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的數學課上,當我在黑板上畫出棱長5厘米的正方體時,小航突然舉起沾著鉛筆灰的手:“老師,這個箱子裝不下我的變形金剛!“順著他的手指望去,我看見角落里歪斜著用草稿紙折成的收納盒”,上面歪歪扭扭標注著“長8cm×寬6cm×高4cm”。
這個總把課本折成紙飛機的男孩,此刻眼睛亮得像星星。我順勢將他的“作品”舉起來:“讓我們用數學給變形金剛安個家吧!”全班頓時笑作一團,卻在笑聲中自發分組測量起文具盒的尺寸。當小航用比例尺計算出縮小版變形金剛需要1:1.5的收納空間時,我看見數學思維正從生活的土壤里探出新芽。
六年級數學月活動前夕,班長瑤瑤捧著策劃書來找我:“能不能把超市促銷問題改成校園義賣利潤最大化?”這個總把數學作業本擦出毛邊的姑娘,眼里跳動著求知的光芒。我們最終確定的“數學游園會”方案里,孩子們用函數圖像設計套圈軌跡,用概率知識計算抽獎箱配置,甚至自發成立了“數據調查組”統計各班攤位客流。
頒獎典禮上,最讓我動容的是小宇展示的“數說食堂“報告——他用三個月午休時間記錄菜品銷量,用折線圖分析出周三土豆燒牛肉最受歡迎。當他紅著臉說“原來數學真的能幫食堂阿姨少浪費”時,我忽然明白:教育不是往瓶子里灌水,而是點燃火把照亮探索的路。
期中考試后的輔導課上,我注意到總愛躲在窗簾后的曉彤。這個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女孩,數學作業本上總是留著大片空白。那天課后,我特意留下她:“老師發現你書包里總帶著奶奶的菜譜,要不要試試把炒三絲需要火腿200克轉化成數學問題?”
兩周后,她交來的《家庭食譜中的數學》讓我眼眶發熱:生抽與老抽的比例、油溫與時間的關聯、冰箱容積與食材儲存……那些曾被視作“不務正業”的生活細節,在她的筆下化作生動的應用題。我鄭重地將這份作業貼在班級展示欄,下方空白處漸漸多了同學們用思維導圖分析的《籃球投籃角度》、《音樂課節奏計算》等作品。我望著她笑容的臉龐,突然想起陶行知先生的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原來真正的數學課堂,從來不在四面白墻之間。
教育原是春風化雨的修行。當我們以愛為舟,以智為槳,在知識的江河里擺渡時,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待拆的禮物,每道錯題都是通向真理的迂回小徑。或許我們永遠無法將所有的蘋果都擺成完美的對稱圖形,但當我們俯身傾聽花開的聲音,就會明白:教育,本就是讓每個生命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綻放光彩的神圣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