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江河,處處喜樂,產業發展勢頭旺,江河四處把名揚”一首由村民自編的質樸民謠,在悠悠傳唱。面對“鄉村產業怎樣富民”的現實之問,江河村的答卷,令人耳目一新。執筆人,正是村黨支部書記呂志峰。

呂志峰,1976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他的帶領下,江河村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步伐,被評為“全省百佳村民委員會”、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憑借一根網線、一部手機,呂志峰以最接地氣的方式暢通農產品產銷之路,在阡陌縱橫的田野與瞬息萬變的云端架起一座堅實橋梁,書寫著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自去年10月呂志峰正式開播助農,僅一個多月,直播間銷售額就突破5萬元。為保證產品質量,呂志峰要求農戶在每件售出的農產品上貼出生產者的姓名和采收日期,實現全程可追溯。同時,統籌村“兩委”力量,協助農戶精準分揀打包、高效發貨,為村民提供“一條龍”服務。
“村里各家種的、養的都是好東西,吃不完也找不到好銷路。”呂志峰回憶開展直播的初衷,看著很多好農貨被白白浪費,他很是心疼。
農貨“上鏈接”
“咱們這是公益直播,直播間賣出的每一分錢,都全部流進農戶的腰包,絕不截留!”呂志峰說
6月27日傍晚,呂志峰結束一天的工作,休息片刻,便架起手機、戴上麥克風,準備開啟當天的直播。
一次外出學習的機會,呂志峰敏銳捕捉到了直播帶貨的風口。回村后,他立刻注冊了“奮斗的村支書”賬號,將鏡頭聚焦于助農增收,從田間地頭的村支書搖身一變成為手機屏幕里的家鄉“代言人”。
從“低頭種田”到“上網吆喝”,呂志峰成功將江河村的美景美食推上“云端”,成為村民交口稱贊的“網紅支書”。他更將線上粉絲流量源源不斷轉化為實地旅游客流,吸引眾多外地游客循著直播足跡打卡。
“朋友們,歡迎來到直播間!”晚上7點整,“奮斗的村支書”抖音賬號準時開播。直播鏡頭前,呂志峰與農戶們穿梭于河塘之間,手法嫻熟地將一顆顆飽滿的菱角收入籃中。
“我們直播帶貨跟著季節走。”呂志峰介紹,“夏天有菱角,秋天有紫薯、干豇豆,等到寒冬臘月,茨菇、芋頭成了主角。每天最少也有幾百單,直接帶動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銀發主播”走俏云端
“書記好身手”“家鄉味道果真不一樣”,不到一刻鐘,直播間就涌入了近千人圍觀,公屏上留言不斷,“組團來采菱”的呼聲此起彼伏。
“大家看啊,這都是屋里土雞子下的,包正宗!”年初,87歲的村民黃小毛走進“奮斗的村支書”直播間,認真地吆喝著自家的土雞蛋。
“家人們看好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我們江河村自產的新鮮菱角,好吃又健康”忙活了一陣,呂志峰手持剛采摘的菱角返回主鏡頭前,一邊展示著菱角的品質,一邊穿插介紹江河村的新變化,短短20分鐘,直播間便已收到50余條訂單,新鮮采摘的江河菱角連同其他特色農產品即將飛往全國各地。
在呂志峰助農直播間里,一群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爹爹婆婆成了“新晉主播”。鏡頭前,他們說著原汁原味的方言、捧著自家種的瓜果蔬菜,吸引數千網友圍觀下單。
“以前總怕賣不完,現在直播間里幾分鐘就搶光。”79歲的呂婆婆回憶起初次面對鏡頭的場景,“手抖得像篩糠一樣!”當彈幕里刷出滿屏的“婆婆好可愛”“芋頭梗子來兩斤”,她逐漸放開了嗓門:“芋頭梗子煮魚吃香得很,我孫子一頓能吃三碗飯!”質樸的語言和真實的田間場景,讓直播間熱度持續攀升。
這場別開生面的“銀發直播”,源于呂志峰的一次嘗試。“老人們常圍在門口看我直播,也可以讓農戶自己當主角。”呂志峰說。
起初,只有幾位膽子大的老人愿意嘗試。如今,“銀發直播專場”卻成了村里最火爆的保留節目。為了讓網友買得更放心,農產品從源頭到發貨的過程都被真實記錄:鏡頭跟著走進陳奶奶家里收雞蛋,網友直呼“本地雞蛋很正宗”;吳爺爺收魚時的一個趟趄,反而成為“意外插曲”帶動鮮魚銷量當場翻倍。
“銀發直播間”開播以來,累計觀看人數超80萬人次,銷售農產品3萬余斤,為村民增收20余萬元,戶均增收1000余元。
“別看我們普通話說得‘燙嘴’,可真心實意最打動人。”下一步,呂志峰計劃成立“銀發主播團”,系統培訓更多老人;打造“江河村老味道”品牌,將特色農產品與本地餐館、商鋪對接,擴展銷路;依托“應達萬家”寄遞物流,將新鮮優質的“江河味道”發往全國各地,打通農產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
小屏幕牽動大民生
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是呂志峰直播的初衷,他深譜鄉村振興絕非一蹴而就。直播間里,農貨熱銷固然可喜,但呂志峰眼光長遠:直播間不僅是商品交易的平臺,更應成為傳遞溫暖、凝聚人心、推動江河村全方位發展的紐帶。
去年9月,18歲的田丹丹手握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錄取通知書,卻因家庭困難,一度面臨失學困境。呂志峰聞訊后,第一時間帶領村“兩委”與駐村工作隊捐款捐物,并多次上門與其父母溝通。最終,田丹丹順利步入大學校門,這充滿希望的一幕,也被呂志峰的鏡頭深情記錄。
視頻一經發布,村民與社會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手,更有好心人承諾將長期資助。“非常感謝呂書記和大家對我學業上的支持,讓我圓了大學夢。”田丹丹感激的話語,道出呂志峰通過直播帶來的無限可能。
呂志峰的腳步,沒有僅僅停留在直播間里。在他的帶領下,江河村每天都在書寫新的篇章:他多方奔走籌資10萬元建起“幸福食堂”;他連續9年堅持開辦“愛心托管班”…
每一次改變,呂志峰都用心記錄。在他的鏡頭下,村莊顏值越來越高,流淌的“人情味”越來越濃,“水美天鵝魅力江河”的品牌也在點滴積累中越擦越亮。
“根,必須扎在群眾里;心,必須用在服務上。”呂志峰的話語擲地有聲,用直播間的“正能量”,匯聚成鄉村振興的“大流量”,讓每一場直播,都成為江河村最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