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藝術活動以其獨特的感染力,在群眾文化建設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聲樂藝術活動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傳承地方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愈加凸顯。然而,在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聲樂藝術活動的開展仍面臨多重挑戰,影響了其審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有效發揮。本文基于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實際,以聲樂藝術活動為切人點,通過問題導向分析與路徑設計研究,探索其在群眾文化實踐中的可行性提升機制,以期為推動群眾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文化普惠與多元發展提供理論借鑒與實踐指導。
一、群眾文化建設中聲樂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征
聲樂藝術活動是以人聲演唱為核心的音樂表現形式,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它不僅是藝術展示的舞臺,而且是群眾表達情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
(一)業余性
聲樂藝術活動最顯著的特征是業余性。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聲樂藝術活動并不強調專業性,這進一步降低了聲樂藝術活動的參與門檻。同時,聲樂藝術活動的開展不需要特定的專業場所,社區活動室、市民公園、活動廣場等各類公共空間,都可以作為活動開展的場地。廣大群眾能夠便捷地參與到活動中,這為聲樂藝術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二)群眾性
群眾性是聲樂藝術活動最本質的特征。與器樂演奏或舞蹈表演相比,聲樂藝術的學習成本相對較低,群眾即使未經專業訓練,也能通過歌唱表達情感。不同年齡、教育程度、職業背景的群眾,只要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就可以組織和參與聲樂藝術活動。隨著群眾文化服務的不斷完善,聲樂藝術活動的群眾性特征進一步凸顯,進而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到聲樂藝術活動中。
(三)互動性
互動性是聲樂藝術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聲樂藝術活動不是演唱者單方面的表演,而是與聽眾之間的雙向交流。在社區的歌唱比賽或音樂會上,聽眾可以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掌聲、喝彩聲表達對演唱者的支持和鼓勵。同時,部分聲樂藝術活動還會設置互動環節,如邀請聽眾上臺演唱或與臺下聽眾共同合唱等,讓聽眾成為活動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旁觀者。這種互動性能夠吸引群眾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聲樂藝術活動中,促進了群眾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進而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二、聲樂藝術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是聲樂藝術活動開展面臨的問題之一。完善的基礎設施是聲樂藝術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但在部分地區,仍存在聲樂活動場所設施簡陋的問題。首先,部分社區的文化活動室沒有專業的音響設備,基本的隔音設施不完善,在這樣的環境下,演唱者很難發揮出最佳水平,聽眾也無法獲得良好的聽覺體驗。其次,部分文化館雖為群眾提供了聲樂藝術活動場館,但也面臨著設備老化、更新不及時等問題,這影響了聲樂藝術活動的開展效果。最后,廣場等戶外活動場所,雖然空間較大,但設施簡陋,并且常常受到天氣變化和環境因素的干擾。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不僅影響了聲樂藝術活動的規模和質量,也降低了群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專業人才匱乏
聲樂藝術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指導,但目前聲樂藝術活動普遍面臨專業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許多社區合唱團或群眾歌唱團體由業余愛好者自發組織,缺乏系統、科學的聲樂訓練方法,導致演唱水平難以向更高層次發展。此外,文化館、社區文化中心等機構雖然承擔著群眾文化輔導的職責,但真正具備聲樂教學能力的專業人才較少,部分文化機構的文化輔導員甚至由其他藝術門類人員兼任,無法滿足群眾對高質量聲樂指導的需求。專業人才的匱乏不僅阻礙了群眾聲樂藝術水平的提升,而且使許多活動流于形式,難以激發群眾的長期參與熱情。
(三)活動形式和內容單一
當前,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聲樂藝術活動的形式仍然較為單一,多以傳統合唱、獨唱為主,缺乏創新性和時代感。活動內容往往缺乏針對性,未能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群眾需求進行差異化設計,未能充分滿足不同群體的審美需求。例如,許多地區的群眾歌唱活動仍局限于固定模式,未能結合流行音樂、民族音樂等多樣化風格,導致年輕群體參與度較低。
三、聲樂藝術活動的效能提升路徑探究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的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首先,應合理規劃文化活動場所的布局,根據人口分布和群眾需求,在社區、鄉村建設更多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文化活動室,配備專業的音響設備等,完善隔音設施,為聲樂藝術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條件。
其次,文化館應加強對現有活動場所的改造和升級。對于一些設施陳舊、功能不完善的活動場所,應安排專項資金進行改造,更新設備,優化環境。同時,應加強對現有活動場所的維護和管理,確保設施的正常使用。
最后,應推動數字化升級,在群眾文化活動場所配備智能音樂設備,如智能合唱系統等。從多方面加強聲樂藝術活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動群眾文化活動高質量開展。
(二)建設專業人才隊伍
應從多渠道引進聲樂專業人才,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訓,為聲樂藝術活動的效能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首先,文化館應加強與高校、職業院校的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根據群眾文化活動的實際需求,開設聲樂專業課程,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培養既了解聲樂藝術又了解群眾文化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其次,應積極引進外部專業人才,通過舉辦聲樂比賽、招聘等方式,吸引優秀的聲樂教師、歌唱家等加人群眾文化建設隊伍。
再次,應加強對現有文化工作者的培訓,定期組織他們參加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使其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水平
最后,還可以建立志愿者服務機制,鼓勵高校學生、退休教師等志愿者參與群眾聲樂藝術活動的服務指導工作,為群眾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三)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
要創新聲樂藝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吸引廣大群眾參與其中。在內容上,要結合時代發展和群眾生活,創作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聲樂作品??梢越M織專業團隊深入群眾生活,了解群眾的需求和喜好,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群眾生活的歌曲。在形式上,不僅要豐富聲樂藝術自身的形式,突破傳統的獨唱、合唱等形式,開展聲樂比賽等多樣化活動;還要加強與其他文化形式的融合,如與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相結合,打造綜合性的文藝演出,提升活動的觀賞性和藝術性。例如,可以舉辦“社區文化節”,涵蓋流行歌曲演唱、音樂劇表演、歌舞表演等多樣化形式,邀請群眾參與表演,并評選出優秀表演者,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在此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線上線下活動聯動。例如,開發群眾聲樂活動 App ,提供在線教學、AI智能評分、虛擬合唱等功能,讓群眾能夠隨時隨地進行聲樂練習;或通過直播、短視頻平臺開展“云K歌大賽”“線上聲樂課堂”等活動,擴大聲樂活動的覆蓋范圍。
(四)建設數字化聲樂藝術資源平臺
建設數字化聲樂藝術資源平臺是推動聲樂藝術在群眾中廣泛傳播和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內容上,平臺可以整合各類聲樂藝術資源,包括經典歌曲音頻、教學視頻、演出錄像等;還可以與學校和培訓機構合作,開展線上聲樂課程,為群眾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培訓。通過數字化平臺,群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訪問數字資源,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了聲樂藝術的可及性和普及性。在功能上,平臺可以設置互動功能,如在線交流、作品分享、專家答疑等,增強群眾的互動和交流;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群眾提供個性化的推薦和學習路徑,根據群眾的學習進度和興趣偏好,推送合適的歌曲和教學資源,增強群眾的學習效果。建設數字化聲樂藝術資源平臺,不僅可以打破傳統聲樂藝術傳播的局限,為線上聲樂藝術活動的開展奠定數字資源基礎,讓更多群眾體會到聲樂藝術的魅力,還可以為聲樂藝術創作者和表演者提供展示的平臺,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和表演動力,促進聲樂藝術繁榮發展。
(五)深人挖掘和利用本地文化元素
在群眾聲樂藝術活動中融入本地文化元素,能夠賦予聲樂藝術更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首先,應挖掘本地文化元素。文化館應組織專業音樂工作者深入民間采風,系統地整理地方特色民歌、戲曲唱段等傳統音樂,將其改編為適合群眾傳唱的版本。
其次,結合本地文化元素,開展差異化群眾聲樂藝術活動??梢越Y合本地文化開展主題聲樂藝術活動,并在活動中探索地方音樂的現代化表達方式,運用現代編曲手法重新詮釋傳統曲調,或嘗試將民歌與現代流行音樂等風格跨界融合,提升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還可以邀請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走進社區開展教學工作,讓群眾感受原汁原味的傳統音樂魅力。在利用本地文化資源時應避免簡單化、表面化的傾向,深入理解其文化內涵和藝術精髓,在保持民間音樂原真性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通過系統性地挖掘、保護和創新,本地文化將為聲樂藝術活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在豐富聲樂藝術內容的同時,也能夠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六)建立健全活動評估與反饋機制
建立健全聲樂藝術活動評估與反饋機制是提升聲樂藝術活動質量和群眾參與度的重要保障。這一機制應涵蓋活動策劃、實施、總結等多個環節,確保聲樂藝術活動能夠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活動策劃階段,應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和群眾興趣,制訂出具有針對性和吸引力的活動方案。在活動實施過程中,要注重細節管理,確?;顒禹樌M行,同時,通過現場觀察、問卷調查等方式,及時收集群眾的反饋信息,在活動結束后,要組織專業人員和群眾代表對活動進行全面評估,分析活動的優點和不足,總結經驗。評估結果應及時反饋給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為今后的活動開展提供參考。要建立長效的反饋機制,鼓勵群眾通過多種渠道提出意見和建議,對群眾的反饋要及時回應和處理,形成良性互動。此外,評估與反饋機制還應與激勵機制相結合,對表現優秀的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健全聲樂藝術活動評估與反饋機制,可以不斷優化活動內容和形式,提高活動質量,增強群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推動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深人發展。
四、結語
本文從多重維度探討了群眾文化建設中聲樂藝術活動的效能提升路徑,旨在推進群眾聲樂藝術活動的有效開展。未來,應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人才隊伍,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搭建數字化平臺,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地文化元素,進一步健全與聲樂藝術活動相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多元主體共建共享的聲樂藝術活動生態,實現聲樂藝術在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格局中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王田.探究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的音樂美學因素[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1(02):32-33.
[2]郭婷婷.群眾文化活動中聲樂藝術的普及和發展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4(14):112-114.
[3]王雅君.從創作與實踐角度再議王志信民族聲樂作品的藝術價值[J].黃河之聲,2022(22):43-45.
[4]葉森.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傳播中的發展與思考[J].大眾文藝,2021(08):203-204.
[5]姜連榮.文化扎根基層,培樹文明鄉風衡水市文明鄉風建設情況綜述[J]大眾文藝,2018(14):15-16.
(作者簡介:李雅倩,女,本科,開平市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