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孩子天然帶著童話般的想象力,他們眼中的數學是“小鳥飛走”“糖果分享”“大熊貓吃竹子”的故事。若只要求他們機械做題,無異于折斷了思維的翅膀。于是,我嘗試將“出題”融入日常教學讓孩子從“被動接受者”變成“創造者”。
一 、從模仿開始:給想象力一個支點,讓思維萌芽
初嘗試時,孩子們學習了加法以后知道了什么是信息,什么是問題。怎么列式。于是就松鼠圖,問孩子們像這樣用加法解決的問題,生活中是不是還有很多。比如,我手里有3個糖果,媽媽給了我1個糖果。我現在一共有幾個糖果?誰來幫我解決這個問題,怎么列式呢?從我結合生活的例子出發。讓孩子們也想想生活中的場景,出一道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孩子們立馬來了興趣,同學甲說:“盤子里2個蘋果,奶奶又買來了2個蘋果,一共有幾個蘋果?”出完題以后不著急讓他自己列式,問問誰愿意幫他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們一聽幫助人,都舉起了小手,促使整個課堂的氛圍到達了高潮。然后就繼續選孩子來出題,但是突然覺得孩子們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都想出,怎么辦呢?為了讓孩子們每個人都能思考出什么樣的題,來發展創造力,我決定讓同桌兩個人合作,一人出題,一人解決,再換位置。這樣就能促使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我說看看你能不能出一道把他難住的題,只看見孩子們的臉上漏出的笑容,都想出一道難的題目把同桌難住。
二、模仿不是禁錮,而是讓思維站穩腳跟
在學習一圖四式的時候,想著天天枯燥的計算讓孩子提起不了興趣,而且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畫畫,于是我們就來上一節畫畫課吧,瞬間孩子的兩眼放光,立馬來了開心起來,讓孩子把畫畫本拿出來,把長方形的紙分成四宮格,把四個算式寫在四宮格里,發揮你的想象,做畫,示范,編數學故事,或者簡單的看圖列式。整節課孩子都畫的非常認真,而且非常開心,原來這就是快樂教育吧。
有了一些經驗以后,我就把“出題”融入到日常教學的各個方面,比如,孩子們在從4個數中選出3個數,寫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這個題是孩子錯誤率有點高的題,講解時告訴孩子挑選的這3個數都是有關系的,而且4個算式都的用這3個算式,就讓孩子們先在腦海里想3個數,寫下來,不要按順序寫,再隨便寫1個迷惑他的數,插入中間。這樣一道類似的題就出好了,還是一樣讓同桌作答,激起孩子對出題的興趣,挑起孩子的勝負欲。
教育不是把學生修剪成整齊的灌木,而是讓每棵樹苗長出獨特的年輪。當孩子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數學故事時,當孩子能用易錯題創造類型題時……那些稚嫩的小腦袋瓜就在創造的驅使下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讓他們更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