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月德
云浮是廣東最年輕的地級市,剛過了而立之年。面對經濟體量小、財政實力弱、民生短板欠賬多的現狀,云浮全力推動科教興市,將全市礦產資源收益的三分之一用于教育。
云浮是廣東最年輕的地級市,剛過而立之年。教育將如何支撐奮進第二個“云浮30年\"?對此,本刊記者專訪了云浮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月德。
《廣東教育》:“十四五”以來,云浮如何部署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吳月德:云浮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建立了市、縣兩級四套班子掛鉤聯系學校制度。2022年起,市委書記、市長分別擔任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和第一副組長;各縣(市、區)均參照市委做法調整由黨委書記擔任組長、縣(市、區)長擔任第一副組長,全面提升黨委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出臺了云浮市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和云浮市“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教育行動方案,推動全市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廣東教育》:云浮怎樣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大思政課”?
吳月德:為弘揚紅色革命精神,落實市委提出的“扛起政治使命傳薪火,聚力打造紅色基因傳承高地”要求,我們實施立德樹人鑄魂工程。
一是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大中小學段相銜接的“三進”工作體系,印發《云浮市教育系統“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方案》,發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近10萬冊。全面落實市委常委會會議每年專題研究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立市四套班子到學校上思政課機制,市、縣領導班子每年到掛點的學校上一堂思政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二是重點將鄧發、梁桂華、葉季壯等重要革命歷史人物和長崗坡渡槽紅色遺址、“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磨刀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等納入全市“金牌思政課”教案,進一步充實思政課程。將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造“生活中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堂”,以“大思政課”特色品牌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三是持續推進與廣東財經大學共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共同體項目,依托羅定中學等17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開展集體備課、教學展示交流、研學等活動。
《廣東教育》:近年來,云浮怎樣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激發教育高質量發展活力?
吳月德:2021年,云浮市、新興縣入選廣東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市、縣(區)名單,此外還有一些試點項目。通過“試點先行、全面推進”的改革路徑,有效推動了教育評價改革深入開展。
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印發年度工作要點、召開專題會議,全面部署實施教育提質行動,集中解決一批制約云浮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逐步探索符合云浮實際的教育發展新路徑。出臺《云浮市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工作任務清單》《云浮市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工作負面清單》《云浮市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全力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落地落實。
全面實施“縣管校聘”、教師績效工資、職稱評審、課堂評價等改革,出臺中小學教師職稱競聘推薦指引,實行競聘推薦量化評分,更注重師德師風、教學能力、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出臺了高級教師聘任管理工作指引,解決了“能上不能下”考核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出臺了中小學(幼兒園)課堂教學綜合評價方案,規范教師教育教學行為和學校辦學行為,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提升。
為著力“破五唯”,云浮全面實施人才云聚強市工程,2024年以來招聘高層次教育人才315名,對5所品牌學校實施去行政化改革,公開選拔領導班子成員8名。深化“縣管校聘”改革,推動輪崗交流校長、教師共1732人,促進縣域師資均衡配置;評選出市級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共200人,組織“三名人員”參加專項培訓,指導“三名人員”組建工作室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
《廣東教育》:今年是奮進第二個“云浮30年”的開局起步之年,云浮教育發展將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吳月德:接下來,云浮謀劃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著力建成順應發展大勢、契合人民期盼、體現功能定位、彰顯區域特色的高質量教育體系。
一是持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深化普通高中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品牌高中建設。深化集團化辦學,推動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深化教師績效工資、職稱評審、“縣管校聘”改革,不斷完善教師激勵、約束、退出機制。推動落實新一輪“雙減”工作,加強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規范管理。辦好特殊教育,探索發展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發展老年教育,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二是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推進“百千萬工程”教育行動,辦好“三所學校”。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提質工程,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擴大縣城、中心鎮等學齡人口凈流入地的學位供給,加強跨學段動態調整和余缺調配,穩妥撤并農村“小散弱”教學點,增加高中學位,加快推進北京師范大學云浮實驗學校等項目,確保在今年7月開工建設。支持公、民辦幼兒園利用空余學位招收2~3歲幼兒。
三是深入推進“新強師工程”。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加強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建設,嚴把教師人口關、考核關、監督關、懲處關,對師德違規“零容忍”。根據在校生變化趨勢,科學制定教師隊伍建設規劃。依托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培養“四有”好老師。
四是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強化辦學質量評價和教學管理監督檢查,加強教研和高考備考工作,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高考成績連年取得新突破。開展“名優教師送教下鄉”活動,促進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化“教育融灣”工作,深化與佛山市對口幫扶、與肇慶學院縱向幫扶工作,推動云浮中學與中山紀念中學結對幫扶,推動華南師范大學專家團隊助力西江中學,開展形式多樣的
交流幫扶活動。
五是“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化學校德育工作,推進“大思政課”育人體系建設,健全“三全”育人機制。深化體教融合,推動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不低于兩小時和每天上一節體育課,借助第十五屆全運會舉辦的契機,在學校廣泛開展曲棍球運動等體育活動。積極開展學校美育工作,建立學校美育發展的“云浮模式”。創新盤活擢荒地開展農耕勞動實踐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掌握勞動技能。
六是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園”建設。強化校園安全管理,建立上學、放學等重要時段學校領導校門口值班值守制度。加強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堅持每學期開展上好一堂思政課、做細做實一次全面排查、上好一堂家長會、針對性做好一輪家訪“四個一”活動。抓實控輟保學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升平安校園建設成效。
七是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持續推進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推動職業院校內涵發展,加強骨干專業建設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支持中醫藥等中職、高職專科和普通本科聯合辦學、貫通培養,培育更多高素質產業人才。
八是縱深推進教育系統全面從嚴治黨。鞏固拓展教育領域專項治理和集中整治成果,完善“校園餐”監督員制度以及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專項工作機制,深刻吸取教育系統系列案件教訓,開展以案促改,健全學校“一把手”監督機制,加強對校園餐、校服采購、教輔材料征訂、招生人學、工程項目招投標等重點領域的監督,全力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教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