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的核心在于“擺事實”和“講道理”。但是也容易陷入誤區:不加選擇地堆砌大量名人故事或歷史事件,過度運用敘述和描寫手法來展現故事或事件全貌,導致以敘代議。那么,我們該如何走出這一誤區,寫出高分議論文呢?答案是善于概括、巧妙論證、大膽聯想和創意表達。
一、善于概括
精準立意是議論文寫作的前提。如何在精準立意的基礎上深化立意,是我們在寫作過程中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在議論文寫作中,無論是引用名言,還是列舉實例,都要緊扣立意。若論據與論點關聯松散甚至脫節,文章便會陷入形式主義的窠白。在寫作過程中,要寫出立意深刻、形式獨特的議論文,就要善用概括,圍繞中心論點進行素材概括。
在素材概括過程中,我們應表達個性化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呈現事物的復雜性,這樣的文章才更具思想深度。以《“勸學”新說》這一命題為例,寫作要求規定考生要根據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展開論述。然而,在寫作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往往會陷入兩個誤區:一是簡單羅列學習過程中的各類問題,二是機械堆砌《勸學》《師說》等典籍中的名言,或大量引用名人勤學典故。這類文章看似素材豐富,實則立意浮于表面,缺乏獨到見解。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在寫作中,我們可以嘗試以自身經驗為切入點,概括當前學習過程中的典型問題,挖掘其深層原因,探索解決方法,構建“發現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并圍繞這一邏輯主線,有機整合各類素材,將名人名言、歷史故事或熱點新聞等,按照論證順序寫人文章中。
由此可見,即便寫作素材浩如煙海,若只是機械堆砌,而沒有精準概括、合理運用,便難以有效論證觀點,更無法深化文章立意。所以,在議論文寫作中,若想寫出高分作文,就需要對素材加以選擇和概括,并借助它們闡述獨特的觀點和感悟。
二、巧妙論證
在議論文寫作中,我們不僅要概括素材,更要通過縝密論證,闡明素材與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自然引出中心論點。這樣才能真正深化文章立意,增強說服力。很多寫作者雖然能篩選有效素材,并提出個人觀點,但整篇文章的邏輯十分混亂,論點與素材之間的關聯度不強。究其根源,是缺乏巧妙論證的能力,盡管他們熟記了大量素材,卻難以深入淺出地
闡釋觀點。
要提升論證效果,關鍵在于優化文章結構,確保段落之間、句子之間有良好的過渡,并始終圍繞清晰的邏輯主線展開。為了增強文章的邏輯性,在論證時,我們可以在段首(句首)、段中(句中)和段尾(句尾)運用關聯詞。
第一類: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過渡,大多用“由此可知”“據此,我們可以得出”等關聯詞。
第二類: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之間的過渡,大多用“相反的”“與之相反”“否則”等關聯詞。
第三類:不同層次之間的過渡,大多用“與此同時”“還要”“不僅如此…”“甚至”等關聯詞。
第四類:理論與事實之間的過渡,大多用“固然”“毋庸置疑”…等關聯詞。
除了以上四類關聯詞外,在論證觀點時,我們還可以靈活運用“縱觀古今”“從某種程度上說”等固定搭配,增強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性,不斷強化論證的深度。
三、大膽聯想
要想寫出高分議論文,還須具備大膽聯想和想象的能力。議論文的重點在于清晰地說理,但說理不等于死板。我們恰當地運用聯想,既能彰顯個性,又能增添文彩,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例如,在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議論文寫作中,要求結合《庖丁解牛》一文,判斷文章傳達的是“順應自然”還是“保全天性”的思想。在寫作時,無論選擇哪個觀點,我們都可以圍繞庖丁解牛的故事,結合“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等語句,通過大膽聯想,還原庖丁解牛的場景,寫出其手起刀落時的流暢感,并在大膽聯想的基礎上,闡明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需要注意的是,聯想并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我們要基于事物的內在規律以及事件的發展規律,合理預測故事的發展過程或結果,做到言之有據,而非自說自話。
四、創意表達
優秀的高分作文,離不開創意表達。如果我們能基于文章的觀點,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豐富的材料進行創意表達,不僅可以增強整篇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現力,還可以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華。
議論文寫作中的創意表達,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比如,為了增強議論文的氣勢,我們可以運用多組反問句,將它們排列起來,構成一個排比段,以此引發讀者的思考;還可以運用頂真、互文等難度較高的修辭手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巧妙地運用新詞。在議論文中引進社會熱點話題,是增強文章說理性的一大法寶,而熱點話題中的新詞則是增添文章亮點的關鍵要素。我們可以依據議論文的論點,適當地引人“共享經濟”“光明之路”等新詞。
第三,巧妙運用古詩詞。為了加深文章的文化底蘊,我們也可以結合文章的論點,選擇能闡釋觀點的經典詩句。比如,在闡釋“直面困難”的觀點時,我們可使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