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13.001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13-0005-10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Zhengzhou and Other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in China
WANGBa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PartySchool of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ee of CPC. Zhengzhou 450042,China)
Abstract: [Purposes] The report to the 2O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o pro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with the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serve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s.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Zhengzhou and other national central cities,which can provide policy insights for Zhengzhou to strengthen its position asanational central city.[Methods] First of all,based on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assessing national central city competitiveness is constructed across six dimensions,including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economic agglomeration competitiveness,spatial influence competitiveness,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mpetitiveness,openness up competitiveness and social service competitiveness.Second,the entropy method is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competitivenesslevel of the nine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in China and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Findings] Overall, Zhengzhou's competitiveness as a national central cityranks lowest with its performance falling into the low competitiveness tier and showing a significant gap from the high tier Among China's nine national central cities,Zhengzhou's performance ranks lowest across all six competitiveness dimensions.[Conclusions] Zhengzhou needs to capitalize on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s to enhance its competitiveness as a national central city,by focusing on six dimensions: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economic agglomeration competitiveness, spatial influence competitiveness,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mpetitiveness,openness competitiveness and social service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national central city; competitiveness; Zhengzhou; level of development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鄭州地處中原腹地,具有貫穿東西、承南啟北的橋梁作用,是推進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的核心城市,更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重要的節點城市。為了使鄭州能夠更好地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使命,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2016年正式發文,明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國家中心城市屬于我國城鎮體系“金字塔\"的塔尖,能夠肩負國家復興使命,展示國家形象,積聚戰略資源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鄭州可以極大地帶動其所在地區各領域的全面發展,從而在推進國家重大戰略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鄭州憑借自身資源稟賦,在米字形快速鐵路網、新歐亞大陸橋、五區一群等利好政策刺激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城市競爭力顯著提升。但是也要看到,在當前我國城鎮化追求質變的新發展階段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仍有較多問題,城市競爭力水平不夠高。為此,本研究圍繞“競爭力”主題,將鄭州和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進行比較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厘清鄭州發展現狀,提出政策啟示,為鄭州對內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對外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完成國家賦予國家中心城市的歷史使命提供理論借鑒。
已有學者對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的評價進行相關研究,這些研究能夠為本研究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仍具有補充研究的價值。第一,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于2005年首次提出,距今已有19年。本研究以“競爭力、國家中心城市”為主題詞,于2024年10月17日在中國知網檢索發現,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研究文獻多產生于“十三五\"時期,“十四五”時期鮮有相關文獻。這表明已有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的研究結論缺乏時代性,應用價值大大減少。第二,已有研究對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并沒有達成統一意見,仍存在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張瀟瀟、楊姝琴2在構建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時,并未考慮生態保護競爭力。有鑒于此,本研究從全面系統視角出發,首先基于新發展理念,分析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體系,其次根據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體系構建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最后運用熵值法測度各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發展水平,并將鄭州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進行比較分析。
1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體系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理念、新要求。其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科學地回答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從城市發展來看,新發展理念抓住了城市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中的主要問題,集中體現了黨對城市發展的規律性認知。新發展理念能夠全面深化城市發展方式方法改革,正確解決城市建設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要義,是新時代指導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南。國家中心城市體現著高質量發展特征,代表著城市發展的最高水平,是我國當前和后實施新發展理念的標桿。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必須始終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通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提高競爭力水平。因此,本研究將基于新發展理念,分析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體系。
1.1創新: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
創新理念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體系中,主要體現在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一個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的城市離不開文化支撐。文化支撐在于文化建設,實現文化高度文明。文化高度文明能夠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從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持續、充分供給既是文化建設的過程,也是文化高度文明的重要標志,實踐路徑關鍵在于文化創新。科技是城市發展的引擎。“十四五\"時期,我國城市發展目標發生了轉變,由經濟主導轉向生產生活生態多元共同主導,城市發展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挖掘。城市生產生活更加追求綠色低碳。未來,城市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賦能,既能支持城市可持續發展,也能滿足人民對城市的多元化需求,營造宜業、宜居、宜游、宜養、宜學的生產生活環境。相較于一般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建設更加急迫,也是其在新發展理念中創新理念的集中體現。
1.2協調:經濟集聚競爭力和空間輻射競爭力
協調理念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體系中,主要體現在經濟集聚競爭力和空間輻射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新增的“深人”一詞,更加彰顯黨和國家在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過程中高度的歷史主動性和強大的時代擔當。國家中心城市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時代使命。對國家中心城市來說,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關鍵是不斷發揮其在區域城市群或者全國城市群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國家中心城市只有在區域城市群或者全國城市群中具有高水平的經濟集聚和空間輻射能力,才能夠更好地帶動區域內,乃至全國非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從而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國家中心城市相對于一般城市,應當具有較高的經濟集聚競爭力和空間輻射競爭力。這也是新發展理念中協調理念對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
1.3綠色:生態環境保護競爭力
綠色理念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體系中,主要體現在生態環境保護競爭力。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寫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正式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自此,黨和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走上了全面生態環境保護之路,美麗中國建設邁出了重大步伐。當前,我國城市建設雖然已經進人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是仍處于困難重重的關鍵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性問題還未得到根本性解決,生態環境保護的內生性動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發展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未得到根本性加固。新時代下,相較于一般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更應該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位置,在城市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上下足功夫,從而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這也是新發展理念中綠色理念對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
1.4開放:對外開放競爭力
開放理念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體系中,主要體現在對外開放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是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眾所周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是閉關鎖國搞建設,而是通過擴大內需使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更好地銜接起來,從而充分利用國內國際資源,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越發展,開放的大門就會越大。相較于一般城市,國家中心城市一般具有較高的國際影響力,在對外開放中承擔更多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國家中心城市需要著力打造開放平臺,強化對外合作,壯大開放型經濟,提高競爭力水平,不斷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和活力。這也是新發展理念中開放理念對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
1.5共享:社會服務競爭力
共享理念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體系中,主要體現在社會服務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理念,強調做好城市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人民是城市的建設者,更是城市的享有者。毋庸置疑,增強人民在城市發展中的獲得感,就是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共享城市發展紅利。按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把宜居宜業作為城市建設目標,不斷提高社會服務能力是城市建設者必須要堅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無非就是提高城市生產服務能力和生活服務能力,因此,社會服務競爭力集中體現為生產服務能力和生活服務能力。這也是新發展理念中共享理念對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
綜上分析,基于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內涵如圖1所示。

2.1研究對象和數據來源
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一2020年)》,支持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和重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6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支持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隨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8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支持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本研究選擇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9個國家中心城市為研究對象。
由于2024年各城市統計年鑒尚未公布,2023年數據缺失較多。為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本研究將研究時間設定為2022年。除國際友好城市數量指標外,其他指標來自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各城市2023年統計年鑒、2022年統計公報。國際友好城市數量指標數據來自各城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官方網站。此外,指標中涉及城市人口數量概念,均采用常住人口計算。
2.2指標體系構建
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是一個系統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必須緊扣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內涵,符合黨和國家關于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新發展理念既是黨和國家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指南,也是新時代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基本遵循。前文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科學系統地界定了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內涵。下文將結合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內涵,從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經濟集聚競爭力、空間輻射競爭力、生態環境保護競爭力、對外開放競爭力和社會服務競爭力等6個維度構建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針對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每個維度的指標選取,均借鑒了以往相關研究[3-5],結果見表1。
2.3 測度方法
用于測度不同城市綜合發展實力的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相較于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測度結果更加客觀、真實。因此,本研究通過Stata軟件,采用熵值法測度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指數,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進行標準化處理。
對于正向指標,計算公式為式(1)。
xijt=Xijt-min(Xi)/max(Xi)-min(Xi)
對于負向指標,計算公式為式(2)。

式中: i 表示地區, j 表示指標, χt 表示時間,max(Xj) 和 min(Xj) 分別表示指標最大值和最小值。為避免求熵值時對數計算無意義,對標準化后取值小于等于0的指標觀測點重新賦值為 0.001
第二,計算指標信息熵 ej, 確定指標權重 wj ,計算公式為式(3)至式(6)。


wj=dj?mdi
dj=1-ej
式中: n 為地區的總數: T 代表總年份 ?;pijt 為地區 i 第 j 個指標第 Φt 年數值所占的比重 ;dj 為指標 j 的信息熵冗余度 ;m 為指標總數。
第三,計算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指數,計算公式為式(7)

式中: Scoreit 表示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指數,指數值越大,競爭力越強,
3鄭州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對比分析
3.1鄭州競爭力最弱
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之上,運用熵值法計算的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指數結果見表2。從表2來看,2022年上海競爭力指數為69.1715,排名第1,競爭力最強。鄭州競爭力指數為6.0053,排名第9,競爭力最弱。


3.2鄭州競爭力處于低水平區,與中高水平差距較大
為更加直觀地展示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發展現狀,本研究根據前文計算的2022年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指數,運用SPSS22軟件對我國9個國家中心城市進行系統聚類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我國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發展水平可以劃分為高水平區、中水平區和低水平區等3個組別。北京和上海依靠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競爭力指數分別達到63.5809、69.1715,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中心城市,位居高水平區,成為不可撼動的“領頭雁”,屬于領先者。廣州、武漢、成都和重慶位居中水平區,競爭力指數在35~50,競爭力表現一般,屬于追趕者。天津、西安及鄭州位居低水平區,競爭力指

4鄭州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各維度分析
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熵值法計算的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各維度指數,結果如圖3所示。從影響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的6大維度來看,鄭州的競爭力優勢并不明顯。
4.1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不足
鄭州的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8,僅強于西安。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4.1.1文化創新能力不強。2022年鄭州普通高等學校數為68所,每人公共圖書館藏書數為0.8536冊,還不到1冊。普通高等學校數與北京(92所)廣州(84所)武漢(83所)天津(82所)重慶(70所)的差距較大,僅僅比上海(64所)、成都(63所)西安(58所)略高一些。每人公共圖書館藏書數(冊)與上海(3.3281冊)廣州(2.0471冊)天津(1.7542冊)、北京(1.5987冊)、武漢(1.4521冊)、成都(0.9488冊)的差距較大,僅僅比重慶(0.8486冊)和西安(0.7195冊)略多一些。這些數據表明,相較于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鄭州文化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4.1.2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對于鄭州來說,無論是科技創新產出,還是科技創新投人,都在國家中心城市排名中靠后。具體來看,2022年鄭州專利授權量為52031件,比北京(202722件)、上海(178300件)廣州(146854件)武漢(89461件)、成都(83616件)、天津(71545件)、重慶(66467件)、西安(58045件)都要低很多,位居第9位;教育事業費支出為854910萬元,比北京(4887041萬元)、上海(3862500萬元)、廣州(1982136萬元)、武漢(1777569萬元)、重慶(988878萬元)要低,但高于天津(621605萬元)、西安(527859萬元),位居第7位;科學事業費支出為2313914萬元,遠比北京(11711223萬元)、上海(11225700萬元)、成都(8221685萬元)、廣州(6269391萬元)天津(4789376萬元)、成都(4003084萬元)、武漢(3218403萬元)西安(2468163萬元)

都要低,位居第9位。這些數據表明,鄭州科技創新能力相較于其他國家中心城市較弱,專利授權量、教育事業費、科學事業費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鄭州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障礙。
4.2經濟集聚競爭力較低鄭州經濟集聚競爭力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9。經濟集聚競爭力較低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4.2.1經濟增長能力較低。2022年鄭州生產總值增長率為 1% ,在國家中心城市中雖然和廣州并列第5位,但落后于與鄭州經濟總量相近的西安L (4.4%) 、成都 2.75% 、重慶 (2.6% )。排名后3位的城市經濟總量大,增速低,分別是上海 (-0.2% )天津( 0.96% 和北京 (0.7%)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01169元,雖然領先成都(98149元)、重慶(90663元)西安(88806元),但是這一領先地位并不強勢。人口是城市發展基礎,一般來講,人口越多,城市經濟增長潛力就越大。2022年鄭州常住人口為1282.8萬人,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墊底,位居第9位,與位于第8位的西安(1299.59萬人)還差16.79萬人。這些數據表明,在國家中心城市中,鄭州經濟增長能力較低。
4.2.2商貿集聚能力較低。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2022年鄭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2231364萬元,排名第7位,僅僅比西安(46421133萬元)天津(35719920萬元)高一些,擴內需對鄭州來說任務艱巨。從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來看,2022年鄭州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290318982萬元,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倒數第1,位居第9位。這些數據表明,鄭州需要參考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進一步提高自身商貿集聚能力。
4.3空間輻射競爭力不夠
鄭州空間輻射競爭力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9。空間輻射競爭力不夠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4.3.1區域輻射能力較弱。從理論上講,區域輻射能力主要看經濟實力、工業實力和財政實力。從經濟實力來看,2022年鄭州地區生產總值為12935億元,排名第8,僅比排名倒數第1的西安(11487)高1448億元。從工業實力來看,2022年鄭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3447580萬元,排名第9,遠低于其他國家中心城市,與排名第8的西安(6227679萬元)也有不小距離,該距離大約為鄭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 50% 。從財政實力來看,
2022年鄭州地方財政預算內支出為14564080萬元,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墊底,即第9位,顯著低于排名第8的西安(15698087萬元)。這些數據表明,相較于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鄭州無論經濟實力、工業實力還是財政實力均處于劣勢。
4.3.2信息樞紐能力較弱。在信息技術時代,信息樞紐能力對于提升城市空間輻射能力至關重要。2022年鄭州郵政業務總收入為1614697萬元,在國家中心城市中表現不容樂觀,位居第8。2022年移動電話用戶數1810萬戶,在國家中心城市中表現良好,位居第6,與排名第一的上海(4433萬戶)還有不小距離,也僅比排名第9的武漢(1651)高了159萬戶,優勢亟須鞏固和提升。這些數據表明,鄭州信息樞紐能力較弱。
4.3.3交通樞紐能力較弱。一般來講,交通樞紐能力的強弱最終體現為運送旅客和貨物的總量。2022年鄭州客運總量為4469萬人、貨運總量為6109萬t,在國家中心城市中,均位于第9位,排名倒數第1。這些數據說明,鄭州交通樞紐能力有待大力挖掘。
4.4生態環境保護競爭力不高
鄭州生態環境保護競爭力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9。生態環境保護競爭力不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4.4.1資源集約能力較差。2022年鄭州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社會用電量為482.2451萬 kW?h ,排名第2,生產耗能僅低于天津(648.1332萬 kW?h. ,生產耗能高于重慶(482.0934萬 kW?h. 、西安(462.3532萬kW·h)、成都(425.3388萬 kW?h )武漢(391.0686萬 kW?h )、上海(390.9144萬 kW?h )、廣州(387.9333萬 kW?h. )。此外,2022年鄭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 84.6148% ,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7位,處于末端。這些數據表明,無論從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社會用電量來看,還是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來看,在國家中心城市中,鄭州資源集約能力均較為不足。
4.4.2環境保護能力較差。2022年鄭州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 39.34% ,遠遠低于北京( 49.77% )、重慶 44.56% )、廣州 (44.20% )、成都 (44.01% )西安( 43.94% )、武漢( 43.09% ),排名倒數第3,位居第7位。2022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 100% ,與北京、天津、武漢、廣州、重慶、成都一致,高于西安0 99.98% 和上海 98.4% ),總體差別不大。綜合來看,雖然鄭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100% ,但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很低,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4.5對外開放競爭力不突出
鄭州對外開放競爭力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9。對外開放競爭力不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
4.5.1國際經貿能力低下。一般來講,實際利用外資和進出口總額越高,地區國際經貿能力也就越高。2022年鄭州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120000萬美元,進出口總額為60697000萬元,在國家中心城市中分別位居第8位、第7位。可以看出,鄭州國際經貿能力還需加強。
4.5.2國際交流能力低下。2022年鄭州國際友好城市數量為12個,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在末位,即第9位。可以看出,鄭州國際交流能力還需加強。
4.6社會服務競爭力不強
鄭州社會服務競爭力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9。社會服務競爭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4.6.1生產服務能力弱。生產服務能力主要看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2022年鄭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 58.5582%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 44.7% ,在國家中心城市中分別排名第8位、第6位,相對靠后。這些數據表明,相較于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鄭州生產服務能力表現并不亮眼。
4.6.2生活服務能力弱。生活服務能力主要看人民生活保障建設。在人民收入方面,2022年鄭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6286.5元,落后于上海(84034元)、北京(84023元)、廣州(76849元)、武漢(58449元)、成都(54897.46元)、天津(53003元),僅比西安(48418元)、重慶(45509元)高一些,排名第8。在住行醫方面,2022年鄭州醫院數為290個,每萬人擁有公共汽電車為5.2362輛,人均城市道路面積為 6.15m2 ,在國家中心城市中分別排名第9位、第8位、第8位。這些數據表明,相較于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鄭州生活服務能力表現欠佳。
5結論與政策啟示
5.1結論
大力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城市競爭力,是鄭州“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的必由之路。為此,本研究聚焦“如何提升鄭州競爭力”,從以下3個方面開展科學研究。首先,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界定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體系內涵。其次,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體系內涵基礎上,構建了包括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經濟集聚競爭力、空間輻射競爭力、生態環境保護競爭力、對外開放競爭力和社會服務競爭力等6個維度的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最后,結合2022年相關數據,運用熵值法測度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水平,并將鄭州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論主要有3點:第一,在我國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鄭州競爭力最弱,排名第9。排名前8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成都、武漢、天津、西安。第二,鄭州競爭力處于低水平區,距離中高水平還有較大距離。低水平區的其他城市還有天津和西安。中等水平區的城市有重慶、成都、武漢和廣州。高水平區的城市有北京和上海。第三,從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6個維度看,在我國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鄭州只有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第8,略強于西安,而經濟集聚競爭力、空間輻射競爭力、生態環境保護競爭力、對外開放競爭力、社會服務競爭力均排名第9位。總體來看,鄭州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不足,經濟集聚競爭力較低,空間輻射競爭力不夠,生態環境保護競爭力不高,對外開放競爭力不突出,社會服務競爭力不強。進一步研究發現,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不足的原因是文化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經濟集聚競爭力較低的原因是經濟增長能力和商貿集聚能力較低。空間輻射競爭力不夠的原因是區域輻射能力、信息樞紐能力和交通樞紐能力較弱。生態環境保護競爭力不高的原因是資源集約能力和環境保護能力較差。對外開放競爭力不突出的原因是國際經貿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低下。社會服務競爭力不強的原因是生產服務能力和生活服務能力較弱。
5.2 政策啟示
5.2.1提升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提升文化科技創新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無論是文化創新能力,還是科技創新能力,鄭州都需要結合自身情況,參考其他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經驗,從文化建設、產業布局到科技產出等都要與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適應,對接鄭州市“十四五\"科技創新預期目標,打造一流創新業態。一是要運用數字化技術,立足國際視野,對現有仰韶文化和黃河文化進行深度挖掘,積極推動文化和產業深度融合,提高文化創新產出。二是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暢通教育、科技和人才良性循環,從強化引領、政策支持、結果評價等3方面營造科技創新新業態,著力打造“科創鄭州\"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三是要轉變政府職能,重點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主體關系,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積極性,不斷推動鄭州文化科技創新事業提質增效。
5.2.2提升經濟集聚競爭力。提升經濟集聚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提升經濟增長能力和商貿集聚能力。從研究結論可知,鄭州在國家中心城市序列中,經濟增長能力和商貿集聚能力較低,并不符合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要建設與國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經濟集聚競爭力,就必須要提高經濟增長能力和商貿集聚能力,打造相對完善的未來產業體系。一是要結合鄭州發展實際,既要統籌推進,又要有所側重,持續引進、培育、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壯大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及電池、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創新性產業。二是要在未來產業新賽道中搶占先機,聚焦新零售、區塊鏈、元宇宙、氫能源、固態電池、量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全國新零售產業基地、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區塊鏈發展先導區。三是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要素為引擎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未來產業發展步伐,構建富有活力的未來產業生態體系。
5.2.3提升空間輻射競爭力。提升空間輻射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提升區域輻射能力、信息樞紐能力和交通樞紐能力。鄭州地處中原腹地,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為此,增強區域輻射能力、信息樞紐能力和交通樞紐能力必須發揮好區位優勢,突出京津冀與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紐帶功能,發揮好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龍頭作用,吸收北京、上海等國家中心城市的優勢資源,加強自身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空間聯動性。一是要努力打造外暢內聯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互聯互通的路網基礎設施體系、高效便捷的運輸服務體系、智慧綠色的交通發展體系、更高質量的平安交通體系,深入實施綜合貨運樞紐“134N”工程,全面提升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能級。二是要借鑒上海大都市圈、廣州都市圈、北京都市圈等都市圈建設經驗,跳出“城\"的思維模式、樹立“圈”的發展理念,大力建設河南省委提出的“ 1+1+
3+N+X′ 的都市圈規劃體系。三是搭建鄭州智慧城市信息服務平臺、都市圈移動通信系統,推進信息資源快速、有效整合,實現信息互通、互聯和互享,不斷提升信息樞紐能力。
5.2.4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競爭力。提升環境保護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提高資源集約能力和環境保護能力。根據研究結論,鄭州資源集約能力和環境保護能力在國家中心城市中的表現并不亮眼。為此,亟須按照鄭州“十四五”生態環境規劃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態惠民、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創新、彰顯特色\"的基本原則,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在資源集約能力建設方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從依靠資源投入的粗放型轉向有利于生態文明的集約型,運用產業生態學理論,嚴格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循環再生,推行用能預算管理和區域能評制度,支持工業、交通、建筑、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增效,保護與培育城市生態服務功能。在環境保護方面,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健全城市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例如,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打造節水城市典范,加強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高生態示范創建水平;提倡綠色建筑理念,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規范處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集中整治重點污染地區。
5.2.5提升對外開放競爭力。提升對外開放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提高國際經貿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越開放,越發展,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鄭州要以切實舉措,提高國際經貿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深化制度型開放,在“樞紐 + 開放 + 產業 ?+ 平臺”的對外發展路子上走深、走實,大力鞏固國內國際航空客運 + 貨運的“雙樞紐”地位,著力培育現代化服務業,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具體來看,一是要積極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貿易規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鄭州市情的國際貿易新經驗,以漸進式方式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二是要最大限度發揮交通區位優勢,依靠“一帶一路\"倡議,疊加國家各種重大戰略,著力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撐,實現“樞紐 + 開放 + 產業 + 平臺”的高質量發展。三是要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引進先進生產要素,著力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夯實現代化產業基礎,參與國際產業鏈分工,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
5.2.6提升社會服務競爭力。提升社會服務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提高生產服務能力和生活服務能力。借鑒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家中心城市關于社會服務建設的經驗,在優生優育、公共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養老保障、住房保障、社會保障、擁軍優撫和文化體育等領域,有步驟、有計劃地增強生產服務能力和生活服務能力。提升優生優育服務水平,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加強生育服務保障,構建安全普惠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優先保障學有所教,著力推進學有優教,建設公平優質現代教育服務體系。推動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強化就業創業服務保障,發展全方位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形成便捷普惠醫療衛生保障服務體系。健全基本養老保障服務,加快發展普惠養老服務,構建多層次多樣化養老保障服務體系。完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完善弱有所扶兜底保障體系,扎實建設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加強城鄉居民服務保障。全面落實退役軍人保障政策,提高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水平。提升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水平,發展高品質文化旅游體育服務,完善公共文化體育供給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張瀟瀟.基于城市功能的國家中心城市發展質量評價[J].當代經濟,2017(36):19-21.
[2]楊姝琴.廣州增強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力研究[J].城市觀察,2014(6):166-177.
[3]田美玲,方世明.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的提升機制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242-247.
[4]郭志強,呂斌.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J].城市問題,2018(11):28-36.
[5]田美玲,劉嗣明,寇圓圓.國家中心城市職能評價及競爭力的時空演變[J].城市規劃,2013(11):89-95.
(欄目編輯: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