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穹(Golden Dome)導彈防御系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25年2月正式提出的國家防御計劃。美政府官員表示,該系統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保護美國本土的“堅不可摧”的盾牌,以應對來自戰略競爭對手的空天威脅。同年5月,特朗普高調公布了該項目的詳細規劃和預算,此舉引發了國際上的廣泛爭議和質疑。金穹系統的能力到底如何,能否突破重重困境得以建成?本文將從其起源、技術架構與作戰能力、建設路徑與當前舉措、戰略優勢與疑點挑戰4個方面來一窺究竟。
美國對太空的威脅感知由來已久。早在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戰”計劃時期,美國就已將防御視野望向了宇宙。但挑戰宇宙帶來的技術瓶頸和巨額成本,最終讓這一科幻構想不得不宣告失敗。時隔近半個世紀,美國太空防御的野心再次被點燃。2024年6月,特朗普作為總統候選人在一次競選活動中提出,美國將構建類似以色列“鐵穹”的導彈防御系統。2025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即簽署了第14186號行政令,要求建造覆蓋全美的導彈防御系統(最初稱“美國鐵穹”,后更名為“金穹”),宣稱該系統將“完全由美國制造”并能夠攔截包括彈道導彈、高超聲速導彈、巡航導彈及其他所有更高級的空天威脅。5月,美情報部門發布了《美國金穹:美國本土當前和未來的導彈威脅》,該報告分析了到2035年美國本土面臨的導彈威脅類型,以及其戰略競爭對手的戰略武庫規模,認為美國本土面臨的空天安全威脅在逐步上升,而建立金穹是美國當前“刻不容緩”的戰略選擇。同月,特朗普任命了美太空作戰部副部長邁克爾·蓋特萊恩為該項目的負責人,并高調公布了金穹詳細規劃:耗資1750億美元,整合海陸空天技術組建衛星群,目標在3年內實現“全面運轉”。因此,金穹系統的出現不僅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為兌現其競選時政治承諾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美國在情報界威脅評估驅動下的戰略選擇。
特朗普在簽署“美國鐵穹”行政令后,明確指令美國防部長在60天內提交下一代導彈防御系統的參考架構、能力需求及實施計劃。綜合多方信息,美國金穹系統旨在融合多域攔截平臺、天基傳感器、定向能武器以及各類新興技術,打造覆蓋美國本土的多層導彈防御體系。目前,美國防部尚未公布系統細節,但結合行政令具體要求、美國會導彈防御聽證會證詞、權威智庫分析報告,及美國現有反導能力,可對其技術架構和作戰能力進行初步推演。

技術架構:分層協同的“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基于美總統行政令要求,金穹系統擬整合太空、空中、地面及海基資源平臺,以“天基預警+AI指揮+分層攔截”為核心,構建一個覆蓋導彈全生命周期(助推段、中段、末段)的多域攔截網絡,其核心架構分為四層。
一是天基預警與跟蹤層,以紅外傳感衛星星座為核心,包括高超聲速與彈道跟蹤空間傳感器(HBTSS)、擴散型作戰人員太空架構(PWSA)和下一代過頂持續紅外系統(Next-Gen OPIR)三大系統。HBTSS主要部署于低軌衛星,可配備高靈敏度紅外探測器,捕捉大氣層內高超聲速導彈溫度高達10000K的滑翔軌跡,以此提供火控級數據。PWSA主要由數百顆小型衛星組成,可提供低延遲通信、全球導彈跟蹤等關鍵能力,于2024年開始發射,預計在2027至2030年實現全球覆蓋。Next-Gen OPIR則由地球同步軌道和極軌道衛星組成,采用多波段紅外焦平面陣列,據稱能夠對高超聲速目標跟蹤精度提升約35%。
二是指揮控制層,主要以“指揮控制交戰管理與通信(C2BMC)”神經中樞為核心,建立人工智能驅動的作戰管理系統。該系統計劃整合包括衛星、雷達、戰機等多源數據,可以通過強化學習和大語言模型實時生成攔截方案,動態分配薩德、標準-3等導彈各類攔截資源。同時,美國還計劃構建“AI-RAN”分布式計算中心,依托NVIDIA超算節點實現秒級彈道模擬與欺騙目標識別的能力,為開發部署分布式作戰人員太空框架的監視管理奠定基礎。
三是天基攔截層,主要由天基攔截衛星和定向能武器組成,是金穹系統設計中最具革新性的部分。其中天基攔截衛星主要針對助推段的導彈實施攔截摧毀,預計部署200顆攜帶動能攔截彈或高能激光的衛星。定向能武器主要用于摧毀發射前和處于助推段的導彈,也可以用于對抗無人機的“飽和攻擊”。當前美國正在研發如SBL-IFX計劃的兆瓦級天基激光器,但目前的技術水平僅限于30千瓦級,后期仍需突破技術瓶頸。目前,美天基的攔截器還處于試驗階段,仍存在需克服大氣層再入熱障和高速目標的追蹤難題。
四是地面/海基攔截層,主要包括標準-3、薩德、愛國者等末端防御系統和包括LRDR遠程識別雷達、AN/SPY-6艦載雷達在內的雷達網絡。其中標準-3導彈主要提供中段攔截能力,可支持異地遠程發射;薩德主要針對中遠程彈道導彈的末段進行攔截;愛國者主要針對低空目標的最后防線進行攔截。

作戰能力:戰略威懾與全域攔截。金穹系統本質上是對美國現有導彈防御體系的全面整合和代際升級,其設計目標不僅著眼于構建實戰化全域攔截能力,更通過覆蓋全導彈生命周期的多層防御網絡,以拒止攻擊為核心降低美本土遭受攻擊的風險,同步彰顯美國在尖端防務技術領域的戰略自信,進而塑造支撐其大國地位的戰略威懾力。
該系統的全域攔截能力主要包含偵察預警和攔截摧毀兩大核心環節。在偵察預警方面,主要依托美陸基/海基雷達、空中偵察機和天基衛星平臺等多域感知平臺,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光電、紅外傳感器等設備載荷對導彈進行全域監視。據北美防空司令部2024年評估,天基衛星平臺的增強,能夠彌補美國原有反導探測體系的盲區,全域監視盲區消除率高達83%,還能夠精準識別和跟蹤位于助推段的導彈尾焰特征,將預警時間顯著縮短近50%,為后續攔截行動提供重要的決策窗口。攔截摧毀方面,該系統首先嘗試利用天基攔截器對助推段導彈進行攔截,在導彈升空關鍵的300秒內(助推段)將其摧毀;若摧毀未果,則可依次使用標準-3、薩德、愛國者等導彈系統,對中段、末端及低空導彈或無人機實施梯次攔截。這樣的全域攔截能力不僅能夠實現“助推段扼殺—中段攔截—末端清掃”的全流程覆蓋,更能壓縮對手導彈生存窗口。

核心優勢。金穹系統的最大價值在于“技術代差威懾”,其核心優勢主要體現在全域攔截能力、AI驅動決策能力、非動能武器防御等技術領域的顛覆性創新。
一是全域攔截能力可壓縮導彈生存窗口。由天基、空基、陸基、海基各類偵察平臺共同構建的“全域感知網”實現了針對導彈的多域感知閉環。其中,助推段攔截是金穹系統的核心升級,不但可在導彈釋放分彈頭前將導彈摧毀,而且其殘骸還會落在發射國境內,兼具物理攔截和溯源威懾的雙重效果。
二是AI驅動決策使作戰進入“秒級殺傷”時代。在動態資源調度上,C2BMC系統通過強化學習算法,可實時優化武器分配。據美國導彈防御局“哨兵沖擊”演習顯示,其飽和攻擊攔截率可提升至96%,決策延遲壓縮至0.8秒;在多模態欺騙識別上,圖神經網絡可融合紅外、雷達、電磁特征,將誘餌目標辨識率提升至89%以上,能夠顯著降低攔截資源的浪費。
三是非動能武器的防御創新可實現低成本、高殺傷的作戰效果。天基激光的單次攔截成本幾乎小于10美元,成本僅為標準-3導彈的40萬分之一;高功率微波的成本僅為約1200美元,卻可以瞬間癱瘓50架無人機蜂群。非動能武器具有近乎無限彈藥的特性,將大大增加作戰的可持續性,或將部分改變反導作戰“發射即耗盡”的傳統模式。

疑點挑戰:技術、成本與現實。自美國公布金穹系統之時,國際上諸多智庫和專業人士就展開了對該系統的熱烈討論。在威懾范式升級的背景下,美部分專業機構對金穹系統的戰略價值予以了高度肯定。哈德遜研究所指出,金穹標志著美國導彈防御政策從“區域有限攔截”轉向“全球全域防御”,其天基攔截層可實現助推段摧毀,迫使對手重新評估核打擊有效性,形成“技術代差威懾”。但更多的專家學者對金穹系統提出了質疑和批判。
一是對其技術可行性存疑。美國物理學會表示對其天基攔截效率數據的真實性存疑,其研究顯示,攔截1枚朝鮮火星-18導彈需部署1.6萬個軌道攔截器,而SpaceX年發射量僅2000顆,部署密度遠未達實戰需求。同時,其對高超聲速目標的追蹤能力當前也沒有定論,高超聲速導彈大氣層內“水漂式”滑翔可規避天基傳感器預測算法,耐熱隱身材料可削弱63.6%紅外信號。而且,固定軌道衛星系統脆弱性突出,極易遭到反衛星武器的摧毀。與此同時,太空發展局當前“擴散作戰架構”衛星激光通信試驗失敗率超60%;天基激光器功率僅30千瓦,能量衰減問題矛盾突出。種種技術問題的出現,更加深了金穹系統發展過程中科學愿景與實戰檢驗之間的現實鴻溝。
二是對其成本的估算嚴重失衡。對于金穹系統的總開發成本,特朗普宣稱為1750億美元;但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值,其總開發成本大概在5240億美元,超支將近3倍,此外每年還有約200億美元的維護費用。成本評估差距如此懸殊,美國將如何進行金穹系統的發展建設當前也未可知。同時,英國皇家三軍研究所副研究員托馬斯·威辛頓指出,該項目“極其昂貴”,其防御的成本遠遠高于對手發展進攻性武器的成本。防御單枚導彈成本或超8.2億美元,而發展同類進攻武器僅需1/400的成本。
三是現實存在審批流程等多重實施困境。導彈防御倡導聯盟專家認為,美國政府效能低下,當前美國防部關鍵職位空缺率超15%,跨軍種協作的權責劃分十分模糊,資金審批流程冗長,都將導致項目推進遲滯。美國政府問責局報告顯示,美國資金審批流程平均延誤22個月。同時,波蘭國際事務研究所發布文章認為,該系統激進的時間表已與現實脫軌,指出特朗普要求3年內部署完成,但常規導彈防御項目從研發到部署需大概10~15年,且金穹未按“情報分析—預算審核—原型測試”流程完成就強行上馬是十分激進的行為。


金穹系統最終會成為空天領域的“馬奇諾防線”,還是成為真正的“星球大戰2.0”技術霸權工具,取決于其能否突破技術瓶頸、成本控制和現實困境的自身障礙。但在多方因素的掣肘下,金穹系統也可能成為技術妥協、防御降級的“有限星球大戰”,將原有反導防御體系作為主力防御力量,天基攔截層作為“輔助威懾”力量,這也未嘗可知。但即使技術未達預期,金穹系統仍可能成為地緣博弈的杠桿,美或以250億美元的首期合同綁定軍工集團利益,利用“合作框架”迫使盟友分擔成本,最終實現“技術威懾表象”與“聯盟控制工具”的雙重收割。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