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3-0159-05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l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Li Qingrui (Central Conservatory ofMusic,Beijing100031)
Abstract:Culturaltranslationtheorybroadensthescopeof translationstudiesfromthemerelinguisticleveltoabroaderculturaldi mensionanddefinestranslationasaross-ulturalcommunicationactivityAsaimportantcomponentof theEnglishlanguagesystem, slang,withitsagatielingsticxprssseatlhsEgishoabuarydfurthesitslingisticoatiosEng lishslangismostlygeneratedbychangesinthelexicalstructures.Itsmergenceisloselyrelatedtosubcuturalgroupssuchasteeages andAfricanAmericans.TheculturalcoversionbstaclesexistinginthetranslationofEnglishslangaremainlymanifestedintefactthat therearenocoespndingodsinnforEglissang;ereaengepresiosiidticalfsutdiventeasithe twolanguages;andoeslangexpresionsareasociatedwithalusionsBycombiingtheculturaltranslationteorywithrelevantculural contexts,trassotsateisschslitaltaslaiooatioplftioomesicatiodfrtasatioado specific situations.
Keywords: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glish slang translatic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表征,承載并反映特定文化的價值觀念,沒有語言支撐的文化將無法延續和傳承。同時,語言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塑造,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鮮活載體。不同的地域文化各有其獨特性,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諸多差異性,文化的多元性催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及語用層面的顯著差異。本文基于文化翻譯理論,對英語俚語翻譯進行探討。
一、文化翻譯理論
二十世紀末期,英國翻譯理論家、文化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蘇珊·巴斯奈特(SusuanBassnett)提出翻譯應從文化層面而非僅從語言方面進行考量,翻譯應以文化為單位而非以詞語為單位,將翻譯研究從傳統的語言層面拓展到更廣闊的文化視野。此后一些中國學者嘗試從文化視角進行翻譯研究,如《中國翻譯》刊登的《翻譯的文化移植——妥協與補償》[]《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文化融合中的語言翻譯問題》[3]等。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導致學者不再把語言視為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是將它看作文化的組成部分,將翻譯視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它不僅涉及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還涉及兩種文化之間的轉換,這為我們研究英語俚語的翻譯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二、英語俚語的文化背景
(一)英語俚語的定義
在《牛津現代俚語詞典》引言里,俚語被描述為“一種豐富多彩的替代性詞匯。它充滿了幽默、謾罵、偏見和隨意性:英語中的俚語就像是袖子挽起、襯衫下擺晃蕩、鞋子沾滿泥巴的英語”[4]。一種為大多數語言學家所認同的觀點是,俚語是語言中的一種風格類別,處于標準英語的一個極端,且超出了被視為僅僅是非正式和口語化的語言范疇,比如黑話、行話或專業術語。俚語常常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即通過使用某種語言形式,將某些人納入或排除在特定的親密圈子之外。使用俚語的說話者可以借此認同某個社會亞群體,或在其中發揮作用。
(二)英語俚語的特點
一是由詞匯結構變化而生成??s略詞是典型的俚語形式,比如“mob\"(暴民)、“flu”(流感)等。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非正式的縮略詞逐漸進入了標準詞匯,在新聞英語里大量使用,如“ad”(advertisement)、“phone”(telephone)、“auto”(automobile)。二是由發音異化而生成。有一些俚語是通過奇特的發音形成的,比如“anyhoo”(anyhow)、“maroon”(moron)和“nerts\"(nuts)。三是因語義差異而生成。俚語與標準英語在形式、結構和發音上的差異只是次要的,語義,即一個單詞或短語的意思,才是區分俚語和標準英語的主要方面。
語義學認為,一個單詞的全部意義可以分為兩個方面:本義和引申義,盡管它們之間的界限并不清晰。本義是指一個單詞簡單的、能被有意識地識別且客觀可推導的意義,也就是在字典定義中會出現的含義。然而,與其本義相比,單詞的引申義更難確定。實際上,它們在同一語言的不同使用者之間會有所不同,甚至在同一個使用者的腦海中也可能會有所不同。引申義包括一個單詞在其簡單字典意義之外所引發的所有情感和認知聯想。以“cat”為例,對于愛貓人士來說,這個詞的引申義是順從、可愛、乖巧之類,但對于討厭貓的人來說,其引申義則是狡猾且不忠誠。
引申義的一個有趣之處在于,同一個詞的含義可以隨著語境和使用人的不同而不同。對于熟悉“cat”常見意義的人來說,很難想到這個詞有一些不太常見的引申義,尤其是那些相差甚遠的含義。比如“cattingofananchoruptothecathead\"(將錨固定到錨架上)。
我們更難想象“cat”的標準意義是如何演變成其俚語衍生意義所指“男性爵士樂或搖擺樂表演者或狂熱愛好者”的。且不論俚語是如何演變而來的,重要的是其意義古怪得超乎想象,與其本意相差甚遠。
(三)俚語的亞文化群體歸屬
某些亞群體或亞文化個體更傾向使用俚語,以此證明自已屬于該群體,并使自己與主流文化區分開來。他(或她)在語言和心理上都融入了這個以與眾不同、與主流文化沖突且自認為優于主流文化的亞文化。因此,使用俚語是一個人可以讓自己依附于一個較小的社會群體的行為,在這個群體中他(她)能夠被理解,并找到自我庇護。
一是青少年群體催生了大量新詞。這個社會群體最喜歡追求強烈的感覺、新的體驗,喜歡給他們世界里的事物重新命名,還喜歡嘲笑那些不如他們有趣、年齡大或小于他們的人。他們試圖通過使用一種秘密代碼一俚語,來與父母和其他權威人物保持距離。如yassify(指給照片用濾鏡粉飾)、ate(表示某人在某方面表現出色)、dope(酷)。
二是非裔美國人引人大量新詞和短語。非裔美國人這個群體喜歡玩弄文字,創造新穎的短語和押韻的流行語,比如“Initto winit”(堅持就是勝利)、“ When you’re hot you’re hot. When you’re not you’renot\"(當你在狀態,你狀態就好。當你不在狀態,你就狀態不好)。
三是商業廣告創造新詞和短語。如果要指出語言變化的源頭,廣告文案撰寫人很可能是引領者。廣告帶來的詞匯最重要的變化可能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對單詞進行的改寫或錯拼方式,“Night”(夜晚)常常被拼成“nite”?!癥ou”(你)通常寫成“U”,“Kleen”用來代替“clean\"(干凈),“Flo\"代表“flow\"(流動),結果是帶來單詞拼寫方式的混亂。盡管學者們對這種發展表示遺憾,但這種拼寫的簡化正逐漸融入語言當中。
四是新興行業創造新的詞匯。網絡、新媒體的出現為語言貢獻了新的俚語,許多互聯網俚語已經成為一種替代性的英語詞匯。時下流行交流時不使用大寫字母,一種新的語法正在出現,例如“u2”現在是“youtoo”(你也是)的常用俚語表達,“ru”意思是“areyou”(你是….嗎),“omg\"意思是“Oh,MyGod”(哦,我的天吶),人們使用這種全新的口語化縮寫語言,以加快交流速度。
五是體育運動相關的俚語。橄欖球、籃球以及棒球運動成為主要的俚語來源,出現了像“powderpuff\"(軟弱的人,女子橄欖球比賽)、“pitchout\"(棒球中的外角球)和“grandslam”(大滿貫,棒球)這樣的俚語表達。
六是軍隊對俚語形成的影響。服役生活中的不滿情緒促進了俚語在軍隊中的使用,以下是一些軍事俚語的例子,這些俚語有點粗俗,但卻是士兵們用來形容上級無能和戰斗混亂的常用表達:“snafu”(situa-tionnormal:allfuckedup,情況正常:一團糟)、“tafu”(totallyall fuckedup,徹底完蛋)和“fubar”(fucked upbeyondallrecognition,亂得面目全非)。
三、英語俚語翻譯的文化轉換障礙
與標準英語相比,俚語的引申義復雜多變,給翻譯帶來了困擾。俚語的運用使英語變得豐富多彩、有趣和幽默,然而俚語的這一特點無疑給譯者帶來了傳達英語俚語的含義、幽默或其他潛在意義的難題。
(一)英語俚語在漢語中沒有對應詞
有些事物和概念只存在于一種文化中,在其他語言中沒有對等的表達,這樣就產生了詞匯和表達的不對等。詞匯和表達的不對等直接反映著兩種文化的差異,也給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帶來了一些問題。在英語俚語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某個物體或概念存在于一種文化中,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卻不存在。例如,像\"dog-wagon”這樣的俚語表達可能會成為譯者的障礙,因為在漢語中沒有這樣的概念?!癲og-wagon”指的是賣香腸和面包的餐館,有些是用舊的馬車或手推車作為店鋪。
(二)存在兩種語言中形同而意非的俚語
“dirt\"這個詞并不單純表示不干凈的東西,而常被用來指代色情內容或丑聞。例如:Allyouseein themoviesthesedaysisdirt.(現如今,電影里盡是色情鏡頭。)英語俚語“to getakickoutof something\"并不是指某人真的被踢出某個地方,這個俚語表達的意思是從某事物中獲得樂趣或愉悅,比如:Isuregetakickoutofthewayyouguyskideachotheralong.(你們這幫家伙互相開玩笑,我當然覺得很有意思。)
(三)一些俚語帶有典故
英語俚語主要源自日常生活,日常發生的一件事、電影中的一段對白,甚至是一則廣告,都可能促成一個俚語單詞或表達的形成。例如,下面這個句子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可能會很費解,盡管句子里沒有他不認識的生詞:
Youcould say on the CB what you wanted;andevenif Smokeycould listen in,he mightnever findyou,because the CB possessed the most wonderfuland most Americanquality—mobility.(你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哪怕公路巡警聽得見,他也找不到你的蹤影,因為民用波段擁有一種最棒的,也是最美國化的特點一 可移動性。)
問題可能出在俚語表達“Smokey”上。“Smokey”也被稱為“SmokeyBear”或“SmokeytheBear”。1945年,新墨西哥州森林火災后,護林員發現了一只與母親走失的小熊。從那以后,美國林務局以“SmokeyBear”的形象作為廣告代言人,提醒人們預防森林火災。后來,卡車司機和使用民用波段無線電的人用這個詞來指代公路警察,因為他們的帽子和護林員的帽子一樣。
以上只是眾多例子中的一個,許多英語俚語都有它們的故事。比如“smokinggun”(指確鑿的證據)是在水門事件之后出現的;“pullupstakes”(指搬家,遷徙)是在美國西進運動時期留下來的;“nosecount”(清點人數,統計票數)源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口普查中使用的短語“countnose”。俚語豐富了英語語言的多樣性,給譯者的翻譯實踐帶來了許多問題。
四、英語俚語的翻譯策略
可以肯定地說,翻譯的文化研究幫助翻譯研究跨越了傳統的固定模式和界限,尤其是語言界限。但是,沒有語言這個工具,翻譯也就無從談起。如郭建中所說,“翻譯固然要考慮到文化問題,但最終還得通過語言的操作來完成翻譯的過程”[5]。因此,盡管當前所采用的翻譯研究方法論被稱為“翻譯的文化研究”,但在實際操作中,它并非總是排斥對語言的考量。事實上,語言學尤其是文化語言學研究,是文化翻譯研究的基礎之一。基于對翻譯和文化的研究,結合文化翻譯理論以及對英語俚語文化背景的理解,可以通過以下五種方式來進行英語俚語的翻譯。
(一)直譯法
英語俚語常常帶有貶義色彩,并且常作為其他單詞的同義詞。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不同的文化意象,在翻譯英語俚語時直譯會受到限制,但這并不是說直譯是英語俚語翻譯的禁區。如果俚語的聯想意義已經被目標語讀者所接受,并且在移植后理解上不會有障礙,或者英語俚語的聯想意義恰好與中文譯文相同,那么直譯就是傳達英語俚語形式和內涵的最佳且最直接的方式。
例如,像“bearmarket(熊市)”“bullmarket(牛市)\"“junkmail(垃圾郵件)\"和“cool(酷)\"這樣的俚語術語已經被大多數中國人所接受,理解上沒有任何問題。
(二)注釋法
一是注釋英語俚語起源。一些英語俚語的表達讓中國讀者難以理解的原因在于,他們不熟悉這些俚語的起源。為了實現翻譯的根本目的一—文化交流,譯者可以保留源語言中的形象,同時為讀者附上注釋。
例句:Do you think that Uncle Sam will realize all this?
翻譯:你認為“山姆大叔”會認識到這一點嗎?
注釋:1812年,美英戰爭期間,紐約州的特洛伊城有一個軍用牛肉供應商叫山謬爾·威爾遜(SamuelWilson),大家都稱他為UncleSam(山姆大叔),UncleSam的首寫字母正好與美國國名縮寫相同。當時美國政府在收購的牛肉箱上都蓋上U.S.的字樣,表明是政府的財產,在特洛伊城到處都可以看到蓋有U.S.字樣的箱子,人們開玩笑說,箱子上的U.S.代表的是UncleSam。這個玩笑后來被廣為流傳,UncleSam逐漸成了美國人的綽號。1961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承認UncleSam是美國的象征。
對于這個句子,可以選擇根據其意思進行翻譯,但如果采用直譯法并加上注釋,就能夠保留其幽默性和歷史元素,讓讀者有機會豐富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實際上,目前這個俚語表達的聯想意義已經被許多中國人所接納。
二是注釋英語俚語的含義。為了保留原文的韻味,許多譯者在翻譯英語俚語時更喜歡采用直譯加解釋的方式。除了對英語俚語的起源進行注釋外,注釋還可用于提供英語俚語單詞和表達含義的廣泛文化背景。
例句:Charlotte has been running around with the jet set ever since boarding school.
翻譯:自從上寄宿學校那時候起,夏洛特周圍的朋友就都是一些“噴氣機階層”。
注釋:“thejetset”是指時常乘飛機來往于世界各地的闊佬、有錢階層。
注釋法的必要性在于它拓寬了讀者的視野,豐富其源文化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注釋在目標語讀者心中喚起的想象與原文讀者心中的想象相同時,很可能就無須注釋。
(三)增譯法
過多的腳注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妨礙他們順暢地閱讀。為了讓讀者能完整地理解原文同時又不過于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可以嘗試使用語境增譯的翻譯方法。增譯是指在直譯的基礎上添加一些闡釋性的詞語,通過這種方式保留俚語的典故,同時讓讀者理解俚語的隱含意義。也就是說,通過挖掘俚語字面背后的隱含意義,使讀者理解譯文。
1.意義增譯
例句:The glass ceiling women and members of minoritygroupscharged,waswhattheycrashed their headsagainst on their climb up the corporate ladder.
翻譯:婦女以及少數民族所面臨的無形的“玻璃天花板”,是他們在公司晉升道路上遇到的最大難題。
“玻璃天花板”指的是女性和一些少數群體在某些政府機構和私營公司中面臨的無形障礙,這使他們無法獲得平等的普升機會。在這里,如果僅僅用直譯的方法翻譯俚語“theglassceiling”,那么原文語言豐富的隱含意義就會喪失。這里添加了中文短語“無形的\"(invisible)來進行解釋和生動描述,因為“無形的”這個短語在中文中有相同的隱含意義。
例句:Members of the sandwich generation face moreconflictsand stress than those with simpler demandsontheirtimeandemotions.
翻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一代”比起其他人來說在時間和情感上要面臨著更大的沖突和壓力。
“三明治”中國人已經很熟悉了。除了基本含義外,它還被廣泛用來指代處于其他兩種事物之間的人。因此上面例句翻譯時稍加解釋,加上“上有老下有小”就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并引發其同理心。
2.背景增譯
在翻譯英語俚語時,可以采用的第二種增譯方法是直譯加上對俚語單詞或表達背景的簡短補充。
例句:Though she was born in a Chinese immigrant family,she has been regarded as a banana by all ofher friends.
翻譯:盡管她生在一個華裔家庭,在她的朋友眼里她早已成了一個“香蕉”人:膚色雖黃,思想已經完全西方化了。
在這個例子中,俚語單詞“banana”被直譯為“香蕉”,并附上了一個解釋。通過這種方式,俚語單詞強烈的文化色彩和含義都得以清晰傳達。
3.特征增譯
特征增譯是一種既能體現俚語特征又不會分散讀者注意力的方法。
例句:“It was time for Yale to stop treating the president as everybody’s grandfather or Dutch uncle”,he said.[6]
翻譯:他說,“耶魯大學應該停止把校長看作是喜歡叨叨的祖父或是吹毛求疵的‘荷蘭大叔’的時候了”。
“Dutchuncle”指的是經常挑剔別人的人。在這里,我們可以在直譯這個俚語的同時,在前面加上一個解釋。中文短語“吹毛求疵”放在直譯的“荷蘭大叔”前面,能夠完美地補充俚語“Dutchuncle”的直譯。
(四)歸化法
歸化法也叫替換法,是一種翻譯策略,用于處理目標文化中不為人知的對象或事件,方法是使用目標語言中的同義詞或近義詞。通過用目標文化中的一個事物來替換源文化中不為人知的事物(這兩個事物具有相同的功能),這種方法可以在目標語讀者身上產生與源語言讀者相同的效果。
例如,在翻譯俚語單詞“fink”時,我們可以選擇歸化法,因為中文中有一個對應的詞一“小人”。這個詞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們不需要費力去做任何解釋。
例句:All men are brothers,and if you don’t give,you’re a kind of fink.[7]
翻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如果你不給錢,那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五)意譯法
然而,對于一些俚語,中文中沒有對應的短語或單詞,而且也沒有必要解釋俚語的起源。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采用意譯法對其進行解釋,即對單詞或表達的意思進行解釋。當在中文中無法找到對應的表達,無法進行替換或直譯時,就可以采用意譯法。意譯和歸化(或替換)的區別在于,后者是指用目標語言中現成的表達來替換源文本中的表達,而前者是指對源語言文本中的表達進行解釋。
例如,像“dropadime”這樣的俚語短語,如果逐字翻譯就會被翻譯成“扔一角錢”,這會讓中國讀者感到困惑,所以現在把它意譯為“報警”(callthepolice)是很有必要的。應該注意的是,意譯并不一定意味著逐字翻譯俚語單詞,而是通過挖掘語境中隱藏的意義并用中文進行解釋,從而向讀者傳達真實準確的信息。
五、結語
俚語是英語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豐富多彩的替代性詞匯,極大豐富了英語語言。俚語與喜劇相關聯,因為它挖掘甚至贊美人類的弱點,而不是試圖根除這些弱點。我們不難在西方文化中許多偉大的喜劇故事里找到俚語,比如《湯姆·索亞歷險記》《巴斯婦的故事》以及《堂吉訶德》。俚語不應被盲目地僅僅視為粗俗的語言而被譯者忽視,應該重視對英語俚語翻譯的研究。在翻譯過程中,從文化學的視域出發,借助文化翻譯研究理論的相關理念與方法,能夠為英語俚語翻譯實踐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屠國元.翻譯中的文化移植:妥協與補償[J].中國翻譯,1996(2) :9-12.
[2]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3):23-25.
[3]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語言翻譯問題[J].中國翻譯,1998(3):2-5.
[4]AYTOJ,SIMPSONJ.OxfordDictionaryofModernSlang[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n. p.
[5]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IX.
[6]陳安.新英漢美國小百科[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293.
[7]羅伯特·查普曼博士.美國俚語大全[M].粟旺,徐存堯,編審.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277.
作者簡介:李慶瑞(1969—),女,漢族,北京人,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化和翻譯。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