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C760
在當今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構建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已成為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并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建構思路[2],這一構建過程是將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的知識生產過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深厚基礎和獨特優勢。特殊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促進特殊群體平等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使命。通過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既是教育學科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實國家教育政策的必然要求。目前,關于構建中國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學者們在內涵、特征和構建路徑等方面展開了深入探討。然而,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研究尚顯不足。因此,本文以“是何、為何、何為、如何”為探究框架,闡述中國特色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價值意蘊,從認識論、倫理觀和方法論的哲學視角審視其構建路徑,以期為新時代中國特殊教育知識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
一、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理論起點
在中國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中,對“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這一概念深人進行學理性的闡釋至關重要。反思我國特殊教育知識體系的百年構建歷程,盡管經歷了自我檢視與改進,但總體仍未突破西方教育學知識體系框架,西方特殊教育知識體系在我國教育實踐中仍廣泛存在。在特定時代背景下,西方特殊教育知識體系曾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產生了顯著正向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創立。因此,如何理解“自主”“知識體系”“體系構建”是理解中國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關鍵詞。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須擺脫對西方教育理論的過度依賴,立足本土實踐,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
(一)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自主”是指主體在自身意志和能力基礎上,具有事物的主導權與所有權,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核心特征,體現為知識生產和體系建構中的主體性與原創性[3]。“知識體系”是指以系統化的概念群為基礎,對人類社會實踐及其發展規律的認知進行整合與提煉而形成的知識系統4,該知識系統呈現系統化、邏輯化和規律化的結構[5]?!绑w系構建”是一個從知識生產到整合,理論到實踐的動態化、系統化過程,旨在通過理論創新、實踐探索與制度保障,形成具有自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知識體系[。因而,“知識體系構建\"是指基于實踐經驗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知,依據一定的規則、設計、理念和邏輯順序,將單一、零散的知識制度要素進行整合,最終進行實踐,以確保整個知識體系的自主性、科學性、連貫性和有效性,形成相互聯通的整體。綜上所述,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是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首要前提下,以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基于中國文化背景、教育實踐和現實需求,通過系統化、科學化的方法整合理論和實踐經驗,形成一套既能夠有效解決中國自身問題,并為國際提供參考的具有自主性、原創性和系統性的知識體系。
(二)中國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構建中國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強國目標的基礎工作?,F有研究一方面從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根本問題出發,提出通過理論自主、主體自主、方法自主和學科自主來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另一方面結合理論與經驗,提出\"破立并舉\"的策略[8-9],并聚焦中國本土實踐經驗與原創成果,深人探討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具體路徑與方法。關于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研究大多集中在教育學、體育學等學科。中國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頌立足中國特殊教育實踐,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形成具有自主性、系統性和中國特色的知識體系。這一構建過程聚焦特殊教育的核心概念、關鍵問題與基礎理論,旨在擺脫對西方教育學知識體系的依賴,通過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構建能夠解決本土問題并為國際特殊教育貢獻智慧的知識體系。
二、價值剖析:構建中國特色的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意義
(一)學科維度:確立“文化主體性”的學科發展立場,由“移植借鑒”轉變至“自主創新”
文化主體性強調在中國本位的思想理論基礎上,堅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折射出我們對中華文化的主體認識達到了相當高的文化自覺與自省[0]?!拔幕黧w性\"的學科立場彰顯了我國特殊教育的學科個性,各學科間相互交流融合的趨勢并不意味著學科應該喪失其自身特質。特殊教育是一門具有鮮明人文關懷屬性的學科,其發展離不開特定文化語境[]。我國獨有的社會倫理規范、文化價值觀念和教育管理體制共同塑造了特殊教育發展的獨特生態。構建中國特色的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使我國特殊教育學科發展立足本土文化價值取向,從“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傳統人文關懷精神出發[2],以促進特殊兒童全面發展、融入和適應社會作為核心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特殊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國外特殊教育模式或理論的影響,對國外先進理念或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移植與模仿。然而,不同國家在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有著顯著差異,簡單照搬國外的理論難以精準匹配我國特殊教育實踐,因此,在國外理論運用過程中時常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難以充分發揮其預期效果。構建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既有利于文化主體性的確立,也有助于特殊教育學科目標、學科內容和學科發展更加貼近中國社會的實際,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教育需求,促進特殊群體的全面發展與社會融人,擺脫對國外理論的過度依賴,實現由“移植借鑒\"到“自主創新”的轉變。
(二)學術維度:堅定文化自覺,助力達到“美美與共”的學術境界
文化自覺涵蓋了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個方面,對作為一個文化主體的民族所面臨的時代困境做出回應,即本民族的文化從哪里來、現在如何、未來向何處去[13]。費孝通認為:“文化自覺的意義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從而增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以自主能力適應新環境和新時代的文化選擇和反思?!盵14]我國特殊教育領域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從古代為養寡設立的“孤獨園”和宋元時期設立“運司養濟院\"等對殘障人士的收容救濟舉措[15],到現代特殊教育機構的逐步建立,都蘊含著獨特的中國教育智慧和人文關懷理念。
基于豐富傳統文化構建的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促使特殊教育工作者更加堅定文化自覺,積極參與國際學術對話,將本土獨特的學術成果和經驗推向世界,展示中國智慧和魅力。同時,在展示自身智慧和方案的同時,特殊教育工作者以文化自信的底氣和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學術理念與研究成果,將外來學術成果與本土文化、教育實際相結合,讓研究者在多元文化學術交流中,實現本土學術與國際學術優勢互補,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理想學術境界,推動全球特殊教育的共同繁榮,提升我國特殊教育的影響力和貢獻力。
(三)社會維度:促進社會參與,營造“天下大同”的融合環境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資源可有效改變社會對特殊群體及特殊教育的認知,營造“天下大同”的融合環境。從文藝學術方面看,古代詩詞歌賦、繪畫、戲曲等作品中不乏對殘障人士“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的高尚道德的描述[7]。從傳統教育思想方面看,“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有教無類”思想[18]、“各因其所長而教之者也”[19]和\"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20]的因材施教和缺陷補償思想為實現教育公平、社會公平提供了理論指導,促使社會從文化根源上理解特殊教育,平等看待特殊教育。傳統文化中的“仁愛觀”與“義利之辯”的觀念促使社會各界對特殊兒童產生共情,激發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特殊教育事業。從傳統習俗方面看,鄰里互助,照顧孤寡殘弱的傳統源遠流長,為特殊教育優化資源配置也提供了經驗啟示。中國特色的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可為社會協同參與提供助力,為營造“天下大同\"的融合環境奠定堅實基礎。
三、核心框架:中國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范式探究
(一)認識論:回應特殊教育在發展中的實踐性
問題1.格物致知:兒童從經驗認知向學習能力開發
轉變“格物致知”作為“心”與“物”之間循環往復、交織過渡的實踐活動,最終指向在“心”與“物\"交互實踐中不斷顯現和重構的真理[2]。特殊兒童因其自身生理或心理的特殊性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往往更為獨特。觸摸、觀察和玲聽是他們認識和探索身邊事物常用的方式方法,對物體特性積累的經驗認知是特殊兒童構建對世界認知的基石。
“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是“格物\"的最終目的,即對積累的經驗認知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和升華,從而使特殊兒童“致知”,實現學習能力的開發。基于具體經驗,逐步開發多種學習能力的過程正是“格物致知\"在特殊教育中的生動實踐。“格物致知”促進特殊兒童從自身經驗認知出發,不斷開發自身的技能,擴展學習能力邊界,為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自我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構建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注人傳統文化的活力。
2.中庸之道:平衡特殊教育的普適性與差異性
教育實踐貴乎中庸之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對何謂教育從人類學的角度給出了解釋[22]。教育本源始于率性,著重對教育對象天賦潛能和自然本性的遵從,并對其行為進行實踐引導,使其不斷修身以至正道之路[23]。中庸之道是君子之道,強調制度設置應遵循“時宜”與“變通”,因時、因地、因俗而得中,是一個隨條件變化的動態平衡過程,并不存在\"時時得中\"的理想狀態[24]。
特殊教育的普適性即為所有特殊兒童提供基本平等的教育機會,以此確保他們能夠掌握融人社會的必備知識與技能。差異性為關注每個特殊兒童獨特的身心特征和需求,致力實現其個性化發展。普適性與差異性并非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特殊教育普適性課程為特殊兒童融人社會奠定基礎,然而每位特殊兒童的經歷與個性不同,需要個性化課程和教學方法助其個性之健康發展,使其不斷修身以發展自身并融入社會。因此,融“中庸之道”至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中,針對不同殘障類型的特殊兒童設置個性化課程和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可在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進度,確保課程體系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實現普適性和差異性的平衡。以中庸之道助力特殊教育個性化教育精準供給,實現特殊教育普適性和差異性的和諧統一,可以使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之路行穩致遠。
(二)倫理觀:構筑特殊教育人文底蘊的核心理念
1.儒家生命教育思想:奠定尊重生命尊嚴的教育基石
生命是教育的起點和核心。儒家生命教育思想中的“敬畏生命”“關懷生命”“貴生愛物”\"和諧共生”“自強不息\"等觀念[25],為特殊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價值基礎。儒家認為“生”與“死”共同決定生命的特性,故有“貴生重生\"的說法。敬畏生命是珍重、關愛、善待生命的表現,而非懼怕生命。敬畏生命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責任,也是對他人的“兼愛”。有學者基于先秦儒家的重生觀,提出“生命教育”也是“生活教育”,即走向生活的教育的認識[26]。讓教育走向生活,幫助生命個體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其他生命體的共存,形成“生命可貴”的生命情感意識。然而,儒家雖強調生命可貴,但也倡導在必要時“舍生取義”,體現了道德與生命價值的平衡。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生命與自然生命的融通,體現了人性之善。敬畏自然界一切生命,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也是生命個體在生命共同體中實現價值的前提。要將儒家生命教育思想融入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讓教育回歸生命本質,順應生命規律,奠定尊重生命尊嚴的教育基石。
2.道家“齊物\"哲學:倡導多樣性的教育平等觀
道家的齊物論發源于老子的“道法自然”,首先意味著以均平、公正之心觀物和應物的基本立場[7]?!褒R物論\"落腳于萬物本身,“齊物”之心充分肯定了萬物的自我成就能力,旨在平等看待萬物,實現萬物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道家的齊物論是對“我”的深刻反思,回歸自我,物論不齊,根源在我[28]?!白员藙t不見”是指由于偏見,即使對方近在眼前也視而不見,然而\"物無非彼”,“是”與“非”是相對的,是相伴而生的。莊子將“彼”與“此\"看成一個圓,“我\"站在圓心上,“我”可以等距離通向任何一點,稱為“道樞”。道家主張不排斥外物,提倡隱匿個性、消弭主觀,以達至極致認知、包容、接納及順應萬物之境,促“物得以生生”,彰顯其順應自然之哲學精髓[29]。要將道家“齊物”思想融人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中,以“我”為中心,除個人之主觀偏見,以均平、公正之心肯定萬物自我成就能力,順方物之自然,促方物之生長,呈世界之多樣,為特殊教育奠定消除偏見,以平等看待特殊,以多樣作為平等目的的發展理念。
3.佛家“慈悲\"精神:強化社會責任共擔的教育意識
佛家講求慈悲心,即無我利他、利益眾生的至善道德思想境界。慈悲利他要求人們用慈悲心去體貼他人、關愛宇宙萬物,應有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的\"利他\"精神[30-31]。佛教“慈悲”思想是由深奧的緣起宇宙哲學發展而來的。緣起論認為,萬物是相互聯系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沒有事物可以脫離聯系而獨立產生和存在。強調我、他人和萬物是緊密聯系的命運共同體,利他、利益眾生也是利己。將佛家“慈悲”精神融人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中,弘揚利益眾生的慈悲精神,強化特殊教育工作者社會責任共擔的教育意識,立足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喚醒和強化人們社會責任集體共擔意識,呼吁更多人關注特殊教育,共促特殊教育發展,共推人類進步。
(三)方法框架:構建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實踐范式
1.“因材施教”原則下的個性化教育實踐路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一2020年)》提出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關注個性差異,發展優勢潛能”[32]?!兜诙谔厥饨逃嵘媱潱?017—2020年)》強調\"尊重殘疾學生個體差異,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提高特殊教育針對性”[33]。這些政策文件為我們開展個性化教育指明了要堅持尊重差異、多元發展、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的方向。
“因材施教”源自儒家經典,最早由孔子提出,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強調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實施針對性教育,本質上是教育正義原則的具體表現[34]。教育正義原則旨在使每個學生通過教育成為卓越的人,獲得生存能力和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材施教”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現代轉化,更是特殊教育實踐的內在要求?!耙虿氖┙蘚"契合現代教育理念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35],與特殊教育滿足特殊兒童個性化需求,促進其全面發展的目標高度一致?!耙虿氖┙獭痹瓌t是個性化教育實踐路徑的保障,為教育實踐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可以助力個性化教育實踐路徑精準識別個體差異,提供差異化教育支持、動態調整教育策略,保證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
2.“知行合一\"理念指導下的實踐導向教學模式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王陽明)提出的重要哲學理念,其核心在于將“知”與“行\"統一于道德實踐的動機層面,強調二者不可分割[36]。其核心觀點“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突出了道德意念萌發瞬間的實踐價值,強調道德認知必須通過行為來體現和驗證。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知”是基礎,“行”是重點,要以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真“知”,以實事求是、擔當作為和苦干實干為真“行”,“知\"和\"行\"辯證統一,相互促進[37]。這為新時代教育改革明確了方向,要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和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調,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要堅持“知行合一”,讓學生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38]。這一理念不僅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知識與行動并重的教育追求,也為新時代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通過實踐導向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知行合一\"理念指導下,實踐導向教學模式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能力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以及德育與智育的融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天人合一\"生態觀引領的特殊教育環境設計
“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既是哲學命題,也是生態倫理原則,人們對“天人關系”的獨特理解與闡述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的核心。儒家強調天、地、人同根同源、和諧共生[39],“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闡述了三者之間的協同關系[40],“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與“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體現通過道德修養實現天人和諧的追求[41-42]。道家則從“萬物生于道\"到“物無貴賤\"強調萬物平等與自然的內在價值[43-44]。這些思想共同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特殊教育環境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將“天人合一”生態觀融人特殊教育環境設計,不僅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為特殊兒童創造自然、和諧且富有教育意義的成長空間,提升其對環境的敏感度和社會適應能力。
4.“家國同構\"視野下的“校家社協同\"教育模式
“家國同構”體現了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結構、功能和價值觀上的同構性[45]。結構上,家庭被視為國家的微觀縮影,家族是中觀組織,國家則是家庭和家族的放大與延伸[46]。這種結構同構性在\"家校社協同”教育模式中體現為家庭是孩子成長的起點,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社會則是教育的廣闊背景。三者相互嵌套、協同支撐,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生態系統。功能上,“家國同構”強調家庭、家族和國家在功能上的相互依存與協同[47]。家庭負責個體的啟蒙與品德教育,家族承擔傳承文化與規范行為的職責,國家則通過制度和政策保障教育的公平與普及[48]。這種功能同構性在\"家校社協同”教育模式中可以體現為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和品德教育,學校傳授知識與技能,社會提供實踐機會和文化熏陶,三者相互補充、協同育人。價值觀上,“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49],強調孝與忠的關系,認為孝是齊家之本,忠是治國之本[50],將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緊密聯系,體現了“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的價值追求。
“家國同構”視野下的“校家社協同\"教育模式繼承了傳統文化精髓,契合現代教育需求,通過資源整合與協同合作,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助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同時推動教育生態優化和社會和諧發展。
四、從傳統到現代: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路徑
(一)理論建構維度
1.倫理價值體系重構:從“仁愛\"理念向“權利'觀念的轉型與深化
現代權利概念源于西方啟蒙運動,強調權利是個人的主張,而非依賴他人或第三方的認可[51]。與西方不同,先秦儒家的權利思想側重于統治者的義務和責任[52],傳統中國文化以仁愛義務為建構基礎,從行動者角度出發,強調基于他人利益的義務[5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理念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互助,但缺乏對個體權利的明確保障。在學科體系中,將“仁愛\"理念與現代權利觀念相結合,明確特殊群體的受教育權利,將其納人學科體系的核心內容。通過課程設置,強調特殊兒童的平等受教育權,推動從“施舍式\"關懷向“權利式”保障的轉型;在學術研究中,將“仁愛\"理念中的“因材施教”與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化教育\"相結合,形成以權利為基礎的教育倫理,通過對權利觀念的學術化表達,推動特殊教育從傳統倫理的“道德倡導”向現代倫理的“權利保障”轉型;在話語體系建設中,通過話語轉型,將“仁愛\"理念轉化為“權利”話語,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教育倫理表達。這種轉型不僅優化了學科體系、創新了學術體系,還通過話語轉型,使特殊教育更好地融合傳統倫理與現代倫理,為特殊群體提供更全面的權利保障,推動特殊教育的現代化發展。
2.方法論體系創新:將“知行合一\"認知傳統向循證實踐導向的研究范式轉化
循證是一種重視證據指導實踐、運用證據解決實踐問題、基于問題開展專業實踐活動和基于證據推動實踐改進的專業依據,循證的核心在于強調實證數據的應用,以確保教育決策過程的科學性、透明性和合理性[54]。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將認知與實踐緊密結合,認為知識的獲取無法脫離實踐,實踐亦是深化認知的重要路徑。將“知行合一”認知傳統融入循證實踐中,意味著既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深人理解特殊教育實踐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又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去驗證知識的真偽和科學性后再運用。對傳統文化簡單的“照搬”是不可取的,應依據循證實踐的導向,對傳統方法或理念進行系統梳理與研究,收集相關數據,全面分析其對特殊兒童發展的功效與影響。應將傳統認知中的“行”與現代循證研究中的“證”深度結合,驗證傳統文化內容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從而助力特殊教育的科學發展。
(二)實踐轉化維度
1.課程開發:融合傳統文化經典與現代特殊教育課程
現代特殊教育課程目標旨在全方位促進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幫助其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以此為社會適應做充分準備。在課程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經典,實則構建了一種文化傳承與特殊教育的雙重價值體系。傳統文化不僅作為特殊兒童認知客體,更是特殊兒童感知康復與審美發展的媒介。這種教育范式既實現了文化記憶的代際傳遞,又為特殊兒童的潛能開發與社會融合提供了文化心理學的實踐路徑。
2.制度創新路徑:融合傳統教育制度與現代治理體系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服務理念強調個性化、精準化的教育服務,在現代教育治理體系中被廣泛推崇?,F代特殊教育更是在資源分配中秉持“有教無類\"的傳統理念,確保資源分配公平公正,保障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充足的教育資源來構建自身知識體系。特殊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堅忍不拔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品質在這一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特殊教育學校在制訂學業評價制度時,可采用長期學習成果的階段性考核方式,關注特殊學生在較長時間內知識掌握、技能提升的進步情況,以此激勵他們持續努力。另外,傳統書院制度在教育組織形式上呈現獨特優勢,其對學術自由探討、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和注重啟發教育的模式,為特殊教育提供了啟示。特殊教育可以借鑒書院制度,建立特殊教育學習共同體,營造師生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的學習環境,激發師生主動構建知識的積極性,從而助推特殊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王滬寧陪同考察[J].黨建,2022(5):4-6.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3]楊保軍.建構當代中國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主體構成及其關系[J].當代傳播,2023(1):4-11.
[4]連志英.中國檔案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理論闡釋與實現路徑[J].圖書情報工作,2023(20):70-78
[5]曹建文.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辯證方法[J]哲學研究,2024(4):14-21.
[6]魯長芬,韓貝寧,羅小兵.標識性概念與中國體育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J].體育科學,2024(8):22-32.
[7]王鑒.論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根本問題[J].教育研究,2024(6):63-76.
[8]金媛媛,王淑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生態旅游產業與健康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J].生態經濟,2020(1):138-143.
[9]周珂,喬石磊,吳安月.論中國學校體育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為何、何為和如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5(1):25-37+70.
[10]鄒廣文.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哲學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25(2):4-20+204.
[11]傅王倩,李銳.特殊教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J].中國特殊教育,2023(2):3-10.
[12]梁知.國學通鑒[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218.
[13]郭瑞鵬.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評《文化覺醒與文化自信: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3(10):132.
[14]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學術研究,2003(7):5-9.
[15]馬聞嶼,吳濤.中國古代社會救濟和慈善事業的發展演變[J].蘭臺世界,2016(2):129-130.
[16][19][41]孟子.孟子[M].萬卷樓國學經典(修訂版).沈陽: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2023:285-306.
[17]莊子.莊子[M].萬卷樓國學經典(修訂版).沈陽: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2023:59.
[18][49]羅曉暉.論語譯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108.
[20][43]老子.道德經[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42,155.
[21]劉沁.“物”的中介性:朱熹“格物致知”思想新探[J].哲學評論,2023(1):110-126.
[22]大學·中庸·禮記[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7.
[23]田夏彪.教育實踐貴乎中庸之道[J].學術探索,2021(3):139-146.
[24]秦際明.圣人、君子與制度——以《中庸》之道為中心[J].社會科學戰線,2023(8):21-29.
[25]孫耀勝,李曉雨.儒家生命觀融入高校生命教育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8(9):199-201.
[26]歐旭理,徐建軍.先秦儒家重生觀對生命意識培養的啟示[J].求索,2012(7):202-204.[27]陳徽.論齊物說及相應治道思想在先秦道家中的演變[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25-
[28]代云.《齊物論》與道家本體論的演進[J].理論界,2024(5):29-36.
[29]曹峰.思想史脈絡下的《齊物論》——以統一性與差異性關系為重點[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0(6):61-74.
[30]何哲.無我、平等與慈悲:中華大乘佛家思想與人類治理體系完善[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6):84-97.
[31]張金朔,王雪敏.老舍生命中的宗教情緣—佛家慈悲與基督博愛、救世的二而一[J].時代文學,2006(1):152-153.
[3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5-03-15]. https://www. 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3]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等.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印發《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EB/0L].(2017-07-18)[2025-03-16].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6/s3331/201707/t20170720_309687.html.
[34]何菊玲.因材施教原則的教育正義之意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2):110-116+157 :
[35]鄒紅霞.視力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模式的行動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8(5):29-32.
[36]楊志娟.知行合一理念:歷史追溯、政策意蘊和實踐模式[J].教育學術月刊,2021(5):31-36.
[37]燕連福,王蕓.習近平關于“知行合一”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理論貢獻和實踐路徑[J].人文雜志,2023(4):29-39.
[38]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EB/OL].(2019-07-08)[2025-03-1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39]邢有男.儒家“天人合一”生態倫理智慧及其意義[J].學術交流,2015(5):27-31.
[40]荀子[M].長沙:岳麓書社,2022:287.
[42]蘇明,何超.禮記筆談[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200.
[44]莊子[M].長沙:岳麓書社,2021:142.
[45]岳楚炎.家國同構模式的源流與“天下一家”政治傳統[J].天府新論,2024(6):70-77.
[46]安寧.“家”“國”同此差序—關于當代中國社會“家國同構”的社會學分析[J].學術月刊,2024(12):112-127.
[47]申光明,李向平.從家國到國家:家國關系變革的邏輯基礎及其道德后果[J].理論月刊,2024(1):57-66.
[48]董穎.家國同構:文明永續的密碼[N].中國婦女報,2024-03-08(011).[50]俞可平.孝忠一體與家國同構——從丁憂看傳統中國的政治形態[J].天津社會科學,2021(5):107-117.
[51]約翰·菲尼斯.自然法與自然權利[M].董嬌嬌,楊奕,梁曉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160-165.
[52]黎漢基.儒家的權利觀念?—疑難與反思[J].天府新論,2015(5):77-84.
[53]約瑟夫·拉茲,孫曉春.自由的道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442.
[54]朱旭東.以高質量循證實踐答好教育高質量發展之問[J].中小學管理,2024(12):1.
From Theoretical Origin to Practical Paradigm: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the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YEDao MA Jinjing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special education isan inevitable respons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educational country.Based onthe three dimensions of discipline,academiaand society,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plained.Groundedon values,epistemologyand methodology,this study responds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builds ahumanisticcoreconcept for the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and shapes a practical paradigm suitable forits develop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it should focus on the dimensions of theoretical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the reconstructionof the ethical value system from“benevolence”to“right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gnitive traditionof“unityof knowledgeand action”to theevidence-based practice-orientedresearch paradigm;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modern speci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system,so as to provide Chinese wisdom and create an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speci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pecial education;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path of construction Authors:YE Dao,master's degree candidat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500),3482909396@qq. com;MA Jinjing,ssociate professr,Yunnan Normal University(corresponding author,78829249@qq.com, Kunming,650500).
(責任編輯:幸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