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進,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從知識灌輸轉向核心素養培育,尤其是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成為關鍵;同時,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也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載體。本文結合新高考要求和新教材內容,探討思政課中各種思維等能力的培養路徑,旨在為提升學生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一、新高考對思政課思維能力培養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強調“核心素養”導向,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與問題解決能力,《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也突出強調了對學生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的要求。在思政學科中,具體體現在:
(1)辯證思維:學生能夠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社會現象,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理解事物的普遍聯系及矛盾性與發展性。
(2)分析思維:通過情境探究和案例分析、時政評述等教學活動及題型考察,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3)創新與實踐能力:要求學生在正確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能夠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提出創新性可行性建議,運用所學知識為解決本縣域或社區的民生發展問題提出建議。
二、當前思政課思維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問題
(1)重知識輕思維: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足以及高中課程較多學生學習任務重,導致很多思維訓練方面的教學活動難以有效開展,部分課堂仍以知識點講授和記憶為主,忽視思維方法的系統性訓練。
(2)情境教學不足:情境教學和議題式教學已經提出很多年,但因為其教學設計難度和要求較高,很多教師在情境和議學問題設置方面環節缺失或者問題有效性和針對性不足,導致學生缺乏在真實或模擬情境中分析問題的機會,使理論與實踐脫節,沒有充分起到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作用。
(3)技術應用滯后: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有力的推動了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對思維能力訓練有很大益處,但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中西部地區很多學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設備不足,或者對教師的相關培訓不到位,導致技術的價值不能充分發揮
(4)評價方式單一:以考試分數為主的評價體系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創新能力。2020年《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發布,相對以往,更加突出了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要求,但除了高考導向,教師還應在教學過程中開發出更多的評價機制。
三、新高考背景下思政課思維能力培養的路徑
(1)充分發掘教材資源中的思維培養價值。高中政治新教材增加了《邏輯與思維》這本書,內容主要是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等科學思維內容,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思考,聯系生活和案例來深入理解相關知識,并引導學生在其它模塊甚至其它學科的學習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科學思維知識,學以致用,鍛煉思維品質。
(2)以情境教學激活辯證思維。議題式情境化教學也是近年應用比較多的較為成熟的一種教學方法。為了真正起到思維能力培養的課堂效果,教師要注意創設多元情境,精選議題,例如通過“酒香不怕巷子深”、“人工智能發展是可控的”等思辨性較強的議題或辯題,引導學生從正反兩面分析問題,堅持矛盾分析法,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豐富思政課活動形式,拓展學科思維能力培養路徑。傳統思政課堂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或者進行提問,案例分析,活動形式單一,難以引起學生興趣,對學生思維的調動不足。要注意豐富活動形式,鏈接近期網絡上熱議的重大時政熱點事件進行探究,讓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提升思維能力。
(4)以技術賦能推動個性化學習。近年來數字技術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對學生生活及教育教學的影響日趨廣泛,特別是今年deepseek的爆火引發熱議。教育教學要順應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趨勢,充分利用好這些新技術輔助教學。利用大數據精準教學,通過學習平臺分析學生的思維薄弱點,推送針對性練習和相關讀物,增強學生對抽象理論的情感認同等。
(5)以多元評價促進全面發展。要改變傳統唯分數、唯結果的評價取向,更重視過程性評價和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記錄課堂討論、課題報告、實踐活動完成情況等表現,關注思維過程的合理性而非結論的唯一性。并將學生過程考核量化分和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成果等指標納入學期總評,體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四、結論與展望
總之,在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的背景下,思政課需從“知識本位”轉向“思維本位”,通過情境化、活動化、技術化、實踐化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與創新思維能力。本文僅從自身思政學科教育教學實踐出發,談一談自己在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方面的幾點見解,希望拋磚引玉,引起大家關于思維能力培養更全面深入的探究。
參考文獻 :
1 孔新榮.淺析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考試周刊,2020(79)
2 姜春云.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試題與研究,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