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1-0185-04
Abstract:Undertheconceptofnewengineering,Chinahasputforwardhigherrequirementsforthequalityofeducationof environmentalengineeringmajorincollgesanduniversities.\"Cultivatingpeoplewithvirtue\"isthecoreofideologicaland politicalteach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excavatingandintegrat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intoenvioental professionalcourseeducationisanimportantmeanstoguidestudentstoestablishacorrct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thekeyto givingfullplaytothevalueofeducation.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existingintheteaching processofthecourseof \"EnvironmentalCatalysis”and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studentslearningproessfocusingonthefectivecombination betweentheideologicaleducationandtheteachingofenvironmentalexpertise.Onthisbasis,thepaperconductsa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o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ofthiscoursefromtheaspectsofintegrationofideologicalelements, efectivewaystoeducatestudentswithprofesionaleducation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iovationofteachingmethods andpracticalguidance.Theseinvestigations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forfurther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 qualityof environmentalcatalysiscourseandserving thegoal oftraininghigh-levelappied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s.
Keywords:environmentalcatalysis;cu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teachinginovation;practiceguidance;integration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指出“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正是當前我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之一,因此“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重要的戰略目標。實施立德樹人的核心任務,需要將價值觀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但就目前而言,對于大多數工科專業的專業課程仍較為注重的是能力培養而往往忽視了課程思政的建設。
在新工科理念下,僅僅是進行專業能力培養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高層次育人目標的要求。當前對環境工程專業學生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實現從“專業教育\"到\"專業育人\"的有機轉變,如何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有效融合,從而促進協同育人成為新工科理念下環境工程專業思政建設的研究熱點。環境催化是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既注重理論教學又強調實踐操作,體現出跨學科且具有高度工程實用性的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仍面臨諸多挑戰,如課時有限、知識點過于分散、學科綜合性強等,并且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而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作為關鍵力量,承擔著保護我國環境的重要責任。他們需要具備高度的專業使命感和責任感,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這是深刻理解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內涵的必要手段。
基于此,本文通過探討環境催化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意義出發,基于教學與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立足環境催化課程教學的基本特點,將思政教育和環境專業知識傳授有效結合,從思政元素的融人、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教學手段的創新與實踐引導等方面對環境催化課程的思政教學進行了初步探究,從而為進一步加強環境催化課程教學質量建設和服務高水平應用型環境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提供理論支撐。
一在環境催化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意義
該課程以催化原理為基礎,旨在使學生熟悉催化過程中的化學規律,同時學習不同類型催化劑的制備、表征以及催化反應的基本原理。課程還將介紹催化技術在新能源開發和環境凈化中的應用,相關的基本原理和技術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為祖國未來環境領域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有擔當的年輕科學力量,為學生未來從事環保工業生產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作為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環境催化課程的專業理論知識,還需要讓學生深入理解這門課程的意義和應用。通過融入思政元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學習熱情,并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環境催化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有助于實現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在思政元素挖掘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保持謹慎認真的態度,既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喧賓奪主;要根據專業課程的特點,針對課程核心內容,深人挖掘思政元素,搭建與專業知識間的橋梁,讓思政元素在潛移默化中融人環境催化課程核心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培養高尚的品德。本文以環境催化課程教學為例,在家國情懷、傳統文化、科學精神、職業道德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展示了其思政教育整體設計的理念(圖1)。
圖1環境催化課程思政設計理念
二思政元素的融入
(一)生態文明建設思想
現代化進程是以工業化為核心,以社會全面發展異化為代價,在開辟世界市場、掃蕩封建勢力的同時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但由此帶來的是人類發展過程中自然和人道災難,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人類生存發展的自然資源物質基礎,影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使人民生活盡快好起來,我們一度也被迫走了一段實踐傳統現代化發展的老路,并累積了一定的生態環境問題。基于我國基本國情,走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老路是得不償失的。針對當今環境污染的問題,在環境催化課程教學中應滲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當學生在面對環境資源問題時,具有大局觀和系統觀,在解決環境資源問題時采取更加全面和綜合的策略,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2005年到浙江安吉考察時曾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于兩山論的完整解讀: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黨的十九大,黨中央已將兩山論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中,這是國家和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美麗家園的重要指南。自綠色發展理念提出以來,我國在環境問題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也逐漸顯現,因此我們需要積極實施環境污染治理,從源頭控制并提升末端治理能力。培養的人才必須熟練掌握各項技術,并具備綠色發展理念,以實現綠色生態循環。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更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愛護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協同發展。激勵學生從我做起,身體力行地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杜絕鋪張浪費,推崇簡約生活方式,激發環境專業學生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思考如何應對全球環境污染,堅決打贏碧水藍天的防治攻堅戰。
(三) 愛國情懷
愛國情懷是思政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國民愛國情懷的基礎,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環境專業的學生是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畢業后將投身至國家環保建設事業中去。將愛國情懷融入環境催化的專業課程中,有助于學生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在環境催化基礎和催化治理技術部分,通過讓學生了解我國現有的環境污染現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各項先進技術介紹以及催化治理方面的進展匯報,讓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環保事業所取得的發展和成就,激發學生保護祖國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
(四) 工匠精神
環境催化是通過催化技術解決人類面臨的化學污染問題。作為環境科學和催化科學的交叉學科,環境催化在過去30年的發展中取得了許多重要研究成果,如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工業煙氣脫硝催化劑和大氣污染物光催化等。而這些偉大事業的成果離不開偉大精神的支持,這是我國廣大的科技工作者熔鑄出中華民族獨有的工匠精神。教師通過講解專業知識,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作為環境工作者,無論是在實驗中還是今后的工作中,都要做到實事求是,秉持著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融入老一輩科學家們幾十年如一日,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創新精神為人類科學進步所作出重大貢獻的典型事例,讓學生們能夠切身體會耐心、專注和堅持的科學家精神,在學生們心中埋下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的種子,使學生們意識到作為一名環境專業的學生肩上所應承擔的責任,培養學生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認同感。在課堂教學中,可鼓勵學生搜集在環保事業一線的工作者的感人事跡和精神,激發學生們從事環保工作的熱情;可邀請環境行業專家介紹進入工作崗位中應遵守的職業道德和規范,從而加深學生對環保事業職業道德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意識到環境催化與國家綠色發展需求同頻共振,承載著艱巨而又神圣的使命。
(五)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
環境催化課程融合了自然科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具備獨特的特點。在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時,任何國家和個人都不能袖手旁觀。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人類的生存、發展都依賴于自然環境,而自然環境的穩定和健康也需要人類的維護。我們要從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出發,理解環境問題的矛盾根源,尋找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人類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而不是企圖征服自然,改變自然。
三 環境催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為實現環境催化課程立德樹人的目標,本課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深入梳理,并細致挖掘了思政元素,將思政理念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實現了課程知識點與思政的多效融合。這樣,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將取得實際成效,課程教育將更具深度和廣度。學生們將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
緒論部分,可通過引入2020年9月,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取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倡導大會主題精神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和綠色發展理念:包括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和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通過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環境保護的生態意識,以及作為大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個理念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也能促使他們將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帶入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以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
環境催化劑制備部分,面對緊迫的“雙碳\"任務,二氧化碳加氫催化是目前最有效的二氧化碳轉化方式,但轉化率和收率問題仍待解決。太陽能轉化分解水是一種未來的制氫技術,有望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在環境領域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包括光催化劑、生物酶催化劑等,并設計出規模化應用的反應裝置體系。這些成果展示了我國在環境領域的科技創新實力和國際領導力,增強了學生們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
在講授污廢水深度處理時,結合實際生活,向學生普及國家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污水深度處理臭氧催化氧化技術,運行過程中只消耗氧氣和電能,只產生 H2O 和 CO2 ,無二次污染。臭氧的利用率可達 95% 以上;非均相催化劑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使用壽命超過10年;均相催化通過自主開發的微電解技術,可實現在污水中精準投加 μg/L 量級的金屬離子,不產生污泥,操作簡便快捷;出水C0D符合甚至優于GB18918—200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 COD?50mg/L )
在講授有機固體廢棄物與廢氣處理時,向學生拓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進行普法教育,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兩山論”,融入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提高學生的生態理論思想站位。
四教學手段的創新與實踐引導
(一)轉變思政教學理念,強化課堂互動和實踐
在新時代的大學課程教育背景下,傳統的思政教學模式遠不能滿足現代教學效果的發展要求。因此,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思政課教學理念,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育中,使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興趣和專注度,還能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使其更具針對性和吸引力。同時,這也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為了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創新環境下的催化課程教育需要加強課堂互動。傳統大學課程教育中,教師常常作為講授者,學生則被動接受知識。然而,這種灌輸式教學方式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因此,教師應當轉變為引導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前調查、課堂討論、互動環節以及課后分析總結,通過這種方式,思政元素可以巧妙地融入專業課程教育中,為環境專業的學生帶來人生啟迪和精神力量。
(二) 融入情感
教師在環境催化課程教學中,應將自身情感融入教學內容,以引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共鳴。當學生感知到教師的積極情感時,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并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此外,大學生需要樹立正確的自我教育觀念,積極關注自身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在編寫環境催化課程大綱時,貫穿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為主線,明確作為環保人,不僅要有專業知識和科學精神,還要有責任心和為國家環保事業奉獻的覺悟。
(三) 教學手段革新
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多元化的教學途徑為環境催化思政課程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信息化教學手段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授課效率的重要工具。這些方法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這些教學手段的應用也有助于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充分融入中國特色思政教育,對環境催化課程思政教學中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深刻的革新,以實現更強的專業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符合中國高校的教育理念。首先,我們通過項目設計和案例分析考核方式,要求學生在解決實際環境問題時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同時注重考核其對環境倫理的關注,以符合中國思政教育注重培養社會責任感的特色。其次,通過綠色催化劑設計的評估,我們著重考察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中國環保領域發展的理解,使考核更符合中國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廢水處理方案的提出與辯論環節和社會責任感考察更強調中國特有的社會責任觀,使學生在環境領域不僅具備專業技能,還能積極投身社會。最后,通過學生的專業論文和學術演講,更注重對中國環境保護政策、科技發展方向等方面的關注,以培養學生在中國特有背景下的專業素養。這一全面革新的教學考核方式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思政教育理念,旨在培養更符合中國國情的環保領域專業人才。
(四)發揮課程優勢,豐富教學案例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形式嚴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環境催化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努力提升綠色發展理念的思政滲透,不斷增強教育理念和教學案例的結合度。以國家環境重大方針為切入點,引入經典和前沿工程案例,平衡好專業課程教育與思政內涵的關系。在課程教學中,使學生接觸水環境、大氣環境、空氣環境等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了解技術瓶頸,使學生能夠綜合社會、安全、法律、文化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低碳發展目標。例如,中國宣布“3060\"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和愿景,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大國該有的責任和擔當。
五結束語
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環境專業旨在培養符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層次專門技術人才,在專業課程教育中有機融入思政教育可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和思政素養,實現教書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一線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知識的講授,也要實現價值引領。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需要每位專業教師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水平,并將思政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育人能力,實現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協同育人。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教育理念,提升學生素養,創新教學方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些措施能有效提升環境催化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和實效性,有助于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陳蕊,于海琴,鞏慧,等.新工科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信息化教學,2021(18):66-68.
[3]萬杰,肖藝,吳功德.應用型本科院校視角下“環境催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于思考[J.課程教學,2022,8(3):87-89.
[4]張曉普,饒品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人環境工程學科課程思政研究[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22,34(2):82-87.
[5]張人戈,崔燕.綠色發展理念視域下的高校生態文明建設[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9(11):133-135.
[6]唐朝,李亞青.新時代大學生愛國奉獻精神培育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2):34-37.
[7]王云,杜洪儀,程永香,等.天然氣車尾氣凈化催化劑研究進展[J]化學研究與應用,2023,35(8):1827-1845.
[8]陳邦富,歐陽平,李宇涵,等 .ZnSn(OH)66 基納米材料在環境光催化中的應用[J].化工進展,2023,42(2):756-764.
[9]黃中華,孫秀云,李健生,等.思政元素融入環境工程專實踐課程的教學探索[J].大學教育,2020,124(10):163-165.
[10]馮丹,張萌,尚江偉,等.環境科學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JJ廣州化工,2021,49(19):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