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8月12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辦。開幕當天,場館內擠滿了人。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機器人的能力邊界不斷刷新大眾固有認知。
在機器人產業欣欣向榮的背后,職業教育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培養更加契合機器人產業需求的人才,讓機器人產業再上新臺階?在由北京科技職業大學主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同期活動——“機器人技術專業與區域產業發展對接交流活動”現場,來自不同職業院校的專家學者針對這一問題出謀劃策。
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浪潮的推動下,傳統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依賴人的體力轉變為依賴數據、算法和智能系統;人不再是機器的附庸,而是讓AI和機器人協同工作的“指揮家”。
未來的制造業需要的不僅是工匠,更是具有跨學科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智能制造與裝備學院院長張友能認為,這種“新工匠”,不是孤立的研發者或操作員,而是能打通“科研—落地—創新”全鏈條、全面擁抱智能化、直面產業真實挑戰的價值創造者。職業本科層次的人才,應該能夠解決企業“設計難落地”的問題,促進從科研成果到應用的轉化。
然而,據張友能分析,職業教育分科過細,過度強調知識的縱向深度,人為割裂了本應相互聯系的學科。知識沒有被應用和檢驗,學生只是知道,但不會用。所謂的實踐,往往是驗證性、重復性的實驗,難以培養學生在不確定性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無法形成系統性思維,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不會從多維度、多層次進行思考和分析。而且,教育評價的標準和內容嚴重滯后于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迭代速度。
交流活動上,多位專家來自職業本科高校。他們指出,不同于專科職業教育,本科職業教育要培養學生在特定職業領域的高超技能。
大家認為,未來制造產業需要的人才畫像是這樣的:對特定行業的生產工藝、業務邏輯、痛點、瓶頸和發展趨勢有深刻理解和洞察;能將AI作為核心工具使用,具備數據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建模和數據驅動決策的能力;具備整合能力,可以打破學科壁壘;具備落地能力,能將理論知識、技術工具與特定、動態、非理想化的真實場景相結合;具有創造力,能夠快速學習新知識、主動探索未知領域,并創造性地提出問題解決方案。
“我們要培養‘π’型人才。”張友能介紹,他們用“兩條腿”走路,一條是專業技能,一條是數智技能。“π”型人才不僅是技術工匠,也是跨學科的創新者。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梁召峰指出,學校要建設機器人產業高端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堅持專業跟著產業走,深化產教融合;課程跟著技術走,推進科教融匯;教學跟著場景走,打造工匠之師。
據了解,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本科機器人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有5大目標:熟基礎理論與工具,精核心專業技術,擅跨領域協同與創新,能解決復雜工程問題,會持續學習與謀劃職業發展。
學校對本科層次教學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將每學年的第二個學期拆分成了兩個學期,學生在不同的小學期進階式完成輪足式機器人創新制作、視覺SCARA機器人系統開發和雙足機器人創新制作的任務。“這也是為培養學生真正解決工程實踐問題能力,而進行的改革嘗試。”梁召峰說。
無錫職業技術大學地處江蘇無錫。該校副校長吳慧媛介紹,無錫已經初步具備完整的工業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學校整個專業架構緊密對接江蘇產業體系和無錫現代產業集群,按照專業集群到專業群到專業的架構,升級了由8個專業群組成的智能制造專業集群,持續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吳慧媛表示,學校機器人人才培養,瞄準的就是集成、應用、設計等生產一線高端崗位,突出技術知識與技能培養的高層次。
無錫職業技術大學提煉出“臻匠心、專技術、精技能、善創新”的人才培養定位,堅持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崗課賽證綜合育人,使畢業生能夠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生產加工中高端產品、提供中高端服務,能夠進行較復雜操作,解決較復雜問題。
交流活動之后,“北京科技職業大學——北京亦莊機器人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機器人新場景實訓基地”正式揭牌。實訓基地將真實產業場景“搬進”教學環節,為機器人技術人才培養提供“沉浸式成長土壤”,彌合理論教學與產業實踐的鴻溝。學生可參與機器人日常運維、場景化程序優化、客戶服務流程設計等工作,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可遷移的實踐能力。
“實訓基地的建立是校企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里程碑。職業教育不再是產業的‘追隨者’,而是與產業并肩的‘同行者’。”北京科技職業大學校長王偉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