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理念的持續發展和深化,兒童本位理念已經逐漸成為幼兒園教育領域的重要指導思想。這一理念強調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關注兒童的個性發展和需求,旨在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創新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未來公民。在這種背景下,自主游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幼兒園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將基于兒童本位理念,深入探討幼兒園自主游戲的教學策略,以期為幼兒園教師提供更為豐富和實用的參考。
關鍵詞:兒童本位" 幼兒園" 自主游戲" 教學策略
“兒童本位”理念強調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這一理念認為,每個幼兒都是獨立且獨特的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風格。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轉而采用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自主游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創造力。在自主游戲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游戲內容,這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促進他們在游戲過程中主動探索和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自主游戲,成為幼兒園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以下將從“兒童本位”理念出發,探討幼兒園自主游戲的教學策略。
一、“兒童本位”理念的內涵
“兒童本位”理念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育者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關注他們的身心發展,尊重他們的興趣和需求,為兒童創造一個充滿關愛、尊重和發展的教育環境。這種理念的實施,有助于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和良好素質的下一代。
二、“兒童本位”理念下幼兒園自主游戲的教學策略
(一)轉變教師角色定位
在深入貫徹“兒童本位”理念的教育實踐中,教師的角色定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往往是以知識傳授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現,而在“兒童本位”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轉變為幼兒學習的引導者、細致的觀察者和無條件的支持者。[1]作為引導者,教師在幼兒自主游戲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他們需要在幼兒遇到困難時適時介入,提供指導和建議,幫助幼兒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幼兒認知、情感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教師應鼓勵幼兒嘗試新事物,鼓勵他們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簡單地給出答案。作為觀察者,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和互動。通過細致的觀察,教師可以捕捉到幼兒的興趣點、學習風格和社交技能的發展情況。這種觀察不僅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的需求,還能為教師提供調整教學策略的依據。作為支持者,教師的職責是確保幼兒在游戲中感到安全和被尊重。這意味著教師需要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讓幼兒在游戲中自由探索,同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如游戲材料的準備、游戲規則的解釋等。
(二)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
在“兒童本位”理念的指導下,幼兒園自主游戲的教學環境設計至關重要。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創設一個既安全又充滿挑戰性的游戲空間。首先,游戲材料的選擇應多樣化,包括但不限于積木、拼圖、沙水、角色扮演服裝、藝術用品等,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這些材料不僅能夠促進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其次,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游戲意愿,允許他們在自主選擇游戲內容和形式的同時,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這種自主性是幼兒個性發展的關鍵。此外,游戲環境的安全性和舒適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教師需要確保游戲區域沒有安全隱患,同時,空間的布局和設計應考慮到幼兒的身高和活動需求,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幼兒自由活動。
(三)培養幼兒的游戲能力
在“兒童本位”理念下的自主游戲教學中,教師應致力于培養幼兒的多方面游戲能力,這些能力包括以下幾點。
1.觀察和思考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幼兒觀察游戲中的細節,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2]
2.表達和交流能力。教師應鼓勵幼兒在游戲中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通過對話、故事講述等方式,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
3.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在游戲中,教師應引導幼兒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制訂游戲規則、分配角色和完成任務,以此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些教學策略,教師不僅能夠促進幼兒在游戲中的全面發展,還能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論
“兒童本位”理念下幼兒園自主游戲的教學策略,旨在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元的游戲體驗,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幼兒園自主游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貫徹“兒童本位”理念,并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如轉變教師角色定位,從教學的主導者變為引導者、觀察者和支持者,同時,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和注重培養幼兒的游戲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實施自主游戲,也能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官伙金.“兒童本位”理念下的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實踐研究[J].教育界,2024(22):104-106.
[2]包倩.“安吉游戲”理念下基于兒童本位的園本化自主游戲[J].啟迪與智慧(上),2023(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