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在農業現代化的社會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隨著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農村經濟結構由傳統的農戶個體經營模式向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進步帶來了新鮮活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我國農村現代化的代表是推進我國高質量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分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顯得尤為重要。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農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經營主體為示范。文章以蘭州市為研究對象,采用德爾菲法、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及單因素方差分析法,深入研究蘭州市三縣六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效益。研究結果顯示,在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效益方面,合作社的表現優于農業企業,農業企業又優于家庭農場,家庭農場又優于農戶;而在社會效益方面,農業企業排名第一,其次是家庭農場,隨后是合作社,最后是農戶。在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生態效益方面,農戶的表現優于合作社,其次是家庭農場,最后是農業企業。顯然農民要增加對經濟效益的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更要重視生態,生態效益也是發展中的關鍵一環。
關鍵詞:適度規模經營;經營效益;蘭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導致一系列問題,如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農村空心化、誰來種地等。農業和農村、農民問題作為農業大國,與國家的民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面對新挑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有效措施。農業發展必然之路是耕地“規模化、集約型”的轉型之路。國內外學者圍繞農業適度經營規模,以單一目標為主,或以多目標組合方式實現土地產出率等,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如林善浪認為“在不能兼顧勞動力、資金和土地的生產率的情況下,不降低土地生產率應是首要條件”;郭慶海指出,“效益和收入是確定適度規模經營比較合理的兩個標尺,收入的標尺和我們的國情比較一致”。周婕對指標評價體系的研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采用層次分析法(AHP)進行構建。馮敏等利用層級分析法賦予各評估指標的賦權,進而對農業土地規模經營效益進行綜合測算和評估,并重點對長沙市農業土地規模經營發展狀況進行實證分析,并針對評估結果提出具體可行的對策和建議,運用這一評估指標體系進行評估。近年來蘭州市積極響應國家方針政策,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研究,現已形成以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但耕地流轉不規范、耕地細碎化、基礎設施薄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不完善等問題抑制了耕地規模化的發展。本文以當前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研究與蘭州農業發展現狀為依據,對蘭州耕地適度規模經營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采用專家打分法確定指標和權重,通過多因素綜合評價的方法,對蘭州各經營主體的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進行測算,促進蘭州耕地適度規模經營。
一、研究區域概況
蘭州地處中國西北、甘肅中部、東經102°36′~104°35′、北緯35°34′~37°00′之間,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山區,也是我國重要的地區。東邊鄰近定西市,南面接壤臨夏回族自治州,北方則與武威市和白銀市相連,地理位置極為優越。蘭州是一個南北相距530公里,東西相距1655公里,有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5個區,還有榆中、皋蘭、永登3個縣,現在又新增了一個國家級新區,就是蘭州新區,蘭州新區是一個狹長的條帶狀區域,總面積13100平方公里。蘭州市區平均海拔1520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日照2374小時左右,水資源總量達393.6億立方米,全市耕地面積3906300畝。
以企業為“龍頭”,以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以規模種養戶為“節點”,通過做“大”龍頭企業,做“特”產業基地,做“長”產業鏈條,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以企業為“龍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和規模種養戶為“節點”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蘭州市深入實施“2512”龍頭企業引進和推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進提升行動。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高速增長態勢,全市培育農業產業化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64家,其中,24戶經營性收入過億元;培育農戶專業合作社4880戶、家庭農場2140戶,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7個戶次。蘭州新區2023年建成運營主體8307戶,同比增長47.1%,同年12月31日,蘭州新區累計擁有40116個經營主體,2024年1月新設經營主體501戶。
二、數據來源
在中國知網、統計年鑒等網站查閱文獻資料,收集整理農業農村局和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公布的數據,邀請蘭州市三縣六區農業農村局負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工作人員共15人,按照專家打分法對各項指標進行篩選,并對各項指標進行權重測算。針對蘭州市151戶農戶,138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收集數據;線下通過走訪當地農戶,與當地農戶交流,了解農戶狀況;線上通過村負責人將調查二維碼發放到各村各組填寫,最終回收289份問卷,經整理有效問卷250份,通過網絡向當地農戶發放調查二維碼,并向當地農戶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有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內容包括人員情況、耕地情況、收支情況等,具體問卷調查詳情見附錄。
三、研究方法
(一)專家打分法
該指標及權重的確定采用專家打分法,邀請了蘭州市農業農村局、三縣六區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15人,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評價項目共同預估,最終確定指標,而后將15個專家所給各指標權重的平均值作為本次研究的最終指標的權重進行測算,結果如表 1所示。
(二)多因素綜合評價法
通過專家打分法確定各個評價指標所占權重,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對各個經營主體效益得分進行計算。
1. 數據處理
采用中心化的方法,求出各測評指標的樣本均值,再將各指標的實際值與其均值進行比較,取正向指標實際值除以均值;將負向指標用均值除以實際值,無量綱化地處理各測評指標,求樣本均值各測評指標。其公式為:
yi=(1)
yi=(2)
式中,xi表示指標實際值,x表示平均值,yi表示中心化后的評價值。
2. 綜合評分值計算
根據指標評分標準和無量綱化數據,對蘭州市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效益計算,公式為:
y=∑Wiyi(3)
Wi≥0,i=1,2,…k,Wi=1
式中,Wi表示指標權重值,y表示綜合評分值。
3. 確立評判標準
每個樣本的綜合效益值經過加權后得到其平均值。根據辛良杰的研究結果,適度大小的總分數值最終被劃分為5個等級(以 f 值 0.2,0.4,0.6,0.8為臨界值),即很差,較差,一般,較好,很好其對應的系統特性如表2所示。
(三)單因素方差分析法
單因子方差分析是通過分析單因子測試結果來判斷因子間是否存在顯著性的一種分析方法。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判斷農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利用SPSS26對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和綜合效益在農戶與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之間的得分值關系進行分析。
四、結果與分析
(一)各經營主體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分析
由表 3可知,就經濟效益而言,合作社與農業企業的平均值達到0.394,家庭農場為0.304,農戶僅為0.218,農戶還需加大經濟投入;社會效益方面,合作社平均值為0.167,農業企業為0.265,家庭農場為0.252,而農戶僅為0.170,社會效益是綜合效益的一大塊,農戶要加深社會資本投入;對于生態效益,合作社的平均值達到了0.323,農業企業也有0.262,家庭農場為0.279,而農戶為0.347,說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注重環保,不能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環保。
(二)各經營主體綜合效益分析
由表 4與表 5可得,從綜合效益來看,蘭州市耕地適度規模經營效益的總體情況較好。除農戶為“較好”級別,其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位于“很好”等級。在95%的置信區間下,農業企業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綜合效益均值為0.921,合作社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綜合效益均值為0.884,家庭農場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綜合效益均值為0.835,都是“很好”的水平。但相較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農戶的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綜合效益平均值只有0.735,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綜合效益不管是平均值還是最大值都稍微偏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占優勢。表明,蘭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綜合影響普遍高于農戶,需對農戶調整,激發其潛能,使更多的農戶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向發展,促進蘭州市耕地適度規模經營快速轉型。
(三)綜合效益差異在各經營主體中的顯著性分析
由表6可知,單因素方差分析顯著性結果為0.000,小于0.05,說明各經營主體在置信區間為95%水平的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綜合效益差異顯著,結合表7 中農戶與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在綜合效益中的顯著數值分別為0.000、0.0000、0.016,其數值均小于0.05,說明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因此,農戶與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在綜合效益中的顯著差異。農民經營的綜合效益不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從綜合效益評分中可以看出,說明在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投入的同時,加大對農民的建設力度,提高蘭州耕地的規模化、集約化,在蘭州可以大力推行。
五、結論與意見
第一,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效益合作社優于農業企業優于家庭農場優于農戶;社會效益為農企優于家庭農場優于合作社優于農戶;生態效益即農戶優于合作經營優于家庭農戶優于農業企業。表明農民應增加對經濟的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需要重視生態,在經濟和社會效益發展的同時,還要兼顧生態效益的發展,生態效益也是發展中的一大關鍵。
第二,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平均耕地綜合效益水平為0.735;耕地綜合效益在適度規模經營農業企業中均值為0.921;合作社適度規模經營耕地平均綜合效益為0.884;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耕地綜合效益均值為 0.835,除農場主位于“較好”等級外,其余均達到“很好”等級。表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好于農戶發展,今后蘭州市要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引導農戶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向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引導農戶向“很好”等級發展。
第三,研究區域內農戶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綜合效益值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綜合效益值在9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顯著差異,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綜合效益水平更高。表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綜合效益更為顯著,適合用于大規模農業生產。
參考文獻:
[1]林善浪,紀曉鵬,姜沖.農村人口空心化對農地規模經營的影響[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04):75-84.
[2]田雨露,郭慶海.收入尺度下的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研究——基于吉林省樣本的分析[J].農村經濟,2019(11):36-46.
[3]周婕.基于AHP的山東省農業適度規模效益測度[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01):68-73.
[4]馮敏,傅文書,李亞群.農地規模經營效益綜合評價研究——以長沙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0):15012-15016.
[5]Bin Wei.Consideration on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in Jingzhou City[C]//.Proceedings of 2019 7th ICA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ICEM 2019).2019:45-48.
[6]丁可妍.海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與測算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1(12):82-86+88.
[7]邸菲.中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9.
[8]楊李紅.江西省分宜縣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5.
[9]趙文超.綏化市家庭農場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6.
[10]邸菲,胡志全.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6):46-56.
[11]付延妮.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影響因素及其政策改進[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12]辛良杰.中國糧食生產類家庭農場的適度經營規模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20,36(10):297-306.
[13]王輝.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地規模經營效應及共生發展機制[D].重慶:西南大學,2018.
[14]王志斌,程培堽,殷志揚.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及其特征分析——基于320個調查樣本[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2):345-350.
*基金項目:甘肅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蘭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效益分析”(項目編號:202414049)。
(作者單位:甘肅農業大學管理學院。許艷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