾的廣豐工廠

從迪化街的一間小小布行,到一家上市公司,賀膺才用他的勤勉、智慧和對品質的堅持,書寫了廣豐實業的開篇傳奇。「來福牌」毛巾,這方小小的織物,不僅溫暖了無數臺灣家庭,也為賀氏家族的百年基業打下了堅實的第一塊基石。
承繼與開拓五子登科 各擅勝場
與許多急於快速擴張、追求規模效應的商人不同,賀膺才在企業經營上始終秉持著穩健的策略。他深知,在紡織這樣的傳統行業中,信譽和口碑遠比一時的規模擴張更為重要。這種深思熟慮的經營理念,也深深影響了他對下一代的培養方式。
賀膺才育有五子:賀鳴玉、賀鳴琴、賀鳴鐸、賀鳴笙以及賀鳴珩。在臺灣經濟尚處於起飛階段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賀膺才便展現出過人的遠見,他深知教育對於家族未來的重要性,不惜重金將孩子們送往海外接受優質教育。除留在臺灣就讀政治大學的小兒子賀鳴珩外,其餘四個兒子分別遠赴美國、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地求學深造。這種國際化的教育背景,為賀家第二代注入了開闊的視野和多元的才能。
令人稱道的是,賀膺才對兒子們的教育採取了相當開放的態度。他諄諄教導,言傳身教家族的勤懇務實作風,卻從不強求兒子們必須繼承家族的紡織事業。他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去發展,去闖蕩屬於自己的一片天。這種開明的教育理念,使得五個兒子雖然都繼承了父親在投資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天賦,卻各自走出了不盡相同的人生與事業軌跡。
隨著時代變遷,全球紡織業的格局發生巨變,臺灣傳統紡織業逐漸面臨轉型壓力,單純依靠毛巾製造已難以支撐廣豐未來的發展。賀家的第二代們,在各自的領域中展現出卓越的才華,開疆拓土。
長子賀鳴玉:作為長子,賀鳴玉接下廣豐實業的重擔,成為公司董事長。他深知傳統紡織業的局限,在父親打下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廣豐向更具潛力的領域轉型。面對家族位於桃園八德的大片廠房土地,賀鳴玉敏銳地嗅到了房地產開發的巨大商機。2003年,他主導成立了寶豐資產管理公司,開始有計畫地進行廣豐八德廠區土地的重劃與工商綜合區開發。隨後,成功推出了「廣豐公園」系列住宅建案,並在周邊興建了大型購物中心「廣豐新天地」,將昔日的工業廠區成功轉型為集居住、購物、休閒於一體的現代化商圈。這一戰略轉型,為廣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家族資產的保值增值開闢了新途徑。個人投資方面,賀鳴玉亦眼光獨到,曾與前開發金總經理胡定吾一同投資聯安診所,並在臺北市頂級豪宅區「帝寶」擁有數戶房產,足見其財力之雄厚。
次子賀鳴琴:賀鳴琴專注於房地產投資。他娶了世交泰豐輪胎馬家的千金馬紹文為妻,強強聯合。賀鳴琴生性較為浪漫不羈,喜歡在全球各地旅行,一邊享受人生,一邊尋找具有潛力的投資標的。據稱,他手中持有的房產數量龐大,單是每年的租金收益便相當可觀,是一位低調的「包租公」和地產投資高手。
三子賀鳴鐸:賀鳴鐸主要在海外發展,尤其是在香港。他曾執掌廣豐轉投資的香港上市公司一一大中華集團(或稱香港大中華公司),負責公司的房地產開發與魚粉貿易等多元業務。憑借其在香港積累的經驗和人脈,賀鳴鐸的房產投資頗有建樹,尤其是在上海、北京、香港等核心城市。他亦是社交圈中的活躍人物,與聯電前監察人王克禎等人因共同愛好(如麻將)結緣,常在牌桌上交流投資心得,促成不少商業合作。然而,也正是他在海外資產處置上的操作,為日後家族內部的紛爭埋下了伏筆。
四子賀鳴笙:賀鳴笙在中學時期便主動向父親提出到香港留學的想法,並在學成後定居加拿大溫哥華。他在當地依靠期貨和房地產投資完成了原始積累,而後將目光投向了傳媒行業。他成功創辦並經營了在溫哥華華人社區極具影響力的「加拿大華僑之聲」廣播電臺,該電臺歷史悠久,聽眾滲透率極高。此外,他的媒體版圖還包括Channe1M電視臺和《加中時報》等,是加拿大華人圈中頗具名望的「媒體一哥」。

五子賀鳴珩:作為賀家最小的兒子,賀鳴珩是唯一一位大學階段留在臺灣求學的。他1980年考入政治大學銀行系。據其同學回憶,當年賀膺才曾贈予他一輛價值不菲(相當於當時臺北市二戶房子)的BMW古董車作為入學禮物,在那個年代的校園中極為引人注目,也從側面反映了賀家當時的殷實家境。賀鳴珩完美繼承了父親的金融天賦,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他曾一手創立寶來期貨,並將其打造成行業翹楚。在寶來證券與元大金控的併購案中,賀鳴珩以寶來證券島內單一最大股東的身份,一度成為影響戰局的關鍵人物。他還曾擔任元大證券董事長、券商公會理事長等要職,在臺灣金融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他亦擔任廣豐實業的副董事長,為家族企業的戰略發展提供支持。個人投資方面,賀鳴珩同樣戰績彪炳,除了在寶來期貨和寶來證券的股份,他還曾是國票金的十大股東之一,並在臺北市精華地段擁有多處豪宅,身家早已突破百億。
賀家第二代的五位兄弟,雖然多數人並未直接參與廣豐的日常紡織業務,但他們憑借各自的專長和傳承其父的投資基因,在房地產、金融、傳媒等領域,均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們獨立打拼,各自創富,卻又在家族需要時能夠凝聚力量。這種「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模式,使得賀家避免了許多家族企業常見的內部權力傾軋,也讓家族的財富,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得以增長和傳承。外界估算,廣豐賀家僅第二代積累的財富便至少達到數百億臺幣,堪稱臺灣資本市場上的一個傳奇家族。
儘管兄弟們各自精彩,但家族的紐帶依然緊密。賀膺才留下的傳統,如每年農曆過年,只要在臺灣的家族成員,年夜飯必定全員到齊,這個習慣即使在賀膺才過世多年後依然被堅守。平日里,兄弟之間一通電話也能迅速取得聯繫,關鍵時刻更能相互扶持。這種深厚的家族情感,是賀家能ク歷經風雨,持續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2016年5月5日,為廣豐轉型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大賀鳴玉辭世,他生前致力推動的廣豐八德工商綜合區開發項目,尤其是「廣豐新天地」購物中心的建設,成了他未竟的心願。家族事業的接力棒,自然而然地交到了他的獨子,也就是賀家的第三代一一賀錫敬手中。
第三代掌舵「毛巾小開」的破局與陣痛
賀錫敬的登場,為這個老牌家族企業注入了年輕的血液與全新的氣息。他擁有耀眼的學歷背景:畢業於世界頂尖學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應用數學系,之後又赴上海交通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正式進入廣豐實業之前,他還曾在國際知名的德勤會計師事務所接受過專業的財務歷練。這樣的教育和工作經歷,讓他具備了國際化的視野、嚴謹的邏輯思維和現代化的企業管理理念。

2016年,賀錫敬在其父賀鳴玉去世後不久,正式接任廣豐實業總經理,並於2021年升任董事長,標誌著賀氏家族企業的管理權順利完成了三代交替。媒體和業界常稱呼他為「毛巾小開」,這個標籤既點明了他的家族背景,也一度讓他感到些許無奈。他曾在接受採訪時直言:「大家每次都這樣叫我,其實很奇怪,我們早就沒有做毛巾了,只做毛巾早就喝西北風了,怎麼賺錢?」這番話,也道出了他帶領廣豐徹底擺脫傳統標籤、尋求多元化突破的決心。
作為新一代掌門人,賀錫敬展現出與前兩代不盡相同的經營風格。他更為果斷、直接,富有創新精神,也敢於直面問題。上任後,他雷厲風行,首先便是要完成父親的遺願,將「廣豐新天地」購物中心成功推向市場。2017年1月,「廣豐新天地」盛大開幕,這個集購物、餐飲、娛樂、影城(國賓影城)、量販店(家樂福)、運動用品(迪卡儂)及婚宴會館(彭園)於一體的大型商業綜合體,成功吸引了周邊乃至更遠區域的消費人潮。賀錫敬將其定位為「社區型商場」,強調差異化經營,致力於滿足市民日常生活機能及闔家出遊的休閒需求,並喊出年營業額30億臺幣的目標。這不僅是對其父賀鳴玉心血的告慰,也是賀錫敬作為企業領導者交出的第一份重要答卷。

然而,商場如戰場,即便是血脈相連的親人之間,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有時也難免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接班沒多久,賀錫敬就遭遇了一個棘手的難題,這也讓一向以「和為貴」示人的賀氏家族,罕見地將內部紛爭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
起因是廣豐實業一筆高達約18億臺幣的海外公司(香港大中華公司)股權利益,遲遲未能入賑。這筆款項涉及廣豐通過其子公司及孫公司間接持有的香港大中華公司股份。負責該項海外投資及後續處置的關鍵人物,正是賀錫敬的三叔,曾任廣豐副董事長及香港大中華公司執行董事的賀鳴鐸。

賀錫敬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難掩氣憤,他指出,早在2014年,其三叔賀鳴鐸便已通過收購其父賀鳴玉手中持有的APIC公司(一家關鍵的家族投資公司)股權,悄然取得了APIC的掌控權。APIC是廣豐孫公司Fulcrest的主要股東,而Fulcrest又是香港大中華公司的最大股東。通過這一系列操作,賀鳴鐸實際上掌握了Fulcrest的主導權,並進而主導了2016年香港大中華公司的股權出售交易。
據賀錫敬所述,2015年10月,賀鳴鐸在廣豐董事會上提出臨時動議,稱香港大中華公司股權交易完成後,Fulcrest將進行私有化,屆時廣豐子公司持有的Fulcrest四成多股權將有人接手,廣豐可因此退場並拿回10億到20億臺幣的現金。廣豐董事會當時通過了此項決議,並在2016年5月完成了交易。
然而,事後的發展卻令賀錫敬大失所望。他表示:「已經6年了(截至2022年),原本三叔說要讓Fulcrest私有化,提供廣豐一個退場機制,遲遲沒下文;不僅如此,他掌控Fulcrest經營權,不召開董事會分配處分利益,以致廣豐無法認列(這筆收益),蒙受損失。」賀錫敬估算,廣豐對大中華公司直接及間接持股共 29.54% ,扣除已收到的直接持股部分的處分利益後,仍有約18億臺幣的間接持股利益未能收回。這筆款項對於廣豐而言,幾乎相當於資本額,對公司的營運和淨值影響重大。
賀錫敬還質疑,賀鳴鐸在主導大中華公司交易時,身兼廣豐副董事長、Fulcrest董事總經理以及大中華公司執行董事等多重身份,最終卻成為交易的最大受益者,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衝突和未盡到對公司忠實義務及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的問題。
為了追回這筆款項,維護公司和股東的權益,賀錫敬在與叔叔賀鳴鐸進行了長達數年的多次協商。未果後,選擇採取法律途徑。2019年,他與五叔賀鳴珩(時任元大證券董事長)先以個人名義向調查局舉發。2020年,廣豐董事會正式決議通過,以特別背信罪對賀鳴鐸提起刑事告訴。
這場「豪門叔侄官非」一度引發市場關注。然而,法律程序並非一帆風順。臺北地檢署在2022年對賀鳴鐸做出了不起訴處分,檢方採信了被告方證人的證詞,認為賀鳴鐸在董事會上關於廣豐可拿回現金的說法,不能被視為承諾,僅是一個「方向」;且廣豐已取得直接持有的處分利益,難以認定有其他損害。廣豐隨後聲請再議亦被高檢署駁回,再向法院聲請交付審判。
對於這樣的結果,賀錫敬表示難以接受,並誓言將持續通過各種方法捍衛公司和股東的權益。他強調:「18億元很難賺,一旦追回,公司的淨值、股價就能直接跳升。」而賀鳴鐸方面,其委任律師則對此案表示不方便發表任何意見。
這場家族內部的法律訴訟,不僅反映了現代企業治理中關聯交易和利益回避的複雜性,也折射出家族企業在代際傳承和利益分配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陣痛與挑戰。
在處理內部糾紛的同時,賀錫敬也在積極為廣豐的未來尋找新的增長點。他深刻理解到「很多東西都要斷捨離,才會有新的可能。」在他的主導下,廣豐實業的業務重心持續調整:
剝離傳統業務:紡織業務早已結束。
優化資産結構:2020年10月23日,廣豐以46.8億臺幣的價格,將一手打造的「廣豐新天地」商場(土地及建物)出售給國泰人壽。這一舉措,雖然讓外界有些意外,但也為公司回籠了大量現金,為其後續的轉型提供了彈藥。

進軍金融科技:在出售商場同年,廣豐迅速將目光投向了蓬勃發展的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公司併購了百商數位科技及星系數位兩家公司,主要從事資訊軟體開發、用戶端系統整合,並致力於數位創新與研發。目前,已成功開發出多款股票看盤及選股策略APP,如「臺股大學堂」「金融怪傑」及「飆股基因」等。賀錫敬認為,疫情加速了企業數位轉型,也促使線上投資和金融科技成為未來趨勢,廣豐必須緊跟潮流。除了智能工具研發,公司還發展線上課程,並整合專業的證券投資顧問服務。

除了在商業戰場上運籌帷幄,賀錫敬的個人興趣也相當廣泛,並將部分興趣發展成了事業。他曾一手創辦精品時尚雜誌《PARTIME拓時志》,還經營過藝人經紀公司,曾為嘻哈歌手出過唱片。近年,他又與友人共同成立了飛銳奇創意影音娛樂公司,製作網絡節目,邀請饒舌界的知名歌手合作,事業觸角已延伸至演藝圈。
這位被冠以「毛巾小開」稱號的第三代掌門人,無論是處理棘手的家族官司,還是大刀闊斧地推動企業轉型,亦或是發展個人興趣事業,都展現出與祖輩、父輩不同的鮮明個性和時代烙印。他坦言,為了帶領比自己年紀還大的廣豐,他費盡心思,「每天都在想該怎麼解決問題,連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
尾聲 傳承與創新的交響
從迪化街的一方毛巾,到遍佈各地的房產項目,再到如今前沿的金融科技和時尚文娛,廣豐賀家的故事,猶如一部濃縮的臺灣經濟發展史和家族企業變遷圖。
第一代賀膺才的篳路藍縷、對品質的極致追求和「山東幫」的互助精神,為家族奠定了堅實基業。
第二代賀鳴玉的穩健守成與關鍵轉型,以及其他兄弟在各自領域的開花結果,壯大了家族的實力與影響力。
第三代賀錫敬的銳意革新、勇於破局和多元拓展,則為這個老字號企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賀家的傳奇,是無數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奮鬥不息的家族企業的縮影。它告訴我們,企業的長青,不僅需要敏銳的商業智慧和精準的戰略佈局,更需要在代際傳承中實現理念的契合與情感的包容。如何在現代企業治理的框架下,平衡家族成員間的情感、個人利益與上市公司的整體利益及股東權益,始終是一個值得所有家族企業深思的課題。
迪化街上的紅磚牆依然矗立,廣豐賀家的故事,在時代的浪潮中,仍在繼續書寫。那一方曾溫暖無數人的「來福」毛巾,雖已淡出公眾視野,但它所代表的創業初心、品質堅守與服務精神,仍將以不同的形式,在這個家族的血脈中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