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明珠。然而,在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快速生活節奏的影響下,民族醫藥文化的傳播面臨諸多困境。傳統傳播模式如師徒口傳心授、書籍記載等,傳播范圍有限,信息更新速度緩慢,難以滿足當代人對知識獲取的及時性、便捷性需求。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民族醫藥文化傳播帶來了新的曙光。新媒體以其數字化、互動性、即時性等顯著特征,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重塑了信息傳播格局,為民族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選取藏醫藥短視頻傳播、蒙醫藥直播問診、壯醫藥VR療法展示三個典型案例展開研究。通過梳理相關學術文獻構建理論框架,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新媒體技術在民族醫藥文化傳播中的應用場景、實施效果及存在問題,旨在探索切實可行的創新傳播路徑。深入研究這一課題,對于弘揚民族醫藥文化、推動民族醫藥產業發展、促進文化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媒體技術對民族醫藥文化傳播的積極影響
新媒體技術憑借數字化傳播優勢,對民族醫藥文化傳播產生多維度積極影響。在傳播范圍與影響力方面,其打破時空限制,使民族醫藥文化從特定民族或地區走向全球,國外用戶可通過網絡了解其魅力。國外學者也能在線學習交流,同時提升了在國內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互動性與傳承發展上,用戶能通過評論、留言等參與傳播,增強興趣與認同感,年輕一代因線上互動深入學習傳承,傳承人也能借此培養新力量,且為學術交流提供便捷渠道,推動民族醫藥文化創新進步。在產業與經濟層面,新媒體助力民族醫藥企業拓寬銷售渠道,吸引投資和人才促進產業升級,還挖掘其旅游價值,推動其與旅游業融合,帶動地方經濟增長。
民族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各民族獨特的醫學智慧、哲學思想和實踐經驗。蒙醫藥的正骨療法在治療骨傷疾病方面獨具特色,壯醫藥的外治療法獨特豐富且行之有效,苗醫藥對各類天然藥材的運用精妙絕倫,這些珍貴的醫藥文化不僅為各民族的健康繁衍保駕護航,也是世界醫學寶庫中璀璨
(一)拓寬傳播范圍,提升文化影響力
新媒體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民族醫藥文化能夠傳播到全球。過去,民族醫藥文化僅在本民族或特定地區流傳,如今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其受眾范圍得到極大拓展。國外用戶可以通過網絡了解中國民族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了民族醫藥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些國外學者在學習平臺學習藏醫藥、壯醫藥等知識,并與國內專家進行交流合作,促進了民族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有助于提升民族醫藥文化在國內主流文化中的地位,使其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重視。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的傳播,民族醫藥文化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提高了其在社會文化中的影響力。
(二)增強互動性,促進文化傳承與發展
新媒體的互動性讓用戶能夠積極參與到民族醫藥文化傳播過程中。用戶可以通過評論、留言等方式分享自己對民族醫藥文化的看法和體驗,提出問題和建議。年輕一代通過參與線上互動,對民族醫藥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一些民族醫藥傳承人與年輕網民在線交流,傳授醫藥知識和技能,培養了新的傳承力量。新媒體平臺為民族醫藥文化的學術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專家學者、從業者和愛好者可以在平臺上分享研究成果、交流臨床經驗,促進民族醫藥文化的學術研究和創新發展。在線學術論壇和研討會讓不同地區的專業人士能夠跨越地域限制,共同探討民族醫藥文化的發展方向和面臨的問題,推動民族醫藥文化不斷進步[3]。
(三)推動民族醫藥產業發展,助力經濟增長
新媒體技術的傳播作用為民族醫藥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通過新媒體平臺推廣民族醫藥產品和服務,能夠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民族醫藥企業在電商平臺和社交媒體上銷售民族醫藥保健品、藥品等,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銷售額。新媒體傳播還能吸引更多資金和人才進入民族醫藥行業,推動產業創新發展。通過新媒體宣傳民族醫藥的獨特療效和發展潛力,吸引了一些企業和投資者關注,為民族醫藥產業注入資金,促進產業升級。新媒體技術有助于挖掘民族醫藥文化的旅游價值,推動民族醫藥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通過宣傳民族醫藥特色療法、養生體驗項目等,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帶動當地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發展。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開發了以民族醫藥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線路,游客可以參觀民族醫藥博物館、體驗民族醫藥養生服務,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二、新媒體環境下民族醫藥文化傳播面臨的挑戰
(一)傳播渠道碎片化與整合 不足
民族醫藥文化傳播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新媒體傳播矩陣,渠道分散化問題突出。一方面,傳統傳播渠道仍占主導,學術期刊、專業書籍等載體雖能保證內容專業性,但受眾僅限業內人士,如藏醫藥的《四部醫典》數字化解讀僅在少數專業數據庫發布,普通大眾難以接觸,民族地區的線下宣傳活動(如蒙醫藥文化節)覆蓋范圍有限,難以突破地域限制。另一方面,新媒體渠道各自為戰,缺乏協同聯動:短視頻平臺側重“短平快”的科普片段,卻與學術平臺的深度研究內容脫節;微信公眾號的圖文內容與直播平臺的互動活動缺乏銜接,如壯醫藥的“藥物竹罐療法在抖音有百萬播放量,但相關理論解讀未同步至微信公眾號,導致用戶認知碎片化。此外,不同民族醫藥的傳播資源分散,藏、蒙、苗等民族醫藥在新媒體上的傳播未形成跨民族的傳播合力,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二)內容創作同質化與專業轉化不足
傳播內容存在“重理論、輕轉化”的共性問題,吸引力與針對性不足。其一,內容形式單一,多以文字羅列醫藥理論、方劑組成為主,如苗醫藥的藥材圖譜僅簡單標注名稱與功效,缺乏“采藥場景 ?+ 炮制過程”的動態呈現,難以激發大眾興趣。其二,專業內容通俗化轉化不足,民族醫藥中的核心理論(如藏醫藥“三因學說”、維吾爾醫藥“氣質學說\")蘊含深奧的哲學思想,現有傳播內容多直接套用學術表述,未結合生活案例進行解讀,導致普通受眾理解困難。其三,內容同質化嚴重,不同平臺的民族醫藥科普多重復“歷史淵源 + 經典方劑\"的固定模式,未能凸顯各民族醫藥的特色:蒙醫藥的“飲食養生\"與壯醫藥的\"時令養生\"內涵差異顯著,卻被簡化為“民族養生常識\"籠統傳播,削弱了文化獨特性。
(三)傳播支撐體系薄弱與市場 化不足
民族醫藥文化的新媒體傳播缺乏可持續的支撐機制,制約其影響力釋放。一是專業人才匱乏,既懂民族醫藥知識又掌握新媒體運營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稀缺:藏醫藥傳承人多擅長臨床實踐,卻難以用短視頻語言解讀“脈絡理論”:新媒體運營者雖熟悉傳播技巧,卻常因專業知識不足導致內容失真,如將蒙醫藥\"正骨手法\"簡化為“關節復位技巧\",忽視其“整體調理\"的核心思想。二是資金投入與技術支持不足,傳播項目多依賴政府專項撥款,市場化融資渠道狹窄,難以支撐VR、AR等技術的深度應用,如苗醫藥的“虛擬采藥”項目因資金短缺,僅完成基礎模型開發,未能實現用戶沉浸式互動。三是市場化運營能力薄弱,民族醫藥文化的商業價值挖掘不足:多數傳播項目停留在\"文化展示”層面,未形成“內容傳播一產品轉化一價值反哺\"的閉環,如壯醫藥的養生操短視頻雖有高播放量,卻未聯動相關養生產品實現流量變現,難以維持長期傳播活力。
三、新媒體技術在民族醫藥文化傳播中的創新應用方式
(一)搭建多元新媒體傳播平臺
新媒體環境下,多元傳播平臺的協同聯動為民族醫藥文化傳播構建了立體網絡,其中蒙醫藥通過“公眾號 + 短視頻 + 專題網站\"的矩陣模式,形成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傳播范例。
“蒙醫藥傳承與發展”微信公眾號作為深度內容陣地,每周推送3篇圖文內容:既有《蒙醫正骨療法的歷史演變》等理論文章,結合元代《飲膳正要》中的記載解析技法傳承,也有《冬季蒙藥養生茶配方》等實用內容,搭配藥材實拍圖和炮制步驟,用戶留言互動率常年保持在 20% 以上。其微博賬號則聚焦即時性傳播,曾發起#蒙醫整骨非遺傳承人挑戰賽#,邀請網友拍攝家人使用蒙醫簡易正骨手法的視頻,話題閱讀量突破1.8億,不僅讓“摸骨識病”的蒙醫特色走進大眾視野,更吸引200余名基層醫生參與交流4。
在短視頻領域,蒙醫藥傳承人白音倉通過抖音賬號“草原正骨匠”,以病例實拍 + 技法拆解\"的形式傳播核心技藝:一條展示\"頸椎錯位復位\"的短視頻中,他先用3D動畫演示錯位原理,再實拍手法操作,最后附上患者康復反饋,單條視頻點贊量達120萬,帶動線下診所咨詢量增長3倍。而蒙醫藥專題網站“北疆蒙醫網\"則整合了200余部蒙醫古籍數字化資源,設置“在線問診\"板塊,由15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輪值解答問題,年均服務用戶超50萬人次。
這一矩陣模式的核心在于“分層觸達”:微信公眾號滿足深度學習者需求,短視頻吸引大眾關注,專題網站支撐專業交流,三者通過\"內容互導\"形成閉環一短視頻引導用戶到微信公眾號看詳解,微信公眾號文章末尾鏈接專題網站的古籍資源,有效實現了從\"認知普及\"到“深度參與\"的轉化。
(二)創新傳播內容呈現形式
民族醫藥文化的抽象內涵與專業壁壘,可通過技術賦能與藝術融合實現有效破解,藏醫藥\"三因學說\"的數字化傳播案例極具代表性。
針對“隆、赤巴、培根\"三因理論的理解難題,傳播團隊聯合動畫公司開發了系列3D可視化內容:以藍色粒子流表現“隆”氣)的流動軌跡,紅色脈沖模擬\"赤巴\"(火)的溫熱效應,綠色云霧呈現\"培根\"(水與土)的滋養作用,通過動態演示三者失衡導致疾病的過程,將古籍中“三因失調則病生\"的抽象描述轉化為直觀畫面。該動畫在“藏醫藥科普\"微信視頻號上線后,單條播放量達80萬,評論區中“終于看懂了\"“原來和中醫陰陽理論有共通之處\"等留言占比超 60% ,顯著降低了認知門檻。
同時,團隊邀請國家級藏醫藥傳承人開展“三因平衡\"主題直播,結合臨床案例講解理論應用:在解析\"培根型肥胖\"時,先播放3D動畫展示“培根”代謝紊亂的過程,再實拍藏藥“訶子制劑的炮制流程,最后通過連麥讓患者分享調理效果。直播期間在線峰值達10萬人,觀眾提問聚焦“日常如何調節三因”,傳承人即時演示藏醫養生操,形成“理論一實踐一反饋\"的閉環傳播。
這段3D動畫還被改編為兒童音樂劇《身體里的三位小神仙》,用歌詞藍精靈管呼吸,紅精靈管熱量,綠精靈管消化\"通俗解讀三因功能,舞蹈動作模擬氣流循環、熱量傳遞等過程。該劇在短視頻平臺的片段播放量破500萬,帶動家長群體主動搜索藏醫藥基礎知識,實現了文化傳播的“代際滲透\"5。
(三)實施精準化傳播策略
新媒體技術的大數據分析功能為民族醫藥文化的精準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對用戶數據的深入分析,能夠實現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傳播。
通過分析用戶的瀏覽歷史、搜索記錄、興趣偏好等多維度數據,可以準確了解用戶對民族醫藥文化的具體需求和關注點。對于關注養生保健的用戶,他們更關心如何通過日常的方式保持身體健康,因此可以推送民族醫藥的養生方法,如藏醫的養生操、蒙醫藥的飲食養生法、壯醫的繡球操和三氣養生操等,以及各種食療配方,像利用維吾爾醫藥中的天然食材制作的養生粥、養生茶等,滿足用戶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對于患有特定疾病的用戶,根據他們搜索的疾病關鍵詞和相關信息,推送相關的民族醫藥診療方案和成功案例。例如,對于搜索“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用戶,推送壯醫藥竹罐療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效果,苗醫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特色方劑、治療方法以及實際治愈案例,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針對關注美容護膚的年輕女性,推送維吾爾醫藥中利用天然植物進行皮膚護理的內容,如介紹玫瑰花、薰衣草等在維吾爾醫藥護膚中的應用,包括如何制作天然護膚品、使用方法和功效等,吸引這一特定群體關注民族醫藥文化。
根據不同民族、地域、年齡等因素制定差異化的傳播策略,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利用當地語言和文化特色進行傳播是關鍵。制作符合當地民眾文化習慣的宣傳資料和視頻,使民族醫藥文化與當地文化緊密結合,更易于被當地民眾接受。
老年人群體對傳統媒體較為熟悉,同時可能不太適應過于復雜的新媒體形式,應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傳播。可以在當地的廣播電臺開設民族醫藥知識講座節目,同時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文字簡潔、配圖清晰的文章,方便老年群體獲取信息。對于年輕群體,他們追求時尚、新穎的事物,喜歡在社交媒體上互動,因此通過時尚、有趣的新媒體內容吸引他們關注民族醫藥文化。例如,在短視頻平臺上制作有趣的民族醫藥知識科普短視頻,采用動畫、幽默短劇等形式,融入流行元素,讓年輕群體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民族醫藥文化,激發他們對民族醫藥文化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四、結語
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民族醫藥文化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拓展傳播范圍上,它突破時空限制,讓民族醫藥文化走向國際,提升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互動性的增強,促進了文化傳承與發展,培養了新的傳承力量,推動學術交流創新;還助力民族醫藥產業發展,挖掘旅游價值,帶動地方經濟增長。通過搭建多元傳播平臺、創新內容呈現形式和實現精準化傳播策略,民族醫藥文化傳播更具活力與成效。然而,在利用新媒體傳播民族醫藥文化的過程中,仍需關注信息質量、專業人才培養等問題。未來,應持續探索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潛力,不斷優化傳播模式,加強各方協作,讓民族醫藥文化在新媒體的助力下,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人類健康和文化多樣性保護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2]董拓.多維視角下蒙醫藥文化的新媒體傳播策略分析[J].傳媒論壇,2025,8(4):64-67.
[3]鄒德芳.廣西民族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研究[J].傳媒論壇,2023,6(24):86-88.
[4]傅文第.鄂倫春族古代民間醫藥文化特色與保護研究[].西部中醫藥,2023,36(9):69-72.
[5]周曉艷,馬烈.新媒體環境下藏醫藥文化傳播的“名人效應\"研究].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21,30(4):17-23.
[6]王清華,李煒.新媒體視域下藏醫藥文化的全球傳播路徑研究[J].對外傳播2020(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