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舉辦好上海市文聯2025年“全國文聯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市文聯凝聚力量、上下聯動,在活動形式和服務方式上進行了新嘗試、新探索。不僅有精彩紛呈的主題展覽,還有緊扣熱門話題的知識產權保護專題講座。
2025年4月21日下午,上海君悅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徐倩倩,在知識產權宣傳周啟動儀式結束后,作了題為《從〈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看知識產權保護——文化創意的法律鎧甲與商業密碼》的專題講座。
知識產權護城河如何構建
對《哪吒2》這樣的超級IP來講,最大的收入金礦一定是后續的商業授權和開發。做商業授權的前提,都是要構建一個自身的良好的知識產權體系。公開信息顯示,餃子導演控股的霍爾果斯可可豆動畫公司已經登記了490多件作品的著作權,另一家成都自在境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登記了190件,加起來就六七百件,這是動畫電影史上所未有的。
包括電影劇本、角色形象、電影音樂、特效,甚至每一個場景設計……都進行了登記,也就是應登記盡登記,幾乎覆蓋了《著作權法》所有的作品類型,武裝到每一個小配角、小道具,連石磯娘娘的那面魔鏡都有自己的著作權登記。甚至根本不知名的,比方說農民A、農民B、士兵1、士兵2……也都有自己的著作權登記。可以看到,片方實際上采取了“全登記”的模式,這樣的版權堡壘就非常堅固了。
那商標部分呢?也是主要由光線影業去申請注冊。大概有2200多件商標,幾乎覆蓋了這個商標類別里的45個類別,涵蓋了影視、玩具、服裝、食品等。一般在某個IP火了之后,就會有很多人去搶注名稱相似的商標來蹭熱度。有鑒于此,光線影業事先就一些衍生詞匯進行了防御性注冊,比如說“哪吒重生”“魔丸哪吒”“魔童哪吒”……甚至“哪托”,已經到了這種程度。我們還沒有見過一個動畫電影,把導演的名字——就“餃子導演”這四個字進行了45個商標類別的全類別保護。事實上,餃子導演確實是一個很有個人魅力的導演,他的名字本身也是具有很強的商業價值的。所以片方把他的名字進行商標注冊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專利保護這塊呢?目前已經披露的信息,片方總共為11個角色的外觀都申請了外觀專利,一些制作動畫的方法還申請了發明專利,可見在專利方面的保護也是極其嚴密的。
從《哪吒2》的知識產權構建來看,它采用了著作權、商標、專利多維度的保護體系,而且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誕生時,片方并沒有注冊得這么全,所以在維權方面,就遇到了一些問題。到了《哪吒2》他們就邊創作邊注冊,并不是等電影上映后再統一去注冊,這樣就有了一個前置性的布局。
在維權方面,片方也借助了一些AI技術手段去輔助維權。比方說,數字水印、AI維權監測、區塊鏈等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你在電影院“盜攝”過嗎
《哪吒2》上映以來,其實也有一些常見的侵權糾紛。首先是盜攝問題,大家是否曾經在電影院里隨手用手機拍一下電影畫面發朋友圈?這個行為可能會涉及侵權嗎?何謂盜攝?就是用一些拍攝設備對著電影畫面進行拍攝并且進行發布的行為。網上那種“9.9元看全集”的盜版鏈接,畫面質量很差,通常是用手持設備在電影院里偷拍的,甚至畫面中還會出現其他觀眾走動的身影。這種“盜攝”,很顯然屬于侵權行為。《電影產業促進法》里明確規定不允許對正在放映的電影畫面進行錄影。其次,未經版權人許可進行翻拍,并發到網上,其實也是一種信息網絡傳播行為,顯然也是侵權行為。
有人說,如果我只是拍了電影畫面放到網上,并不因此盈利,也算侵權嗎?答案是:也算侵權。因為侵權行為并不以是否牟利為前提,只要沒有經過版權人許可,擅自進行復制、傳播的行為,就侵權了。
還有人說,如果我就拍一兩張照片發到朋友圈,就表達一下我對這個電影的喜愛,這個難道也是侵權行為嗎?這就要分情況討論了,它涉及《著作權法》中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叫作“合理使用”,即在特定情況下,比如說為了個人的研究、學習、欣賞,或者為了介紹某一部作品,必須適當地引用一些片段,這樣的行為即使未經版權人許可,也不構成侵權。
如果是發一兩張電影畫面到朋友圈,我個人認為是不構成侵權的。但如果拍了很多,而且就像《哪吒2》這樣帶有懸疑色彩、反轉情節的電影,如果你劇透了一些關鍵情節,就可能影響其他人的觀影體驗。
有個朋友跟我說,他不打算去看《哪吒2》了,因為“已經在朋友圈看完了”。就是很多人把屏攝的照片甚至小片段發到網上,在某種程度上,如果超越了“合理使用”的必要限度,它是構成侵權的。不僅構成對電影的侵權,如果影院事先告知過不允許使用手機進行拍攝,那么屏攝的行為,同時還構成了違約。所以如果你要在電影院里“打卡”,那么我們建議可以拍攝電影票,或者引用官方發布的海報等。
“二創”避坑侵權的關鍵是“合理使用”
除了“盜攝”,還有關于“二創”的法律風險。隨著電影的熱映,短視頻平臺往往會掀起“創作”熱潮,《哪吒2》在網上就有很多“二次創作”,有的是二次剪輯,有的是對影片進行“逐幀解析”,有的甚至把敖丙的形象改編成同人作品、漫畫作品,或者用AI根據影片中的形象重新生成動畫作品。
“二次創作”是否存在侵權的法律風險,首先要看片方的態度,其實片方對“二次創作”的態度一直比較曖昧。因為如果有很多人參與到“二創”中來,對于推動原作品的傳播、提高原作品的熱度是有利的。所以片方一方面鼓勵“二創”,一方面又怕你用“二創”作品盈利,或者反而降低了觀眾去看原作品的意愿。
所以“二次創作”要格外注意,像《哪吒2》這部電影,片方是明確同意大家進行“二創”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地進行“二創”,因為你已經獲得了版權方的授權。
如果有的版權方態度曖昧不明,那就要注意“合理使用”的限度了。首先要從使用目的上來看,有些賬號進行“二次創作”,實際上是為了帶貨,或者說賬號本身有牟利功能的,那它做“二創”就可能會被認定為有盈利目的。其次是使用方式的適度性,所謂“最小必要”原則。就是你在引用原電影片段時,能少則少,能短則短。最后是看對市場影響的損害性,如果你把《哪吒2》做了一個混剪,把影片精華部分“二次剪輯”后發布,這種行為對原電影實際上起了“替代”的作用,也不具備“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對原電影的市場收益會產生負面影響。
侵權還是致敬,邊界在哪里
第三個問題,網上討論得也比較多,影片中有個情節是哪吒被敖炳附身,與1979年上海美影廠拍攝的《哪吒鬧海》中的哪吒形象非常相似,有人認為《哪吒2》有侵權嫌疑,也有人認為這屬于對電影經典的“致敬”。侵權和致敬,邊界在哪里?哪吒的銀幕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上海美影廠攝制的美術片《大鬧天宮》,片中的哪吒形象是一個類似于娃娃的形象;第二部是1979年的《哪吒鬧海》,片中哪吒形象也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再到2003年的動畫片《哪吒傳奇》,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25年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形象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其中有一些共同元素,比如頭上扎著兩個發髻,系紅頭繩,齊劉海,丹鳳眼,手持乾坤圈、紅纓槍,腳踩風火輪……大概是這樣的一個形象,但是在具體細節的呈現方式上,例如服裝、五官,以及整體形象方面,每部作品都有其個性化的設計,這些獨創性的表達都是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
那如何理解“抄襲”呢?簡單理解就是為了蹭熱度,照抄一個經典形象,包括造型、服裝、動作設計等全盤照抄,換言之兩個形象之間存在明顯雷同。那么“致敬”呢?一般是指借用一些經典的符號,進行創新性的改造,形成獨立創新的美學表達。
《哪吒2》是否構成著作權的侵權呢?我們一般判斷侵權與否,有個最基本的原則叫“接觸+實質性相似”,大家以后都可以用這個小原則來判斷一個作品是否侵權。所謂“接觸”,就是后發作品的創作者有沒有機會接觸先發作品,美影廠的《哪吒鬧海》是公映作品,那么后來的創作者當然被推定為是有機會接觸的,這標準是很容易滿足的。更重要的是,前后兩個哪吒形象構不構成“實質性相似”。“實質性相似”就沒有明確的法律標準,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我們有抽象、過濾和比對的方法,比如說雙發髻、齊劉海、丹鳳眼,這些可能是最早來源于年畫娃娃的形象,屬于進入公有領域的元素,大家都可以用。
抽象,就是先把屬于公有領域的元素排除掉;過濾,就是過濾一些通用的情節,《著作權法》只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拍攝同一個“哪吒鬧海”的故事,會有千差萬別的表達,《著作權法》只保護具體的哪吒形象,穿什么衣服、梳什么發型、五官的形狀……這屬于具體表達。而我們要過濾掉的是一些通用的部分,像是一些公有領域的元素。最后是比對獨創性表達,首先是細節比對,眉毛侵權,眼睛侵權,還是嘴巴侵權?逐一比對,是否相似。最后再從整體觀感上比對。譬如敖丙版哪吒只是五官上有些相似,但是如果考量整體造型,就很不一樣,從服裝到細節設計,都是不同的。
還可以從意圖看是抄襲還是致敬。在《哪吒2》里,導演致敬的意圖還是比較明顯的,因為在附身情節之后,太乙真人就說了一句:“哎,這個才像是正版嘛。”這通常被解讀為是導演在致敬1979版的經典哪吒形象。餃子導演在各種采訪里多次講到,他非常喜歡美影廠的全系列電影。
最后就是通過普通觀眾以及一般市場的反應來判斷,如果《哪吒2》對哪吒形象的改動,導致原來美影廠版的《哪吒鬧海》上映或者影片周邊銷售受影響,一般會認為它有侵權的表現。那么,在《哪吒2》放映后,并沒有上述的負面情況出現,相反美影廠主動肯定了餃子導演這樣一個致敬的行為,甚至說《哪吒2》的熱映使觀眾又回想起那個我們曾經喜愛的經典的小哪吒形象,很多人又把老電影找出來重溫。對美影廠來說,它是一個積極的正面的推動效應,從這些角度分析下來,我個人傾向于《哪吒2》不構成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