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以“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戰略部署為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當下產教融合實踐中仍存在資源分散、利益分配失衡、校企合作表面化等深層矛盾亟待破解。基層功能性黨組織建設作為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憑借其政治引領、跨域協同和制度創新等優勢,正通過重構治理框架、激活要素活力、培育價值共識等系統性構建突破傳統治理框架,有助于化解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錯配、行政壁壘與市場規律的系統性沖突,為產教融合治理現代化提供解決方案。
當前產教融合實踐折射出教育領域治理體系與產業現代化需求之間的深層張力,具體表現為三大結構性矛盾。一是行政分割與產業需求的體制性沖突。教育行政部門與產業主管部門的職能分割,導致政策制定與執行呈現碎片化特征。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審批的行政化流程,難以適應產業技術迭代需求的速度;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稅收優惠、用地保障等激勵措施因跨部門協調成本過高而難以及時落地。二是要素錯配與資源僵化的配置性失衡。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實訓設備與產業技術代際脫節、師資能力與企業需求結構性偏差等問題,部分產教融合項目止步于“掛牌工程”,根源在于缺乏動態調整的資源匹配機制,未能構建教育要素與產業要素的良性互動生態。三是利益博弈與風險規避的制度性障礙。校企雙方在技術保密、成本分擔、成果分配等方面存在顯性沖突與隱性博弈,制約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企業擔憂技術外泄和人才流失風險,院校面臨教學成本轉嫁與收益分配困境,暴露出現有制度框架在風險防控和利益平衡方面的系統性缺陷。
基層功能性黨組織通過重構治理框架、創新運行機制,正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教融合治理范式,其創新性體現在三個維度。一是用跨域協同網絡打破行政壁壘。突破傳統行政體系的屬地化治理模式,建立以產業鏈、創新鏈為紐帶的跨域協同機制,組建產業型聯合黨組織主導“教育部門—產業部門—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多元共治網絡,實現政策資源、技術資源、人才資源的系統集成,從而有效化解部門主義導致的政策協同難題,形成“規劃共商、資源共用、風險共擔”的新型治理生態。二是用價值共創機制激活合作動能。通過黨建引領構建價值認同共同體,改變單純依靠行政指令推動合作的傳統模式,建立“政治認同—利益共享—文化融合”三位一體的動力機制。在政治層面強化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共識,在利益層面設計知識產權共享、成本分擔補償等制度安排,在文化層面培育工匠精神與創新文化,將短期利益交換升華為長期價值共創,為深度合作奠定堅實基礎。三是用系統防控體系化解合作風險。通過組織化手段創建覆蓋全鏈條的風險防控框架消解合作風險,并構建“風險評估—契約治理—保險托底”三級防控體系。在項目立項階段組織專家進行技術保密與市場風險評估,在實施階段通過黨組織監督確保契約履行,在風險處置環節引入校企聯合保險機制,用系統化治理顯著提升合作項目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以基層功能型黨組織建設驅動產教融合治理現代化,可通過“四維”創新構建產教融合協同發展路徑。首先,建立快速響應機制重塑政策供給體系。建立“產業需求動態感知—教育資源快速響應”的雙向傳導機制,通過黨組織主導的產業調研和技術預見構建區域重點產業人才需求圖譜,推動職業院校建立專業設置快速響應機制,縮短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周期。在政策層面打通教育標準與產業標準的銜接通道,建立職業資格認證與崗位能力要求的動態匹配制度。其次,打造數字孿生平臺優化要素配置效能。打造“實體空間+數字平臺”雙輪驅動的資源共享體系,在物理空間層面建設集教學實訓、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教融合基地,在數字空間層面構建產業人才需求數據庫、教育資源分布圖譜和產教合作項目庫,通過算法匹配實現精準對接,從而大幅提升設備利用率、師資共享率和成果轉化率。再次,搭建雙元評價體系引導高質量發展。建立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復合型評價體系,將企業技術升級貢獻度、學生就業質量提升度、區域產業競爭力增強度等指標納入考核范疇,設計差異化的權重分配方案,對職業院校側重考核技術服務收入和畢業生本地就業率,對企業重點評估人才定制化培養投入和技術協同創新產出,形成激勵相容的評價導向。最后,營造文化交融生態,培育新型技術人才。構建“紅色基因—工匠精神—創新文化”交融的文化生態,通過黨組織聯建活動促進校企價值觀互鑒,將企業質量管理文化融入課程思政體系,把院校科研攻關精神注入企業創新實踐,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產學研創新聯盟等文化載體,培育兼具家國情懷和職業素養的新型技術人才。
基層功能性黨組織驅動產教融合重塑治理邏輯的實踐探索,在治理結構上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破解體制障礙的攻堅能力,在運行機制上使制度創新成為激活要素活力的核心引擎,在價值維度上讓文化融合構筑起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根基,既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又創新了現代治理理論的本土實踐,可以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新的支撐點。
基金項目: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教改項目課題“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研究”(編號:080200159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1.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林通用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