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班幼兒正處于幼小銜接的關鍵期,同時也處于對抽象的時間概念有了一定認識并萌發(fā)自主管理時間意愿的時期。如果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妥善運用時間,不僅會影響平時的生活作息,更可能因此失去一些學習或成長的機會。因此,幫助大班幼兒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是幼小銜接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旨在探討幼小銜接階段大班幼兒時間觀念的培養(yǎng)對策,通過集體活動、一日生活環(huán)節(jié)及家園合作等多角度、多樣態(tài)地滲透對時間的認知及重要性,以期幫助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生活。
關鍵詞:大班幼兒;幼小銜接;時間觀念;時間管理
引言
大班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時期,其中是否擁有良好的時間觀念是衡量幼兒能否順利過渡到小學生活的關鍵之一。而大班幼兒剛好也處于對時間的認知及自我管理能力發(fā)展的敏感期,認知能力、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對時間等比較抽象的概念逐步有了一定認識,并萌發(fā)自主管理時間的積極情感。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不能管理時間,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時間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資源,除非嚴加管理,否則便一事無成。”要學會管理時間,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的時間觀念。在學習、生活中,時間觀念不強的幼兒經常做事拖沓,備受家長、教師的催促,甚至因此失去一些主動學習、活動的機會。所以養(yǎng)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對幼兒長遠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通常來講,3至4歲幼兒能區(qū)分白天和黑夜,4至5歲幼兒能區(qū)分昨天、今天及明天,5至6歲幼兒對時間有更深入的認識,能具體知道幾點鐘。大班幼兒正處于個體時間概念形成的敏感期,盡早養(yǎng)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有助于他們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做事效率,為順利過渡到小學生活打好基礎。
一、大班幼兒時間觀念培養(yǎng)的重要性
(一)時間觀念的定義
時間觀念是指個體對時間的感知、理解和管理能力,包括認識時間順序、掌握時間長短、理解時間的重要性以及有意識地對自己的事情進行時間上的安排。
(二)時間觀念培養(yǎng)的重要性
1.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時間觀念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準時起床、按時進餐、按時睡覺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提升學習效率:幼兒在學習活動中若能合理安排時間,就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高效完成任務,避免拖延和浪費時間。
3. 培養(yǎng)自律品質:時間觀念強的幼兒能自覺遵守規(guī)則,有較強的自律性,為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
4. 適應小學生活:小學的學習生活節(jié)奏較快,需要幼兒具備較強的時間管理能力。大班階段培養(yǎng)良好的時間觀念有助于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生活。
二、大班幼兒時間觀念培養(yǎng)的現狀分析
(一)幼兒時間觀念的現狀
許多大班幼兒在時間觀念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 對時間缺乏感知:幼兒對時間長短沒有清晰的概念,無法準確判斷任務的完成時間。
2. 做事拖拉:幼兒在規(guī)定時間內無法完成任務,經常需要家長或教師的催促。
3. 缺乏計劃性:幼兒做事沒有計劃,常常隨心所欲,導致時間被浪費。
(二)原因分析
1. 家庭因素:家長缺乏時間管理意識,沒有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家庭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影響幼兒時間觀念的形成。
2. 幼兒園因素:幼兒園一日生活環(huán)節(jié)安排不夠合理,缺乏對幼兒時間觀念的培養(yǎng);教師對幼兒時間管理能力的指導不足。
3. 幼兒自身因素:幼兒認知能力有限,對抽象的時間概念理解困難;幼兒自控能力較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分心。
三、大班幼兒時間觀念培養(yǎng)的策略
(一)提高幼兒對時間的感知能力
1. 利用生活事件強化時間概念
把對時間的認識貫穿于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事件中,讓幼兒可以直觀感知到具體的內容。相比寬松、自由的家庭環(huán)境,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有明確的時間規(guī)定。教師可以把幼兒在園一天的作息分割成若干個固定的時間點,如8:30前入園、9:00盥洗、10:00自主游戲、11:00午餐、11:30完成進餐、12:00午睡、2:30起床、4:00放學。每到一個時間點,教師就拿出時鐘,結合具體事例進行強化,逐漸建立時間與幼兒自身活動的聯結。例如,在午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告訴幼兒:“現在是11點,我們該吃午飯了。看看時鐘,長針指向12,短針指向11,就是11點了。”久而久之,幼兒便知道自己在某個時間點應該做什么事,對時間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2. 開展專門的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設計、組織專門的教學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時鐘、認識時間。例如,開展“鐘盤上有什么”的活動,引導幼兒觀察鐘面,認識指針、數字排列及刻度;開展“各種各樣的計時工具”的活動,讓幼兒認識從古至今使用過的計時工具,如日晷、沙漏、時鐘等,激發(fā)幼兒對時間的興趣。同時,教師可以將時間認知納入數學能力的范疇中,讓幼兒了解時間與計數的關系,慢慢引導幼兒學會看分針。例如,制作花朵時鐘,在時鐘1~12的數字外圍對應貼上5、10、15等數字花瓣,形成花朵鐘,利用計數中一一對應的原則,將每個數字與分針對應起來,提高幼兒理解計數的能力。
3. 利用文學作品進行滲透
教師可以通過文學作品等形象的內容讓幼兒理解時間的寶貴。例如,通過閱讀繪本《金老爺買鐘》,讓幼兒理解時間是在不斷地流逝的;通過故事《等明天》和古詩《明日歌》等,讓幼兒明白今天的事兒要今天做,不能等明天的道理。
(二)培養(yǎng)幼兒的時間管理能力
1. 做事要守時
教師可以通過規(guī)則制定和獎勵機制來培養(yǎng)幼兒守時的習慣。例如,在午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規(guī)定30分鐘內吃完飯的幼兒可以獲得獎勵,以此激勵幼兒抓緊時間用餐。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理解守時的重要性,如通過討論讓幼兒明白不守時會影響他人的時間和安排。
2. 做事有條理
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做事的順序和步驟來培養(yǎng)他們的條理性。例如,在來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羅列要做的事情,然后按照先后順序排列,取名為“來園五件事”,并將其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配上圖示張貼在教室門口。每天當幼兒來園時,在圖示的引導和順口溜的提示下就能有序地完成各項事情。教師還可以將這種方法引申到離園環(huán)節(jié)和其他生活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逐漸建立有序規(guī)范的做事行為。
3. 做事有計劃
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制定計劃來培養(yǎng)他們的計劃性。例如,在寒假來臨之際,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制定寒假計劃書,包括“我喜歡做的事情”“爸爸媽媽希望我做的事情”和“老師安排的事情”等。通過家長開放活動,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制定寒假計劃書,對每天的作息時間、活動內容都作出具體的約定。在寒假期間,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表現每天予以評價。寒假結束后,再組織幼兒交流、介紹自己在寒假中按照作息時間所完成的任務。這種方法有助于幼兒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 重要的事要先做
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區(qū)分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培養(yǎng)他們的優(yōu)先級意識。例如,在參觀小學后,教師可以重點培養(yǎng)幼兒自主、合理地安排好課間十分鐘的能力。幼兒知道了一分鐘的長短后,很快就能推算出十分鐘就是十個一分鐘。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在課間十分鐘內應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讓他們明白重要的事情要先做的道理。
(三)家園合作共同培養(yǎng)時間觀念
1. 家長樹立榜樣作用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要樹立良好的時間管理意識,為幼兒樹立榜樣。例如,家長可以制定家庭作息時間表,并嚴格按照時間表執(zhí)行,讓幼兒看到家長是如何遵守時間的。同時,家長還可以與幼兒一起制定個人計劃,如學習計劃、游戲計劃等,引導幼兒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2. 家園保持一致性
家園合作是培養(yǎng)幼兒時間觀念的重要途徑。教師和家長要保持一致性,共同制定和執(zhí)行規(guī)則。例如,在幼兒園和家庭中都要要求幼兒按時起床、按時睡覺、按時完成作業(yè)等。同時,教師和家長還要加強溝通,及時了解幼兒在園和在家的表現情況,共同針對問題制定解決方案。
3. 開展親子活動
親子活動是培養(yǎng)幼兒時間觀念的有效方式之一。家長可以與幼兒一起開展一些需要遵守時間的活動,如親子閱讀、親子游戲等。在活動過程中,家長可以引導幼兒認識時間、感受時間的流逝以及學會珍惜時間。同時,家長還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從而更好地指導他們合理安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