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760
隨著教育公平、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大力推進,孤獨癥兒童如何更好地適應集體環境、融入社會生活日益被人們關注。融合教育是孤獨癥兒童享受平等教育權利的重要途徑和形式,也是正常參與社會生活的預適應和保障。自2022年《“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頒布以來,深人推進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實現特殊教育優質均衡的主方向。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孤獨癥兒童進人普通學校學習和生活已成必然。但有研究發現,融合教育環境中的孤獨癥兒童遭受著更高比例的欺凌風險。
欺凌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強勢方對弱勢方進行的蓄意、重復,并造成弱勢方人身、財產、精神受損的攻擊行為,有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兩種類型[2]。近年來,雖然我國校園欺凌治理工作在各教育層面持續開展,且成效顯著,但不可否認的是,校園欺凌問題仍層出不窮,欺凌根源依舊呈現出復雜、隱性、多樣化的趨勢,對學生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損害。有研究指出,孤獨癥兒童容易成為遭受欺凌的高風險群體[3],在被卷人校園欺凌的各類特殊兒童中,孤獨癥兒童遭遇的欺凌情況最為嚴重[4]。目前,我國已有研究者對融合教育中孤獨癥兒童的校園欺凌問題進行關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有研究者認為,自身因素是孤獨癥兒童遭受欺凌的主要因素,其次依次是同伴因素、學校因素、教師因素和父母因素[3];欺凌雙方的認知、情緒、行為和溝通是欺凌涉及的四大典型特征;融合學校需要結合孤獨癥兒童的自身特點,采用視頻示范、社交技能訓練,通過改善校園生態等方式預防和減少欺凌行為[7]。
盡管已有的研究成果為孤獨癥兒童的欺凌防治做出了貢獻,但有關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獨癥兒童校園欺凌的獨特特征、典型危害、核心表征和防治策略等問題仍需進一步探討。因此,為有效推進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構建優質均衡教育服務體系,促使孤獨癥兒童真正融人班級、學校和社會,亟須深入剖析其特征、危害、成因和防治策略,以期提供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獨癥兒童校園欺凌特征
欺凌是一種系統性關系暴力,其本質是一段時間內,強勢方對弱小方進行的蓄意、重復,并造成人身、財產、精神損害的攻擊行為,具有非偶然性、主觀故意性、力量不平衡性和創傷性等特征[8。由于孤獨癥兒童社會認知差異與行為表達的特殊性,融合教育中孤獨癥兒童的校園欺凌更具有獨特性。
(一)欺凌雙方力量差異懸殊
融合教育環境中,孤獨癥兒童因社交認知、情緒調節和行為控制等缺陷,與普通兒童相比在多方面均存在系統性落差[9]。其一,普通學生身體發育良好,肢體力量較強,協調性較高,靈活敏捷。在肢體對抗時,普通學生能夠憑肢體優勢占據主導地位,輕易實施推揉、踢打、拉扯等行為,孤獨癥兒童則無力反抗,這加劇了欺凌的發生和持續[0]。其二,普通學生社交溝通正常,能夠利用語言、肢體和眼神與他人建立聯結,快速融入群體,獲取幫助;相比之下,孤獨癥兒童較難通過有效方式獲取和利用他人提供的安慰、理解和鼓勵,難以在遭受欺凌時尋求幫助[]。其三,普通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問題解決能力,在面對社交沖突或日常挑戰時,能夠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孤獨癥兒童則因社會經驗和問題解決能力不足,難以應對突發變化和復雜情境,甚至出現應激和逃避反應,加劇欺凌困境。
(二)欺凌雙方關系難以改變
融合教育環境中,孤獨癥兒童與普通學生間的關系較為復雜。孤獨癥兒童的行為反應缺陷使其容易成為受欺凌的對象,且欺凌呈現“排斥一孤立一再排斥”的惡性循環,欺凌關系一旦形成,很難通過常規手段改善。其一,欺凌者容易將孤獨癥兒童視為“異類\"進行長期的排擠、取笑或捉弄,孤獨癥兒童也很難以有效的方式向欺凌者表達困惑和不滿,加劇了欺凌關系的僵化[2]。其二,孤獨癥兒童缺乏自我保護技巧,即使其他同學試圖干預欺凌行為,孤獨癥兒童也可能因長期的社交隔離而難以建立新的友誼,從而使欺凌長期存在。其三,孤獨癥兒童普遍存在執行功能障礙,難以識別隱喻性威脅或復雜性社交暗示,無法通過語言或肢體進行反抗,甚至可能將欺凌誤認為“互動游戲”[3],從而陷人“社交退縮一能力衰退一更易被欺凌”的下行螺旋。
(三)欺凌行為發生場所更加廣泛
在融合學校內,孤獨癥兒童遭遇欺凌的場所從傳統的廁所、房屋角落等監控盲區擴展到教室、餐廳、體育場甚至是網絡等新興結構性區域[14]。如課間休息時段的教室,缺乏教師管理,學生言行相對自由,容易出現針對性欺凌行為。餐廳用餐、體育場活動等場景對于普通學生較為容易,但孤獨癥兒童受限于自身能力,容易成為大家談論的對象和目光的聚焦點,引發嘲笑和排斥,成為欺凌目標。此外,網絡社交平臺有成為校園欺凌新場所的趨勢,如孤獨癥兒童的照片、視頻、表情包等被同學惡搞、傳遞、取笑[15],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社交平臺上的信息會迅速擴散和傳遞,從而進一步加重欺凌[16]。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獨癥兒童校園欺凌危害
校園欺凌對孤獨癥兒童的影響廣泛且深遠,涉及生理、心理、行為及未來發展等諸多方面。其一,校園欺凌會損害孤獨癥兒童的肢體健康[1]。當欺凌行為或欺凌場景比較恐怖時,孤獨癥兒童可能會對同學、教師或學校產生過度恐懼心理,進而發展為創傷后應激障礙和睡眠障礙[18]。其二,校園欺凌會加重孤獨癥兒童的心理壓力。欺凌經歷會讓孤獨癥兒童更容易陷人負面情緒,如受欺凌后會產生不安和焦慮,害怕與他人接觸或自我隔離,拒絕社交;或出現自卑和抑郁,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接納或喜愛,長期自我否定、情緒低落,無法融人集體,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行為[19]。其三,校園欺凌會導致孤獨癥兒童的行為問題。欺凌會激發孤獨癥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從而引發攻擊性行為,如侮辱性言語(臟話)身體攻擊(推揉、抓扯)過度的肢體動作(亂跑、踢東西),甚至是自殘自傷(咬傷自己、撞傷自己)等[20]。其四,校園欺凌會阻礙孤獨癥兒童的未來發展。持續欺凌會加劇孤獨癥兒童的社交困難,進一步失去安全感和信任感,影響友誼建立、社交學習、情緒管理,甚至引發身份認同危機,失去自我價值信念,喪失對未來的積極態度。欺凌事件還會影響孤獨癥兒童的學業進展,帶來情緒困擾和精神壓力,分散注意力,降低課堂參與度,影響學業發展[2I]。此外,遭遇欺凌后孤獨癥兒童會出現不安、焦慮或攻擊行為,父母需要投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給家庭帶來額外壓力。
三、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獨癥兒童校園欺凌成因
(一)個體因素
1.溝通與社交障礙
溝通困難與社交障礙是孤獨癥的核心障礙,嚴重影響著孤獨癥兒童的社會功能發展,是引發孤獨癥兒童遭受校園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孤獨癥兒童在溝通中難以準確理解他人想法以及表達真正意圖,容易產生誤解,面臨復雜交流情境時反應遲緩,不能及時參與或理解對話進程,容易被同齡人視為“異類\"或“不合群”。另一方面,孤獨癥兒童在社交中難以恰當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交流表達顯得僵硬、機械,難以被同齡人理解和認同,身處特殊場景中容易表達失控,做出不合時宜的表情或動作,引發同學的不滿、嘲笑或排斥[22]。
2.狹窄興趣與刻板行為
狹窄興趣與刻板行為是孤獨癥兒童容易遭受欺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融合校園中孤獨癥兒童可能會因專注某種特定的興趣或活動(如對某個特定話題或玩具的偏愛)而忽視其他同學的需求,與周圍環境格格不人,進而導致被排斥或誤解。此外,孤獨癥兒童的重復刻板和怪異行為也容易使其招致校園欺凌。如有些孤獨癥兒童已形成固定的活動程序,必須走同一條路線、踩同一塊地磚、站同一個位置、吃同一個食品等,一旦固定程序被影響,會表現出明顯的異常行為,進而成為被差異對待的對象。
3.感知覺敏感
孤獨癥兒童的欺凌遭遇與其感知覺敏感高度相關,這一問題不僅對孤獨癥兒童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還加劇了他們成為欺凌對象的風險。孤獨癥兒童對復雜社交情境高度敏感,融合校園中有的孤獨癥兒童對環境變化或他人情緒信號反應遲鈍、缺乏回應,如無法及時、恰當地回應他人的打招呼,被誤解為“不合群”或“不懂社交”而被排斥;有的孤獨癥兒童不適時表現出怪異動作,被認為故意挑畔或不友好,難以融人集體[23]。此外,情緒不穩、興趣喪失、動力不足及過度自責等癥狀也會增加孤獨癥兒童被欺凌的風險[24]。
4.其他因素
融合教育環境中孤獨癥兒童的校園欺凌受協調能力、學業成績等因素的影響。有的孤獨癥兒童動作笨拙,在體育活動中容易摔倒,精細動作(如打球、用餐等)不協調,很難參與集體運動或游戲,從而成為同學取笑或疏遠的對象。有的孤獨癥兒童雖然智力問題不大,但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有所欠缺,注意力和記憶力不足,導致學業出現問題[25]。
(二)環境因素
1.學校環境因素
學校環境是孤獨癥兒童欺凌事件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首先,普通學校的班級規模更大、學生人數更多,教師無法在每個學生身上投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孤獨癥兒童的特殊需求可能無法得到滿足,導致其在群體中處于邊緣地位,受欺凌的概率更高[26]。其次,普通學校的部分場所,如廁所、操場等區域隱秘性強、人員流動快,學校對這些區域的監管有限,更容易出現欺凌事件。而沒有經過特殊教育培訓的普通教師,無法識別孤獨癥兒童在社交互動中的困難,甚至不能有效調解孤獨癥兒童與其他同學的沖突,導致欺凌發生[27]。最后,在管理方面,普通學校如果班主任或其他教師無法有效掌控課堂秩序,孤獨癥兒童很容易被同學作為“異類”進行攻擊,被不尊重、取笑或排斥。
2.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環境是孤獨癥兒童欺凌事件的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第一,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的孤獨癥兒童更容易遭受欺凌,如過度保護、干預、控制等都有可能使孤獨癥兒童在集體生活中不適,成為被欺凌的對象。第二,家庭支持越高,孤獨癥兒童應對外界挑戰的能力越強,遭受欺凌的風險越小。反之,孤獨癥兒童遭受欺凌的風險越大。第三,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態和關系也會影響孤獨癥兒童遭受欺凌的風險,養育者有生理或心理問題的孤獨癥兒童更可能成為被嘲笑和欺凌的對象。家庭成員間關系緊張、不和諧可能會使孤獨癥兒童表現出焦慮、易怒等情緒,增加被欺凌的風險。
3.同伴關系因素
同伴關系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個體行為調整和社會認知的重要來源。由于孤獨癥兒童的社交溝通、情緒控制等存在缺陷,使其在融合教育環境中難以形成高質量且穩定的同伴友誼,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積極的同伴關系需要有效的理解溝通,但孤獨癥兒童對社會信息的處理存在困難,使普通學生無法與其建立積極的同伴關系,進而更容易被孤立和邊緣化。此外,少部分同伴會故意用捉弄行為引發孤獨癥兒童的情緒發作,其他同學作為目擊者會產生害怕心理,不愿接近孤獨癥兒童,使其成為被孤立的對象。
四、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獨癥兒童校園欺凌防治策略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防治孤獨癥兒童遭遇校園欺凌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在隨班就讀孤獨癥兒童被欺凌事件時有報道的情況下,更應加大欺凌的預防和干預力度,以建立和諧友善的融合教育環境,實現融合教育目標。
(一)依托數字智能,推進校園欺凌風險預測和干預
數字智能為校園欺凌的預防和干預提供了新思路。融合學??梢越柚鷶底种悄艿膬瀯輰撛诘钠哿栾L險進行警示,對已有的欺凌行為進行干預。例如,融合學??衫弥悄鼙O控和動態行為分析對潛在、早期的欺凌行為進行識別和預警,盡可能做到事前預防、事起介入,以降低孤獨癥兒童面臨的欺凌風險。學校和家庭也可以借助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智能系統組織學生開展情境模擬,幫助普通學生學習如何在突發、復雜情境中與孤獨癥兒童相處,幫助孤獨癥兒童學習如何在隱蔽的場景中應對欺凌。
(二)開展跨界協同,建立系統性校園欺凌防治體系
融合校園的欺凌防治不應只依靠學校的單一力量,更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協作建立系統性的欺凌防治體系。學校作為校園欺凌發生的主場所,應承擔校園欺凌防治體系建設的主體責任。融合學校應制訂具體的防欺凌政策和措施,如在校規校紀上明確獎懲方案,健全欺凌舉報和反饋機制,對師生加強培訓,提升師生的反欺凌意識和能力,或聘任家長和學生組建“反欺凌志愿者隊伍”,構建全方位校園欺凌防護體系。
社會在校園欺凌的預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公、檢、法人員可定期到融合學校向教師、學生、家長開展法治教育和宣講,提升他們的思想認知,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防治欺凌的風氣;社區應加強區域內的安全保障和人文關懷,如邀請社會工作者、婚姻家庭指導師等人員來社區組織青少年開展相關活動,增強孤獨癥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集體意識,預防因缺乏社交而導致的欺凌。孤獨癥兒童家長在欺凌防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應積極參與欺凌防治體系的建設,如對外配合相關部門開展欺凌防治工作,對內開展防欺凌家庭教育與培訓,提升孤獨癥兒童自身的防欺凌意識和能力。
(三)引入生態建設,創設和諧型融合校園環境
和諧的融合校園環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孤獨癥兒童的感知覺敏感度,使其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的溫暖減少沖動行為和應激反應,進而緩解普通學生對他們的排斥和孤立。和諧型融合校園的創設需從物理環境和生態環境兩個方面人手,物理環境上,融合學校應加強對公共隱蔽區域,特別是欺凌高發區域的全方位監控,避免因設施設備不足導致的校園欺凌發生。生態環境上,融合學校需要重視校風校紀建設,努力開展包容教育、尊重教育,樹立接納與關愛的校園氛圍,減少對孤獨癥兒童的歧視、嘲笑和非議。此外,融合學校還可以從制度激勵層面引導普通學生為孤獨癥兒童提供幫助,如通過“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方式,為孤獨癥兒童提供學業支持和情感慰藉。
(四)融合實踐特色,開發本土化校園欺凌防治策略
結合地方融合教育實踐,開發適用于本土的特色化校園欺凌防治策略是融合學校治理孤獨癥兒童校園欺凌的關鍵。雖然政府在宏觀政策上為欺凌治理提供了指導和方向,但實踐操作中需要各融合學校依據實際制訂、細化和落實適用于自身的欺凌防治策略。如針對多種宗教信仰地區,應制訂不同于單一宗教信仰地區的防欺凌策略;針對農村地區應制訂不同于城市地區的欺凌防治策略。如此才能更好地促使欺凌防治因地而異、因地制宜。此外,融合學校也應結合自身特色開展反欺凌教育和治理,如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應在全校各年級范圍內開展防欺凌教育,樹立“欺凌可恥”的校園風氣,或結合聲樂(改編歌謠)、體育(特奧運動會)、藝術、繪畫等形式開展防欺凌宣傳,使融合校園內的防欺凌意識深人人心,從實踐層面減少欺凌事件的發生。
(五)強化德育引領,促進學生思想品德與班級班風建設
學生品德修養與班級風氣是影響孤獨癥兒童在融合校園能否正常學習生活的重要因素。周圍同學較高的品德修養和良好的班級風氣能夠有效預防和減少孤獨癥兒童遭遇校園欺凌,因此,學校應強化德育引領,通過提升學生品德修養和建設良好班風為孤獨癥兒童保駕護航。如在全國大中小學校一體化思政背景下,融合學校應充分利用思政、心理、體育等課程,借助班會、升旗、春游、秋游等活動加強對普通學生思想品德、尊重意識的培養,使普通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孤獨癥兒童的差異,自發對其進行關心和尊重,以預防和減少欺凌。班級風氣和氛圍能直接影響普通學生的語言和行為,融洽的班級風氣充滿了友愛、團結、互助和關心,與之相對應的欺凌行為就會大大減少。因此,融合教育班級班主任應積極開展良好班風建設,鼓勵班級內學生團結互助、合作包容,如通過班會課創設“道德兩難情境\"讓普通學生對發現孤獨癥兒童遭受欺凌后是否該報告進行思考,并通過家校聯合制訂《班級憲章》,將制止和欺凌有關的行為寫進《班級憲章》,營造和諧互愛的班級風氣,以預防和減少校園欺凌,促進孤獨癥兒童在融合校園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2][9][23]MatsumotoV,BlackR.Aneasymark:YALcharacter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targeted bybullies[J].Middle School Journal,2019(5):23-31.
[3][7][13][16][27]宋珊珊,孫玉梅.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獨癥學生欺凌現象分析與策略探究[J」.中國特殊教育,2022(8):11-20+29.
[4][5][10][24]呂玲霄,劉欣.隨班就讀兒童校園欺凌原因及對策分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1(2):27-32.
[6]李丹,許家成,徐勝.融合教育中校園欺凌的干預策略[J].現代特殊教育,2016(15):60-61.
[8]Cynthia M,JohnML,DavidRJ,etal.Exploringpredictorsof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of studentswith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findings fromNLTS2O12[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Disorders,2021(12):1-12.
[11][12][25]喬秀梅.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獨癥學生校園欺凌的原因及其對策[J].綏化學院學報,2024(7):70-72.
[14][18]HooverD W,Kaufman J.Adverse childhoodexperience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2018(2):128-132.
[15]魏雷東,宗千雅.校園欺凌治理的社會工作介入:賦能模式與循證實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89-95.
[17]陳奕樺.我國臺灣地區融合教育環境下殘疾學生校園受凌情況[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9(1):83-89.
[19]ZablotskyB,Bradshaw CP,Anderson C,etal.Theassociation between bully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functioning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JDBP,2013(1):1-8.
[20]SusanD M,Angela AG,JoleneHG,et al.Suicideideation and attempt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J].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3(1):109-119.
[21][22]趙新宇.全納教育視角下,我國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問題的解讀與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8(5):80-81+84.
[26] Judith H,Neil H.Exposure to bullying among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s:a multi-informant analysis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J].Autism,2014(6):618-630.
A Research on the School Bullying to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the Contex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CHENXiaohu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cy system,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placed in mainstream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hassignificantly increased.However,the limitationscausedby their core impairments,such ascommunicationand interaction, behavioral patterns,and emotional understanding,stillpose various challenges for them in inclusive education. School bullying isoneof the issues faced bychildren with autism in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bullying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and direction in thepractical implementationof inclusive school education.In this context,an in-depth analysisof the characteristics,hazards,and causesof bullyingamongchildrenwith autismin inclusive education is helpful in providing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campus bullying in inclusive education.
Key words:inclusive education;autism;school bullying;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uthors:CHEN Xiaohua,intermediate teacher,Jinhua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Jinhua,Zhejiang,321000), 15957966227@163.com.
(責任編輯:王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