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是利用個人內在力量改變行為的策略,普遍運用于減少不良行為和增加良好行為方面,又稱為自我控制。只有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地實現幼小銜接。如何在幼兒園開展自我管理,讓幼兒積極主動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呢?我園通過一系列活動,運用教育策略,幫助幼兒在生活準備方面進行學習,并做好自我管理,從而為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奠定基礎。
開展集體談話活動,認識自我管理,從他律走向自律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很多規則需要成人或同伴的約束。因此,我園開展了“老師在與不在一樣嗎”的談話活動。針對談話活動,幼兒一致認為,老師不在時也要遵守規則,自己遵守規則的過程就是自我管理。怎么才能做好自我管理呢?幼兒各抒己見,如早上起床只讓家長喊一遍,自己定鬧鐘睡覺、起床,每天晚上主動讀書、聽故事,自己穿衣服等。幼兒越說越興奮,我們和幼兒約定,從當天晚上開始,什么事情都不用家長催,給家長一個驚喜。于是,幼兒紛紛計劃自我管理的內容,在教師沒有和家長溝通的情況下,幼兒的自我管理初見成效。幼兒天生具有學習能力,但往往因為家長的包辦代替,剝奪了幼兒嘗試和學習的機會。通過對自我管理的認識,幼兒愿意積極主動開展自我管理,邁出了從他律走向自律的第一步。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逐步樹立時間觀念,感受自我管理的成就感
幼兒進人大班,作息時間和時間觀念是幼小銜接的重要內容。教師通過多種方式讓幼兒感受時間,學會按時作息,養成不拖沓的好習慣。自我管理的重點是時間觀念,幼兒不但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要在時間上有合理的安排。幼兒自我管理的意識逐漸增強后,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管理?通過同伴討論,“鬧鐘行動”開始了。
第一步“定時”,鬧鐘只用于約定晚上睡覺的時間和早上起床的時間。等幼兒適應鬧鐘定時的作用后,我們開展了關于鬧鐘使用的討論。在幼兒園午休起床環節與喝水環節中,教師觀察到幼兒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有的用時短,有的用時長。于是,我們開始了鬧鐘行動的第二步“計時”。為了方便幼兒更直觀地了解時間,教師投放了5分鐘、10分鐘和20分鐘的沙漏進行計時,這樣幼兒做事情的專注度更高,做事更高效。幼兒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戰、自我管理中直觀地感知時間的重要性,發現管理好時間有更多的時間游戲、學習、運動,獲得了自我管理的成就感。
家園配合,鞏固強化幼兒的自我管理,增強幼兒獨立性和自信心
家長是我們的合作伙伴,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與支持。為了讓幼兒養成好習慣,教師和家長聯手鞏固強化幼兒的行為習慣。家長每天及時反饋幼兒在家的情況,有利于幼兒在家中的自我管理,做到家園統一。同時,教師將家長的反饋念給大家聽,不但有利于同伴的相互學習,更能夠持續地給予幼兒鼓勵,幫助幼兒堅持進行自我管理。
從自我管理到班級自主管理,增強服務意識和能力
幼兒園和小學都是一個集體,幼兒是集體中的一分子,他們不但要學會自我管理,還要學會開展班級常規事務的自主管理。我們開展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活動。大家經過討論列出班級事務,如值日、澆花、收整區角材料、人走關燈、組織排隊等,幼兒每人領走一項工作,每月進行更換,這樣幼兒在進行自主管理時,任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也得到鍛煉,同時,班級各項事務一直有序開展,幼兒的服務意識和能力得到提高。
人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知識會不斷地更新,但生活的自我管理和服務能力將會為幼兒升入小學、走向社會、幸福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