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冰,1983年出生,哈爾濱人。哈爾濱中華巴洛克創意設計中心負責人,松光里書店創始人,兼任黑龍江省婦聯副主席。2025年4月,被黑龍江省總工會授予“2025年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巾幗標兵)”稱號。2025年第九屆亞冬會火炬手。運營“冰姐扒書”知識分享類短視頻賬號,全網累計粉絲量800萬。
零下30攝氏度的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冰雕在路燈下泛著冷光,松光里書店的窗卻亮著暖黃——于冰正對著鏡頭為網友講“凍梨哲學”:“你看這黑黢黢的凍梨,泡在冷水里化透了,一咬全是甜水兒,咱東北人就像這梨,看著粗糙又低調,心兒里又甜又軟。”鏡頭外,穿花棉襖的游客舉著“不退”徽章排隊合影;書架上,《人世間》的扉頁貼著她手寫的便簽:“周秉昆的炕頭,焐熱了半個中國的鄉愁。”
這個被網友喊作“冰姐”的女人,身上擰著一股東北人特有的勁兒:既能驕傲地站在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侃侃而談,推薦家鄉,也能蹲在雪島書店的廢墟里哭著拍第一條“扒書”視頻;既會把“東北振興”印在文創布袋上,又能拉著返鄉青年在老道外的胡同里數磚縫里的故事。她像一株扎在凍土里的常青藤,用書香做藤蔓,把東北的文化根須,悄悄扎進城市的肌理。
扒書里的東北魂:從炕頭故事到千萬播放量
于冰總說自己“扒書”是“趕鴨子上架”。2020年雪島書店閉店那天,她摸著滿墻的書掉眼淚,有人勸她“東北做文化太難,趁早轉行”。她偏把“不退”兩個字印在工作服上,對著手機鏡頭磕磕巴巴開講:“今天咱不聊閉店,聊聊蕭紅筆下的呼蘭河,那河凍透了能跑馬,化了能載船,像極了咱東北的日子。”
這段帶著哭腔的“嘮嗑”,意外成了爆款。原來她不是普通博主——十年前在果戈里書店當總經理時,她就嘗試把傳統書店改成“文化客廳”,一年辦300場活動;雪島書店結束經營時,她守著空蕩的店面辦起“不退”告別展,把讀者留言做成手賬:“東北的文化不該像冰雕,化了就沒了。”這些經歷讓她的“扒書”帶著旁人沒有的重量:講《北大荒》時,她能摸出書架后藏著的老知青日記;說《哈爾濱往事》時,她會拽著老匠人還原俄式面包的烤法。
她的短視頻像味道醇厚的東北大燉菜,硬核的史料和軟乎的人情燉得入味。解讀《人世間》,她不說周家兄妹的命運,先講哈爾濱電機廠的老工人如何用飯盒做面包;聊遲子建的《白雪烏鴉》,她帶著鏡頭鉆進老道外的百年藥鋪,說“小說里的瘟疫,早被咱東北人的‘抱團勁兒’治好了”。這種“從書頁到街角”的扒法,讓《共和國長子哈爾濱》單條播放量破千萬,評論區里“看完想回東北創業” “看完想回東北‘考公’”的留言刷滿屏幕。
文創里的振興:把“不退”繡進城市肌理
松光里書店的文創架上,“東北振興二廠”的鐵皮餅干盒里裝著紅腸味的書簽,“爾濱愛情故事”明信片上印著馬迭爾冰棍與索菲亞教堂的合影。最火的還是那“不退”系列文創, 印有“東北振興這事吧,我負全責”“攤牌了,我就是東北振興背后的女人”“戀愛不談,歌不聽,一心一意搞復興”的產品輕松贏得年輕人的心。
于冰搞文創,初衷從來不是為了賺錢。雪島書店結束經營時,她把書店的舊門牌改成“東北文學候車廳”裝置,游客在“候車椅”上坐一會兒,就能聽見朗讀遲子建散文的聲音。這股子巧思,讓她琢磨出“文化變現”的門道:當全國都在宣傳東北大花布時,她帶著設計師“扒”地方志,把中華巴洛克建筑的浮雕紋樣印在帆布包上;年輕人喊著“東北文藝復興”,她就策劃“東北振興,我會出手”主題展,引來年輕人紛紛打卡,決心成為東北振興背后的男人和女人。
這些文創成了“城市名片”。2024—2025年冰雪季,游客背著“不退”的購物袋在防洪紀念塔打卡,帶火了老道外的文創市集;上海姑娘小張因為一個印著“呼蘭河凍梨”的冰箱貼,專門飛來哈爾濱,現在成了松光里書店的老朋友。“咱東北人不整虛的,振興得能摸得著、帶得走”,于冰常跟團隊說。更意外的是“人才磁吸效應”——通過文創合作,多家工作室落戶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北京回來的“95后”旅游團隊開發的“冰姐帶你扒哈爾濱”CityWalk線路,半年接待了千余次游客。
煙火里的守夜燈:讓流量變成留量
2023—2024年冰雪季,哈爾濱文旅爆火那陣,于冰把鏡頭對準了老道外的棚戶區。她帶著團隊蹲在老面館里拍紀錄片,講老板用了三十年的鐵鍋如何煮出“哈爾濱味道”。“游客來吃馬迭爾,咱得讓他們知道,這城市的根不在網紅打卡點,在這些冒煙的煙囪里。”
她總在熱鬧里找冷清。冰雪大世界開園那天,她在松光里書店辦了場“東北文學夜讀會”,窗外冰燈璀璨,屋里二十來人圍著讀《呼蘭河傳》里“冬天儲存白菜”的段落。有南方游客聽著聽著紅了眼:“原來東北的冬天不是只有冷,還有這么多熱乎事兒。”
這種“冷思考”,讓她成了年輕人的“文化向導”。上海來的研究生跟著她“扒”老廠房故事,回去做了份《哈爾濱工業遺產保護方案》;北京的新媒體團隊被她的“嘮嗑式解說”打動,干脆把公司遷到了松光里書店隔壁。現在,她的周圍,常有年輕人圍著她問:“冰姐,我想回東北做點事兒,能成不?”她總笑著拍對方后背:“咱東北的土,埋啥都能發芽。”
如今的松光里書店,每天都有背著相機的游客來拍“冰姐扒書”的直播場景,也有戴眼鏡的學生在東北文學專區抄筆記。于冰還在“扒書”,最近她迷上了講哈工大的故事,鏡頭里,她舉著老教授的手稿說:“你看這公式寫得多漂亮,咱東北人的浪漫,從來都藏在實在事兒里。”
窗外的冰雕終會融化,松光里書店的燈卻總是亮著。就像那“不退”徽章,在無數東北人的包里、衣服上閃著光——那是文化的火種,也是一座城市的精氣神。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