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堅持以園區化為抓手,通過大力推進農業全環節提升、全產業融合、全鏈條增值、全要素保障,切實以高水準農業產業園建設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以農為本,強化“三產”融合
(一)壯大優勢主導產業
漯河市指導每個產業園因地制宜重點發展1~2個主導產業,培育形成優質小麥、玉米、花生等16個種植類和生豬、雞、黃淮肉羊、青蝦等4個養殖類優勢特色產業。全市保持糧食產量在185萬t以上、蔬菜產量180萬t以上、生豬出欄320萬頭以上,打牢了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基礎。
(二)做強農產品加工業
漯河市發揮食品加工業的產業優勢,統籌推進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培育出冷鏈肉制品、預制菜、休閑食品、功能食品、食品輔料、食品包裝6個產業鏈,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提檔升級。
(三)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漯河市以鄉村休閑旅游業為重點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農業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推動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和融合升級。全市推出4條幸福鄉村生態游線路,臨潁縣食尚年華鄉村田園休閑游路線入選2023年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行(夏季)精品景點線路。舞陽縣蓮花鎮“油菜花節”、郾城區龍城鎮“中原桃花節”、臨潁縣巨陵鎮洋蔥爭霸賽、召陵區大徐村西瓜采摘文化節等以產業園為依托,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聯農帶農,突出利益聯結
(一)龍頭企業帶動
漯河市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有機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組建以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產業化聯合體,實現聯合體內部上中下游主體銜接、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依托6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2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13個,企業113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217家進入聯合體發展,年產值突破900億元。
(二)政策措施吸引
漯河市指導縣區實行“園長制”,建立“管委會 + 運營公司 + 新型經營主體”的管理運營機制,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出臺資金、人才、金融、保險等支持措施,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支持臨潁縣地方財政整合資金7.7億元、吸納社會資本54.95億元,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三)鼓勵群眾參與
漯河市積極探索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采購、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入園務工、種養托管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民合理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全市縣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共帶動農戶5.3萬戶,安排就業4.42萬人。
三、高質高效,致力綠色發展
(一)設施升級
漯河市圍繞臨潁紅色經濟帶打造5G智慧辣椒種植應用基地 2000hm2 ,實施辣椒種植全過程智能化、精準化。以郾城區商橋鎮為試點,建立高標準農田設施管理信息平臺,實現農田設施管護信息化。依托河南聯泰食品有限公司,建設 173.33hm2 大田種植數字農業示范基地,打造“食品企業 + 專業合作社”聯合的大田數字農業。食尚年華田園綜合體建成8.5萬 m2 優質番茄種植設施大棚,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精準溫室管理。
(二)科技賦能
產業園區對接“農科教、產學研”專家服務團隊和技術依托單位,突出科技創新、技術支撐的引領作用,集成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漯河市充分利用中原食品實驗室資源、技術、人才的獨特優勢,打好成果轉化、主體培育、人才引聚等“組合拳”,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已突破16項關鍵技術,發布36項代表性成果,與企業達成科研合作項目124項,轉化技術成果73項。
(三)質量保障
漯河市推動農業清潔生產,農膜回收利用率、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96% 以上。加快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化使用,產業園種養基地實現質量安全可追溯,產業園無公害農產品實現全覆蓋。整合國家級、省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328個涉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站點),年均檢驗檢測樣本7.3萬批次,食品安全考核連續4年獲評全省A級。
作者簡介:李永恒(1986—),男,河南漯河人,碩士,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三農政策研究實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