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搶救性挖掘和保護遼寧支援三線建設史料,遼寧省檔案館歷時3年,重走三線路,尋訪扎根在大西南、大西北的遼寧三線建設單位,向各個層面的三線建設者征集“親歷、親見、親聞\"口述史料,收集整理了500余篇。本刊從中選登3篇,以此紀念并致敬三線建設的先輩。
采訪對象:,男,1945年生,遼寧鞍山人,中共黨員。1960年7月在鞍鋼參加工作,任運輸部火車司機。1969年到攀枝花支援三線建設,曾任攀鋼運輸部車間主任,運輸部副主任,黨委書記、主任等職。
采訪時間:2020年11月6日 采訪地點: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鋼集團有限公司采訪人:陳亭宇 攝制人:王堅 整理人:" 徐春旭——
為防火把工資埋在地下
1969年,鞍鋼組織第二批人員支援攀枝花,當時組織上安排我和愛人“雙調”,因為我們當時已經有3個孩子,家里生活負擔比較重,所以決定我自己先調過去。領導問我有什么困難,我只說家里沒有房子,領導說只要我們單位有一棟房子,就先給你解決。我來到攀枝花以后,第二年回家探親,就住上了新房子。
我們是5個人結伴而行前往攀枝花的,途中坐的是六天六夜的硬座火車。困了就鋪上報紙,鉆到車座底下睡一覺。在昆明下火車后有接待站,住一宿后又坐了三天的汽車。一路上只見高山大川,也不知道把我們拉到了什么地方。當汽車停下時,我們已到了渡口,當時攀枝花叫渡口。汽車停在了金沙江邊上一個叫“東風村”的地方,我們的單位就在這里。
當時有兩棟席棚子,我們就被安排在席棚子里住下。席棚子四處漏風,我們不習慣。當時蚊子多,個頭也大,大家都得買一頂蚊帳。另外,席棚子不隔音,在這個屋說話,其他幾個屋都能聽得見。由于天氣炎熱,席棚子非常愛著火,一旦著火,呼的一下幾棟席棚子就都沒有了,我經歷過兩次,一次是我們大花地的席棚子著火,第二次是我們攀鋼運輸車間的席棚子著火。
當時我們掙的也不多,也就三四十塊錢。每次發工資,得從工資中拿出一二十塊錢,在地下挖個坑,埋上王。為什么這樣做呢?是為了防火,真要著火了,埋在土里的錢燒不著,扒出來還能花。
不出鐵,不回家
當時黨中央下了兩道死命令:一是1970年7月1日攀鋼高爐必須出鐵,二是成昆鐵路必須通車。
命令下達以后,我們攀鋼一切工作都是圍繞“七一”出鐵而奮斗。我們每人都有12 天休假時間,但是為了“七一”出鐵,沒有人休假。所以,當時流行的口號就是:“不想爹,不想媽,不想孩子,不想她,不出鐵,不回家。”我們整天奮斗在現場,一切都是為高爐出鐵而努力工作。
我是搞鐵路運輸的,火車必須有相應的備品、備件和配套的設備。320型的火車頭是我們用20多天從唐山拉運到攀枝花的。這臺機車回來以后,被單位命名為“青年號”。在20世紀90年代,這臺機車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五一號”。這臺蒸汽機車,現在已經存放在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被
確定為省一級文物。
為了保證“七一”出鐵,國家發動了6個省進行支援,調動了1500多輛汽車,真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汽車往攀枝花運備品、備件。為確保“七一”出鐵,當時的口號就是:先生產后生活,一切為了“七一”出鐵。
人手三件寶:草帽、水壺和毛巾
攀鋼礦區機車第一次運送釩鈦磁鐵礦下山。

作為鐵路運輸工人,攀鋼廠區百里鐵路線就是我們的戰場。在工作現場,我們手里都有三個寶貝:一個是草帽,草帽不戴不行,要遮陽,還能扇扇風;第二個是軍用水壺,每個人都背個水壺,接水喝;第三個寶貝就是毛巾,擦汗用的。這三個寶貝每人必須有,隨身攜帶。
穿的嘛,大家都一樣,上班工作服,下班也是工作服,當時就這條件。
吃飯怎么解決?就是在車間選出兩個愿意做飯的職工,由他們給大家做。飯是四川產的粳稻米做的。菜就是粉條、海帶,粉條是干粉條,海帶是干海帶,都是從外地運進來的。上頓粉條,下頓海帶,沒有什么青菜。
文化生活就更單調了,有時候能下下象棋、打打撲克牌,誰輸了,就在臉上貼個紙條,或者往凳子底下鉆一下,這也是苦中作樂呀。
宿舍也有一寶,就是小板凳。這個小板凳吃飯、開會、學習都能用。當時兩個月能看一次露天電影,就是《地道戰》《地雷戰》《白毛女》這幾部黑白片反復看。
當時生活非常艱苦,但是為了保證“七一”出鐵,我們不怕苦不怕累,我們的口號是“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在塌方上開車讓我一直后怕
當初攀鋼廠區的鐵路只有100多公里,是鐵道兵修的,非常不完善,既沒有信號,也沒有通信設備。當我們開車經過岔道前,需要停下來自己扳道岔。扳完道岔,再繼續開車。在凹凸不平的鋼軌上行車,還得自己聯系和調度。當時火車司機室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作業條件非常艱苦,可沒人退縮,都奮斗在第一線,既不怕流汗,也不怕流血,這就是我們的精神狀態。
當年我還經歷過一件非常危險的事。當時鐵渣堆積高達幾十米,需要一層一層往下翻渣。翻完一層渣后,我們就要開火車疏通一次鐵道。但有一次火車進去以后,路基就塌方了,塌了能有1米多,塌方的后果就是鐵軌懸著。那時我已任運輸部管生產的副主任,又是火車司機出身,我知道如何脫險。我說你們先把風泵打開,把車的止輪器拿下來,把送風器打開,讓蒸汽鍋爐氣壓達到標準,之后我安排人負責看道岔子。一切就緒后,我就直接把車開出來了。后來公司領導都知道了,對我們的做法也非常肯定。但現在想起來確實很后怕,因為那時年輕,沒想太多。
從鞍鋼到攀鋼,從一名普通工人到走上領導崗位,我的成長進步離不開組織的培養和領導的關懷。我個人還獲得過一些榮譽,最高的榮譽是被四川省評為優秀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