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技術革新正在重塑各行各業。信息傳播的生態格局同樣發生著巨變,體育新聞的傳播場域正經歷從單向輸出到多維互動、從專業生產到全民參與的深刻變革。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實現體育新聞的價值突圍?如何將競技場上的熱血瞬間轉化為觸動人心的社會文化記憶?這要求媒體從業者突破對體育事件的表層記錄,轉而以“個性視角”挖掘人物命運與時代精神的共振,以“人文關懷”重構體育新聞的情感連接與社會意義。
目前,技術迭代指向的媒介融合,讓體育新聞的生產方式和傳播范式都出現了系統性變革。各項賽事從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到新媒體的“互動式傳播\",短視頻、互聯網直播、VR/AR等新技術催生了“沉浸式觀賽\"\"碎片化傳播\"“多屏互動\"等新場景,深刻地改變著用戶的信息接收習慣。在這個大背景下,體育新聞如何找到新的增長動力,是值得關注和探討的重要議題。
一、全媒體時代傳統體育新聞的傳播困境
全媒體時代,當輕量化內容和技術化手段主導用戶注意力,碎片化傳播形式與傳統報道模式的矛盾越來越凸顯,過往深度調查、人物特寫等需要時間沉淀的內容和題材,就越來越難以獲得傳播優勢。尤其是在“爭分奪秒\"的體育新聞領域,傳統體育新聞面臨著傳播效能不足的困境。
(一)渠道優勢不再
過去,傳統體育新聞的核心競爭力源于信息差,記者通過現場采訪獲取獨家資訊,采寫獨家報道。然而,移動互聯網時代,賽事直播、即時比分推送和自媒體主播的興起,使信息差被削弱或抹平,用戶可通過多種渠道直接獲取第一手信息。例如,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期間和2020年東京奧運會期間,抖音平臺通過實時剪輯技術,將精彩畫面在10秒內推送到用戶手機端,同時結合彈幕互動功能,實現“觀賽 + 社交\"的場景融合。技術對傳播場景的顛覆,使得傳統媒體的“信息中介角色被邊緣化。
(二)敘事形式單一
傳統體育新聞的呈現形式仍以文字、圖片為主,雖然近年來不斷通過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加強時效性,但仍然難以滿足用戶對多媒體、沉浸式體驗的需求。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多家網絡轉播平臺推出了“子彈時間\"360度慢動作回放技術,讓觀眾可自由切換視角觀看運動員的高難度動作,這種技術賦能的沉浸式體驗將體育賽事的“瞬間性\"增加了可反復解讀的“空間性”,使觀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三)互動內容缺失
移動互聯網時代,算法推薦與個性化內容定制已成為新媒體標配,用戶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內容共創者,例如,中超聯賽等體育職業賽事通過咪咕視頻、騰訊體育等授權平臺,向用戶開放了直播彈幕等\"二創\"空間,通過互動擴大了賽事影響力。而傳統體育新聞仍沿襲單向傳播模式,在數據分析和用戶畫像方面的能力薄弱,導致報道同質化嚴重、內容與受眾需求匹配度低,難以實現讓受眾主動參與內容的多元化傳播。
因此,傳統媒體在當下的傳播困境,本質是“生產邏輯\"與\"用戶需求\"的矛盾。在體育新聞報道的細分賽道,傳統媒體急需找到一條現實路徑,為用戶提供更多信息增量,彰顯主流價值,鞏固輿論陣地。
二、體育新聞內容生產的重構
打破傳播渠道的瓶頸,以技術賦能傳播方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體育新聞應順勢而變,在內容生產上轉變敘事邏輯,以\"個性視角\"反映時代主題,以“人文關懷\"實現價值升維,使之既有溫度又有深度。
(一)個性視角:體育新聞的敘事轉向
過去,傳統體育新聞一般強調客觀與中立,但在報道上易陷入平鋪直敘的扁平化表達,表述上過于專業化或者模式化。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體育新聞的傳播邏輯正在從“賽事中心論\"向“人本價值論\"轉型。
例如,目前許多明星運動員都擁有忠實的粉絲群,這些群體等同于單一賽事中的“垂直領域”,對于他們而言,運動員的表現可能比最終成績更為重要。而對于大眾而言,關注的焦點不僅僅是賽事結果,還在于一個人如何自我超越,最終實現個人價值。由此可見,全媒體時代個體化的敘事轉向不僅是技術驅動的傳播形式創新,更是對體育新聞本質的回歸通過聚焦個體命運與情感共鳴,強化體育精神與社會文化的連接紐帶。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媒體通過報道和展示優秀滑雪運動員谷愛凌學煮餃子、與北京家人互動、把韭菜盒子帶到賽場上等生活化場景,塑造了一個兼具專業競技能力與青春活力的\"Z世代\"偶像,契合年輕群體的價值認同:2020年東京奧運會后,媒體對蘇炳添的報道突破了“亞洲飛人\"的競技標簽,轉而關注其作為大學教授、短跑科研人員的多重社會角色,凸顯體育精神對大眾生活的影響和示范作用。在這些敘事構建中,新聞人物的形象轉變,使得新聞報道更鮮活,傳播力更強。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內容共創者,傳播權力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進而要求體育新聞必須關注個體敘事中的\"情感觸點\"。
例如,2023年杭州亞運會期間,《南國早報》開設了《亞運觀察家》專欄,對普通民眾感興趣而其他媒體較少涉及的話題展開評論,如《當詩畫江南遇上硬核科技,這就是杭州亞運》搶不到的亞運門票,告訴我們什么內幕》中國男籃輸得窩囊,就連賽后的故事都那么曲折》這個新的亞運項目,憑什么“炸”翻全場》,等等。以獨特的視角切入,對這一場國際綜合性賽事進行個性解讀,使專業內容與市民生活、凡人情感緊密融合,實現“硬\"新聞“軟\"表達。
由《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和黔東南州委宣傳部聯合制作的體育紀錄片《我們的賽場》同樣是傳播中\"小而美\"敘事的典范,它聚焦的并非是職業聯賽,而是貴州“村BA\"“村超\"的群眾賽事,講述村民們的真實生活,展現體育精神在基層的蓬勃生命力1]。相較于宏大視角,以小切口講述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百姓故事,反而更容易建立與受眾的情感溝通,引發受眾的共情和共鳴。
(二)人文關懷:體育新聞的價值升維
全媒體時代,體育新聞正從“競技本位\"向“人本價值\"轉型。在個體命運、情感共鳴與社會議題的交叉書寫中,體育新聞得以突破專業領域的局限,構建更具公共性與生命力的傳播價值與生態。
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一則宣傳片中提到\"不服輸的人就是冠軍\",當代觀眾越來越多地表達了對于運動員拼搏精神的認可,認為過程大于結果。運動員也在越來越多地展示自己的“松弛感”,放松地看待比賽結果。例如,全紅嬋在巴黎奧運會被問及奪冠后的心愿時真誠坦言:“我想回家。\"被問壓力大不大時她也是脫口而出:“誰壓力不大啊?”而同樣是拿到奧運金牌,黃雨婷被問\"比賽前會和隊友說鼓勵的話嗎\"時簡單回答:“沒有。盛李豪則表示:“勝利后不會慶祝。\"運動員們在不斷打破媒體預設的采訪“套路”,刷新公眾對競技體育運動的認知一一運動員不管是奧運冠軍還是優秀選手,本質上首先還是一個生動的\"人\"。
因此,體育新聞也不斷與時俱進,豐富其精神內涵,彰顯人文價值。巴黎奧運會期間,《廣西日報》分別在報紙版面和客戶端開設不同風格的評論專欄—《奧運快評》與《一起凡爾賽》,跳出就事論事的傳統體育賽事評論框框,而是廣泛結合人文歷史、時代背景、社會意義等,對熱門事件提出獨到見解,多層次予以延伸和解讀,為讀者提供了更豐富的背景挖掘和思考維度。例如,《大山的孩子,跨過奧運的山頭》一文中,作者在評述廣西運動員曹利國從鄉下孩子走向奧運領獎臺的奮斗歷程時,賦予了文學化的表達方式:“在山間種地除草的少年曹利國,在賽場上蓄勢待發的青年曹利國,本質上還是一樣的,甚至連彎腰流汗的姿勢都差不多——一樣的埋頭用功,一樣的心懷希望,同時,雙手越多塵土,眼神越是發亮。\"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使文章超越了單純的新聞報道,富有哲思與人文色彩。
人文關懷是體育新聞實現價值升維的重要路徑,其強調運動員作為人的價值、尊嚴和福祉,這既是媒體倫理的核心要求,也是新聞傳播的價值體現,彌補“速度”與“廣度\"的失衡,在全媒體時代彰顯主流媒體的公共價值。
三、構建多媒介協同的立體化傳播矩陣
全媒體時代的體育新聞,同樣可以借鑒碎片化、娛樂化、輕量化的傳播模式,在堅守深度報道、人文底色的同時,通過創新表達和融合傳播,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抵達更多用戶圈層。
(一)創新表達方式
依托專業采編團隊和成熟的新聞生產流程,傳統媒體依然能夠源源不斷地產出高質量內容,但要實現影響力的“破圈\",仍然需要不斷創新表達范式,講好體育故事。
以《廣西日報》為例,2025年的多個體育主題版面均體現了新的思路:反映廣西運動員冬訓備戰的《冬季戰歌》、反映廣西冬季運動項目發展的《冰雪奇緣》等新聞專題,均采用了娛樂化的包裝手法,借用了泛文化的跨界元素,把深奧的術語變為樸實的\"白話”,將運動員的拼搏歷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行精神內涵的提煉與融合,以此增加報道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比如,個人成績出色的摔跤運動員是“男高音”,傳承團隊精神的舉重隊在“大合唱”,各自精彩又形成合力的田徑隊猶如演奏著“交響樂”。以這些通俗易懂的音樂元素,進行巧妙的比喻和嫁接,有助于讀者理解不同項目、各支隊伍的競技狀態與心理狀態。
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通過有多種講述方式,使表達更有趣、傳播力更強。如在《冬季戰歌》整版稿件的背后,還有不同形態的新聞產品:稿件拆條,一個\"巨無霸\"(深度稿件)變身多個\"葫蘆娃\"(推文),構建了內容豐富、角度全面又方便閱讀的客戶端專題;聲畫搭配,從摔跤隊的“砰砰砰”舉重隊的\"眶嘔喔”,到田徑隊的“噠噠噠”,一種聲音就是一個入口,多條細節飽滿的新聞短視頻,帶觀眾沉浸式感受廣西運動員的一天。
這些多種形式、涉獵不同層面的生動表達,都在強調人文關懷的基礎上,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較過往“局限于紙”的常規報道,在閱讀量和影響力上均有明顯提升。
(二)深化融合傳播
實現傳播力的提升,需要技術賦能、基于用戶體驗、情感需求與技術特性的整合與分發的融合傳播,讓體育報道成為賽事的“溫度計\"與“回聲壁”,真正激活受眾的情感認同。
2023年杭州亞運會期間,新華社推出“跟著記者逛亞運”在線活動,營造AIGC技術加持的虛實融合互動場景,邀請受眾和虛擬人記者一起探索亞運賽場。這種新形態的融合報道模式,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重塑觀眾的內容體驗,讓感官前所未有地“活\"起來。
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運用了短視頻、圖文快訊、移動直播、創意融媒體產品等形式,推出了近200個類型多樣、題材豐富的新聞節目,它們各有側重、相互補充。這些節目整合在央視頻道、官網、APP、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如微信、抖音)之上,形成包含傳統分發、雙向交互、智能推送等多形式的全域傳播矩陣,可根據受眾的興趣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新聞內容,并通過評論、點贊、分享等方式,讓受眾參與到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來。
可見,在重大體育賽事報道中,過往單一敘事、單向傳播的\"線性生產”,將越來越明顯地轉變為內容共創、價值共生的“生態構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為新聞敘事、融合傳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
四、結語
全媒體時代,體育新聞報道的與時俱進,體現在“破圈”與“共情”的平衡考量,也體現在技術升級中的人性溫度和文化價值。針對當下體育新聞面臨的傳播困境,已有部分成功的實踐案例,以個性視角重構敘事邏輯,以人文關懷助力價值升維。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實現創新表達和融合傳播,通過\"技術手段\"“新聞質量\"的相互成就,讓技術成為連接情感的橋梁,讓受眾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找到記憶錨點,贏回傳統媒體的核心受眾,提升體育新聞的傳播效能。
參考文獻
[1]李思輝“我們的賽場\"何以打動海外受眾[N].光明日報,2024-06-06(3).
[2]張博.中國視聽\"報道隊\"全線出擊[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08-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