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在變。隨著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可持續發展以及“雙碳”目標等新發展理念的持續推進,商業向善正悄然重塑新商業文明的基因與血脈。尤其是在國家全面推動“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企業不僅要追求商業價值,更需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助力經濟與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雙碳”戰略、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履行社會責任已逐步成為衡量企業長期競爭力的重要標準。而“商業向善”不僅關乎企業對社會的回饋,更是塑造品牌形象、增強市場信任、吸引優質資本的重要路徑,正逐步演化為企業核心戰略的一部分。
2025年5月,南都·灣財社聯合悅爾公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財富管理研究中心,啟動《尋訪“商業向善的力量”》系列行動,持續走進企業、對話高管,共話“商業向善”的發展邏輯與時代命題。不僅關注企業的公益行為,更聚焦其在商業模式、社會影響力與可持續創新等維度的綜合貢獻,發掘標桿力量,推動行業良性發展。
近日,南都·灣財社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中歐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悅爾公益理事芮萌進行了深度對談,圍繞“商業向善”的定義邏輯、全球視角下的實踐差異及中國企業的戰略機遇展開了系統探討。
南都·灣財社:首先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商業向善”這一概念提出已久,但至今尚無統一定義。您如何理解它的核心內涵?
芮萌:我的理解是,商業向善就是用商業的邏輯解決社會問題。它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慈善或單純的公益捐贈,而是以市場機制為工具,撬動資源、整合能力,有效應對社會痛點,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我一直記得德魯克的一句話:只有當一個社會問題被轉化為有利可圖的商業機會,它才能被真正解決。商業向善的核心就在于此。
我認為,商業向善不是盈利之后的“錦上添花”,也不是對社會責任的被動補償,而是一種自我進化的戰略選擇。從西方企業的發展路徑來看,最初的CSR更多是出于“做好事”的樸素動機。而如今,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將社會價值嵌入商業模式本身,反而能創造更大的長期利益。
商業向善是一個持續演化的過程,它打破了商業與公益的“二元對立”。這不是“要么賺錢、要么向善”的選擇題,而是一個融合的過程,企業在實現利潤的同時也在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這正是它的真正魅力所在。
事實上,我們可以將其置于更廣闊的全球商業文明進程中理解。當前全球正在經歷從“增量時代”走向“存量時代”的大變局,全球需求放緩、地緣沖突頻發、AI技術突飛猛進、氣候危機加劇,這一系列因素正催生出新一輪的商業秩序。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僅靠自身效率提升已難以應對競爭,必須向外尋找更具價值的增長空間——而商業向善,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可持續的出口。
南都·灣財社:商業向善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有較為豐富的實踐。您如何看待中外企業在這一理念推動上的異同?中國企業目前處于什么樣的發展階段?
芮萌:從歷史脈絡來看,西方的商業向善發展得更為系統和成熟。早在上世紀初,西方企業便開始探索如何在商業之外承擔社會責任。經過百年的演變,從最初的CSR,到ESG體系,再到更宏觀的可持續發展議程,這一理念已經融入了西方企業的戰略思維與日常運營。
而中國企業的商業向善相對起步較晚,更多是由企業創始人或高層“自上而下”推動,缺乏更廣泛的社會共識和制度支持。但這也正是中國的特殊機遇所在。我們可以少走彎路,從他人的經驗中吸取營養,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本土化實踐路徑。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的發展路徑也在悄然轉變。我曾在一次主題演講中指出,中國企業正在迎來第五次全球產業轉移浪潮。從早期的“代工制造”到如今的“全鏈條出海”,中國企業正在從大單點向體系化出海轉型,從要素驅動走向系統效率,從規模紅利轉向品牌出海、科技出海、文化出海等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這一過程中,商業向善恰恰是實現從“制造能力”到“價值引領”的關鍵橋梁。它不僅有助于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更高的認同感,也為企業構建長期信任關系打下基礎。未來,能夠在社會責任、環境治理和全球共識中取得平衡的企業,才是站在新商業文明浪潮前沿的引領者。
南都·灣財社:當前背景下,推動“商業向善”的最大難點是什么?中國企業在實踐過程中主要面臨哪些挑戰?
芮萌:最大的挑戰,其實是認知的差距和戰略視野的局限。很多企業還將社會責任視為“額外工作”或“成本支出”,而非一種具有乘數效應的長期投資。他們更關注短期利潤、季度財報,對中長期的品牌信任、員工歸屬、投資者評價這些“軟價值”缺乏清晰認知。
尤其在上市公司中,資本市場對短期業績的高壓態勢常常讓管理層難以投入資源做“看不見回報”的事。這種短視心態會嚴重阻礙商業向善的落地。
還有一點是組織機制的缺位。很多企業的CSR部門掛在公關、市場部之下,做一些邊緣項目,缺乏真正的決策權和資源配置能力。如果沒有進入董事會或戰略層討論,“商業向善”很難真正走入企業“血液”。
其實,對于企業來說,商業向善并不等于“巨資投入”或“轟動事件”,而是從業務本身出發,在產業鏈上下游中去發現“創造共享價值”的機會點。
與此同時,我也建議中國企業應警惕“路徑依賴”的風險。在我看來,未來真正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企業,必然是那些能完成從投機導向到長期主義,從個人意志到全球治理觀,從工具理性到價值共識的系統轉型。我們正處于新商業文明的構建期,這是時代賦予中國企業家的歷史使命。
南都·灣財社:您特別強調中國企業應避免路徑依賴,建設新商業文明。您能進一步闡述這一觀點嗎?
芮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確面臨著深刻的轉型挑戰。我們不能繼續延續舊有的思維和路徑。商業向善不僅是一個行動,更是一種新型商業文明的體現。為了迎接未來,我們需要完成三個關鍵轉變:
一是從市場投機走向生態共建—企業不再單純追求短期利益和市場份額,而是需要建立長期的、可持續的生態圈,通過與其他企業、社會以及自然的協作共建,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
二是從短期主義走向長期主義—如今許多企業仍停留在以季度財報為導向的短期行為中。商業向善要求企業從短期的市場驅動轉向對社會、環境和企業長期利益的全面考量。
三是從個人中心走向全球視角—以個人或單一市場為中心的視角已不再適應新的全球化環境。中國企業需要通過全球視角來進行戰略布局,關注全球市場、全球責任、全球資源,以實現更為長遠的國際化發展。
新商業文明應融合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追求經濟效率與公平、社會利己與利他、環境開發與生態共生之間的平衡,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使命。中國的商業領袖在這一變革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必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戰略決策。
南都·灣財社:面向未來,您希望中國企業家在商業向善的實踐中獲得哪些啟發?
芮萌:我想送出三個關鍵詞:意識、長期、融入。
意識,是指企業家自身的認知覺醒。商業向善的出發點必須是真誠的思考:我如何通過企業能力,為這個社會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外部審查或博得掌聲。
長期,是指心態上的轉變。商業向善不會立竿見影,它更像是一棵樹,需要耐心灌溉。在短期可能是成本,但從中長期看,它是護城河,是復利。
融入,是指讓商業向善真正成為企業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包”給CSR部門。要在品牌設計、產品創新、組織文化中都體現出向善基因,才能真正形成內生動力。
未來幾十年,中國企業將在全球舞臺上承擔更大責任。“中國式現代化”不只是體量上的增長,更關乎價值觀的重構。商業向善,正是這條路上的關鍵一步。